華文網

康乃狄克大學教授Peter B.Luh解析:工業4.0時代的狀況與挑戰 | ICRA 2017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ICRA 全稱為“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是機器人技術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ICRA 2017 於 5 月 29 日至 6月 3 日舉行,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從新加坡帶來一線報導。該會議舉辦期間,

雷鋒網將圍繞會議議程及獲獎論文展開系列專題報導,敬請期待。

本文為康乃狄克大學教授Peter B.Luh在ICRA 2017上進行的工業4.0主題演講。Peter B. Luh教授是國際著名生產製造調度專家、IEEE Fellow、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何毓琦講席教授組首席教授。Peter教授1973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77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與航太專業碩士學位,1980年獲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博士學位。1980年至今任教于美國康乃狄克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系,

2006年至2009年曾擔任系主任。

雷鋒網 AI 評論原文整理,有刪節。

謝謝。很榮幸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工業4.0 - 自動化與機器人,我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工業4.0 。那麼工業4.0是指什麼呢?

第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都知道,一共有4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1784年開始的工業革命,由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協助了機械化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家都知道是電推動的,它催生了福特汽車的組裝線。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自計算力,標誌性的事件是1969年發明的PLC。

第四次工業革命呢?是網路的力量,來自計算力以及溝通,

它們一起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從幾年前德國政府做智慧製造的研究開始。它是否成為了事實,它只是個名字,或者是企業想要在兩年後達成的目標?我們今天就可以討論一下,它是否是一個熱潮,它會發展成什麼樣,它對自動化和機器人的影響如何。

我會講下面幾部分,簡單介紹一下背景,工業4.0的設計準則,歷史中的經驗教訓,簡單介紹幾個關鍵技術,

包括3D列印、機器人、虛擬計量學和優化理論。然後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和日本的工業4.0狀況。

背景

工業4.0的背景在於需求推動進步。客戶需求高品質、多功能,並且想以合理的價格定制產品和服務;並且全球的企業之間也有激烈的競爭。供給側的進步動力來自于科技進步,就是網路的力量。我們看看摩爾定律,大家都知道摩爾定律,每18個月電晶體的數量就會翻倍。從1965年摩爾提出的這個預測以來已經50年,

準確地說是52年了,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它改變不只是電晶體的數量,它帶動了所有事情的進步,從半導體工業到手機、PLC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在它們的推動下,現在兩個實體間的聯繫和互動已經非常普及,人、機器、更多別的東西都是,數位化把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混合在一起。我們也看到了新興的顛覆性技術。

所以,伴隨著所有這些進步、這些聯繫、這些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混合、這些新興的顛覆性技術,未來的製造業會怎樣變化?身邊的事物可以連接到一個中心伺服器,或者連接到車上,對你來說是隨時可以用的,而且去中心化了。那它們未來會怎麼樣?

設計規範

所以工業4.0的原始設計規範表述出來是這樣的,包括以下六點內容:

第一點是互通性,網路物理系統或者人可以互相連接和通訊,通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或者服務網(Internet of Services);

其次是虛擬化,對所有連接到物理系統的東西做備份;

相比於把所有東西用層次網路連成一個中心化的層次網路,我們更希望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網路物理系統或者人可以獨立做出決定;

再者,即時性也不可少,我遇到一個問題以後思考了好幾個小時還不給出回饋是不行的,需要即時;

此外,要面向服務,通過服務網路提供服務;

我們還需要模組化,聯網的東西需要能夠靈活適配,跟上變化的需求。

根據以上這些,就可以達到自我優化、自我配置、自我診斷,對工作者進行識別和智慧支持。一切都齊了,這不僅很好,而且不是沒可能實現。

歷史中的經驗教訓

80年代的自動化工廠是不開燈的,黑漆漆的。你可能會問,人看不清怎麼辦?但其實已經不需要人看見了。這算是成功了嗎?我們都有聽聞,自動化應該用在產生效用的地方。

我自己就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把自動化用在人類做起來太枯燥、太危險的事情上。另一個例子是資料分析,我們需要獲得大量的資料,然後用自動化幫忙我們分析,找到其中的規律。把關鍵的事情用自動化解決,而不是所有的事情。

20年來,許多公司倒閉了,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不僅僅是出現了,而且發展得很壯大,比如亞馬遜、ebay、谷歌、阿裡巴巴,它們改變了我們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為了成功達到目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在幹什麼、想要去哪裡、想要做什麼。在討論這些之前,我們先看看有哪些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

討論關鍵技術的話:

首先,我們會想到物聯網、想到通訊、想到感知、想到集成。這些是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具體包括感知和通訊技術、雲計算和本地計算、伺服器和物理設備安全,還有大資料分析。還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列在裡面。

還有集成化。垂直集成、水準集成,在生命期內從頭到尾、從產業鏈頂端到底端的集成。還有網路、物理設備、人之間的集成。

現在還有新興的顛覆性技術,在這兒介紹幾個。包括 3D列印、機器人、虛擬計量學和優化理論。

3D列印

大家都聽說過3D列印,這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了。如果在1980年的時候聽說它,是什麼感覺呢?不怎麼樣呀,用的是塑膠,但是做的東西很小,又很慢,使用場合很受限。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使用場合多多了。碰到加工複雜度非常高的東西,比如右上角的複雜幾何體,以及這個飛機發動機葉片,用傳統工藝想要做得很輕的話,設計和製造都非常繁瑣,製造起來會花很多時間,工序也非常多。3D列印直接就把加工複雜度的問題解決掉了,再也沒有加工起來複雜的東西了。

在設計的時候,傳統設計並沒有發揮出設計的全部潛力,因為沒辦法設計得很複雜,要考慮如何組裝起來。現在有了3D列印,一次成形,設計人員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來發揮出設計的全部潛能。

對於庫存和供應鏈來說,用空間站舉例吧,很多零件都有可能出故障,那空間站就需要很多庫存、很多備用零件。這樣好嗎?還是乾脆配備一台3D印表機,隨時做需要的零件。舉了空間站的例子,但是對於類似這樣的高價、高度定制化的使用場合,我們需要很多庫存嗎?還是一台多功能的3D印表機就夠了。所以這樣一來,供應鏈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要簡單、扁平得多。

對公司來講,啟動門檻也要低很多。做這樣的飛機葉片,傳統上需要很多工序,但是有了3D列印以後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把它設計、製造出來。很多初創企業就有了機會。

這其中的關鍵點是,管理數字財產的版權。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走到那一步,但是這其中的挑戰是非常多的。比如線上監控和回饋,多數的3D列印設備還是老式的、沒有這些功能的。

產品的品質也是挑戰,外型、結構、物體特性比如尺寸,雖然解決了加工複雜度的問題,但是品質方面還有很大挑戰。還有一些挑戰來自不同材料的選擇、加工產品的大小和加工速度的選擇。

3D列印不僅可以連接到物聯網,而且可以從物聯網得到真正的幫助。它可以從物聯網得到更多的資訊、更多的感知、更多的溝通、更多的回饋。它也會是一項關鍵的生產加工技術。

機器人

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機器人專家,比我懂的多得多了,很多情況你們都知道。那麼基於工業4.0、基於物聯網的機器人會是什麼樣的呢?對於工業機器人和智慧型機器人都有過很多討論了,仍然有很多關注在回饋控制、組裝上。但是如果想想機器人是基於工業4.0的會怎樣呢?每個機器人都有擁有智慧,擁有機器學習的能力,而且有即時的資料計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機器人的性能和靈活性。

重要的進展有這樣幾個,雲機器人、機器人網路,協作機器人,還有無人機。許多許多公司都在無人機開發方面做出了各種突破性進展,這令人很激動,它們在重要的事情上拓展了人類的能力。

挑戰也有不少。這次會議上就會討論到其中的一些技術問題;物聯網要如何驅動機器人,反之亦然;以及倫理,明天會有一場單獨的關於倫理的討論,討論技術帶來的失業和機器人武器。弄清了這些以後才稱得上專業的工程師。

虛擬計量學

這方面的目標就是,產品零缺陷。但是100%的產品檢驗總的來說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工業4.0中,虛擬分析和實體設備結合以後產生的新能力,可以把實際測量變成虛擬測量。把它和感知、統計、預測、計量、因果關係、自動化技術結合起來。現在這種方法已經在一些領域得到了應用,半導體工業、液晶顯示、太陽能電池、機械工具、自動化以及航太工業中。所以,虛擬測量的可以工業4.0中的品質控制帶來更好的保證。

為了達到零缺陷的目標,Fan-Tien Cheng博士把這個稱作工業4.1,在工業4.0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這對3D列印的品質提高也可能帶來啟發。

工業4.0的好處

普華永道做了一個關於工業4.0的調查,看看工業界對工業4.0抱有的期望是什麼樣的。這份調查是2016年的,他們覺得在優化商業規劃和控制、更好的生產與操作規劃、提升客戶關係、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等等方面都會帶來提升,這是他們對工業4.0的期待。我們能看到什麼呢?優化和提升效率是其中最關鍵的。這裡也就有了去中心化,帶有自我優化能力的去中心化。

優化

優化問題的解決非常關鍵,但是對離散的多變數做優化很難,因為它非常混亂,沒有梯度下降這樣的處理方法。所以隨著變數池增大,解決問題的難度也急劇增大。所以我們做了近似最優優化方案,它通過基於價格的分解和協調,有著可量化的性質,而且執行起來很快。

我們的近期進展有一項“代拉格朗日釋放法”能夠解決傳統拉格朗日釋放法計算困難的問題。當計算複雜度急劇上升的時候,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對它進行分解,問題複雜度也就大幅度下降。傳統的方法有很多的問題,我們把它們都克服了,我們採用分支和切割的方法,利用了分離性和線性。我們還有加速銜接,有緊湊的子問題方程,有分散式的非同步演算法,可以即時解決很多問題,對工業4.0需要的狀態協調、自主優化等等都能起到幫助。

美國的工業4.0

最後我想講講工業4.0在美國和日本的現狀。

在美國,有一個高級製造合作夥伴計畫,是在奧巴馬政府領導下2011年簽署的的,在這樣三個領域內給出了16條建議:鼓勵創新;讓人才培養機制更牢固,主要是教育方面;改善商業環境,比如改善政策、更多基礎設施投入。還有14個製造創新的全國網路,是基於不同的工業類型的,有紡織、集成光學、3D列印、高級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方面的關注點在於多功機器人系統,要有靈活性;還有機器人的快速部署和功能更換,更換機器人所從事的工序的時候可以很快;以及低成本的方案。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新穎,不久之前才得到批准。

它影響到的有生物技術;有清潔能源智慧製造,做高級感知、控制和建模,嘗試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消耗;有數碼生產和設計,是集約型的、輕量的;有多功能的混合電子;有生物製藥;有碳化矽和氮化鎵;有原子級別的加工;還有重複使用、拆解、重新加工、重複使用和恢復。可以看到每個類型都有多種,公司參與在其中,政府也拿出了有140萬到200萬美元的預算。

你可能會說,這是奧巴馬政府下的事情了,特朗普政府如何呢,他可反對了很多前任政府的政策。但是他說他要讓美國再變得偉大一次(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加強工業、創造工作機會,所以他沒有改變這方面的預算。

日本的工業4.0

日本的工業4.0有三個主要推動力,機器人優先倡議、工業價值鏈倡議和物聯網加速財團。機器人優先倡議關注的重點是生產製造中的物聯網、知識共用和物聯網應用的優點,會涉及到感測器、人工智慧、數碼和網路技術的方面。有超過200家企業和超過90個組織機構共同引領著這個方面。工業價值鏈倡議方面,有一個論壇,對應的是德國的工業4.0組織;有19個工作組在這邊。IAC注重的是加速解決方案的落地和演示。

日本就是這樣進行工業4.0的。拿出來對比一下話,感受如何呢?他們在物聯網中投入很多的溝通和多樣性,這樣的數碼化和多樣性全日本的各個層次都能看到,不只是加工行業中,而是整個工業中。

結論

不管如何稱呼它們,工業4.0的一部分都已經永久落地了。摩爾定律已經52年了,推動著每18個月翻倍的計算力,然後推動的不只是電腦,它推動了社會中一切事物的發展,不只是加工製造,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80和90年代的時候我們有子整體的推動力和一些概念,現在在工業4.0的階段我們把它們又發展了一大步,更先進的技術會永久落地。我們要更好地理解這種現代化的發展,我們不僅參與這個革命,而且要熱烈擁抱它。

謝謝大家!

未來的製造業會怎樣變化?身邊的事物可以連接到一個中心伺服器,或者連接到車上,對你來說是隨時可以用的,而且去中心化了。那它們未來會怎麼樣?

設計規範

所以工業4.0的原始設計規範表述出來是這樣的,包括以下六點內容:

第一點是互通性,網路物理系統或者人可以互相連接和通訊,通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或者服務網(Internet of Services);

其次是虛擬化,對所有連接到物理系統的東西做備份;

相比於把所有東西用層次網路連成一個中心化的層次網路,我們更希望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網路物理系統或者人可以獨立做出決定;

再者,即時性也不可少,我遇到一個問題以後思考了好幾個小時還不給出回饋是不行的,需要即時;

此外,要面向服務,通過服務網路提供服務;

我們還需要模組化,聯網的東西需要能夠靈活適配,跟上變化的需求。

根據以上這些,就可以達到自我優化、自我配置、自我診斷,對工作者進行識別和智慧支持。一切都齊了,這不僅很好,而且不是沒可能實現。

歷史中的經驗教訓

80年代的自動化工廠是不開燈的,黑漆漆的。你可能會問,人看不清怎麼辦?但其實已經不需要人看見了。這算是成功了嗎?我們都有聽聞,自動化應該用在產生效用的地方。

我自己就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把自動化用在人類做起來太枯燥、太危險的事情上。另一個例子是資料分析,我們需要獲得大量的資料,然後用自動化幫忙我們分析,找到其中的規律。把關鍵的事情用自動化解決,而不是所有的事情。

20年來,許多公司倒閉了,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不僅僅是出現了,而且發展得很壯大,比如亞馬遜、ebay、谷歌、阿裡巴巴,它們改變了我們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為了成功達到目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在幹什麼、想要去哪裡、想要做什麼。在討論這些之前,我們先看看有哪些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

討論關鍵技術的話:

首先,我們會想到物聯網、想到通訊、想到感知、想到集成。這些是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具體包括感知和通訊技術、雲計算和本地計算、伺服器和物理設備安全,還有大資料分析。還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列在裡面。

還有集成化。垂直集成、水準集成,在生命期內從頭到尾、從產業鏈頂端到底端的集成。還有網路、物理設備、人之間的集成。

現在還有新興的顛覆性技術,在這兒介紹幾個。包括 3D列印、機器人、虛擬計量學和優化理論。

3D列印

大家都聽說過3D列印,這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了。如果在1980年的時候聽說它,是什麼感覺呢?不怎麼樣呀,用的是塑膠,但是做的東西很小,又很慢,使用場合很受限。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使用場合多多了。碰到加工複雜度非常高的東西,比如右上角的複雜幾何體,以及這個飛機發動機葉片,用傳統工藝想要做得很輕的話,設計和製造都非常繁瑣,製造起來會花很多時間,工序也非常多。3D列印直接就把加工複雜度的問題解決掉了,再也沒有加工起來複雜的東西了。

在設計的時候,傳統設計並沒有發揮出設計的全部潛力,因為沒辦法設計得很複雜,要考慮如何組裝起來。現在有了3D列印,一次成形,設計人員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來發揮出設計的全部潛能。

對於庫存和供應鏈來說,用空間站舉例吧,很多零件都有可能出故障,那空間站就需要很多庫存、很多備用零件。這樣好嗎?還是乾脆配備一台3D印表機,隨時做需要的零件。舉了空間站的例子,但是對於類似這樣的高價、高度定制化的使用場合,我們需要很多庫存嗎?還是一台多功能的3D印表機就夠了。所以這樣一來,供應鏈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要簡單、扁平得多。

對公司來講,啟動門檻也要低很多。做這樣的飛機葉片,傳統上需要很多工序,但是有了3D列印以後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把它設計、製造出來。很多初創企業就有了機會。

這其中的關鍵點是,管理數字財產的版權。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走到那一步,但是這其中的挑戰是非常多的。比如線上監控和回饋,多數的3D列印設備還是老式的、沒有這些功能的。

產品的品質也是挑戰,外型、結構、物體特性比如尺寸,雖然解決了加工複雜度的問題,但是品質方面還有很大挑戰。還有一些挑戰來自不同材料的選擇、加工產品的大小和加工速度的選擇。

3D列印不僅可以連接到物聯網,而且可以從物聯網得到真正的幫助。它可以從物聯網得到更多的資訊、更多的感知、更多的溝通、更多的回饋。它也會是一項關鍵的生產加工技術。

機器人

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機器人專家,比我懂的多得多了,很多情況你們都知道。那麼基於工業4.0、基於物聯網的機器人會是什麼樣的呢?對於工業機器人和智慧型機器人都有過很多討論了,仍然有很多關注在回饋控制、組裝上。但是如果想想機器人是基於工業4.0的會怎樣呢?每個機器人都有擁有智慧,擁有機器學習的能力,而且有即時的資料計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機器人的性能和靈活性。

重要的進展有這樣幾個,雲機器人、機器人網路,協作機器人,還有無人機。許多許多公司都在無人機開發方面做出了各種突破性進展,這令人很激動,它們在重要的事情上拓展了人類的能力。

挑戰也有不少。這次會議上就會討論到其中的一些技術問題;物聯網要如何驅動機器人,反之亦然;以及倫理,明天會有一場單獨的關於倫理的討論,討論技術帶來的失業和機器人武器。弄清了這些以後才稱得上專業的工程師。

虛擬計量學

這方面的目標就是,產品零缺陷。但是100%的產品檢驗總的來說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工業4.0中,虛擬分析和實體設備結合以後產生的新能力,可以把實際測量變成虛擬測量。把它和感知、統計、預測、計量、因果關係、自動化技術結合起來。現在這種方法已經在一些領域得到了應用,半導體工業、液晶顯示、太陽能電池、機械工具、自動化以及航太工業中。所以,虛擬測量的可以工業4.0中的品質控制帶來更好的保證。

為了達到零缺陷的目標,Fan-Tien Cheng博士把這個稱作工業4.1,在工業4.0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這對3D列印的品質提高也可能帶來啟發。

工業4.0的好處

普華永道做了一個關於工業4.0的調查,看看工業界對工業4.0抱有的期望是什麼樣的。這份調查是2016年的,他們覺得在優化商業規劃和控制、更好的生產與操作規劃、提升客戶關係、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等等方面都會帶來提升,這是他們對工業4.0的期待。我們能看到什麼呢?優化和提升效率是其中最關鍵的。這裡也就有了去中心化,帶有自我優化能力的去中心化。

優化

優化問題的解決非常關鍵,但是對離散的多變數做優化很難,因為它非常混亂,沒有梯度下降這樣的處理方法。所以隨著變數池增大,解決問題的難度也急劇增大。所以我們做了近似最優優化方案,它通過基於價格的分解和協調,有著可量化的性質,而且執行起來很快。

我們的近期進展有一項“代拉格朗日釋放法”能夠解決傳統拉格朗日釋放法計算困難的問題。當計算複雜度急劇上升的時候,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對它進行分解,問題複雜度也就大幅度下降。傳統的方法有很多的問題,我們把它們都克服了,我們採用分支和切割的方法,利用了分離性和線性。我們還有加速銜接,有緊湊的子問題方程,有分散式的非同步演算法,可以即時解決很多問題,對工業4.0需要的狀態協調、自主優化等等都能起到幫助。

美國的工業4.0

最後我想講講工業4.0在美國和日本的現狀。

在美國,有一個高級製造合作夥伴計畫,是在奧巴馬政府領導下2011年簽署的的,在這樣三個領域內給出了16條建議:鼓勵創新;讓人才培養機制更牢固,主要是教育方面;改善商業環境,比如改善政策、更多基礎設施投入。還有14個製造創新的全國網路,是基於不同的工業類型的,有紡織、集成光學、3D列印、高級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方面的關注點在於多功機器人系統,要有靈活性;還有機器人的快速部署和功能更換,更換機器人所從事的工序的時候可以很快;以及低成本的方案。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新穎,不久之前才得到批准。

它影響到的有生物技術;有清潔能源智慧製造,做高級感知、控制和建模,嘗試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消耗;有數碼生產和設計,是集約型的、輕量的;有多功能的混合電子;有生物製藥;有碳化矽和氮化鎵;有原子級別的加工;還有重複使用、拆解、重新加工、重複使用和恢復。可以看到每個類型都有多種,公司參與在其中,政府也拿出了有140萬到200萬美元的預算。

你可能會說,這是奧巴馬政府下的事情了,特朗普政府如何呢,他可反對了很多前任政府的政策。但是他說他要讓美國再變得偉大一次(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加強工業、創造工作機會,所以他沒有改變這方面的預算。

日本的工業4.0

日本的工業4.0有三個主要推動力,機器人優先倡議、工業價值鏈倡議和物聯網加速財團。機器人優先倡議關注的重點是生產製造中的物聯網、知識共用和物聯網應用的優點,會涉及到感測器、人工智慧、數碼和網路技術的方面。有超過200家企業和超過90個組織機構共同引領著這個方面。工業價值鏈倡議方面,有一個論壇,對應的是德國的工業4.0組織;有19個工作組在這邊。IAC注重的是加速解決方案的落地和演示。

日本就是這樣進行工業4.0的。拿出來對比一下話,感受如何呢?他們在物聯網中投入很多的溝通和多樣性,這樣的數碼化和多樣性全日本的各個層次都能看到,不只是加工行業中,而是整個工業中。

結論

不管如何稱呼它們,工業4.0的一部分都已經永久落地了。摩爾定律已經52年了,推動著每18個月翻倍的計算力,然後推動的不只是電腦,它推動了社會中一切事物的發展,不只是加工製造,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80和90年代的時候我們有子整體的推動力和一些概念,現在在工業4.0的階段我們把它們又發展了一大步,更先進的技術會永久落地。我們要更好地理解這種現代化的發展,我們不僅參與這個革命,而且要熱烈擁抱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