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樂隊衣濕|去看了一場演出,朋友天天喊著要打群架

文 | 趙星雨

校對 | 劉而江

編輯 | 安西西

5月6日晚上八點半,

我替朋友在疆進酒門口買了一張衣濕樂隊現場演出的門票,因為她總說最近日子過得有點糟,想要放飛一下自我,我說那你來熱鬧熱鬧准沒錯。

在坡上村樂隊的暖場演出結束後,伴隨著台下不時傳出的四川話與叫好聲,衣濕登臺了。同他們的許多硬照一樣,幾位樂手穿著頗具民族特色的刺繡褂衫,主唱遊淼帶著墨鏡拎著摺扇,很有川渝一帶茶樓裡講評書、說言子的老藝人派頭。

“我到北京以後感冒了去看醫生,醫生問我你是新來的嗎?新來的咳嗽很正常,咳兩天就習慣了。”游淼上臺後趁著樂手們調整設備和台下聊天開玩笑,“所以對於這個狀況我鄭重道歉,但是我們不會還錢。”台下有位老哥嚷著可以代唱,游淼樂了:“你以為現在花一百多就能到這樣的地方來唱K了嗎?”

除了有幾首歌開場稍微有些小瑕疵和主唱偶爾因為感冒狀態不好外,

整場演出還算順利,過程中四川話,廣東話和普通話交織,觀眾的配合度也很高。游淼串場時大多數都在講四川話,我朋友是甘肅人,聽不太懂,讓我全程翻譯,她覺得“歌聽得很舒服,雖然不知道在唱什麼”,特別是《打群架》——看完演出後,她大概有一個月頻繁在朋友圈分享《打群架》,還不停@我,“都怪你,單迴圈”。而聽到衣濕改編的《雙截棍》時,她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她說自己在電視上聽到過這首歌。

“感覺挺特別的,聽完會想回家。”

其實,除了臺上的民族風特色,台下的觀眾群體也和其他獨立樂隊的演出不同。來看衣濕的並非全是打扮時髦或十分有標籤的年輕人,也有襯衫西褲皮鞋加身的上班族大叔,小碎花大波點中裙的阿姨,

拖家帶口一大家子人等,他們大多是川渝一帶口音,是看了《中國新歌聲》等節目才知道了這支用家鄉話唱歌的獨立樂隊。在場地門口排隊幫朋友買票時我就注意到,有幾個下了班的中年老哥正在呼朋喚友,“來看我們這邊樂隊的演出撒”。

衣濕樂隊的主唱游淼常年在外,創作出了許多有家鄉場景的方言作品,或許這些大哥大姐今晚到這裡來聽這些歌,更多的是在參與一份集體的鄉愁——不,

除了大哥大姐,年輕人也是如此。《流杯池》結束後,我聽到前面有個姑娘偏過頭對男朋友說:“好想回宜賓。”

把時間往前撥幾個小時。5月6日下午兩點半,在疆進酒門口我見到了提前來試音的衣濕樂隊。主唱遊淼說話的聲音很小,和隨行的同事聊天說剛去醫院做完檢查,嗓子不舒服還有點發燒。樂隊一行七人陸續來到樓上天橋藝術中心的藝天橋咖啡,大家找了個大桌圍坐。當我表示不用錄影時,遊淼就放鬆下來,讓同事給他點了一份咖喱雞肉飯,我和樂隊其他人聊天時他就趁機扒拉了幾口。

遊淼和隊裡的主音吉他手林權宏從2010年就開始搞樂隊了,他倆說“那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就一起攢一些作品,還出一些EP,編曲、錄音、製作全都自己在家做,碟片找廠去印。”2011年8月份,當時的二人組衣濕樂隊在豆瓣上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EP,遊淼說看很多人支持,反響也還不錯,“反正既然已經有一些作品了,我們就想去做一些現場的演出,開始組建樂隊。”2011年的三月份左右二人就開始策劃編制,在年底正式組建了一個五人版的衣濕樂隊,“一個木吉他,一個彈撥樂手,一個木貝斯,一個木箱鼓,一個主唱,所有的設備都是不插電的。”這個陣容在2014年初宣告結束,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除了主創的二人外,其他的樂手都離開了。

“我們的第一任貝司手就是現在的貝司手小如,五人編制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深圳迷笛,算是我們第一代陣容的告別演出。之後兩年我們找了另一個貝司手做了兩輪全國巡演,2014年去了6個地方,2015年走了11個地方,反響都還不錯。到了2016年我們就組成了現在的配置,小如也回來了。”

2016年3月,衣濕在北京周邊找人製作母帶,去聽母帶時遊淼遇到了草台回聲公司的老闆戈非,大家聊了下規劃覺得十分投機,衣濕就和草台回聲簽約了。在樂隊發行了新專輯《流杯池》和遊淼參加完《中國新歌聲》後,樂隊和公司一起籌畫了一場有22名樂手參與的大型演唱會編制的劇場演出,準備期超過半年,光排練就排了整整三個月。“這種感覺特別好,大家互相信任,策劃的幾個事件都挺不錯的……衣濕一直以來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都是定小小的目標去完成,一步一步去做。”

- 關於衣濕樂隊 -

現在的衣濕樂隊是七人編制,成員們都定居在珠海。而因為各自都有穩定工作,大家均不是全職樂手:主唱、作詞、作曲和擔任隊長(“以前還是樂隊的司機”)的游淼學的是獸醫專業,以前也創過業,喜歡經濟學,但在發現自己不太適合經商後就趨於平淡,現在是農業局下屬單位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公務員;主音吉他手和編曲林權宏,隊裡通常稱他為“小林老師”,他說自己哪裡缺就去哪裡,目前是在當地群眾文化館做文化輔導老師,負責區級文化活動的策劃和協調;木吉他手是來自東北的大哥阿峰,他說在衣濕彈木吉他“非常有意思”,同時也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公務員;貝司手小如是全隊唯一的女樂手,她樂於自黑,“你聽衣濕的貝司就能學到貝司的基礎”,以前是一名員警,現在自己創業開了一個文化公司,做廣告策劃執行等工作;架子鼓手黃祖輝早年是寶麗金的金牌製作人之一,退休後賦閑于珠海,做過英語老師,也投資過影視店,現在在澳門幫朋友打理一些私人會所業務,他在看過衣濕的演出後很感興趣,為他們製作了一張專輯後遂以鼓手和製作人的身份加入隊伍;打擊樂手查傑鵬則是現任珠海市粵劇團的首席打擊樂手;負責三弦和鍵盤的王炳焜是市級文化館裡的輔導老師,他出身於三弦世家,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族彈撥樂碩士。這次因為王炳焜剛剛動過腎臟方面的手術無法參與演出,遊淼就邀請了平時也在隊裡彈鍵盤的鍵盤手阿傑,阿傑平時在搞培訓機構,也在做編曲。

在聊到大家的本職工作與樂隊平時狀態時,遊淼說也沒有什麼傳奇之類的,都比較簡單,“平時都是在各自的單位工作”,“大家都是業餘的,會付出很多精力去把事情做好,每個星期固定週三週六去排練,有演出就週五晚上坐飛機,週六演出,周日再回去。”他用了“單調”來形容這些平時的日程,“很平淡,沒辦法特別文藝去搭車巡演之類的,我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樂隊,得把這件事(衣濕)當作一個專案、事業去做。”

聊天過程中,我明顯能感覺到樂手們在談到編曲、創作過程中的小火花和自己對於音樂之理解時的赤誠,然而說到宣發話題,遊淼則很快轉換角色,從“我願意去做好我所做的東西”的獨立音樂人角色轉而擔起了“現實”的部分,他說自己並不排斥參加選秀節目後的輿論,“我會盡我所能利用各種管道去推廣我們的東西,不會說對自己有任何的設限,比如說我願意去參加《中國新歌聲》。”

“我覺得你永遠沒法去預判一個東西是否會成功。因為我以前也開過公司、創過業,我知道去做一個東西時,要是你一開始就把所謂的目標群定得很精確,其實到最後你絕對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結果。我比較認同生產始終是先於消費的,就是我們生產出來(音樂)以後,始終會有人消費這個東西,至於說能有多少人消費,那除了要看整個社會的結構、大的環境,也有個人的機遇在,而我的態度就是我不排斥任何的可能性,也不說把自己弄得很清高,不參加任何電視節目。當然我們還是有底線的,比如我參加完(《新歌聲》)以後我沒有做其他任何撈錢的事,那我們上班也好(遊淼說自己“不是很喜歡公務員職業,也不習慣在官僚體系內工作,但是不做這些事情就做不了樂隊。”),參賽也好,做翻唱的東西也好,都是為了去推廣,總結來說就是可以為了自己的音樂做我們最不願意做的事......哪怕我不想去比賽做一個笑料,去被別人評判,被拿去炒作,但是只有通過這種管道才能讓更多人知道你、認識你,所以我也願意去嘗試,但是這不會是我們的重點,也不是說要通過這個去謀利。”

“我覺得我們樂隊能持續下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經驗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一些想做樂隊的朋友去考慮——很多人都是一腔熱血,我什麼都不管就是要做專輯!我還要投幾萬、十幾萬做最好的——不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也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東西。”

聊完後,衣濕樂隊還有幾個其他平臺的視頻採訪要錄。一旦面對鏡頭,遊淼的精神狀態就調節到了最好,說話中氣也足,樂隊七人商量著問題的答案和錄製時的站位,一點兒看不出平日裡作為老師、公務員、首席打擊樂手…….的影子,這就是他們在現實中“造夢”的無數瞬間之一。

以下是衣濕樂隊與音樂財經有關創作編曲、樂隊運營和定位的部分對話:

音樂財經(ID:musicbusiness)= M

M:對於公認的方言音樂風格和對自己身上標籤的理解?

遊淼:其實我們有很多普通話的歌,就是很少唱,大家也不聽,不過沒關係我們也還是會寫。我寫方言歌是因為我方言歌寫得好,我也沒說想要去背負一些什麼責任、保護方言之類的,就是你自己覺得好就是對的,要是為了那些責任去做的話反而是不靠譜的。

觀眾會覺得這些(方言歌曲)挺新鮮的,因為很多東西別人沒有去做,四川地區的方言歌曲之前白水可能有做一些,但是他的風格是偏安靜和抒情的,我們比較熱鬧一點,而且民族樂器每次都會很出彩,這些也不單純是四川的文化,因為三弦是北方的,我們的打擊樂是廣東特色,而音樂架構則是現代的,包括爵士之類的都會有,所以它(衣濕的音樂)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去定義的東西。

黃祖輝:首先音樂源于樂隊成員,大家走在一起是直接形成樂隊風格的原因。不是說我們隨便找個彈三弦的就能達到一種風格,而是說大家要一起去決定音樂怎樣發展,然後按照這種感覺去做。要是先設定一種框架再把東西放進去,這就沒有原創性。比如他(遊淼)懷念自己宜賓的生活,我們不可能直接把宜賓的Disco放到歌裡,而是讓它變得適應我們的風格。我覺得做音樂做到你覺得最舒服就是最好的,樂隊最吸引人的過程就是拿到旋律然後大家把自己的部分融合進去。

M:在加入衣濕以後自己負責部分有什麼變化?

阿峰:我加入衣濕就是被編曲和曲風吸引,我感覺很專業很細緻,不像有一些樂隊那麼簡單。木吉他的部分小林老師編了很多民族化的東西,他很注重音階與整體的效果,因為吉他是一個西洋的樂器,我們多數學得都是國外的彈法,而現在我們是用模仿古琴的手法來彈,比如《流杯池》裡的箱琴,那就是編得像古琴一樣。

△ 照片中從左到右:黃祖輝,小如,林權宏,游淼,阿峰,查傑鵬,阿傑

小如:我之前玩樂隊也是喜歡前衛一些的音樂,到衣濕以後變化挺大的。衣濕樂手的共同點是大家對於樂器的理解都很扎實,而且你要認真對待,演奏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和融合。比如我們會研究貝司在裡面承擔的作用,技巧在哪裡凸顯,鋪底方面要怎樣去營造氛圍和渲染。《流杯池》裡面構造了一些特別的音色我就覺得挺有趣的,讓我對貝司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然後我們的民族打擊樂、方言這些標籤讓我們和其他團隊有些不一樣,而且大家融合得很好,不是說留一個節點給民族樂器去突出他們的部分,而是通過整首歌的編排來體現。

查傑鵬:我以前一直從事傳統戲曲的打擊樂,進來(樂隊)之前我有一些猶豫,但是我聽了他們一首歌叫《打群架》,裡面的編曲非常特別,聽了以後我是義無反顧(加入),因為編曲既有一些川劇的東西,又有很多不同。我進了衣濕以後可以用兩個字概括,一個是融合的“融”,一個是變化的“變”。我以前是做戲曲打擊樂的,這方面就是基本不用想,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但是在衣濕裡我就必須把這些傳統鑼鼓融入到西洋曲風裡,這個對我的挑戰比較大;然後就是一些像布魯斯之類的節奏,我在戲曲裡是沒有接觸過的,排練的時候他們(其他成員)直接玩出來了,這個我也需要適應,但是整個融合的過程我們非常享受,因為這種傳統+西洋的東西非常獨特。“變”就是我把傳統的樂曲鑼鼓稍微加以變化放到歌曲裡,比如《放了我》中有一些鼓的SOLO,那個大鼓實際上在戲曲裡就是一種烘托氣氛的表演,《打群架》裡面的鑼鼓是先用粵劇鑼鼓鋪墊,後來覺得不夠味道,就編成了川劇的鑼鼓。

林權宏:我說幾件衣濕樂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事。我們還是兩個人的時候參加了很多比賽,第一次去參加省會城市的一個專門的樂隊比賽時我們拿了第一,我最大的感觸是到最後大家比的不是技術而是比的作品,所以我認為作品就是王道,一個作品的高度在於很有內涵和層次,樂手要做的就是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能體會到快樂,這種狀態下出來的作品就一定很好。我要說的就是我們從編曲到作品是非常好的。我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們參加一個在QQ和蝦米打榜的比賽,我們就把《不浪漫情歌》重新編了一下,但是因為只有遊淼是宜賓人,我們其他人都不太懂歌詞的內容,所以在編的時候我們就認真審視了歌詞,用更加抒情的編曲去做,這也讓我感受到樂隊在一起創作時候的生命力。另外就是我和遊淼也經常討論想要做什麼樣的東西,然後樂隊加入後都有自己的見解,在衣濕的整體之下大家都會有方向性地去做嘗試。

M:怎麼看現在民謠特別火但是很多曲子比較粗糙這件事?

遊淼:我覺得那不是民謠,是流行歌曲吉他彈唱。中國的市場就是這樣,大家都接受,我覺得沒什麼可抱怨的,因為其實喜歡這些的人的審美水準都已經不算低了。我們所在的層次和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是很狹窄的,我不想去評判什麼好什麼不好,我只願意去做好我所做的東西,然後盡我所能利用各種管道去推廣。比如我願意去參加《中國新歌聲》。

黃祖輝:我覺得一個藝人能不能成功,除了音樂素養有一定水準之外,人文有時候也是決定他是不是受歡迎的因素,包括對他不認同的人群有多少。比如最近有一個彈木吉他的歌手我不說名字,他突然火了,很多人喜歡他那種經歷、那種體驗,他們認同他,他做什麼大家就都認同。很多樂手或音樂人覺得自己技術很到位了,那為什麼我不火,這不是同一個問題,這得看認同感。

M:說說你們是怎麼運營樂隊的?

遊淼:我一直都把衣濕作為一個項目來做,一個項目要是在經濟上是虧損的,那一定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我們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人,如果你到三四十歲了還要為你的愛好支出很多的金錢和時間,那你絕對是無法維持家庭生計的。所以我會在整個運作方面盤算清楚。比如我會設計好巡演路徑怎麼樣最省錢,怎麼樣做票房會最多,我會搜索平臺上我們樂隊受眾的百度指數、優酷指數等的分佈,這樣會保證我們的預售能做好,然後我們制定好一個路徑去走。

之前說(2014-2015)我們做了兩年的巡演,沒有虧一分錢,而且大家都能分到一筆錢。我告訴你我們是怎樣做巡演的:週四晚上坐晚班飛機,飛到一個地方,週五中午調音,晚上演一場,週六又去另外一個地方,中午調音,晚上再演一場,周日飛回珠海。

我就是這樣去經營這個樂隊,所以能持續下來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果說在過程中你做專輯還要大家投錢,然後每次巡演大家還賠錢,那可能很多人就不願意了——就算你願意,家裡也不願意,小孩也不願意,老婆也不願意。所以我們現在算是走上比較良性的發展迴圈了。我覺得這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一些希望做樂隊的朋友去考慮。有很多人都是一腔熱血:我也不管什麼,我就是要做專輯!我還要投幾萬、十幾萬,我要做最好的。但是不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做也不是可持續的。

M:最近的計畫?

遊淼:我們剛發了一首新歌,在演出的時候唱過,還沒有正式推出,是一首根據四川童謠改編的一首歌(當天晚上也唱了,叫《胖娃兒上成都》)。下一張專輯可能就是做一些小調、童謠的改編,和公司商量以後也會把這張專輯與四川本地的文化屬性結合起來做一些設計。這種結合我挺認同的,比如之前我給成都藥監局做了一首宣傳歌效果就很不錯。

因為中國的大部分民歌是沒有律動的,所以我們之後會在律動和節奏上做一些探索。我最崇拜的人是許冠傑,因為他在做粵語歌的時候為所有粵語歌可能做成的類型都作出了示範,雖然我不一定能有那樣的水準,但我希望我可以把四川方言的可能性更多地去拓展,也想有更多的人來做四川方言的音樂——有一個和我們用同一個排練房的樂隊最近也要發專輯,其中一首歌就是跟我們合作的不插電,他們的歌是英文的,但是我改編成四川話來唱,我希望自己能夠帶動更多人來做這種方言音樂。

大家找了個大桌圍坐。當我表示不用錄影時,遊淼就放鬆下來,讓同事給他點了一份咖喱雞肉飯,我和樂隊其他人聊天時他就趁機扒拉了幾口。

遊淼和隊裡的主音吉他手林權宏從2010年就開始搞樂隊了,他倆說“那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就一起攢一些作品,還出一些EP,編曲、錄音、製作全都自己在家做,碟片找廠去印。”2011年8月份,當時的二人組衣濕樂隊在豆瓣上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EP,遊淼說看很多人支持,反響也還不錯,“反正既然已經有一些作品了,我們就想去做一些現場的演出,開始組建樂隊。”2011年的三月份左右二人就開始策劃編制,在年底正式組建了一個五人版的衣濕樂隊,“一個木吉他,一個彈撥樂手,一個木貝斯,一個木箱鼓,一個主唱,所有的設備都是不插電的。”這個陣容在2014年初宣告結束,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除了主創的二人外,其他的樂手都離開了。

“我們的第一任貝司手就是現在的貝司手小如,五人編制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深圳迷笛,算是我們第一代陣容的告別演出。之後兩年我們找了另一個貝司手做了兩輪全國巡演,2014年去了6個地方,2015年走了11個地方,反響都還不錯。到了2016年我們就組成了現在的配置,小如也回來了。”

2016年3月,衣濕在北京周邊找人製作母帶,去聽母帶時遊淼遇到了草台回聲公司的老闆戈非,大家聊了下規劃覺得十分投機,衣濕就和草台回聲簽約了。在樂隊發行了新專輯《流杯池》和遊淼參加完《中國新歌聲》後,樂隊和公司一起籌畫了一場有22名樂手參與的大型演唱會編制的劇場演出,準備期超過半年,光排練就排了整整三個月。“這種感覺特別好,大家互相信任,策劃的幾個事件都挺不錯的……衣濕一直以來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都是定小小的目標去完成,一步一步去做。”

- 關於衣濕樂隊 -

現在的衣濕樂隊是七人編制,成員們都定居在珠海。而因為各自都有穩定工作,大家均不是全職樂手:主唱、作詞、作曲和擔任隊長(“以前還是樂隊的司機”)的游淼學的是獸醫專業,以前也創過業,喜歡經濟學,但在發現自己不太適合經商後就趨於平淡,現在是農業局下屬單位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公務員;主音吉他手和編曲林權宏,隊裡通常稱他為“小林老師”,他說自己哪裡缺就去哪裡,目前是在當地群眾文化館做文化輔導老師,負責區級文化活動的策劃和協調;木吉他手是來自東北的大哥阿峰,他說在衣濕彈木吉他“非常有意思”,同時也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公務員;貝司手小如是全隊唯一的女樂手,她樂於自黑,“你聽衣濕的貝司就能學到貝司的基礎”,以前是一名員警,現在自己創業開了一個文化公司,做廣告策劃執行等工作;架子鼓手黃祖輝早年是寶麗金的金牌製作人之一,退休後賦閑于珠海,做過英語老師,也投資過影視店,現在在澳門幫朋友打理一些私人會所業務,他在看過衣濕的演出後很感興趣,為他們製作了一張專輯後遂以鼓手和製作人的身份加入隊伍;打擊樂手查傑鵬則是現任珠海市粵劇團的首席打擊樂手;負責三弦和鍵盤的王炳焜是市級文化館裡的輔導老師,他出身於三弦世家,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族彈撥樂碩士。這次因為王炳焜剛剛動過腎臟方面的手術無法參與演出,遊淼就邀請了平時也在隊裡彈鍵盤的鍵盤手阿傑,阿傑平時在搞培訓機構,也在做編曲。

在聊到大家的本職工作與樂隊平時狀態時,遊淼說也沒有什麼傳奇之類的,都比較簡單,“平時都是在各自的單位工作”,“大家都是業餘的,會付出很多精力去把事情做好,每個星期固定週三週六去排練,有演出就週五晚上坐飛機,週六演出,周日再回去。”他用了“單調”來形容這些平時的日程,“很平淡,沒辦法特別文藝去搭車巡演之類的,我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樂隊,得把這件事(衣濕)當作一個專案、事業去做。”

聊天過程中,我明顯能感覺到樂手們在談到編曲、創作過程中的小火花和自己對於音樂之理解時的赤誠,然而說到宣發話題,遊淼則很快轉換角色,從“我願意去做好我所做的東西”的獨立音樂人角色轉而擔起了“現實”的部分,他說自己並不排斥參加選秀節目後的輿論,“我會盡我所能利用各種管道去推廣我們的東西,不會說對自己有任何的設限,比如說我願意去參加《中國新歌聲》。”

“我覺得你永遠沒法去預判一個東西是否會成功。因為我以前也開過公司、創過業,我知道去做一個東西時,要是你一開始就把所謂的目標群定得很精確,其實到最後你絕對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結果。我比較認同生產始終是先於消費的,就是我們生產出來(音樂)以後,始終會有人消費這個東西,至於說能有多少人消費,那除了要看整個社會的結構、大的環境,也有個人的機遇在,而我的態度就是我不排斥任何的可能性,也不說把自己弄得很清高,不參加任何電視節目。當然我們還是有底線的,比如我參加完(《新歌聲》)以後我沒有做其他任何撈錢的事,那我們上班也好(遊淼說自己“不是很喜歡公務員職業,也不習慣在官僚體系內工作,但是不做這些事情就做不了樂隊。”),參賽也好,做翻唱的東西也好,都是為了去推廣,總結來說就是可以為了自己的音樂做我們最不願意做的事......哪怕我不想去比賽做一個笑料,去被別人評判,被拿去炒作,但是只有通過這種管道才能讓更多人知道你、認識你,所以我也願意去嘗試,但是這不會是我們的重點,也不是說要通過這個去謀利。”

“我覺得我們樂隊能持續下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經驗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一些想做樂隊的朋友去考慮——很多人都是一腔熱血,我什麼都不管就是要做專輯!我還要投幾萬、十幾萬做最好的——不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也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東西。”

聊完後,衣濕樂隊還有幾個其他平臺的視頻採訪要錄。一旦面對鏡頭,遊淼的精神狀態就調節到了最好,說話中氣也足,樂隊七人商量著問題的答案和錄製時的站位,一點兒看不出平日裡作為老師、公務員、首席打擊樂手…….的影子,這就是他們在現實中“造夢”的無數瞬間之一。

以下是衣濕樂隊與音樂財經有關創作編曲、樂隊運營和定位的部分對話:

音樂財經(ID:musicbusiness)= M

M:對於公認的方言音樂風格和對自己身上標籤的理解?

遊淼:其實我們有很多普通話的歌,就是很少唱,大家也不聽,不過沒關係我們也還是會寫。我寫方言歌是因為我方言歌寫得好,我也沒說想要去背負一些什麼責任、保護方言之類的,就是你自己覺得好就是對的,要是為了那些責任去做的話反而是不靠譜的。

觀眾會覺得這些(方言歌曲)挺新鮮的,因為很多東西別人沒有去做,四川地區的方言歌曲之前白水可能有做一些,但是他的風格是偏安靜和抒情的,我們比較熱鬧一點,而且民族樂器每次都會很出彩,這些也不單純是四川的文化,因為三弦是北方的,我們的打擊樂是廣東特色,而音樂架構則是現代的,包括爵士之類的都會有,所以它(衣濕的音樂)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去定義的東西。

黃祖輝:首先音樂源于樂隊成員,大家走在一起是直接形成樂隊風格的原因。不是說我們隨便找個彈三弦的就能達到一種風格,而是說大家要一起去決定音樂怎樣發展,然後按照這種感覺去做。要是先設定一種框架再把東西放進去,這就沒有原創性。比如他(遊淼)懷念自己宜賓的生活,我們不可能直接把宜賓的Disco放到歌裡,而是讓它變得適應我們的風格。我覺得做音樂做到你覺得最舒服就是最好的,樂隊最吸引人的過程就是拿到旋律然後大家把自己的部分融合進去。

M:在加入衣濕以後自己負責部分有什麼變化?

阿峰:我加入衣濕就是被編曲和曲風吸引,我感覺很專業很細緻,不像有一些樂隊那麼簡單。木吉他的部分小林老師編了很多民族化的東西,他很注重音階與整體的效果,因為吉他是一個西洋的樂器,我們多數學得都是國外的彈法,而現在我們是用模仿古琴的手法來彈,比如《流杯池》裡的箱琴,那就是編得像古琴一樣。

△ 照片中從左到右:黃祖輝,小如,林權宏,游淼,阿峰,查傑鵬,阿傑

小如:我之前玩樂隊也是喜歡前衛一些的音樂,到衣濕以後變化挺大的。衣濕樂手的共同點是大家對於樂器的理解都很扎實,而且你要認真對待,演奏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和融合。比如我們會研究貝司在裡面承擔的作用,技巧在哪裡凸顯,鋪底方面要怎樣去營造氛圍和渲染。《流杯池》裡面構造了一些特別的音色我就覺得挺有趣的,讓我對貝司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然後我們的民族打擊樂、方言這些標籤讓我們和其他團隊有些不一樣,而且大家融合得很好,不是說留一個節點給民族樂器去突出他們的部分,而是通過整首歌的編排來體現。

查傑鵬:我以前一直從事傳統戲曲的打擊樂,進來(樂隊)之前我有一些猶豫,但是我聽了他們一首歌叫《打群架》,裡面的編曲非常特別,聽了以後我是義無反顧(加入),因為編曲既有一些川劇的東西,又有很多不同。我進了衣濕以後可以用兩個字概括,一個是融合的“融”,一個是變化的“變”。我以前是做戲曲打擊樂的,這方面就是基本不用想,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但是在衣濕裡我就必須把這些傳統鑼鼓融入到西洋曲風裡,這個對我的挑戰比較大;然後就是一些像布魯斯之類的節奏,我在戲曲裡是沒有接觸過的,排練的時候他們(其他成員)直接玩出來了,這個我也需要適應,但是整個融合的過程我們非常享受,因為這種傳統+西洋的東西非常獨特。“變”就是我把傳統的樂曲鑼鼓稍微加以變化放到歌曲裡,比如《放了我》中有一些鼓的SOLO,那個大鼓實際上在戲曲裡就是一種烘托氣氛的表演,《打群架》裡面的鑼鼓是先用粵劇鑼鼓鋪墊,後來覺得不夠味道,就編成了川劇的鑼鼓。

林權宏:我說幾件衣濕樂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事。我們還是兩個人的時候參加了很多比賽,第一次去參加省會城市的一個專門的樂隊比賽時我們拿了第一,我最大的感觸是到最後大家比的不是技術而是比的作品,所以我認為作品就是王道,一個作品的高度在於很有內涵和層次,樂手要做的就是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能體會到快樂,這種狀態下出來的作品就一定很好。我要說的就是我們從編曲到作品是非常好的。我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們參加一個在QQ和蝦米打榜的比賽,我們就把《不浪漫情歌》重新編了一下,但是因為只有遊淼是宜賓人,我們其他人都不太懂歌詞的內容,所以在編的時候我們就認真審視了歌詞,用更加抒情的編曲去做,這也讓我感受到樂隊在一起創作時候的生命力。另外就是我和遊淼也經常討論想要做什麼樣的東西,然後樂隊加入後都有自己的見解,在衣濕的整體之下大家都會有方向性地去做嘗試。

M:怎麼看現在民謠特別火但是很多曲子比較粗糙這件事?

遊淼:我覺得那不是民謠,是流行歌曲吉他彈唱。中國的市場就是這樣,大家都接受,我覺得沒什麼可抱怨的,因為其實喜歡這些的人的審美水準都已經不算低了。我們所在的層次和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是很狹窄的,我不想去評判什麼好什麼不好,我只願意去做好我所做的東西,然後盡我所能利用各種管道去推廣。比如我願意去參加《中國新歌聲》。

黃祖輝:我覺得一個藝人能不能成功,除了音樂素養有一定水準之外,人文有時候也是決定他是不是受歡迎的因素,包括對他不認同的人群有多少。比如最近有一個彈木吉他的歌手我不說名字,他突然火了,很多人喜歡他那種經歷、那種體驗,他們認同他,他做什麼大家就都認同。很多樂手或音樂人覺得自己技術很到位了,那為什麼我不火,這不是同一個問題,這得看認同感。

M:說說你們是怎麼運營樂隊的?

遊淼:我一直都把衣濕作為一個項目來做,一個項目要是在經濟上是虧損的,那一定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我們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人,如果你到三四十歲了還要為你的愛好支出很多的金錢和時間,那你絕對是無法維持家庭生計的。所以我會在整個運作方面盤算清楚。比如我會設計好巡演路徑怎麼樣最省錢,怎麼樣做票房會最多,我會搜索平臺上我們樂隊受眾的百度指數、優酷指數等的分佈,這樣會保證我們的預售能做好,然後我們制定好一個路徑去走。

之前說(2014-2015)我們做了兩年的巡演,沒有虧一分錢,而且大家都能分到一筆錢。我告訴你我們是怎樣做巡演的:週四晚上坐晚班飛機,飛到一個地方,週五中午調音,晚上演一場,週六又去另外一個地方,中午調音,晚上再演一場,周日飛回珠海。

我就是這樣去經營這個樂隊,所以能持續下來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果說在過程中你做專輯還要大家投錢,然後每次巡演大家還賠錢,那可能很多人就不願意了——就算你願意,家裡也不願意,小孩也不願意,老婆也不願意。所以我們現在算是走上比較良性的發展迴圈了。我覺得這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一些希望做樂隊的朋友去考慮。有很多人都是一腔熱血:我也不管什麼,我就是要做專輯!我還要投幾萬、十幾萬,我要做最好的。但是不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做也不是可持續的。

M:最近的計畫?

遊淼:我們剛發了一首新歌,在演出的時候唱過,還沒有正式推出,是一首根據四川童謠改編的一首歌(當天晚上也唱了,叫《胖娃兒上成都》)。下一張專輯可能就是做一些小調、童謠的改編,和公司商量以後也會把這張專輯與四川本地的文化屬性結合起來做一些設計。這種結合我挺認同的,比如之前我給成都藥監局做了一首宣傳歌效果就很不錯。

因為中國的大部分民歌是沒有律動的,所以我們之後會在律動和節奏上做一些探索。我最崇拜的人是許冠傑,因為他在做粵語歌的時候為所有粵語歌可能做成的類型都作出了示範,雖然我不一定能有那樣的水準,但我希望我可以把四川方言的可能性更多地去拓展,也想有更多的人來做四川方言的音樂——有一個和我們用同一個排練房的樂隊最近也要發專輯,其中一首歌就是跟我們合作的不插電,他們的歌是英文的,但是我改編成四川話來唱,我希望自己能夠帶動更多人來做這種方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