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FIRST策展人高一天:有些電影的瑕疵正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

“雲萊塢·中國新編劇”第十場周賽,我們請到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策展人高一天擔任評委。不知不覺間,FIRST已經走進了第11個年頭。談話之中,我們都越發感到它和中國新編劇大賽彼此頗為相似。

一個面向青年導演,一個面向新生代編劇,我們都希望讓電影工業裡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們擁有一個發聲和聚合之地。

周賽現場,我們對高一天老師進行了專訪。從FIRST的選片標準,到如何發掘青年電影人身上的寶貴力量,這段不算太久的交談,給了我們太多啟發。

“如果中國新編劇能持續做5年以上,一定也會成為一件對行業非常有意義的事。”最後,他對我們的記者說到。

有些電影的瑕疵

正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

中國新編劇第十周採訪實錄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策展人高一天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2017官方海報

雲萊塢:作為一個專注處☆禁☆女作的電影節,10年來,FIRST青年電影展的選片標準有著怎樣的變化和調整?

高一天:2017年是第十一屆FIRST青年電影展,

你說的選片主要針對我們的競賽單元。這麼多年來,我們在堅持一個選片的原則,可能都不能算標準,就是推選中國青年電影人的早期作品。比如在競賽單元,我們投遞過來參加巨型長篇競賽這個類別的影片,必須是導演的前三部作品,這個是我們的選片規則--只接受早期作品。

具體到比如說在競賽裡面又有什麼樣的選片標準?我們有初審、複審。複審會邀請整個亞洲地區的知名影評人、或者電影從業者構成複審的評委會,

最後從複審的所有入圍作品裡選出來相應的提名作品,即針對競賽單元的十個官方獎項,單個獎項選出來提名作品之後交給每年度的評委會。像去年是由王家衛導演領銜的評委會,他們在看完了所有的提名作品之後完成最終的評選工作,最後在頒獎典禮上,公佈當年度的獲獎作品。在頒獎之前是大家都不知道獲獎結果,
也是為了保證它的一個公平機制。

我用這個來回答你的選片標準,因為具體來講,我們沒有特別明確的標準。比如我選擇類型片,或者科幻電影、或者作者的藝術電影等,沒有這個方向的任何區分,我們只看重你作為一個早期的電影創作者,在作品裡面所能夠展現出來的表達、你的電影意志,以及在電影審美和電影語言創造性這個方面的能力。

所以都是這樣綜合來考量的,初審、複審、終審都是一樣的,最終那個結果每年呈現給大家的,一定都會是中國當年度最“好”的電影作品。這是一個打引號的好,它肯定各有所長。

比如連續三年來的最佳影片他們的風格都完全不一樣:2014年的《心迷宮》,它是一個有著敘事方法或敘事技術的,同時對社會現實有批判性指向的一部電影。2015年獲得最佳影片的《黑處有什麼》,導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有女性細膩的觸感表現出來的少女成長故事,很多人覺得它的類型的像《殺人回憶》。2016年最佳影片是張濤導演的《喜喪》,它就完完全全進入到了關照國內當下農村倫理的命題中,呈現了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故事。

所以你看,連續三年來的最佳影片其實我們很難去規範它,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但是我們會有在電影評價上,甚至在當代電影史的角度去觀看這些作品。

雲萊塢:FIRST青年電影展已經有十年,這是挺漫長的一個時間。這十年來,中國電影整體風格和類型也在隨之變化,那麼這種變化是不是也在無形中影響著FIRST的選片標準?

高一天:我們永遠在挖掘還是作者早期範疇之內的作品,這個標準一直沒變過。另外,只要是一部好作品,那它一定有自己的特點、以及在統一的電影衡量標準之內的優點。我們的世界電影也發展這麼多年了,留存下來的經典作品,都會有它比如在語言上的創造、人文上的關懷、或者非常經典的一些表達。所以在這個電影史、或者電影美學的範疇裡,其實有些標準是沒有變化的。

但是有變化的部分,像你剛剛講的可能隨著市場在變化。然後我們的文化環境、經濟環境都在發展和變化,那麼所有的創作者汲取母體的營養,去關照這個世界的方式,甚至認識電影的方式……這些全部都在發生變化。比如以前我們可能去聊塔克夫斯基,他是影響大家表達的一個很重要的人。但可能在2017年,大家喜歡的人變成了鄧尼斯·維倫紐瓦,就是拍《邊境風雲》還有《降臨》的導演,他變成了新的電影美學上的一個旗幟或一個新的方法。

但我永遠在講,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電影傳統的繼承。這個電影傳統的繼承,不管是在FIRST還是任何一個其他電影節,尊重這些創作本身、關照現實,這都是很基本的一些不變的東西。所有的創作者他只要能夠從這個起點去做表達,我覺得作品本身就會有一個力量,我們推廣的很多影像,希望除了消費屬性,還能出現很多泛意義上的有力量的作品,這個力量可能是快節奏、視聽上的東西,也有可能是表達上可以給觀眾留下來的沉澱的內容和感受。尤其是對電影節來講,它的電影作品應該是當下的發展中的一個座標,是不容易被大家忘掉的那些影片。至於它本身蘊含著什麼樣的品質,每一部影片都不一樣。就像我剛剛講的,連續三年(FIRST影展獲獎)作品的序列對比會非常非常明顯。

雲萊塢:去年的《路邊野餐》,以及FIRST影展中很多獲獎作品比如《喜喪》《心迷宮》這些電影,都在聚焦中國本土文化,您怎麼理解中國本土化這個概念?

高一天:我可以跟你聊一聊,你剛剛舉例的這幾個影片在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觀眾的反應有什麼不同,這個對比也許能回答你講的本土化問題。

這幾部影片每一部都不太一樣,《路邊野餐》我覺得是完全不可複製的個例,因為在中國文化傳統裡,或者導演成長的環境裡面,很少有像畢贛這樣對電影審美是有自覺性的。這個自覺性構成了《路邊野餐》最大的魅力。比如貴州這些風貌構成電影的肢體、語言上的嘗試,即高度審美,高度風格化的這種作品的呈現方式,就是把你講的本土化——中國的景觀、中國的演員、中國的故事帶到了國際電影節上。

《路邊野餐》在洛迦諾電影節放映的時候,我和歐洲的一個觀眾坐在一起。(這個故事)我肯定很熟悉,因為這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但在歐洲觀眾跟導演交流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為它的語言、審美的自覺性,對歐洲觀眾來講是完全同質化的。他們也許會問一些很具體的東西,比如為什麼這麼拍?40分鐘的長鏡頭是如何完成的?等等。

雲萊塢:偏技術性的問題?

高一天:一方面是偏技術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偏美學上的問題。但是在故事資訊的接收上,他們是明白的,大家都能理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土化。

《心迷宮》的故事也是,因為它採用了敘事策略的手段,那麼對歐洲的觀眾來講,或者非亞洲的觀眾也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主題是跟一個人的死亡有關,然後為了去逃脫嫌疑或者掩飾自己的罪惡互相撒謊,這就是人的通性。中國的特點就是讓大家看到了當下中國現實的一種可能性。對歐洲的觀眾來說他不瞭解中國,他瞭解中國最快的方法就是看電影。除了新聞之外,就是看電影,在電影裡看中國發生了什麼。

所以我在講這些導演對現實的關照,用批判性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呈現出當下更真實的中國,這個是特別特別重要的。我經常會跟各個電影節的選片人聊到這個問題。他們覺得自己理解的中國是賈樟柯式的中國、張藝謀式的中國、還有王家衛式的中國,但是他們很少能看到青年導演這個層面電影作品裡面表達的中國,他們就會以為你們可能就是那樣。所以我覺得青年導演的作品,它更具生命力,尤其是在電影的探索上。

還有他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大家的電影意志。電影的意志能夠把它變成一個對生活再次的關照。它可能是很溫暖的東西,也可能是很冷酷的東西,但都是從當下這個環境裡生長出來的,這個生長是特別特別重要的。

《喜喪》《心迷宮》電影海報

雲萊塢:像《火鍋英雄》這樣的影片,它的內核是本土的,但我理解它的表現手法更類型化,更容易被觀眾接受。那您怎麼理解電影的類型化和市場的關係?

高一天:我覺得我們看到的類型只是導演風格化的選擇,比如看到《火鍋英雄》裡面有很多攝影的調度,甚至它呈現的顏色,美術的造型方法……都是導演視聽上的選擇、場面調度上的選擇。但是在那背後,很重要的是他對劇本非常高的要求。這個劇本做了很多稿,他不想做成沒有任何含量的、或者很好萊塢流水線化的劇本。他希望裡面有價值,有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驗。那個也是很多觀眾看了之後喜歡的原因。起碼,讓人看到了城市的味道,也看到很多熟悉的東西。楊慶導演還是跟標準的類型電影或商業電影有些不一樣,他有能夠從事職業導演的標準。

所以,商業電影要比獨立電影更難做。拍一個獨立電影一個人看鼓掌了,作為導演就很開心了。但是作為商業電影,下面必須有一千個觀眾買票來看,標準要求不一樣。能在既定商務邏輯裡面做出來觀眾喜歡的、高品質的影片,本身就是一個更難的事情,他需要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資源。比如在類型上,我理解的類型一定不是流水線的,我理解的類型恰恰是導演他會有自己選擇的形式感--視聽上的形式感,這是明確的導演化、風格化的東西。像公路片、西部片、愛情片等廣義上的類型,只是我們劃分電影的一個方法,而不是一個流水線的生產方法。

雲萊塢:再回到策展階段,在創投會上,怎麼去選擇和分辨合適的劇本呢?

高一天:在FIRST創投會,我們會搭建中低成本導演的專案和產業對話的平臺。大家在報名階段也有跟選片同樣的要求:必須是前三部巨型長篇作品的劇本,才可以報名。投一個大綱也可以。然後經過我們的初審、複審最後終審,最後將劇本發展金髮給大家。在這個創投會的系統裡,劇本的選擇標準沒有明確的好和不好。在評選過程中,去年一共投遞了457個電影計畫,我們在初審階段的標準,首先是能否打動我們。

什麼樣的東西能打動我們?分太多種。舉個例子,去年初選出的30個項目會有一個現場陳述加劇本評審的環節,綜合打分,再有一個討論選出年度入圍的12個電影計畫。現場陳述你只能用三張圖片把故事講完,不用講預算,只把故事和創意講完。這是評審階段,要說標準,這個環節設置就代表著標準。我們要看到你的想法和核心創意、獨特的地方是什麼。最後選出來12個電影項目,它很多元化,我們想儘量能夠維持有多元化的狀態。

比如去年裡面也有特別藝術的項目,在現場展示的時候給你三張下雨的圖片或沒有任何內容的圖片,他跟你講他的理念,我想拍什麼樣的電影等等。也有相對類型一點的有愛情題材的項目。沒有特別的標準,但是品質一定要高,在品質這個層面是指你的核心創意、你對生活的關注、獨立思考的能力;你要有自己的審美。這些東西都是構成一個劇本的因素,而且是可以直觀地看到的。

在FIRST創投會在類型和標準上,我們一直在實踐這個方面的選擇,儘量去延展。因為對於青年導演的早期項目,我們更關注這他本身的活力和力量。

雲萊塢: FIRST作為聚焦青年導演處☆禁☆女作的影展,是否出現過劇本與最終轉化呈現的電影區別很大的情況?

高一天:這個是蠻複雜的問題。許多青年導演既參與編劇工作,同時又是一個導演。可能很多導演在寫劇本的時候,會很視覺化,會把腦海裡的畫面寫下來,因此敘事邏輯、人物各方面就寫得部那麼清楚……早期導演不管在編劇層面還是在拍攝層面,因為沒有經驗,都會有很多問題。很多導演在寫作階段經常會想表達很多東西,但忽略了原點、最初的動機,這太平常了。尤其在編劇這個層面,沒有最完美的東西,但我們通過創投會裡的培訓環節,會向大家更明確地強調到底自己想說什麼。

你裡面的力量在哪兒?有沒有真的對人的關注?你自己強烈的表達衝動是什麼?創投會從劇本到影片拍攝的層面,一直到大家看到的成片都會有指導和支援,包括需要團隊以及很好的製片人,來幫你解決拍攝階段的事及操作階段的問題;梳理你作為導演的想法,你的風格或你對演員表演方式的選擇,你對空間的選擇,你攝影的移動美術的風格……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有非常多可能性的。

我想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大家越來越會看到創投會成長出來的項目產生的質感。它不是一個消費屬性很強的東西,而是有力量的、很原始地表達。

雲萊塢:對於青年導演,還是更關注作者本身的情感屬性?

高一天:去看這些導演作品時,我們橫向總結,有一個東西特別重要——這些人的生命經驗。他的寫作都是從自己生命體驗裡出來的。那首先是有溫度的,然後才是影像上光打得好不好、或攝影拍得好不好。所有的技術都是建立在表達之上的,表達的活力決定影片不會成為像流水線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東西。

這樣的影片,一定會有瑕疵,但這個瑕疵是它的特點,也構成了它最有魅力的地方。

有女性細膩的觸感表現出來的少女成長故事,很多人覺得它的類型的像《殺人回憶》。2016年最佳影片是張濤導演的《喜喪》,它就完完全全進入到了關照國內當下農村倫理的命題中,呈現了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故事。

所以你看,連續三年來的最佳影片其實我們很難去規範它,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但是我們會有在電影評價上,甚至在當代電影史的角度去觀看這些作品。

雲萊塢:FIRST青年電影展已經有十年,這是挺漫長的一個時間。這十年來,中國電影整體風格和類型也在隨之變化,那麼這種變化是不是也在無形中影響著FIRST的選片標準?

高一天:我們永遠在挖掘還是作者早期範疇之內的作品,這個標準一直沒變過。另外,只要是一部好作品,那它一定有自己的特點、以及在統一的電影衡量標準之內的優點。我們的世界電影也發展這麼多年了,留存下來的經典作品,都會有它比如在語言上的創造、人文上的關懷、或者非常經典的一些表達。所以在這個電影史、或者電影美學的範疇裡,其實有些標準是沒有變化的。

但是有變化的部分,像你剛剛講的可能隨著市場在變化。然後我們的文化環境、經濟環境都在發展和變化,那麼所有的創作者汲取母體的營養,去關照這個世界的方式,甚至認識電影的方式……這些全部都在發生變化。比如以前我們可能去聊塔克夫斯基,他是影響大家表達的一個很重要的人。但可能在2017年,大家喜歡的人變成了鄧尼斯·維倫紐瓦,就是拍《邊境風雲》還有《降臨》的導演,他變成了新的電影美學上的一個旗幟或一個新的方法。

但我永遠在講,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電影傳統的繼承。這個電影傳統的繼承,不管是在FIRST還是任何一個其他電影節,尊重這些創作本身、關照現實,這都是很基本的一些不變的東西。所有的創作者他只要能夠從這個起點去做表達,我覺得作品本身就會有一個力量,我們推廣的很多影像,希望除了消費屬性,還能出現很多泛意義上的有力量的作品,這個力量可能是快節奏、視聽上的東西,也有可能是表達上可以給觀眾留下來的沉澱的內容和感受。尤其是對電影節來講,它的電影作品應該是當下的發展中的一個座標,是不容易被大家忘掉的那些影片。至於它本身蘊含著什麼樣的品質,每一部影片都不一樣。就像我剛剛講的,連續三年(FIRST影展獲獎)作品的序列對比會非常非常明顯。

雲萊塢:去年的《路邊野餐》,以及FIRST影展中很多獲獎作品比如《喜喪》《心迷宮》這些電影,都在聚焦中國本土文化,您怎麼理解中國本土化這個概念?

高一天:我可以跟你聊一聊,你剛剛舉例的這幾個影片在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觀眾的反應有什麼不同,這個對比也許能回答你講的本土化問題。

這幾部影片每一部都不太一樣,《路邊野餐》我覺得是完全不可複製的個例,因為在中國文化傳統裡,或者導演成長的環境裡面,很少有像畢贛這樣對電影審美是有自覺性的。這個自覺性構成了《路邊野餐》最大的魅力。比如貴州這些風貌構成電影的肢體、語言上的嘗試,即高度審美,高度風格化的這種作品的呈現方式,就是把你講的本土化——中國的景觀、中國的演員、中國的故事帶到了國際電影節上。

《路邊野餐》在洛迦諾電影節放映的時候,我和歐洲的一個觀眾坐在一起。(這個故事)我肯定很熟悉,因為這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但在歐洲觀眾跟導演交流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為它的語言、審美的自覺性,對歐洲觀眾來講是完全同質化的。他們也許會問一些很具體的東西,比如為什麼這麼拍?40分鐘的長鏡頭是如何完成的?等等。

雲萊塢:偏技術性的問題?

高一天:一方面是偏技術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偏美學上的問題。但是在故事資訊的接收上,他們是明白的,大家都能理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土化。

《心迷宮》的故事也是,因為它採用了敘事策略的手段,那麼對歐洲的觀眾來講,或者非亞洲的觀眾也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主題是跟一個人的死亡有關,然後為了去逃脫嫌疑或者掩飾自己的罪惡互相撒謊,這就是人的通性。中國的特點就是讓大家看到了當下中國現實的一種可能性。對歐洲的觀眾來說他不瞭解中國,他瞭解中國最快的方法就是看電影。除了新聞之外,就是看電影,在電影裡看中國發生了什麼。

所以我在講這些導演對現實的關照,用批判性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呈現出當下更真實的中國,這個是特別特別重要的。我經常會跟各個電影節的選片人聊到這個問題。他們覺得自己理解的中國是賈樟柯式的中國、張藝謀式的中國、還有王家衛式的中國,但是他們很少能看到青年導演這個層面電影作品裡面表達的中國,他們就會以為你們可能就是那樣。所以我覺得青年導演的作品,它更具生命力,尤其是在電影的探索上。

還有他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大家的電影意志。電影的意志能夠把它變成一個對生活再次的關照。它可能是很溫暖的東西,也可能是很冷酷的東西,但都是從當下這個環境裡生長出來的,這個生長是特別特別重要的。

《喜喪》《心迷宮》電影海報

雲萊塢:像《火鍋英雄》這樣的影片,它的內核是本土的,但我理解它的表現手法更類型化,更容易被觀眾接受。那您怎麼理解電影的類型化和市場的關係?

高一天:我覺得我們看到的類型只是導演風格化的選擇,比如看到《火鍋英雄》裡面有很多攝影的調度,甚至它呈現的顏色,美術的造型方法……都是導演視聽上的選擇、場面調度上的選擇。但是在那背後,很重要的是他對劇本非常高的要求。這個劇本做了很多稿,他不想做成沒有任何含量的、或者很好萊塢流水線化的劇本。他希望裡面有價值,有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驗。那個也是很多觀眾看了之後喜歡的原因。起碼,讓人看到了城市的味道,也看到很多熟悉的東西。楊慶導演還是跟標準的類型電影或商業電影有些不一樣,他有能夠從事職業導演的標準。

所以,商業電影要比獨立電影更難做。拍一個獨立電影一個人看鼓掌了,作為導演就很開心了。但是作為商業電影,下面必須有一千個觀眾買票來看,標準要求不一樣。能在既定商務邏輯裡面做出來觀眾喜歡的、高品質的影片,本身就是一個更難的事情,他需要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資源。比如在類型上,我理解的類型一定不是流水線的,我理解的類型恰恰是導演他會有自己選擇的形式感--視聽上的形式感,這是明確的導演化、風格化的東西。像公路片、西部片、愛情片等廣義上的類型,只是我們劃分電影的一個方法,而不是一個流水線的生產方法。

雲萊塢:再回到策展階段,在創投會上,怎麼去選擇和分辨合適的劇本呢?

高一天:在FIRST創投會,我們會搭建中低成本導演的專案和產業對話的平臺。大家在報名階段也有跟選片同樣的要求:必須是前三部巨型長篇作品的劇本,才可以報名。投一個大綱也可以。然後經過我們的初審、複審最後終審,最後將劇本發展金髮給大家。在這個創投會的系統裡,劇本的選擇標準沒有明確的好和不好。在評選過程中,去年一共投遞了457個電影計畫,我們在初審階段的標準,首先是能否打動我們。

什麼樣的東西能打動我們?分太多種。舉個例子,去年初選出的30個項目會有一個現場陳述加劇本評審的環節,綜合打分,再有一個討論選出年度入圍的12個電影計畫。現場陳述你只能用三張圖片把故事講完,不用講預算,只把故事和創意講完。這是評審階段,要說標準,這個環節設置就代表著標準。我們要看到你的想法和核心創意、獨特的地方是什麼。最後選出來12個電影項目,它很多元化,我們想儘量能夠維持有多元化的狀態。

比如去年裡面也有特別藝術的項目,在現場展示的時候給你三張下雨的圖片或沒有任何內容的圖片,他跟你講他的理念,我想拍什麼樣的電影等等。也有相對類型一點的有愛情題材的項目。沒有特別的標準,但是品質一定要高,在品質這個層面是指你的核心創意、你對生活的關注、獨立思考的能力;你要有自己的審美。這些東西都是構成一個劇本的因素,而且是可以直觀地看到的。

在FIRST創投會在類型和標準上,我們一直在實踐這個方面的選擇,儘量去延展。因為對於青年導演的早期項目,我們更關注這他本身的活力和力量。

雲萊塢: FIRST作為聚焦青年導演處☆禁☆女作的影展,是否出現過劇本與最終轉化呈現的電影區別很大的情況?

高一天:這個是蠻複雜的問題。許多青年導演既參與編劇工作,同時又是一個導演。可能很多導演在寫劇本的時候,會很視覺化,會把腦海裡的畫面寫下來,因此敘事邏輯、人物各方面就寫得部那麼清楚……早期導演不管在編劇層面還是在拍攝層面,因為沒有經驗,都會有很多問題。很多導演在寫作階段經常會想表達很多東西,但忽略了原點、最初的動機,這太平常了。尤其在編劇這個層面,沒有最完美的東西,但我們通過創投會裡的培訓環節,會向大家更明確地強調到底自己想說什麼。

你裡面的力量在哪兒?有沒有真的對人的關注?你自己強烈的表達衝動是什麼?創投會從劇本到影片拍攝的層面,一直到大家看到的成片都會有指導和支援,包括需要團隊以及很好的製片人,來幫你解決拍攝階段的事及操作階段的問題;梳理你作為導演的想法,你的風格或你對演員表演方式的選擇,你對空間的選擇,你攝影的移動美術的風格……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有非常多可能性的。

我想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大家越來越會看到創投會成長出來的項目產生的質感。它不是一個消費屬性很強的東西,而是有力量的、很原始地表達。

雲萊塢:對於青年導演,還是更關注作者本身的情感屬性?

高一天:去看這些導演作品時,我們橫向總結,有一個東西特別重要——這些人的生命經驗。他的寫作都是從自己生命體驗裡出來的。那首先是有溫度的,然後才是影像上光打得好不好、或攝影拍得好不好。所有的技術都是建立在表達之上的,表達的活力決定影片不會成為像流水線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東西。

這樣的影片,一定會有瑕疵,但這個瑕疵是它的特點,也構成了它最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