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穀歌已獲70%銀行卡、信用卡消費資料,你還淡定麼?

大資料時代的“天空之眼”

首先,先說兩件事。

第一,就在2017年6月1日,

物流巨頭順豐關閉給淘寶(阿裡旗下物流平臺即菜鳥網路)的資料介面,導致淘寶、天貓等賣家無法發順豐快遞,買家無法獲知物流詳情。其背後,可能是由於此前菜鳥封殺順豐為首的幾家物流公司聯合推出的豐巢自主收發貨系統與淘寶的資料對接,繼而使得順豐此次已“報復性”關閉對菜鳥的資料介面,雙方各執一詞,想瞭解詳情,隨便搜索一下就有了。該事件,
其實重點雙方都想通過物流掌握使用者網購資料的主動權。

第二,穀歌前不久在其博客中表示,他們已與“協力廠商”合作並成功獲得了70%信用卡、銀行卡的消費資料。那麼,基於穀歌強大的資料採擷演算法,理論上,只要你使用非現金方式消費,穀歌能預測到某次消費的概率超過三分之二。穀歌的意圖不難明白,其是想要基於使用者消費資料進行使用者消費行為挖掘,

借此來利用資料來展示廣告效率。那麼,這個事件,也是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使用者消費資料,其目的本身也是想要佔領資料先機。

看著互聯網各大巨頭們紛紛搶奪使用者資料,大資料之於商業化社會,這樣的例子不是第一次,更不會是最後一次,這是科技與商業綜合博弈帶來的必然結果,而我們在享受科技及互聯網不斷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

1、使用者資料在商業巨頭看來,

不過是一塊塊待開發的金礦(開闢一個個商業變現管道的籌碼),只要利益需要,總是有辦法通過各種途徑合法的“合作”甚至交易。你作為個體在巨頭們看來,不過是一顆渺小的棋子,用於佈局他們龐大的商業版圖。

2、大資料時代,科技公司或商家可能比你更瞭解你自己。不斷的挖掘你的欲望、刺激你的消費,不斷地給你進行人群歸類。大資料的商業化時代,

關注的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對一個群體行為的分析和預測,把不確定的用戶群體分成“三六九等”,最終結合商業運作,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到你的決策。

現在,我們生活的商業社會,每個人的各方面資訊都不斷地被數位化,比如:

你的健康資料,逐漸掌握在體檢機構、醫院、乃至互聯網公司等組織中;

你的婚戀狀況,不可避免會存在于婚戀交友平臺;

你的工作履歷,

基本上都已經輸入到各大求職、獵頭公司裡;

你的社交網路,更是幾乎完全真實的展現於少數社交平臺上;

你的心理狀況,可能正記錄在心理諮詢機構、記錄你上網行為的網路公司中。

你的親子教育,越來越傾向依託各種培訓機構、教育輔助機構。

你的音樂、電影等喜好,遍佈在影視平臺、音樂平臺、甚至電影院資料庫裡。

我們可以做一個可能不恰當的假設,如果某個平臺或者非公開組織獲取了大部分上述資料,那麼便可以勾勒出你這個人幾乎所有的細節。也許某一天,在街上,會有一個“熱心人”叫住你,跟你說他幫你找回了某年某月某日你在某商店消費某金額的服務後落下的限量版玩具,並告訴你它的損壞程度是70%,而恰巧他這裡也有一款同款的,他可能會問你,交易嗎?

當完全數位化後的我們,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麼,而總是依賴於協力廠商去挖掘我們自己,那麼我們自己能探索的還剩下什麼?

也許我們在享受科技和商業的成果時,要明白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應該成為大資料下利益驅使圈養的“羔羊”。

那麼便可以勾勒出你這個人幾乎所有的細節。也許某一天,在街上,會有一個“熱心人”叫住你,跟你說他幫你找回了某年某月某日你在某商店消費某金額的服務後落下的限量版玩具,並告訴你它的損壞程度是70%,而恰巧他這裡也有一款同款的,他可能會問你,交易嗎?

當完全數位化後的我們,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麼,而總是依賴於協力廠商去挖掘我們自己,那麼我們自己能探索的還剩下什麼?

也許我們在享受科技和商業的成果時,要明白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應該成為大資料下利益驅使圈養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