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藍鯨&交大公開課實錄」中國影子銀行迅猛發展的背後:從銀行理財產品說起

為記者量身打造的行業資訊平臺

最快的傳媒要聞、最全面的財經輿情、最敏銳的傳媒投資風聲、最前沿的媒介變革趨勢,是資訊門戶也是工作平臺,近萬名財經記者註冊、二十萬主流財經人群即時關注。

文 | 藍鯨傳媒 趙凱

中國的銀行表外業務近年來增勢迅猛,那麼,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中國影子銀行迅猛發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否會加劇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究竟該由誰承擔?

6月1日,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藍鯨傳媒聯合舉辦,第五期FinanceTalk公開課《中國影子銀行迅猛發展的背後:從銀行理財產品說起》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舉行。

高金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分享了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詳細闡釋了中國四萬億經濟刺激計畫和銀行競爭如何導致中國影子銀行重要組成部分 -- 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規模近年來的飆升,力圖解開中國影子銀行迅猛發展背後所蘊藏的謎題。

影子銀行2011年起激增

影子銀行狹義的定義是指銀行所有表外的投資,主要由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構成,廣義上還包括一些非金融機構的委託貸款、大型企業對外貸款、民間金融及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

錢軍認為,影子銀行共同的特點之一在於監管套利。任何國家對獲取存款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會嚴加監管,尤其針對表內資產。

而在此種情況之下,監管套利就是指銀行與金融機構,在不違規或者不明顯違規的情況下,開展業務獲取利潤。

資料顯示,2011年四季度,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尤其是中小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開始激增。但與此同時,中小銀行存款規模則於同期出現下滑,並發行了更大規模的理財產品。

是何種原因促使銀行理財產品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快速攀升?

此前,錢軍曾指出,影子銀行尤其是理財產品在中國大規模興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存款利率管制和貸款利率自由化。當前銀行存款利率受相關政策限制不能超過某一上限,使得銀行的存款利率和市場的實際利率存在較大差異,這就為套利提供了空間。

其次,長期以來相關政策對銀行有存貸比限制。存貸比不得超過75%,簡單的理解就是銀行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只能放貸75元,而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利差,

存貸比限制的存在影響了銀行業的利潤水準。

最後,中小銀行和四大國有銀行間存在激烈競爭。在相同的存款利率下,中小銀行吸收存款能力弱於四大行,中小銀行為提升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就會發行理財產品尤其是發行利率較高的理財產品,這同時也帶動了四大行參于到理財產品的發行中。

他在分享中提到,四萬億刺激方案引發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劇增,事實上四萬億刺激就是以銀行新增貸款形式注入實體經濟。刺激之後,四大行通過吸引更多的存款來迎合存貸比的要求,而隨著本地存款市場競爭加劇,中小銀行存款流失而被迫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吸儲。

研究資料顯示,那些越受到表內貸款約束,並在存款市場面臨更多來自大行本地分支機搆競爭的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規模越大。而在監管部門收緊了房地產信貸供應後,銀行又運用理財產品將相關貸款從資產負債表中移除。

錢軍還指出,理財產品的展期風險對個別銀行和整個市場都增添了流動性壓力,其表現在新發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發行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的表現,以及信貸極速緊縮對上市銀行股價的不利影響等方面。

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遠低於美國

眾所周知,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誘因便是影子銀行。錢軍坦言,美國的房地產貸款通過影子銀行的形式打包以後進入了銀行體系。

以銀行發放長期房地產抵押貸款為例,由於該類放在表內的長期資產存在有風險,銀行便通過資產證券化等形式將其變賣,在影子銀行體系中又經歷多次打包。錢軍表示,“直到2007年,美國金融體系中空轉的打包產品與最早發行貸款的金融機構之前的關係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他同時指出,我國房地產風險仍遠低於美國,首先由於我國家庭負債率較低,其次是我國房地產貸款證券化程度很低。“中國房地產情況與美國不同,所以即使中國的影子銀行面臨風險,風險本質也存在差別。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中國家庭負債率並不高,泡沫程度遠不及美國;第二,中國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化程度很低,而美國的資產抵押證券很發達。錢軍坦言,“從整個體系上講,中國演變為美國式金融危機的概率很小”。他分析道。

而對於金融體系的衝擊和風險,錢軍結合研究提醒,中國理財產品增長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特別是資產支援商業票據的增長和崩盤相似,而影子銀行的增長通常植根於政府政策帶來的一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扭曲。

在他看來,四萬億刺激對中國金融體系和銀行來說就是一件意外的衝擊。不過,錢軍對於央行和其他部門在影子銀行發展和監管過程中的改革給予了肯定,他認為,監管部門始終對銀行理財產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監管,但目前銀行間市場規模和複雜程度加大,所以需加強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

提問環節

提問:目前存款利率上限仍然沒有放開,您覺得可以給出一些什麼樣的建議?應該放開嗎?不放開的考量背後是什麼?放開之後對銀行來講有什麼動作?

錢軍:利率管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美國的利率也存在管制,美國的銀行利率在八十年代以前也是管制的。美國有一個招叫貨幣基金,安全性很強,利率只要比銀行高一點點就可以。後來銀行就幹這個,但美國的監管部門一看就取消了。比較相似的是理財產品為核心的影子銀行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從外面來看,你可以看到監管部門面臨很多挑戰,最後我還是真的給他們點一個贊,他們的解決辦法不是一味的殺回去,不是說只管制,而是說我們做利率市場化,而且把存款上限取消了,最後是兩個辦法,一個是讓貸款利率,第二個是存貸比,每個銀行還是有貸款的限制,現在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類似像香港這樣的地區比較重視短期的負債,七天以下的負債,他每天要報給監管部門,這個是我們可以做的。存貸比取消了以後,每天的存款的量沒有原來那麼重要。

提問:流動性覆蓋的指標也很重要,而央行的管理,實際上也有一些爭議,請問錢教授怎麼看待?

錢軍:我覺得我這個回答,我會從監管層的角度來想,我覺得我們總的來講我們銀行的銀監會對整個體系的把握還是挺好的,這個理念你怎麼做到監管既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又不破壞市場的機制,又要對不同的銀行有針對性,這個算下來是很難的。

其實你把25個銀行看了以後,四大行跟20個銀行還是不一樣,包括融資的手段不一樣,產品的定位也不一致,發的原因也不一樣。它現在的監管要做到幾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完美是很難的。

近期,很多銀行擔心監管趨嚴會不會出問題。我認為,銀監會在執行過程中太靈活就沒有原則性了,要防止監管風險的時候發生新的風險。

提問:近年新基金的發行比較困難,今年15家基金公司一個產品沒有發行,銀行也不願意再主動推出新產品了,這個是不是跟現在的資產荒有關?現在的接管環境市場環境下,什麼樣的資金可以用?

錢軍:我們來衡量一個金融體系,很重要的是金融體系產品的豐富性,但我們可投資的產品不多。第二個,我們資本項目,我不是反對,這個是有必要的,我們的資本項目是管制的,第一個我們的項目不多,第二個不能出去,不能配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中國的老百姓設身處地想一想他能投什麼?第一個短期的餘額寶,為什麼跟老外講這個事不能理解,從0到5000億這就一年多,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長期投資的管道不多,除了股市,再一個房地產,還有什麼?

國外就有很多,國外有中長期的公司在,包括地方政府,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大,但是主要是以安全性很高的短期貸款,所以現在的問題,我們金融體系核心的缺陷,就是我們給廣大老百姓可以進行中長期的收益比較穩定的投資管道不多,這個就導致了如果股市不好,基金的問題很大是因為股市不好。

第二個短期的理財產品的收益跟利率環境相關,利率環境總的來講我們已經寬鬆一段時間,國內的利息水準是上去的,如果短期的利率水準比較低,長期的投資產品比較少,股市又不好,所以賣不出去一點也不奇怪,要改變這個情況,金融體系包括機構提供更多的,尤其是中長期可投資的產品,這裡面同時帶有在匯率市場穩定的情況下,允許老百姓的錢出去,這都沒有什麼問題。然後是短期的,現在尤其是在抗風險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下基金的日子不好過,很多金融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中國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融資難負債高,局部風險的爆發。

提問:想問中美對比的問題,這也涉及到同業,之前問了一些國外的銀行的風控,覺得中國中小銀行發展的理財投資的專案是非常可笑的,也沒有吸引流動性的概念,把吸引的同業資金放到海外把收益做高,如果像國外銀行在危機後會有什麼樣的監管來避免風險?

錢軍:金融監管是有週期性的,有的時候有很長的週期性,大概維持六十年,到九十年代克林頓的時候,慢慢開始放鬆。

我本人的看法就是我覺得像中國這樣的銀行,管住他們的投資方向是有必要的,他可以做一些混業,比如說如果做一些融資當中跟同行有關聯的,核心業務是融資,這個可以。

投貸聯動,我對這個持保有態度,銀行到最後就是一個貸款機構,同業業務的形式,我覺得規模非常快,它能夠做的東西不多,同業裡面相對來講開始時候是銀行間,慢慢小銀行參與進去出現所謂創新的產品,我覺得銀行的混業經營要有度。

以美國為例,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有週期性,一個是對銀行的監管,第二個銀行對放貸款的標準也是有週期性,監管也是這樣的。監管一定程度銀行說我沒法賺錢了,一定要放鬆。我們發展階段不大一樣,我們因為表外的產品不多,而美國當時表外有很多影子銀行的業務很多,包括貨幣基金,中國現在還達不到。像我們的銀行監管,包括貸款的方向也沒有限制,所以我覺得怎麼合理地監管,應該說我們的方式跟美國有共通之處,但是具體的表現形式不太一樣,我們銀行平常的監管肯定比美國嚴,每天定時抽取的資料比較全,所以如何合理監管,從他們的角度怎麼監管又不放鬆,又有足夠的靈活性,要怎麼樣平衡。而且從現在來看,即使往下走,由銀行體系爆發大規模的風險可能性不大,跟我們整個地區性的流動不大,跟我們產品複雜有關係,跟我們監管比較得力還是有關係。

「 精彩回顧 」

專為記者打造的平臺

行業資訊 | 傳媒大咖 | 傳媒動態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事實上四萬億刺激就是以銀行新增貸款形式注入實體經濟。刺激之後,四大行通過吸引更多的存款來迎合存貸比的要求,而隨著本地存款市場競爭加劇,中小銀行存款流失而被迫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吸儲。

研究資料顯示,那些越受到表內貸款約束,並在存款市場面臨更多來自大行本地分支機搆競爭的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規模越大。而在監管部門收緊了房地產信貸供應後,銀行又運用理財產品將相關貸款從資產負債表中移除。

錢軍還指出,理財產品的展期風險對個別銀行和整個市場都增添了流動性壓力,其表現在新發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發行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的表現,以及信貸極速緊縮對上市銀行股價的不利影響等方面。

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遠低於美國

眾所周知,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誘因便是影子銀行。錢軍坦言,美國的房地產貸款通過影子銀行的形式打包以後進入了銀行體系。

以銀行發放長期房地產抵押貸款為例,由於該類放在表內的長期資產存在有風險,銀行便通過資產證券化等形式將其變賣,在影子銀行體系中又經歷多次打包。錢軍表示,“直到2007年,美國金融體系中空轉的打包產品與最早發行貸款的金融機構之前的關係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他同時指出,我國房地產風險仍遠低於美國,首先由於我國家庭負債率較低,其次是我國房地產貸款證券化程度很低。“中國房地產情況與美國不同,所以即使中國的影子銀行面臨風險,風險本質也存在差別。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中國家庭負債率並不高,泡沫程度遠不及美國;第二,中國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化程度很低,而美國的資產抵押證券很發達。錢軍坦言,“從整個體系上講,中國演變為美國式金融危機的概率很小”。他分析道。

而對於金融體系的衝擊和風險,錢軍結合研究提醒,中國理財產品增長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特別是資產支援商業票據的增長和崩盤相似,而影子銀行的增長通常植根於政府政策帶來的一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扭曲。

在他看來,四萬億刺激對中國金融體系和銀行來說就是一件意外的衝擊。不過,錢軍對於央行和其他部門在影子銀行發展和監管過程中的改革給予了肯定,他認為,監管部門始終對銀行理財產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監管,但目前銀行間市場規模和複雜程度加大,所以需加強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

提問環節

提問:目前存款利率上限仍然沒有放開,您覺得可以給出一些什麼樣的建議?應該放開嗎?不放開的考量背後是什麼?放開之後對銀行來講有什麼動作?

錢軍:利率管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美國的利率也存在管制,美國的銀行利率在八十年代以前也是管制的。美國有一個招叫貨幣基金,安全性很強,利率只要比銀行高一點點就可以。後來銀行就幹這個,但美國的監管部門一看就取消了。比較相似的是理財產品為核心的影子銀行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從外面來看,你可以看到監管部門面臨很多挑戰,最後我還是真的給他們點一個贊,他們的解決辦法不是一味的殺回去,不是說只管制,而是說我們做利率市場化,而且把存款上限取消了,最後是兩個辦法,一個是讓貸款利率,第二個是存貸比,每個銀行還是有貸款的限制,現在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類似像香港這樣的地區比較重視短期的負債,七天以下的負債,他每天要報給監管部門,這個是我們可以做的。存貸比取消了以後,每天的存款的量沒有原來那麼重要。

提問:流動性覆蓋的指標也很重要,而央行的管理,實際上也有一些爭議,請問錢教授怎麼看待?

錢軍:我覺得我這個回答,我會從監管層的角度來想,我覺得我們總的來講我們銀行的銀監會對整個體系的把握還是挺好的,這個理念你怎麼做到監管既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又不破壞市場的機制,又要對不同的銀行有針對性,這個算下來是很難的。

其實你把25個銀行看了以後,四大行跟20個銀行還是不一樣,包括融資的手段不一樣,產品的定位也不一致,發的原因也不一樣。它現在的監管要做到幾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完美是很難的。

近期,很多銀行擔心監管趨嚴會不會出問題。我認為,銀監會在執行過程中太靈活就沒有原則性了,要防止監管風險的時候發生新的風險。

提問:近年新基金的發行比較困難,今年15家基金公司一個產品沒有發行,銀行也不願意再主動推出新產品了,這個是不是跟現在的資產荒有關?現在的接管環境市場環境下,什麼樣的資金可以用?

錢軍:我們來衡量一個金融體系,很重要的是金融體系產品的豐富性,但我們可投資的產品不多。第二個,我們資本項目,我不是反對,這個是有必要的,我們的資本項目是管制的,第一個我們的項目不多,第二個不能出去,不能配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中國的老百姓設身處地想一想他能投什麼?第一個短期的餘額寶,為什麼跟老外講這個事不能理解,從0到5000億這就一年多,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長期投資的管道不多,除了股市,再一個房地產,還有什麼?

國外就有很多,國外有中長期的公司在,包括地方政府,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大,但是主要是以安全性很高的短期貸款,所以現在的問題,我們金融體系核心的缺陷,就是我們給廣大老百姓可以進行中長期的收益比較穩定的投資管道不多,這個就導致了如果股市不好,基金的問題很大是因為股市不好。

第二個短期的理財產品的收益跟利率環境相關,利率環境總的來講我們已經寬鬆一段時間,國內的利息水準是上去的,如果短期的利率水準比較低,長期的投資產品比較少,股市又不好,所以賣不出去一點也不奇怪,要改變這個情況,金融體系包括機構提供更多的,尤其是中長期可投資的產品,這裡面同時帶有在匯率市場穩定的情況下,允許老百姓的錢出去,這都沒有什麼問題。然後是短期的,現在尤其是在抗風險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下基金的日子不好過,很多金融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中國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融資難負債高,局部風險的爆發。

提問:想問中美對比的問題,這也涉及到同業,之前問了一些國外的銀行的風控,覺得中國中小銀行發展的理財投資的專案是非常可笑的,也沒有吸引流動性的概念,把吸引的同業資金放到海外把收益做高,如果像國外銀行在危機後會有什麼樣的監管來避免風險?

錢軍:金融監管是有週期性的,有的時候有很長的週期性,大概維持六十年,到九十年代克林頓的時候,慢慢開始放鬆。

我本人的看法就是我覺得像中國這樣的銀行,管住他們的投資方向是有必要的,他可以做一些混業,比如說如果做一些融資當中跟同行有關聯的,核心業務是融資,這個可以。

投貸聯動,我對這個持保有態度,銀行到最後就是一個貸款機構,同業業務的形式,我覺得規模非常快,它能夠做的東西不多,同業裡面相對來講開始時候是銀行間,慢慢小銀行參與進去出現所謂創新的產品,我覺得銀行的混業經營要有度。

以美國為例,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有週期性,一個是對銀行的監管,第二個銀行對放貸款的標準也是有週期性,監管也是這樣的。監管一定程度銀行說我沒法賺錢了,一定要放鬆。我們發展階段不大一樣,我們因為表外的產品不多,而美國當時表外有很多影子銀行的業務很多,包括貨幣基金,中國現在還達不到。像我們的銀行監管,包括貸款的方向也沒有限制,所以我覺得怎麼合理地監管,應該說我們的方式跟美國有共通之處,但是具體的表現形式不太一樣,我們銀行平常的監管肯定比美國嚴,每天定時抽取的資料比較全,所以如何合理監管,從他們的角度怎麼監管又不放鬆,又有足夠的靈活性,要怎麼樣平衡。而且從現在來看,即使往下走,由銀行體系爆發大規模的風險可能性不大,跟我們整個地區性的流動不大,跟我們產品複雜有關係,跟我們監管比較得力還是有關係。

「 精彩回顧 」

專為記者打造的平臺

行業資訊 | 傳媒大咖 | 傳媒動態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