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造了一個“圈”,能讓你甘願放下手機,尋回遺失的美好時光

我不禁想起了袁媛,那個拼命想為我們這些迷失在互聯網之中的人尋一條出路的女孩,“我想做的只是讓人們放下手機,花一些時間在身邊的人和事上。”說這話的“她“——齊肩短髮下是一張白皙的臉龐,

帶著精緻的妝容,牛仔外套搭配黑色休閒褲,那頂酷酷的帽子也為她添了幾分英氣。

第一次見到袁媛的時候她正在打磨一把木勺,這種在我眼裡幾近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粗活卻被眼前這個穿著時尚的女孩以一種平靜美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毫無違和感。

袁媛從小就受到手工製作的薰陶,這個“從小”是從她還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媽媽以前的工作是服裝設計製作,所以耳濡目染形成了對手作的興趣便也就順理成章了,“紮染”是她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接觸手作,隨後的時光裡她也與陶藝、木藝等其他形式的手作相遇,

就連旅行時,最大的興趣也是去瞭解當地的手作文化。時間永遠是最好的發酵劑,它將情感醞釀得越發醇厚,最初的興趣變成一生的愛好。

2009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後,袁媛有了讓人羡慕的“正式編制”——一名美術老師。

“會玩兒是一種能力,而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學生們享受手作帶來的快樂,而予人玫瑰者,何嘗不是手留餘香,但快樂不該被囚禁在一個圈裡,它應如漣漪一般一圈一圈向外蕩漾開來。“我想把愛好做成事業,讓更多的人分享快樂。”於是2015年她創立了“水獺造物”,在成都手作圈小有名氣,而今年品牌升級後的“造物圈”即將為手作愛好者提供更多的美好體驗。

偌大的玻璃房內,目光所能觸及的地方都擺放著各種手工製品,大到吧台,小到咖啡勺,全部出自袁媛和她的團隊之手,為的只是想通過自己的作品感染前來的客人。

環顧四周我被角落的幾台機器吸引,未等我開口,袁媛便解釋道:“那是拍攝地帶,我們開拓的新項目——黑白膠片,客人可以在拍攝以後自己體驗洗照片,儘管這是大資料時代,但我覺得有些記憶應該以一種有儀式感的方式保存,而不是存在雲端上。”造物圈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人們掩藏在互聯網背後的情感找尋一個出口。

這裡是一個讓記憶、故事、情感形象化的地方,全程都會有專業的老師陪同和教學,做陶藝——你可以體驗拉坯,將泥料塑成你喜歡的形狀,再上彩釉,經過燒制後得到成品;做木藝——將你選中的木料雕刻打磨成喜歡的形狀,可能是一把勺、一個音樂盒,讓它進入你的生活或是別人的生活;做皮藝——剪裁、穿孔、縫製、打磨,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件專屬於自己的藝術品,還有紮染、篆刻等項目,讓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慢下來,讓高於生活的藝術最終回歸生活。

比起客人所完成作品與專業作品之間的相似度,袁媛和團隊的老師更加看重客人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原料和場地,更是全程的陪伴。”她說手作就是一個你願意把時間傾注於此的過程,每個作品不盡相同,畢竟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這裡的老師更像是技術的搬運工,授業解惑,但自己的童話終歸要自己創造。

袁媛和我分享了一個溫暖的小故事,某天傍晚,一對夫妻帶著兩位老人和一個孩子來到店裡,那天是丈夫的生日,妻子想帶著父母和孩子給丈夫做一件禮物,本來應該打烊回家的大家決定留下來幫助這家人,雖然完成後的每件作品都算不上精緻,但丈夫的幸福感卻溢於言表。最後,這家人和在場所有員工一起分享了蛋糕並合影,那份感動就連我這個聽者也竟有幾分感同身受。

造物圈的Slogan:圈•藝•生。凡造物者,大多寄情於此,再因物結情,大概就是造物圈的理念了。袁媛希望通過造物圈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放下手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自己的生活,在這裡,角色由你定,故事由你定,你創造的是生活中的藝術,畢竟藝術不只是掛在牆上而已,你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手作連結更多的快樂。

採訪的最後袁媛告訴我,現在手作這個行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許多手作達人都隱於市,她希望通過造物圈讓手作行業以更加專業、正規的模式發展,讓身處圈內的人分享手作的快樂,再向更多的人傳播,讓這個小眾的快樂變成大眾的幸福。

▲袁媛和她的團隊

真正的藝術從來不止於精湛的工藝,更來源於被造物者所賦予的靈魂和故事,既然被上帝創造,何不做一次上帝,以情造物,從別人創造的雲端上走進自己創造的童話裡。

環顧四周我被角落的幾台機器吸引,未等我開口,袁媛便解釋道:“那是拍攝地帶,我們開拓的新項目——黑白膠片,客人可以在拍攝以後自己體驗洗照片,儘管這是大資料時代,但我覺得有些記憶應該以一種有儀式感的方式保存,而不是存在雲端上。”造物圈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人們掩藏在互聯網背後的情感找尋一個出口。

這裡是一個讓記憶、故事、情感形象化的地方,全程都會有專業的老師陪同和教學,做陶藝——你可以體驗拉坯,將泥料塑成你喜歡的形狀,再上彩釉,經過燒制後得到成品;做木藝——將你選中的木料雕刻打磨成喜歡的形狀,可能是一把勺、一個音樂盒,讓它進入你的生活或是別人的生活;做皮藝——剪裁、穿孔、縫製、打磨,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件專屬於自己的藝術品,還有紮染、篆刻等項目,讓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慢下來,讓高於生活的藝術最終回歸生活。

比起客人所完成作品與專業作品之間的相似度,袁媛和團隊的老師更加看重客人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原料和場地,更是全程的陪伴。”她說手作就是一個你願意把時間傾注於此的過程,每個作品不盡相同,畢竟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這裡的老師更像是技術的搬運工,授業解惑,但自己的童話終歸要自己創造。

袁媛和我分享了一個溫暖的小故事,某天傍晚,一對夫妻帶著兩位老人和一個孩子來到店裡,那天是丈夫的生日,妻子想帶著父母和孩子給丈夫做一件禮物,本來應該打烊回家的大家決定留下來幫助這家人,雖然完成後的每件作品都算不上精緻,但丈夫的幸福感卻溢於言表。最後,這家人和在場所有員工一起分享了蛋糕並合影,那份感動就連我這個聽者也竟有幾分感同身受。

造物圈的Slogan:圈•藝•生。凡造物者,大多寄情於此,再因物結情,大概就是造物圈的理念了。袁媛希望通過造物圈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放下手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自己的生活,在這裡,角色由你定,故事由你定,你創造的是生活中的藝術,畢竟藝術不只是掛在牆上而已,你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手作連結更多的快樂。

採訪的最後袁媛告訴我,現在手作這個行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許多手作達人都隱於市,她希望通過造物圈讓手作行業以更加專業、正規的模式發展,讓身處圈內的人分享手作的快樂,再向更多的人傳播,讓這個小眾的快樂變成大眾的幸福。

▲袁媛和她的團隊

真正的藝術從來不止於精湛的工藝,更來源於被造物者所賦予的靈魂和故事,既然被上帝創造,何不做一次上帝,以情造物,從別人創造的雲端上走進自己創造的童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