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了樓的村民,難舍小小菜地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城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村莊變成了社區,農民變成了居民。村民們從此搬離了大院平屋,住進了高樓。雖然生活環境變了,稱呼也變了,但是,農民對土地的天然感情還在,

一些習慣還在。

習慣種的大片土地沒有了,但小塊的地還有。吃習慣了自家種的新鮮蔬菜,勤快的村民們自然不願意讓它空著。於是,社區的邊邊角角,凡是能種點東西的地方,都被開發成了小菜地。

稍大塊的地方,或用石塊或用枝條都圍了起來,

簡單的劃分了各自的歸屬。

現在的小菜地裡依舊生機勃勃。露天地裡的韭菜已經能夠貢獻力量。自家種的不打藥,吃著最放心。割上一把包餃子、大包子,無論是三鮮的還是肉的,都是鮮香無比。

提到韭菜,常會讓人想到麥苗,能否認清兩者,

曾是區分城、鄉人的指標。到現在,去到農村,村民們聽說你不會種地,還會笑問:“麥苗和韭菜能分的清不?”上了樓的農三代們,今後也要被人這樣問起了。

這兩種你能分的清嗎?哪是麥苗,哪是韭菜?

北方人愛吃蔥、蒜。它們的身影更是處處可見。微辣帶甜的大蔥,蘸醬最好吃。過段時間,還可以吃到小割蔥:是秋冬撒下的蔥種,到春天時,長到差不多小手指粗細就齊根割下,因為是小嫩蔥,吃起來不辣,味道一樣好。

這個已經冒出蔥骨朵,要開花了,算是爺爺輩了。

車位中間的一點點地方也被充分利用起來,中間撒滿了青菜。

這兩個大盆裡新育了苗,也放在了這點空地裡。

還有人在泡沫箱裡或花盆裡種了點蔬菜,量不多,也夠吃上幾回了。

年輕人要出去工作,照料小菜地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他們雖然住上了高樓,但還是喜歡在小菜裡勞動勞動,這樣才有種接地氣的感覺,連吃飯、睡覺都覺得特別香。

(圖文由三農視界原創,未對任何人授權,侵權必究)

年輕人要出去工作,照料小菜地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他們雖然住上了高樓,但還是喜歡在小菜裡勞動勞動,這樣才有種接地氣的感覺,連吃飯、睡覺都覺得特別香。

(圖文由三農視界原創,未對任何人授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