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攝影家趙衛民:比起10萬一組的人像,我更願意拍故鄉河南的風景

他做過幾本專業攝影刊物的主編,做過幾省市商業攝影專業委員會顧問、指導委員,全球攝影網特聘專家。他的工作是給牛人拍照,一組照片賣到10萬。他叫趙衛民。卸下這些牛逼閃閃的頭銜,

他是一個根植故土文化的中原遊子;拋開工作,他喜歡拍拍老家的山山水水。

初白丨文

趙衛民 | 攝影

專給牛人拍照

膽兒肥到指揮馮侖鑽窗戶

在攝影圈,趙衛民這三個字可謂一張金字招牌,他的工作是給牛人拍照。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找他拍照的人,幾乎都是互聯網上行走的IP,馬雲、韓寒、陳丹青、任志強、周雲蓬……

江湖上傳聞,趙衛民拍商業片的價格也相當高,一組10萬。即使這樣,找他拍照片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給馮侖拍照,他要求馮侖鑽窗戶、爬房頂。照片效果出人意料,這位房地產大佬,一改往日一本正經的模樣,蜷腿坐在房檐上。房檐,恰好暗示了馮侖房地產行業大佬的身份。

萬通馮侖 趙衛民作品

這樣的構圖,恐怕一般攝影師想都不敢想,不得不說,趙衛民是個“膽肥”的人;而馮侖呢,整天被人採訪,這樣的情況恐怕也是頭一次遇到。

在趙衛民看來,拍攝一個人物,就要拍出他的性格來,一個企業家,事實上每個決策都是像出牌,因此,這個“賭”,也可以說是企業家必具的性格底色了。

因此,馮侖的另一張肖像照,趙衛民用了撲克牌來拍攝他。

萬通馮侖 趙衛民作品

趙衛民說到為莫言拍照時,笑得很開心,甚至有點得意,因為莫言特別討厭化妝,也不喜歡拍照。當時,莫言正坐在鏡子前,說我不化妝,我要真實的自己。

於是趙衛民請莫言坐在帶陰影的角落裡拍下這個隱喻強烈的肖像。

而這恰恰也是能寫出《豐乳肥臀》這樣小說的作家該有的“與眾不同”吧。不曾刻意,但是影像張力卻又入骨三分,頭頂諾獎光環卻難掩內心深處的苦悶。

莫言 趙衛民作品

陳佩斯,對著鏡子裡自己伸手微笑,

笑容符合我們對這個喜劇演員的期許。但趙衛民說,拍照的時候,陳佩斯正經歷世故不能上春晚,其時父親陳強也臥病在床,生活並不順遂。趙衛民這樣拍,是想告訴大家,人,有時只能自己拉自己一把。

陳佩斯 趙衛民作品

前一陣子傳統武術被質疑,趙衛民在朋友圈放出他給馬雲拍的肖像照,並附上說明:

太極馬雲 趙衛民作品

“一燈”是趙衛民給自己起的字型大小,在他的理解裡,一張照片的好壞,在於是否表達了內心的感受。而拍照的時候,儘量降低對器械的要求,能一個燈解決就不用第二個。

“回家”,一個在粵河南人的親情與鄉情

趙衛民是一個極其重視構建內心世界的人,親情尤是。卸下了攝影師的頭銜,趙衛民是一個眷戀著故鄉的遊子。他經常利用假期和工作出差之便,打道回河南老家。

“一年回個五六趟,都是經常的事”,說這話的時候,趙衛民的語氣裡都透著小小的驕傲。

太行墨色 趙衛民作品

3月,趙衛民和一幫朋友回家看望父親,還聲勢浩大地搞了一場活動,叫“在我們成為孤兒之前,回家一趟”。

“回家”的起因純粹又偶然:趙衛民91歲的姑媽執意要從南陽到鄭州看望88歲的弟弟,也就是趙衛民的父親。都是年至耄耋之人,三百多公里的路並不好走。

得知消息時,趙衛民正在和幾位友人小聚,大家都為親情深受感動,他們決定發起一項公益行動,在全民大遷徙的時代,呼喚在外的遊子常回家看看。

趙衛民和朋友們發起的“回家”行動

“人都是這樣,年輕的時候想往外沖;但是到了中年,真正遠離故鄉的時候,又往往開始懷戀它。”採訪的時候,趙衛民說這句話,顯得有些動容,“我們都是年及半百的人,父母大多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平時工作忙,能陪父母的時間都很少”。

此行第一站就是河南,趙衛民的家。結果不少朋友加入,一周成行,竟引頗大共鳴反響。眾多媒體報導後喚起不少人也開始了自己的回鄉行動。就此開端,他們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又舉辦了大型公益論壇,以期影響更多人以孝道名義回一趟各自的家鄉。

回家看老人,也順帶再次認識故土的一草一木。在交通極為便捷的今天,回家的路其實不難、也不長。

太行墨色 趙衛民作品

在和朋友來往故鄉的車窗上,滿目掃描著大片的杏花、村莊、小河、綠野,眼前閃過趙衛民一張作品產生的地方,他一群同學的詩集曾用它做了封面,這次同行的朋友在自己的企業宣傳頁也選用了這照片,正拿手機看樣稿時,一抬頭恰巧掠過實景地,連連驚歎這就是緣分啊!

故鄉的河 趙衛民作品

趙衛民也向朋友感歎:“是啊,我們與故鄉的緣分,天註定。”

一個學中文的人端起了相機:都是命

與故鄉的緣分是命,與攝影結緣也是命。

趙衛民大學學的是中文,按部就班的話,畢業後,他可能會按照分配進入體制當國家幹部,也可能會做一些符合自己專業的事情,當語文老師或者文字編輯。

但是,命運的安排任誰都做不了主,恐怕趙衛民自己也沒想到,與自己半輩子死磕的,是讀書時的業餘愛好——攝影。

於是,攝影圈多了一個高段位攝影大咖,專給牛人拍照片,不但能拍,還能寫文字解釋。

文藝是相通的,或許正是因為趙衛民在中文系廝混過4年,他這樣一個北方大漢,才能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玲瓏心和一支生花的妙筆。

天路 趙衛民作品

他去度假,驅車18天,從成都平原至西藏阿裡,穿四大峽谷,瞻四座神山,過兩處聖湖,謁十所寺廟,行程7000公里。

站在所謂的“天堂”門口的臺階上,他覺得自己的腳步已邁到天地交際之處,自己的耳朵已聽到眾神隱約的話語,自己的魂魄已然與身體若即若離。

布達拉宮 趙衛民作品

可是趙衛民說,他不想寫遊記,也不想拍風光。“這些照片不是風景,我拍的是我的情緒、我的心。”

洱海聽柳圖 趙衛民作品

在洱海,別人拍水拍山拍天上的雲,趙衛民不,他拍那幾片柳葉。“當時天很藍,空氣很好,柳葉在風裡沙沙作響,一瞬間我覺得我整個人很通透,我和這個柳葉,我們倆互相能聽懂”,他覺得這柳葉就是洱海,至少是洱海對他耳語的舌頭。

他拍家鄉的太行山、嵩山,拍家鄉的小河、平原上的樹林子,儼然如一副水墨畫。他拍上野的櫻花,一隻鳥躍然飛過,神韻一轍一千年前開封老鄉宋徽宗的花鳥《繡眼圖》。另一張山居圖亦似山野味兒的趙佶《瑞鶴圖》。

櫻花圖 趙衛民作品

在今天,人人追求風光大片,片不驚人死不休,但是趙衛民卻著眼於這些乾淨的,微小的,玲瓏而又洋溢著無限禪意的小照,是案牘勞形的緩衝,又是一種滋養。

山居圖 趙衛民作品

這個月6號到20號,在廣州洛溪新城北環路11號星坊60產業園展廳,趙衛民將舉辦一場個人影展,豫記是支援單位之一。喜歡攝影的朋友們,您要是想看看趙衛民的作品值不值10萬元一組,不妨到場一探。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趙衛民在朋友圈放出他給馬雲拍的肖像照,並附上說明:

太極馬雲 趙衛民作品

“一燈”是趙衛民給自己起的字型大小,在他的理解裡,一張照片的好壞,在於是否表達了內心的感受。而拍照的時候,儘量降低對器械的要求,能一個燈解決就不用第二個。

“回家”,一個在粵河南人的親情與鄉情

趙衛民是一個極其重視構建內心世界的人,親情尤是。卸下了攝影師的頭銜,趙衛民是一個眷戀著故鄉的遊子。他經常利用假期和工作出差之便,打道回河南老家。

“一年回個五六趟,都是經常的事”,說這話的時候,趙衛民的語氣裡都透著小小的驕傲。

太行墨色 趙衛民作品

3月,趙衛民和一幫朋友回家看望父親,還聲勢浩大地搞了一場活動,叫“在我們成為孤兒之前,回家一趟”。

“回家”的起因純粹又偶然:趙衛民91歲的姑媽執意要從南陽到鄭州看望88歲的弟弟,也就是趙衛民的父親。都是年至耄耋之人,三百多公里的路並不好走。

得知消息時,趙衛民正在和幾位友人小聚,大家都為親情深受感動,他們決定發起一項公益行動,在全民大遷徙的時代,呼喚在外的遊子常回家看看。

趙衛民和朋友們發起的“回家”行動

“人都是這樣,年輕的時候想往外沖;但是到了中年,真正遠離故鄉的時候,又往往開始懷戀它。”採訪的時候,趙衛民說這句話,顯得有些動容,“我們都是年及半百的人,父母大多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平時工作忙,能陪父母的時間都很少”。

此行第一站就是河南,趙衛民的家。結果不少朋友加入,一周成行,竟引頗大共鳴反響。眾多媒體報導後喚起不少人也開始了自己的回鄉行動。就此開端,他們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又舉辦了大型公益論壇,以期影響更多人以孝道名義回一趟各自的家鄉。

回家看老人,也順帶再次認識故土的一草一木。在交通極為便捷的今天,回家的路其實不難、也不長。

太行墨色 趙衛民作品

在和朋友來往故鄉的車窗上,滿目掃描著大片的杏花、村莊、小河、綠野,眼前閃過趙衛民一張作品產生的地方,他一群同學的詩集曾用它做了封面,這次同行的朋友在自己的企業宣傳頁也選用了這照片,正拿手機看樣稿時,一抬頭恰巧掠過實景地,連連驚歎這就是緣分啊!

故鄉的河 趙衛民作品

趙衛民也向朋友感歎:“是啊,我們與故鄉的緣分,天註定。”

一個學中文的人端起了相機:都是命

與故鄉的緣分是命,與攝影結緣也是命。

趙衛民大學學的是中文,按部就班的話,畢業後,他可能會按照分配進入體制當國家幹部,也可能會做一些符合自己專業的事情,當語文老師或者文字編輯。

但是,命運的安排任誰都做不了主,恐怕趙衛民自己也沒想到,與自己半輩子死磕的,是讀書時的業餘愛好——攝影。

於是,攝影圈多了一個高段位攝影大咖,專給牛人拍照片,不但能拍,還能寫文字解釋。

文藝是相通的,或許正是因為趙衛民在中文系廝混過4年,他這樣一個北方大漢,才能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玲瓏心和一支生花的妙筆。

天路 趙衛民作品

他去度假,驅車18天,從成都平原至西藏阿裡,穿四大峽谷,瞻四座神山,過兩處聖湖,謁十所寺廟,行程7000公里。

站在所謂的“天堂”門口的臺階上,他覺得自己的腳步已邁到天地交際之處,自己的耳朵已聽到眾神隱約的話語,自己的魂魄已然與身體若即若離。

布達拉宮 趙衛民作品

可是趙衛民說,他不想寫遊記,也不想拍風光。“這些照片不是風景,我拍的是我的情緒、我的心。”

洱海聽柳圖 趙衛民作品

在洱海,別人拍水拍山拍天上的雲,趙衛民不,他拍那幾片柳葉。“當時天很藍,空氣很好,柳葉在風裡沙沙作響,一瞬間我覺得我整個人很通透,我和這個柳葉,我們倆互相能聽懂”,他覺得這柳葉就是洱海,至少是洱海對他耳語的舌頭。

他拍家鄉的太行山、嵩山,拍家鄉的小河、平原上的樹林子,儼然如一副水墨畫。他拍上野的櫻花,一隻鳥躍然飛過,神韻一轍一千年前開封老鄉宋徽宗的花鳥《繡眼圖》。另一張山居圖亦似山野味兒的趙佶《瑞鶴圖》。

櫻花圖 趙衛民作品

在今天,人人追求風光大片,片不驚人死不休,但是趙衛民卻著眼於這些乾淨的,微小的,玲瓏而又洋溢著無限禪意的小照,是案牘勞形的緩衝,又是一種滋養。

山居圖 趙衛民作品

這個月6號到20號,在廣州洛溪新城北環路11號星坊60產業園展廳,趙衛民將舉辦一場個人影展,豫記是支援單位之一。喜歡攝影的朋友們,您要是想看看趙衛民的作品值不值10萬元一組,不妨到場一探。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