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萊陽舉行楊鐘健院士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

汪筱林教授為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捐贈楊鐘健院士專輯和楊老畫冊

魯網煙臺6月2日訊6月1日,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院士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舉行。萊陽作為楊老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與北京同步舉辦紀念活動,凸顯了萊陽在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等古生物研究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世紀50年代,以楊鐘健為代表的古生物學家在萊陽進行考察、發掘和研究,

發現了新中國第一條恐龍骨架——棘鼻青島龍,以及金剛口譚氏龍、破碎金剛口龍等恐龍化石,並著有《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一書,針對萊陽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做出總結,使萊陽成為我國古生物研究的熱點地區,1984年第一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會議在萊陽召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也在此成立。

汪筱林教授在2號恐龍化石發掘現場介紹恐龍發掘過程

在楊鐘健的引領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以汪筱林教授為代表的中科院專家學者,便是中國古生物學年輕一代的優秀代表。在第三次大發現中汪筱林率領萊陽恐龍聯合科考隊對萊陽進行新一輪持續的大規模考察與發掘,

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世界罕見的地質地貌遺跡,使萊陽又一次成為國內外古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和嚮往的地方。

紀念活動上,宣讀了“國土資源部關於命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的決定”,意味著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地質公園。汪筱林研究員被聘請為“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首席科學家”及“萊陽古生物博物館名譽館長”。

汪筱林教授為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捐贈了楊老專輯和楊老畫冊,著名古生物復原藝術專家趙闖為地質公園捐贈了恐龍畫冊和棘鼻青島龍雕塑。

化石修復中心

萊陽是我國乃至世界發現恐龍化石遺跡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

包括萊陽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三個地層單元,組成完整的白堊系地層;擁有將軍頂、咸家莊和金崗口三個平原恐龍峽谷群;與此同時,各具特色的熱河生物群、萊陽鴨嘴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形成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同時並存”世界罕見。

近年來,在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號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再次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化石,最終確認在2號館附近100米的範圍內有8個連續的化石層,目前已暴露的連續5個化石層,恐龍化石非常豐富。如在第三化石層,在不到300平方米的範圍內,他們用兩年時間發現採集了600餘件大大小小、雖然完整但分散保存的恐龍骨骼,並已經裝架了4條鴨嘴龍化石骨架,現陳列在公園內的萊陽古生物博物館中。汪筱林表示,如此連續多層富集的恐龍化石層,在世界範圍尚屬罕見。隨著後續發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富集層位將呈現出“兵馬俑式”坑道,對研究恐龍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環境等有重大意義。

最終確認在2號館附近100米的範圍內有8個連續的化石層,目前已暴露的連續5個化石層,恐龍化石非常豐富。如在第三化石層,在不到300平方米的範圍內,他們用兩年時間發現採集了600餘件大大小小、雖然完整但分散保存的恐龍骨骼,並已經裝架了4條鴨嘴龍化石骨架,現陳列在公園內的萊陽古生物博物館中。汪筱林表示,如此連續多層富集的恐龍化石層,在世界範圍尚屬罕見。隨著後續發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富集層位將呈現出“兵馬俑式”坑道,對研究恐龍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環境等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