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歲還不會叫爸爸!越來越多孩子不說話,父母竟然是“元兇”

4歲男孩球球(化名),由爸爸媽媽和奶奶帶到了醫院門診求醫。家長告訴醫生,球球幾乎不開口說話,到現在也只能叫一聲“媽”,連“爸爸”都不會叫,更別說其他詞句了。眼看著其他小同伴說起話來像爆豆子一樣乾脆利索,

而球球卻什麼都不會說,真是急死父母了!

醫生給球球做了各種檢查,並檢驗了智力、聽力等指標,排除了其他所有易導致不開口說話的因素後,仍然找不到球球不會說話的原因。

“你們是不是平時不怎麼跟孩子說話?”醫生問球球的父母,“是不是回家後,玩手機太多?”

球球的父母互相看了看,尷尬地笑了笑,低下來頭。

“果然又是這樣!”醫生歎了口氣,

“孩子是缺乏語言刺激導致的語言發育障礙。回到家就把手機關了,啥都別玩,就陪著孩子玩,多跟孩子說話,你們別忘了,孩子智力的高低,一方面跟3歲前接收到的語言多寡有很大關係……”

醫生介紹,2013年,她平均每週遇上三四個這類病例;到了今年,她幾乎每接待50位病患中,就有三四個這類病例。而50位病患,僅是她一日問診的數量。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不愛說話,或者語言表達有障礙,

就要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全方位檢查,排除生理因素後,還要進行日常語言習慣和一些心理的檢查。

當然,寶寶不愛說話這當然要分年齡來看。如果寶寶只是幾個月,或者說一歲左右,他們喜歡是手指指點點,那就太正常了。但是如果寶寶到了一歲半,還是不愛說話,主要用手勢跟大人交流,那也要分情況來看。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提升他的表達能力?

❶ 聽力問題

一是,如果很少能夠說出一些有意義的字,並且不能夠隨著大人給他的指示,能夠做相應的反應,比如讓他到媽媽身邊來,他也無動於衷,或者說不能在大人的這種引導下去指出身體相應的部位,那我們就需要考慮這個孩子是不是有一些聽力方面的問題了。

如果到醫院排除了孩子聽力上的問題,那還有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愛開口說話呢?

❷ 父母沒給他們創造一個“愛說話”的語言環境

語言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慢慢習得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努力為他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極為重要,如果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或少言寡語,與孩子交流過少或缺乏交流,孩子在家裡處於一個少言的環境中,

得不到語言環境的刺激,沒有說話的模仿物件,也就變得不愛說話。

❸ 內心害怕被笑話

由於孩子剛開始說話語音口齒不清,常把一些字、詞說錯或說得含糊不清,引起大人的笑話,千萬注意孩子懼怕說話的心理。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經常指責和限制孩子,孩子害怕和父母交流,慢慢變得也不愛說話。

害怕被笑話,這就屬於孩子個性的原因了。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喜歡安靜,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這種孩子練習表達的次數少了,因此說話也會更晚一點。

好吧,排除了生理因素,就需要在“人為”上好好努力了,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❶ 把自己變身為話癆

其實,孩子語言的發展是必須要經過從聽的“輸入”,才到說的“輸出”。所以,我們首先可以做到的一點,就是更多的把自己變身成一個話癆,當我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比如我們在給孩子洗衣服,我們可以邊洗邊說“寶寶你看,我現在先給你洗你的這個小T恤,哎呀,你看這個領子好髒啊,都是黑的。哎呦,再看看這個袖口,哇,還有一顆米呢,對吧?”媽媽可以把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全部描述出來,說給孩子聽。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予詳細的描述。舉個例子,孩子在玩車,你可以說:“寶寶你在玩一輛黃色的卡車,哇,它跑得真快!”

另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去拓展孩子的一些表達,當孩子說到車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對,這是一輛黃色的車,你說的是那輛車啊,它是一輛救護車。”這樣做的目的是不斷幫孩子積累詞彙,加大“輸入”的頻率和內容。

話說,甜馨能成為金句王,和她的“話癆爸爸”賈乃亮關係大大的。賈乃亮典型的自hi話多型,帶甜馨參加節目時刻能聽見他不停的叨叨叨。

❷ 能做到不馬上糾正他嗎?

另外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一些表達的錯誤,比如他可能是發音不准,或者是語法的錯誤,這個時候,我們不用馬上急於糾正,“不對,寶寶,你這個說的不對,應該是……”

比如,孩子在穿鞋的時候,可能會說“我要把腳放到鞋子裡”,大人不用立馬說“不對不對,應該是我要穿鞋”。其實,平時大人的表達是“我要穿鞋”,孩子自然而然會學會這樣的句式,而你馬上糾正他,實際上是強化他“我說錯了”這樣的經歷,會讓孩子久而久之更不願表達。

❸不要剝奪他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跟孩子做交流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點“等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爸爸媽媽特別急於去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當孩剛一抬手,他們就知道說,哦,孩子是餓了,馬上就把奶瓶給遞上去了。實際上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做一些小小的等待,讓孩子自己去表達,這其實是促進他們表達的好機會。記住,一個快嘴總替孩子說話的媽媽,孩子可能就不善於表達了。

另外,有些父母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為了知道孩子是不是能夠理解他的意思,或者想看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一些事情,經常會問一些問題,實際上,問簡單的問題都沒什麼關係,一定不要問孩子太過複雜的問題,因為一旦你問了孩子特別複雜的問題,他會覺得自己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會給他造成一種緊張的情緒,一旦孩子緊張了,他就更加的不願意去表達了。

❹讚美永遠是最好的“武器”

孩子在說話時,父母要顯出一副對他的話很有興趣的樣子,要認真地聆聽。孩子在這個時期所掌握的語言並不多,當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增加和孩子眼神及語氣上的互動,比如看看孩子的眼睛,點頭表示贊同。當孩子學會說一個新詞或者好不容易說出一個長句子,都要給他一個讚美,或者一個大大的擁抱。你的讚美和擁抱會給孩子一種成功、快樂的體驗,當孩子心情快樂時,大腦裡會釋放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會驅使孩子很想重複這一經驗。

❺ 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

因為語言智力是一種不可抑制的人類特性。當孩子想表達時,消極詞彙變成積極詞彙、由默默傾聽到主動述說才成為可能;同時,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鞏固對家庭成員以及居住環境的認識,不斷擴充孩子的遊戲活動,引發孩子對周圍玩伴、他人以及環境的關注,產生與更多的周圍人進行交流的願望與興趣。

更多育兒問題,請看以下內容:

3歲男孩因吃飯慢被生母毆打致死,孩子吃飯問題不容小覷

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一步步把孩子養脆弱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這兩點父母一定要做,將決定孩子安全感

喜歡安靜,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這種孩子練習表達的次數少了,因此說話也會更晚一點。

好吧,排除了生理因素,就需要在“人為”上好好努力了,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❶ 把自己變身為話癆

其實,孩子語言的發展是必須要經過從聽的“輸入”,才到說的“輸出”。所以,我們首先可以做到的一點,就是更多的把自己變身成一個話癆,當我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比如我們在給孩子洗衣服,我們可以邊洗邊說“寶寶你看,我現在先給你洗你的這個小T恤,哎呀,你看這個領子好髒啊,都是黑的。哎呦,再看看這個袖口,哇,還有一顆米呢,對吧?”媽媽可以把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全部描述出來,說給孩子聽。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予詳細的描述。舉個例子,孩子在玩車,你可以說:“寶寶你在玩一輛黃色的卡車,哇,它跑得真快!”

另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去拓展孩子的一些表達,當孩子說到車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對,這是一輛黃色的車,你說的是那輛車啊,它是一輛救護車。”這樣做的目的是不斷幫孩子積累詞彙,加大“輸入”的頻率和內容。

話說,甜馨能成為金句王,和她的“話癆爸爸”賈乃亮關係大大的。賈乃亮典型的自hi話多型,帶甜馨參加節目時刻能聽見他不停的叨叨叨。

❷ 能做到不馬上糾正他嗎?

另外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一些表達的錯誤,比如他可能是發音不准,或者是語法的錯誤,這個時候,我們不用馬上急於糾正,“不對,寶寶,你這個說的不對,應該是……”

比如,孩子在穿鞋的時候,可能會說“我要把腳放到鞋子裡”,大人不用立馬說“不對不對,應該是我要穿鞋”。其實,平時大人的表達是“我要穿鞋”,孩子自然而然會學會這樣的句式,而你馬上糾正他,實際上是強化他“我說錯了”這樣的經歷,會讓孩子久而久之更不願表達。

❸不要剝奪他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跟孩子做交流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點“等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爸爸媽媽特別急於去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當孩剛一抬手,他們就知道說,哦,孩子是餓了,馬上就把奶瓶給遞上去了。實際上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做一些小小的等待,讓孩子自己去表達,這其實是促進他們表達的好機會。記住,一個快嘴總替孩子說話的媽媽,孩子可能就不善於表達了。

另外,有些父母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為了知道孩子是不是能夠理解他的意思,或者想看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一些事情,經常會問一些問題,實際上,問簡單的問題都沒什麼關係,一定不要問孩子太過複雜的問題,因為一旦你問了孩子特別複雜的問題,他會覺得自己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會給他造成一種緊張的情緒,一旦孩子緊張了,他就更加的不願意去表達了。

❹讚美永遠是最好的“武器”

孩子在說話時,父母要顯出一副對他的話很有興趣的樣子,要認真地聆聽。孩子在這個時期所掌握的語言並不多,當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增加和孩子眼神及語氣上的互動,比如看看孩子的眼睛,點頭表示贊同。當孩子學會說一個新詞或者好不容易說出一個長句子,都要給他一個讚美,或者一個大大的擁抱。你的讚美和擁抱會給孩子一種成功、快樂的體驗,當孩子心情快樂時,大腦裡會釋放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會驅使孩子很想重複這一經驗。

❺ 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

因為語言智力是一種不可抑制的人類特性。當孩子想表達時,消極詞彙變成積極詞彙、由默默傾聽到主動述說才成為可能;同時,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鞏固對家庭成員以及居住環境的認識,不斷擴充孩子的遊戲活動,引發孩子對周圍玩伴、他人以及環境的關注,產生與更多的周圍人進行交流的願望與興趣。

更多育兒問題,請看以下內容:

3歲男孩因吃飯慢被生母毆打致死,孩子吃飯問題不容小覷

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一步步把孩子養脆弱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這兩點父母一定要做,將決定孩子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