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國內高校人才“孔雀東南飛”?

多年以來,國內大學優秀人才的“孔雀東南飛”一直是難以忽視的現實。

西部高校培養的優秀碩博士畢業生,青年學者,甚至專家教授,都在更加先進的科研資源,更優厚的待遇,以及更好的城市人文環境吸引下,毅然決然地告別培養他們的母校,而擁抱北上廣深的繁華。

這種人才流動是否會造成西部高等教育的持續失血,是否應該對於東部高校引進西部人才給予限制,則一直有爭議。

教育界對於限制東部高校挖角西部優秀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

隨著國家2016年正式將實行了近20年的985,

211工程調整為“雙一流”建設,破除了原來的封閉俱樂部,使得國內各高校之間的人才“軍備競賽”驟然升溫。

隨著第一批雙一流名單將於2017年上半年公佈,高校之間互相人才挖角的力度也空前加大。

2016年的兩會上,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建議,中央要重新審視中西部教育的重要和佈局,在師資和財政上給予支持。

他解釋說,人才不像商品一樣賣,人才可以自由流動,上海畢業的博士不願到貴州來,國家就需要調控,要麼讓畢業生到西部來,要麼讓他們自己生產。

在今年的兩會前夕,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工作推進會上表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他呼籲:“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建議,東部地區應補貼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經費。

他認為,本著縮小差距、兼顧公平的原則,考慮到“孔雀東南飛”為東部所作的人才貢獻,東部應從地方財政收入中拿出部分教育經費補貼中西部地方高校,具體標準以流向東部工作的人數作為參考。

而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的建議則更加激進,他建議:要設置高校人才工資“上限”,防止人才因“頭銜戰”、“價格戰”引發惡意流動“

要有幾個原則,一個是不同區域不同薪酬體系,中西東地區的成本不一樣,薪酬標準也要不一樣;第二考慮學術貢獻性,聘一個院士和優秀青年不一樣;第三要考慮現有團隊的基礎水準,以標準倍率制決定各級教師薪酬。”

而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則建議國內高校之間,引進類似於國外NBA,英超等體育聯盟中業已成熟的“工資帽”“工資總額限制”之類的制度,建立科研人員的“運動員轉會制度”,即人才流動協商與補償機制,保障人才流出單位的基本權益。

陳部長和幾位校長身份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言論和建議,在網上也引起了相當熱度的報導和討論,而對於他們用各種手段限制東西部高校之間人才流動的看法,似乎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各有不少。

陳大夫認為,靠限制人才流動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現狀,對於西部高校很可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如果不允許中西部高校優秀人才自由向東部高校流動,則帶來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西部及東北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將會面臨更大的難度。

因為當那些有學術潛力的博士生們瞭解到,這些地方的大學進去容易出來難,一旦入坑就很難跳出來了,如果發展不順或科研不順利,想再去東部沿海高校發展第二春會受到國家政策的阻礙,他們反而會更加明確地對其敬而遠之,甚至一開始就絕不考慮落後地區的高校。

畢竟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全國人才和資本更加集聚的大趨勢不變的大勢之下,光靠阻止東部高校從西部挖人,無法真正解決中西部及東北這些發展落後地區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想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應該讓東部高校真正背起“KPI”

2016年起,國內高校爭相開高薪互相挖角的鬥爭驟然升溫的導火索,就是 “雙一流”建設的實施。

現在不論東西部,國內沒有一個高校不想進“雙一流”,雙一流背後也代表了無可辯駁的江湖地位及科研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

而從全國高等教育佈局來看,在中西部與東部的人才爭奪中,東部城市的薪酬、晉升機遇和學術氛圍,大都擁有絕對優勢。

東莞理工學院推出100個職位,為優秀青年博士提供一次性26萬元安家購房補貼及最高30萬元科研啟動費。

暨南大學為“長江學者”和“千人計畫”青年學者分別開出200萬和100萬“購房補貼和安家費”的條件。

放眼東部高校,不乏價碼高達年薪百萬的例子。而這樣的高薪,絕大部分西部高校是出不起的。

關注高等教育的南京審計大學教授徐振宇曾舉過這樣的例子,華東某經濟大市的某211院校,近年靠大力挖人,就將全國排名從100名升至前20名。

這也就是為何在兩會上不少教育界委員會公開表示憂慮的根本原因,這種不可持續的軍備競賽式挖角戰,會動搖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根基,加劇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資源差異,而且不利於中國高校自身的學術生態和可持續發展。

但“雙一流”建設對於西部高校來說,並不一定只是嚴峻的危機,而也可以成為千載難逢的機遇。

將東部高校進雙一流和西部高校的建設綁定起來,讓東部高校背起援助西部高等教育的KPI,最終就能夠從根本上達到這樣的目的。

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定點幫扶由來已久

事實上,中西部及東北發展落後地區高校面臨的人才困境,真正的解決之道並非限制和阻止東西部之間的人才流動,而應該是對其進行促進和加強。

作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能使人才流動的方向和形式,從西部向東部;發展後進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單向輸送,變成先進帶後進,先富帶後富,各取所需互惠共利的模式。

事實上,為了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從2001年就開始實施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畫”

當時組織了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一批13所全國一流大學,一對一對口支援13所位於中西部發展後進省份的重點高校。又於2010年公佈了“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八項新政”。

到目前為止,受援高校已經增長到四十多所,16年來,在支援高校的對口幫扶下,受援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發展。

但目前的對口支援方案,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受助高校的人才造血能力與東部高校越差越大的問題,也並沒有能夠彌合這些年裡越來越大的東西部高等教育品質的差距。

讓我們來開開腦洞

打個比方來說,假如一個村子裡,一部分村民借助區位優勢和自身勤奮努力先富了起來,而另一部分則仍然沒有脫貧。而且兩部分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這時村委會想組織大家互幫互助,實現共同富裕,這時靠發一篇檔鼓勵先進幫後進,再組織一批典型富裕戶搞幾次運動式的幫扶活動,有可能能起到根本的效果嗎?

這樣的措施可能能起到暫時改善受援貧困家庭處境,讓他們吃幾頓飽飯過個好年的作用,但基本沒可能能夠治本。

借用葛優葛大爺的名言: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雖然東部高校的各方面指標都比西部好一大截,但比起美帝高校還差的遠,我們家裡還有幾十張嘴等著喂,一塊肉放在盤子裡兩秒鐘就被搶光,哪能勻出多少資源給外人?

但如果村裡規定,把幫扶脫貧成果如何和你能否評先進,能不能進村委會,能不能享受村辦企業分紅相掛鉤,

這時幫扶關係就變成了施助方天天為了受助方怎麼能脫貧殫精竭慮睡不著覺,恨不得把自己最優質的資源拿出來跟對方分享,甚至對方不配合帶不動,你還要氣的不行的程度。

陳大夫有一個好基友,就在他們家鄉某局做公務員,他們縣裡規定,從書記縣長到基層公務員,全部和農村裡的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子幫扶,幫扶效果不好晉升時一票否決。

他就被分了一家幾十公里外家裡家徒四壁的那種的山區困難戶,基本每個月都要帶著米麵油去看望他的“窮親戚”一兩次,通過自己的關係幫那家裡失業的兒子在縣城找到了工作,

他還用幾個月的業餘時間各種找老師查資料,給找到了一個適合山區的養殖蠍子項目。專案剛開始啟動,但如果成功的話,基本這家人就可以告別貧困了。

按他本人的說法,就算是他家叔伯輩的親戚家,他也不會這樣上心的幫忙。

他也不是真的天生樂於助人,和這家“窮親戚”本來也毫無瓜葛並沒有什麼情分,按常理並不會有幫助他們的任何動力。

但他為這家人脫貧想禿了腦袋跑細了腿的唯一原因就是:他還想升官,但升官又繞不過這一道坎。

如果國家能把東部高校定點幫扶西部高校的政策加強到這樣的程度,讓東部高校追著西部問寒問暖,想方設法地給西部高校提供各種便利。

當石河子大學的學生也能上北大教授開的課,青海大學的同學也能得到清華鉅資建設的教務資訊化系統的支援時,恐怕相當一部分中西部的學生恐怕就不用背井離鄉千里去東部上大學,東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目前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應該進行根本性調整

陳大夫認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目前的高校對口支援政策進行根本性的調整:

1 將幫扶模式從目前的多幫多改成排他性的長期穩定一幫一

目前像復旦上交這樣的東部重點高校,對口支援的高校可能有好幾所,而像青海大學這樣的西部重點高校也有不少家東部高校的定點幫扶。

(來源 :西北師範大學)

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一起使勁力量大,但缺陷在於功勞責任都沒法量化,如果有只掛名不實在出力的南郭先生,也沒有什麼機制能夠對其進行懲罰。

而排他性的長期穩定一幫一,則就和目前在不少農村地區實行的“先進省份幫扶西部落後省份”“先進百強縣幫扶西部貧困縣”以及“鄉鎮幹部定點幫扶農村貧困戶”政策一樣,不再存在責任劃分問題,幫不好就是你的責任。

2 對於定點幫扶的力度和效果進行客觀量化指標統計

比如一對一幫扶中的東部院校向西部院校支援了多少資金,援建了多少教學樓,宿舍樓;

定點傾斜招收了多少博士生碩士生,組織了多少優秀教師及教授去西部高校短期任教;

給西部高校輸送了多少師資人才,多少教學科研專案,

這些貢獻都應該以各自的合理比例進行量化,並且能夠實實在在地以分數來表現出來。

還有受援的西部高校在這5年或10年裡,在國內和國際的高校排行榜上排位漲了多少,關鍵的科研和教學指標有怎樣的變化,這些也應該進行量化,最終形成一個分數。

但肯定也會有一些沒法量化的方面,比如東部高校利用自己在中央的人脈資源,幫西部高校解決了某個政策瓶頸,這種事情也可以單獨申請加分,靈活處理。

3 將援助西部高校的力度,納入“雙一流”的評定指標範圍

你想進一流高校,就要給西部省份也援助出一所一流高校;你想進一流學科,就要給西部高校援助出一個一流學科。

指標的設定要注重看長期效果,比如實施5年後,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指標將占相應東部高校評選“雙一流”指標的20%;10年之後占40%。

這種做法,實際上和兩會上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建議的:東部地區應補貼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有異曲同工之感。

只不過是把規定強迫東部地區從口袋裡拿錢補貼西部,變成了誘導他們爭先恐後地主動拿錢拿資源,補貼幫助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我相信這樣的指標體系,會有效地調動東部高校援助西部的積極性,比用行政手段禁止西部高校向東部輸送人才要有效得多。

東西部高校人才流動不應該是零和博弈

目前國內不論東西部,大部分高校的引進人才視角還都聚焦在國內,你從我這挖走一個青年千人,我從你家挖走一個長江學者,這都是零和遊戲,最終對於中國整體高等教育發展並沒有多少促進。

東部高校的引進人才視角應該放寬,大力從海外而非中西部高校挖人。

當今西方世界的民意整體右傾,川普上臺幾個月來已經兩次試圖頒佈“禁穆令”,引起本土知識份子階層的強力反彈,以及中國留學生群體對於簽證政策收緊的極大憂慮;

而歐洲的情況更加糟糕,數以百萬的中東難民在整個歐洲造成了治安秩序的嚴重混亂和民意的激烈矛盾,恐怖襲擊接連不斷,甚至不少國家的極右政治黨派,諸如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五星運動”等也趁機上位,在可見的將來,歐盟甚至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而中國雖然也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維持了穩定和發展,國內對於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對於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加。

川普政府任命的美國環保署署長普魯特

本人是一個堅定的反氣候變化主義者

據我所知,目前海外留學生中已經有越來越多有回國發展的意願,甚至不少在國外投身科研或工作多年,在海外已經成家立業的優秀人才,也都開始認真考慮是否應該回國看看。

日前,川普上臺後公佈的第一份預算,就對農業部,環境保護署,甚至NASA的預算大幅開刀,資金撥款削減幅度甚至高達20%以上,使得美國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一片哀鴻遍野。

甚至不少非華人/華裔的國外高級知識份子,在川普上臺後,面臨自己的行業/領域的研究經費大幅縮水的情況下,也為中國對於科學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而眼饞。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最近這幾年,將是中國從海外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時間視窗。

2017年法國大選中,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

瑪琳.勒龐成為最熱門候選人之一

而限制國內高校海外吸引人才的關鍵瓶頸,並非預算不夠,研究條件不好或待遇不足,而是缺乏國際化視野。

在國內科研界和國外短期內難以接軌的現狀下,國家應該允許並鼓勵國內高校,與一部分對於海外人才引進有經驗的機構合作。

並且應該儘快從國家層面上制定海外人才引進的規劃圖,對於哪些專業和領域是國內急需引進的,哪些是重要性一般的,哪些是國內已經過剩的進行界定,為國內高校海外挖人提供路線導航。

如果國內一流大學都能用目前東部高校從西部挖人的熱情和積極性,去國外收割人才,相信幾年之內,就能讓國內高等教育人才狀況和國家化建設水準有相當的改觀。

上海發佈”人才30條“,海外人才引進更加積極

而西部高校也應該對於自己的人才戰略進行反思,為什麼自己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鳳凰,會願意背井離鄉舉家遷徙?為什麼自己出去挖人沒人願意來?

實際上很多時候,促使科研人員做出跳槽搬家去東部決定的,往往並非工資的差距,而是一些諸如子女上學,家屬的工作環境,乃至院系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之類的“小事”。

很多苦心鑽研願意為學術奮鬥一生的高校青年人才,就是因為這些“小事”被傷了心,才加入“孔雀東南飛”的行列中的。

西部高校在給不了太高工資待遇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在這些細節問題上多加努力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教師紮根科研能夠不傷心呢?

上面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議,希望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如果同學們有什麼意見,也可以發表在評論區,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collegesay)

大學聲,由全球領先的學生學業發展平臺 ApplySquare(申請方)出品,專門服務于海內外大學生。

這裡有學業的真知灼見;有生活的點滴智慧;有情感的真摯傾訴。我們的口號是:大學聲,為大學生發聲!

以標準倍率制決定各級教師薪酬。”

而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則建議國內高校之間,引進類似於國外NBA,英超等體育聯盟中業已成熟的“工資帽”“工資總額限制”之類的制度,建立科研人員的“運動員轉會制度”,即人才流動協商與補償機制,保障人才流出單位的基本權益。

陳部長和幾位校長身份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言論和建議,在網上也引起了相當熱度的報導和討論,而對於他們用各種手段限制東西部高校之間人才流動的看法,似乎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各有不少。

陳大夫認為,靠限制人才流動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現狀,對於西部高校很可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如果不允許中西部高校優秀人才自由向東部高校流動,則帶來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西部及東北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將會面臨更大的難度。

因為當那些有學術潛力的博士生們瞭解到,這些地方的大學進去容易出來難,一旦入坑就很難跳出來了,如果發展不順或科研不順利,想再去東部沿海高校發展第二春會受到國家政策的阻礙,他們反而會更加明確地對其敬而遠之,甚至一開始就絕不考慮落後地區的高校。

畢竟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全國人才和資本更加集聚的大趨勢不變的大勢之下,光靠阻止東部高校從西部挖人,無法真正解決中西部及東北這些發展落後地區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想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應該讓東部高校真正背起“KPI”

2016年起,國內高校爭相開高薪互相挖角的鬥爭驟然升溫的導火索,就是 “雙一流”建設的實施。

現在不論東西部,國內沒有一個高校不想進“雙一流”,雙一流背後也代表了無可辯駁的江湖地位及科研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

而從全國高等教育佈局來看,在中西部與東部的人才爭奪中,東部城市的薪酬、晉升機遇和學術氛圍,大都擁有絕對優勢。

東莞理工學院推出100個職位,為優秀青年博士提供一次性26萬元安家購房補貼及最高30萬元科研啟動費。

暨南大學為“長江學者”和“千人計畫”青年學者分別開出200萬和100萬“購房補貼和安家費”的條件。

放眼東部高校,不乏價碼高達年薪百萬的例子。而這樣的高薪,絕大部分西部高校是出不起的。

關注高等教育的南京審計大學教授徐振宇曾舉過這樣的例子,華東某經濟大市的某211院校,近年靠大力挖人,就將全國排名從100名升至前20名。

這也就是為何在兩會上不少教育界委員會公開表示憂慮的根本原因,這種不可持續的軍備競賽式挖角戰,會動搖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根基,加劇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資源差異,而且不利於中國高校自身的學術生態和可持續發展。

但“雙一流”建設對於西部高校來說,並不一定只是嚴峻的危機,而也可以成為千載難逢的機遇。

將東部高校進雙一流和西部高校的建設綁定起來,讓東部高校背起援助西部高等教育的KPI,最終就能夠從根本上達到這樣的目的。

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定點幫扶由來已久

事實上,中西部及東北發展落後地區高校面臨的人才困境,真正的解決之道並非限制和阻止東西部之間的人才流動,而應該是對其進行促進和加強。

作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能使人才流動的方向和形式,從西部向東部;發展後進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單向輸送,變成先進帶後進,先富帶後富,各取所需互惠共利的模式。

事實上,為了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從2001年就開始實施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畫”

當時組織了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一批13所全國一流大學,一對一對口支援13所位於中西部發展後進省份的重點高校。又於2010年公佈了“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八項新政”。

到目前為止,受援高校已經增長到四十多所,16年來,在支援高校的對口幫扶下,受援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發展。

但目前的對口支援方案,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受助高校的人才造血能力與東部高校越差越大的問題,也並沒有能夠彌合這些年裡越來越大的東西部高等教育品質的差距。

讓我們來開開腦洞

打個比方來說,假如一個村子裡,一部分村民借助區位優勢和自身勤奮努力先富了起來,而另一部分則仍然沒有脫貧。而且兩部分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這時村委會想組織大家互幫互助,實現共同富裕,這時靠發一篇檔鼓勵先進幫後進,再組織一批典型富裕戶搞幾次運動式的幫扶活動,有可能能起到根本的效果嗎?

這樣的措施可能能起到暫時改善受援貧困家庭處境,讓他們吃幾頓飽飯過個好年的作用,但基本沒可能能夠治本。

借用葛優葛大爺的名言: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雖然東部高校的各方面指標都比西部好一大截,但比起美帝高校還差的遠,我們家裡還有幾十張嘴等著喂,一塊肉放在盤子裡兩秒鐘就被搶光,哪能勻出多少資源給外人?

但如果村裡規定,把幫扶脫貧成果如何和你能否評先進,能不能進村委會,能不能享受村辦企業分紅相掛鉤,

這時幫扶關係就變成了施助方天天為了受助方怎麼能脫貧殫精竭慮睡不著覺,恨不得把自己最優質的資源拿出來跟對方分享,甚至對方不配合帶不動,你還要氣的不行的程度。

陳大夫有一個好基友,就在他們家鄉某局做公務員,他們縣裡規定,從書記縣長到基層公務員,全部和農村裡的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子幫扶,幫扶效果不好晉升時一票否決。

他就被分了一家幾十公里外家裡家徒四壁的那種的山區困難戶,基本每個月都要帶著米麵油去看望他的“窮親戚”一兩次,通過自己的關係幫那家裡失業的兒子在縣城找到了工作,

他還用幾個月的業餘時間各種找老師查資料,給找到了一個適合山區的養殖蠍子項目。專案剛開始啟動,但如果成功的話,基本這家人就可以告別貧困了。

按他本人的說法,就算是他家叔伯輩的親戚家,他也不會這樣上心的幫忙。

他也不是真的天生樂於助人,和這家“窮親戚”本來也毫無瓜葛並沒有什麼情分,按常理並不會有幫助他們的任何動力。

但他為這家人脫貧想禿了腦袋跑細了腿的唯一原因就是:他還想升官,但升官又繞不過這一道坎。

如果國家能把東部高校定點幫扶西部高校的政策加強到這樣的程度,讓東部高校追著西部問寒問暖,想方設法地給西部高校提供各種便利。

當石河子大學的學生也能上北大教授開的課,青海大學的同學也能得到清華鉅資建設的教務資訊化系統的支援時,恐怕相當一部分中西部的學生恐怕就不用背井離鄉千里去東部上大學,東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目前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應該進行根本性調整

陳大夫認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目前的高校對口支援政策進行根本性的調整:

1 將幫扶模式從目前的多幫多改成排他性的長期穩定一幫一

目前像復旦上交這樣的東部重點高校,對口支援的高校可能有好幾所,而像青海大學這樣的西部重點高校也有不少家東部高校的定點幫扶。

(來源 :西北師範大學)

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一起使勁力量大,但缺陷在於功勞責任都沒法量化,如果有只掛名不實在出力的南郭先生,也沒有什麼機制能夠對其進行懲罰。

而排他性的長期穩定一幫一,則就和目前在不少農村地區實行的“先進省份幫扶西部落後省份”“先進百強縣幫扶西部貧困縣”以及“鄉鎮幹部定點幫扶農村貧困戶”政策一樣,不再存在責任劃分問題,幫不好就是你的責任。

2 對於定點幫扶的力度和效果進行客觀量化指標統計

比如一對一幫扶中的東部院校向西部院校支援了多少資金,援建了多少教學樓,宿舍樓;

定點傾斜招收了多少博士生碩士生,組織了多少優秀教師及教授去西部高校短期任教;

給西部高校輸送了多少師資人才,多少教學科研專案,

這些貢獻都應該以各自的合理比例進行量化,並且能夠實實在在地以分數來表現出來。

還有受援的西部高校在這5年或10年裡,在國內和國際的高校排行榜上排位漲了多少,關鍵的科研和教學指標有怎樣的變化,這些也應該進行量化,最終形成一個分數。

但肯定也會有一些沒法量化的方面,比如東部高校利用自己在中央的人脈資源,幫西部高校解決了某個政策瓶頸,這種事情也可以單獨申請加分,靈活處理。

3 將援助西部高校的力度,納入“雙一流”的評定指標範圍

你想進一流高校,就要給西部省份也援助出一所一流高校;你想進一流學科,就要給西部高校援助出一個一流學科。

指標的設定要注重看長期效果,比如實施5年後,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指標將占相應東部高校評選“雙一流”指標的20%;10年之後占40%。

這種做法,實際上和兩會上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建議的:東部地區應補貼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有異曲同工之感。

只不過是把規定強迫東部地區從口袋裡拿錢補貼西部,變成了誘導他們爭先恐後地主動拿錢拿資源,補貼幫助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我相信這樣的指標體系,會有效地調動東部高校援助西部的積極性,比用行政手段禁止西部高校向東部輸送人才要有效得多。

東西部高校人才流動不應該是零和博弈

目前國內不論東西部,大部分高校的引進人才視角還都聚焦在國內,你從我這挖走一個青年千人,我從你家挖走一個長江學者,這都是零和遊戲,最終對於中國整體高等教育發展並沒有多少促進。

東部高校的引進人才視角應該放寬,大力從海外而非中西部高校挖人。

當今西方世界的民意整體右傾,川普上臺幾個月來已經兩次試圖頒佈“禁穆令”,引起本土知識份子階層的強力反彈,以及中國留學生群體對於簽證政策收緊的極大憂慮;

而歐洲的情況更加糟糕,數以百萬的中東難民在整個歐洲造成了治安秩序的嚴重混亂和民意的激烈矛盾,恐怖襲擊接連不斷,甚至不少國家的極右政治黨派,諸如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五星運動”等也趁機上位,在可見的將來,歐盟甚至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而中國雖然也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維持了穩定和發展,國內對於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對於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加。

川普政府任命的美國環保署署長普魯特

本人是一個堅定的反氣候變化主義者

據我所知,目前海外留學生中已經有越來越多有回國發展的意願,甚至不少在國外投身科研或工作多年,在海外已經成家立業的優秀人才,也都開始認真考慮是否應該回國看看。

日前,川普上臺後公佈的第一份預算,就對農業部,環境保護署,甚至NASA的預算大幅開刀,資金撥款削減幅度甚至高達20%以上,使得美國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一片哀鴻遍野。

甚至不少非華人/華裔的國外高級知識份子,在川普上臺後,面臨自己的行業/領域的研究經費大幅縮水的情況下,也為中國對於科學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而眼饞。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最近這幾年,將是中國從海外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時間視窗。

2017年法國大選中,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

瑪琳.勒龐成為最熱門候選人之一

而限制國內高校海外吸引人才的關鍵瓶頸,並非預算不夠,研究條件不好或待遇不足,而是缺乏國際化視野。

在國內科研界和國外短期內難以接軌的現狀下,國家應該允許並鼓勵國內高校,與一部分對於海外人才引進有經驗的機構合作。

並且應該儘快從國家層面上制定海外人才引進的規劃圖,對於哪些專業和領域是國內急需引進的,哪些是重要性一般的,哪些是國內已經過剩的進行界定,為國內高校海外挖人提供路線導航。

如果國內一流大學都能用目前東部高校從西部挖人的熱情和積極性,去國外收割人才,相信幾年之內,就能讓國內高等教育人才狀況和國家化建設水準有相當的改觀。

上海發佈”人才30條“,海外人才引進更加積極

而西部高校也應該對於自己的人才戰略進行反思,為什麼自己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鳳凰,會願意背井離鄉舉家遷徙?為什麼自己出去挖人沒人願意來?

實際上很多時候,促使科研人員做出跳槽搬家去東部決定的,往往並非工資的差距,而是一些諸如子女上學,家屬的工作環境,乃至院系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之類的“小事”。

很多苦心鑽研願意為學術奮鬥一生的高校青年人才,就是因為這些“小事”被傷了心,才加入“孔雀東南飛”的行列中的。

西部高校在給不了太高工資待遇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在這些細節問題上多加努力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教師紮根科研能夠不傷心呢?

上面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議,希望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如果同學們有什麼意見,也可以發表在評論區,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collegesay)

大學聲,由全球領先的學生學業發展平臺 ApplySquare(申請方)出品,專門服務于海內外大學生。

這裡有學業的真知灼見;有生活的點滴智慧;有情感的真摯傾訴。我們的口號是:大學聲,為大學生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