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這樣“慣孩子”,結果把她送進了常春藤學校

不能慣孩子是很多家庭教育中的聖經,但其實我說的“慣”是宣導給孩子真正的自由,自由根本不可怕。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

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在我女兒圓圓四五歲時,我給她講了有關空氣的知識,並且用塑膠袋、氣球和玻璃杯等做實驗,讓她知道有“空氣”這樣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重要東西包圍著她,這讓她感覺空氣非常神奇。有一天她雙手做環抱狀,腆著肚子問奶奶:“奶奶,

你看我抱著什麼?”奶奶猜測西瓜、臉盆、籃球等,都不是。最後她告訴奶奶,抱著空氣——空氣是無形的、不可或缺的,自由也是——就像圓圓的奶奶想不到這個答案一樣,有太多的人在思考教育時,從來想不到“自由”。所以很多人在分析一些問題時,動不動就社會、政策、學校、家庭、個體,等等,表面看頭頭是道,既宏大又全面,卻都隔靴搔癢,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事實上,“自由”就在每一個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中,

這個宏大的命題,需要我們從點滴去實現。

有位家長寫信向我諮詢,說他的2歲的孩子想玩電視遙控器,家長不給她玩,因為她總把遙控器扔魚缸裡,問我怎麼辦,難道這也可以給孩子自由嗎?

家長雖然只是孤立地陳述了孩子的“惡行”,但可以推測這背後一定另有情節。應該是孩子最初想玩遙控器,家長不讓玩,耐不住孩子哭鬧,才不情願地給她了;也有可能本來家長是允許孩子玩的,

但沒想到某一天孩子拿著遙控器時忽然心生“創意”,就把它扔進了魚缸,引得家長嚴厲責駡孩子,並且再不許她動遙控器,待孩子又想玩時,家長就限制,然後又最終敵不過孩子的哭鬧,又無可奈何地給了。總之,家長和孩子之間,肯定因為玩與不玩遙控器有一個拉鋸戰,孩子的負面情緒被刺激起來了,否則孩子不會對一個遙控器有那樣長久而濃厚的興趣。

我的建議是,先滿足孩子,不再在這件事上和孩子糾纏,讓她去扔,不但不批評,還和她一起玩這個遊戲,一直玩到她膩歪。一個遙控器沒多少錢,舊的被水浸壞了,再買個新的,哪怕十個八個的,也沒多少錢,全當教育投資。況且孩子根本不可能有興趣去破壞十個八個,應該是玩壞兩三個,她就沒興趣了。

我女兒圓圓小時候幾乎玩遍了所有遇到的東西,她剛懂點事時就非常有“創意”:把自己的小尿盆戴到頭上,說是帽子;把爸爸的繪圖尺當劍,到處亂砍;把盤子裡油膩膩的魚尾巴抓起來貼到臉上,說她長鬍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一歲半時,突然把一碗正用手抓著吃的麵條端起來扣頭上,湯湯水水流了一身,麵條從頭頂耷拉下來,她興奮地指著腦門上的麵條說“頭髮!”……

可想而知她給我帶來多少麻煩,當然我們有時也很煩,她的“創意”不知給我和她爸爸增加了多少家務活,但我們基本上都能正面看待這些事情,從不跟孩子發脾氣。

對於不能給她玩的刀和打火機等,我也不會簡單生硬地拒絕,而是拿著刀去切肉給她看,告訴她刀能把手指割破了,只有等她長大了,才能用刀;還用打火機點燃報紙和布條給她看,告訴她,如果玩火,有可能會把家裡的東西點燃,我們的整個房子就都變成盆裡灰燼那個樣子了,她可愛的布娃娃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也不能玩火。因為我們平時很少限制她,所以她非常聽話,對於不讓動的刀、火、電源插座等躲得遠遠的。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除了刀具、打火機等個別危險物品,其他東西幾乎都可以讓孩子去接觸。重要的是家長多費些精力,看護好孩子。只是制定規則,簡單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實上這樣雖然最簡單,卻是教育懶惰行為。誰不知道在一個弱小者面前發號施令最容易?

有位家長說她的2歲的女兒很不聽話,不讓動什麼偏要動。比如她家陽臺上放著一根用來挑動晾曬在高處衣服的“Y”形長杆,孩子偶然看到這東西,很感興趣。家長擔心那個分叉的頭會紮著孩子,就不讓她玩。可孩子總是不聽話,為此大哭不已,而且總是想偷偷溜到陽臺上玩那個杆子。

其實,家長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根杆子傷害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況且孩子有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家長在旁邊看護好了,完全可以把這杆子交給孩子,讓她玩個痛快。家長應該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但這不應該成為限制孩子自由活動的理由。確實,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很多東西都有潛在的危險,如筷子、湯勺、鉛筆、塑膠袋等。保護孩子安全最好的辦法,不是限制他接觸到這些東西,而是需要家長盡到引導和監護責任,告訴孩子如何安全地玩,並在旁邊看管好孩子。

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要玩筷子,我媽媽並不拒絕,但她告訴我不可以把筷子頭含在嘴裡走路,那樣很危險。她把筷子橫過來讓我咬住中間,說這是“小鳥含柴”,她還逗我高興,讓我每次玩筷子都記得小鳥含柴。我的母親沒學過教育心理學,卻有很多這樣的辦法,她憑一個母親的愛心,讓她的孩子快樂而安全地成長。

如果認識不到自由的價值,思維就會表現得懶惰,方法就會簡單到只是嚴加控制,一種控制行不通,僅僅是換一種控制方式。看到一位網友留言,他說,考察三年發現,自由是需要花錢的。當地幼稚園,凡講紀律的每月2000元,凡講自由的每月4000元——這宛如一個笑話,“自由”竟是要花大價錢買的。一種理念,當人們意識到它的價值,常常是願意為此買單的。而辦學者如果意識到給孩子“自由”是件多麼重要的事,那麼思維就自然會活躍起來,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產生出無窮無盡的方法。孩子和孩子雖然不一樣,但教育的法則卻是一樣的。盧梭說過,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給孩子自由確實比管束更難,但理解透了,其實就會變得簡單。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本文摘自

尹建莉老師著《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歡迎點贊、留言、順手轉發到朋友圈哦~

—·END·—

麵條從頭頂耷拉下來,她興奮地指著腦門上的麵條說“頭髮!”……

可想而知她給我帶來多少麻煩,當然我們有時也很煩,她的“創意”不知給我和她爸爸增加了多少家務活,但我們基本上都能正面看待這些事情,從不跟孩子發脾氣。

對於不能給她玩的刀和打火機等,我也不會簡單生硬地拒絕,而是拿著刀去切肉給她看,告訴她刀能把手指割破了,只有等她長大了,才能用刀;還用打火機點燃報紙和布條給她看,告訴她,如果玩火,有可能會把家裡的東西點燃,我們的整個房子就都變成盆裡灰燼那個樣子了,她可愛的布娃娃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也不能玩火。因為我們平時很少限制她,所以她非常聽話,對於不讓動的刀、火、電源插座等躲得遠遠的。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除了刀具、打火機等個別危險物品,其他東西幾乎都可以讓孩子去接觸。重要的是家長多費些精力,看護好孩子。只是制定規則,簡單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實上這樣雖然最簡單,卻是教育懶惰行為。誰不知道在一個弱小者面前發號施令最容易?

有位家長說她的2歲的女兒很不聽話,不讓動什麼偏要動。比如她家陽臺上放著一根用來挑動晾曬在高處衣服的“Y”形長杆,孩子偶然看到這東西,很感興趣。家長擔心那個分叉的頭會紮著孩子,就不讓她玩。可孩子總是不聽話,為此大哭不已,而且總是想偷偷溜到陽臺上玩那個杆子。

其實,家長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根杆子傷害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況且孩子有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家長在旁邊看護好了,完全可以把這杆子交給孩子,讓她玩個痛快。家長應該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但這不應該成為限制孩子自由活動的理由。確實,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很多東西都有潛在的危險,如筷子、湯勺、鉛筆、塑膠袋等。保護孩子安全最好的辦法,不是限制他接觸到這些東西,而是需要家長盡到引導和監護責任,告訴孩子如何安全地玩,並在旁邊看管好孩子。

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要玩筷子,我媽媽並不拒絕,但她告訴我不可以把筷子頭含在嘴裡走路,那樣很危險。她把筷子橫過來讓我咬住中間,說這是“小鳥含柴”,她還逗我高興,讓我每次玩筷子都記得小鳥含柴。我的母親沒學過教育心理學,卻有很多這樣的辦法,她憑一個母親的愛心,讓她的孩子快樂而安全地成長。

如果認識不到自由的價值,思維就會表現得懶惰,方法就會簡單到只是嚴加控制,一種控制行不通,僅僅是換一種控制方式。看到一位網友留言,他說,考察三年發現,自由是需要花錢的。當地幼稚園,凡講紀律的每月2000元,凡講自由的每月4000元——這宛如一個笑話,“自由”竟是要花大價錢買的。一種理念,當人們意識到它的價值,常常是願意為此買單的。而辦學者如果意識到給孩子“自由”是件多麼重要的事,那麼思維就自然會活躍起來,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產生出無窮無盡的方法。孩子和孩子雖然不一樣,但教育的法則卻是一樣的。盧梭說過,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給孩子自由確實比管束更難,但理解透了,其實就會變得簡單。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本文摘自

尹建莉老師著《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歡迎點贊、留言、順手轉發到朋友圈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