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蒙古大夫”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其中有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蒙古大夫”有兩種解釋,一是人們對蒙古民族醫從者的簡稱;二是人們習慣稱那種“惡治”的醫生為蒙古大夫。第二種解釋讓當下的蒙古民族醫從者承受了不白之冤。然而,“蒙古大夫”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這中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蒙古族姑娘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因為蒙古族人身體素質好,很少求醫,多依靠自身抵抗力,因此蒙醫在這方面不接診則已,接診就是重病危急,養成了蒙醫為了立竿見影敢於用猛藥的習慣。

但是,用猛藥要根據情況而定,如果情況緊急,當然有它的好處,甚至,清代太醫院也用一些蒙醫,可想而知讓蒙醫按照草原下藥的水準給虛弱的皇親國戚看病會有怎樣的效果。因此,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不足以說明“蒙古大夫”的來路。

還有一種說法:蒙醫是蒙古族的一種獨特醫療系統,古代主要集中于喇嘛廟。傳統的蒙醫多用物理療法,很少用藥且擅長接骨正骨;少用藥就能接骨、正骨,

這讓那些怕痛、膽小的人畏懼三分。所以就有了“蒙古大夫”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說出了一種現象,但不夠全面。“蒙古大夫”這一說法伴隨著蒙古民族征戰的歷史。

蒙古漢子

我們都知道,蒙古草原上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醫學,但他們也知道漢族的醫術要比自己的高明。

蒙古社會上層人士患病後,蒙古本土醫生在無法醫治的情況下,往往會向漢地醫生求助。據劉迎勝《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一書記述:明初阿魯台派回回商人哈費思到明朝境內進貢時,要求賜以漢藥。明成祖命太醫院與之。而中藥是明朝政府對對韃靼朝貢的回賜品。蒙古貴族還私下從其境中和漢族人中招攬醫學人才。而且,普通蒙古族人也知道漢醫高明。
漠南蒙古百姓如患痘瘡,往往請漢族醫生幫助調護。在關市貿易中,蒙古商人也經常採購漢藥。但這並不是說蒙古民族醫學在各個方面都比漢族或者其他民族醫學差,相反地,在某些方面其醫治手段或者水準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蒙古輕騎兵(左)與重騎兵(右)

草原民族一般都非常珍愛馬匹。史料記載,在成吉思汗大軍卷襲中亞、西亞與歐洲時,蒙古大軍的隨軍獸醫們更學習到了各國的獸醫技術,也招募或俘虜這些外國獸醫為己用。並有計劃的在獸醫學院裡,將這些技術傳授給學生,以便培養更多的獸醫,協助成吉思汗在馬背上統一天下的野心。據《蒙醫傳統療法概述 》記載,在蒙古帝國覆滅後,這些實用的獸醫技術仍然繼續存在於蒙古草原上,而隨軍獸醫也繼續在蒙古軍隊中效力。清代,大清八旗與蒙古八旗聯手作戰時,大清的將軍們發現了一件令他們吃驚的事情,那就是蒙古八旗部隊的戰馬馱獸折損率遠比大清八旗低太多了。在那個沒有機械引擎的時代,戰馬與負重馱獸就是部隊機動化的關鍵,戰馬損耗過速,無疑會影響部隊戰鬥力的發揮。而運輸用馬匹、驢、騾、牛、駱駝等馱獸則是部隊長程作戰維持後勤糧草的關鍵,一樣十分珍貴。大清八旗軍平日也有專門編制的人員來照料這些牲口,但是大清八旗軍的戰馬馱獸損耗率竟然遠比蒙古八旗高,這中間的重要原因就是蒙古民族對各種家畜牲口的醫療技術相對要比滿族人高明。然而,恰恰是這一點“成就”了所謂的“蒙古大夫”。

在戰爭的年代裡,難免不會戰事激烈,作戰負傷人員在來不及後送或根本找不到醫生下落時,遇到剛好有“蒙古大夫”(隨軍獸醫)在場,也只好先找他們來應急。畢竟能治好戰馬刀傷骨折之類的他們,沒有理由不能處理人的刀傷骨折。但是,“蒙古大夫”畢竟是獸醫,不是人的醫生。因此,這種先找“蒙古大夫”來處理傷患、不得已的辦法,後來讓“蒙古大夫”在一些人那裡變成了技術較差醫生的代名詞,最終使真正醫人的“蒙古大夫”也蒙上了不白之冤。

蒙古人征戰的記憶

今天,在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難發現蒙古民族其實是一個非常謙虛好學的民族,也非常善於吸納和包容外來文化。如蒙古各族接受黃教後,蒙古知識份子學習藏文蔚成風氣。大量的藏文經典被譯成蒙古語。同時古代印度的科學文化也通過藏族的介紹傳入蒙古。蒙古語中引入了大量藏族外來詞(劉迎勝《絲綢之路》)。而對於醫學,直到今天,蒙古族普通百姓有如漢人尊重中醫藥一樣尊重藏醫西藥。因此,我們應該看到蒙古族閃光和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而對於“蒙古大夫”這一讓蒙古民族醫從者蒙受不白之冤的詞彙還是儘量少使用一些的好,它實際上向我們講述的是蒙古民族過去在草原上缺醫少藥的傷感往事。

中國北方美麗的草原

這些實用的獸醫技術仍然繼續存在於蒙古草原上,而隨軍獸醫也繼續在蒙古軍隊中效力。清代,大清八旗與蒙古八旗聯手作戰時,大清的將軍們發現了一件令他們吃驚的事情,那就是蒙古八旗部隊的戰馬馱獸折損率遠比大清八旗低太多了。在那個沒有機械引擎的時代,戰馬與負重馱獸就是部隊機動化的關鍵,戰馬損耗過速,無疑會影響部隊戰鬥力的發揮。而運輸用馬匹、驢、騾、牛、駱駝等馱獸則是部隊長程作戰維持後勤糧草的關鍵,一樣十分珍貴。大清八旗軍平日也有專門編制的人員來照料這些牲口,但是大清八旗軍的戰馬馱獸損耗率竟然遠比蒙古八旗高,這中間的重要原因就是蒙古民族對各種家畜牲口的醫療技術相對要比滿族人高明。然而,恰恰是這一點“成就”了所謂的“蒙古大夫”。

在戰爭的年代裡,難免不會戰事激烈,作戰負傷人員在來不及後送或根本找不到醫生下落時,遇到剛好有“蒙古大夫”(隨軍獸醫)在場,也只好先找他們來應急。畢竟能治好戰馬刀傷骨折之類的他們,沒有理由不能處理人的刀傷骨折。但是,“蒙古大夫”畢竟是獸醫,不是人的醫生。因此,這種先找“蒙古大夫”來處理傷患、不得已的辦法,後來讓“蒙古大夫”在一些人那裡變成了技術較差醫生的代名詞,最終使真正醫人的“蒙古大夫”也蒙上了不白之冤。

蒙古人征戰的記憶

今天,在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難發現蒙古民族其實是一個非常謙虛好學的民族,也非常善於吸納和包容外來文化。如蒙古各族接受黃教後,蒙古知識份子學習藏文蔚成風氣。大量的藏文經典被譯成蒙古語。同時古代印度的科學文化也通過藏族的介紹傳入蒙古。蒙古語中引入了大量藏族外來詞(劉迎勝《絲綢之路》)。而對於醫學,直到今天,蒙古族普通百姓有如漢人尊重中醫藥一樣尊重藏醫西藥。因此,我們應該看到蒙古族閃光和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而對於“蒙古大夫”這一讓蒙古民族醫從者蒙受不白之冤的詞彙還是儘量少使用一些的好,它實際上向我們講述的是蒙古民族過去在草原上缺醫少藥的傷感往事。

中國北方美麗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