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軍佔領鼓浪嶼前國際救濟會教育部英國人李樂白頒美女教師證


1938年5月,廈門淪陷,為了避免日寇騷擾,英華中學交由長老會辦理,英國人李樂白擔任校長,並懸掛米字旗。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鼓浪嶼,英華中學被日偽接管,改稱“廈門市第二中學”。
直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才複辦。許楊三為複辦後首任校長。1951年,廈門市政府接收英華中學,並將鼓浪嶼所有中學合併,稱“廈門第二中學”。
1938年5月10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以金門為進攻廈門的基地,從海上和空中對廈門發起進攻,日本軍隊首先從五通登陸,
在廈門島展開攻勢,中國守軍和義勇隊雖奮起抵抗,但是13日日本即佔領廈門全島。

廈門島淪陷之後,由於鼓浪嶼是公共租界,日本軍隊還未馬上實施佔領,因此大批的難民逃亡到鼓浪嶼避難,據有關史料記載大約有十幾萬難民湧入鼓浪嶼,鼓浪嶼一時人滿為患,秩序大亂。特別是十幾萬難民的安置和生活成為當務之急。一個由11名中外人士組成的“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迅速成立,

負責難民的安置工作和維護鼓浪嶼的秩序。

難民們一部分被安置在工廠、教堂、寺廟和學校,一部分難民暫時安置在島上居民的家中。但是大多數難民仍然無處安身,因此在鼓浪嶼黃家渡的大片空地上用席蓬搭建了難民收容所的排屋供難民棲身。

當時鼓浪嶼島上的毓德女子中學校、英華中學校和所有的小學校都成了收容所,較大的樓房場所如禮拜堂、八卦樓、西林別墅、甚至私人樓房等都騰讓出地方供難民居住。

毓德女子中學校的操場上都鋪滿了安置難民的被子或毯子。在學校操場和難民收容所被子或毯子鋪在地上就是一家難民生活的地盤了。

國難當頭,鼓浪嶼人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

與難民一起共度時艱。鼓浪嶼島上的許多人家都住進了難民。據原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十方講述,他們位於鼓浪嶼海壇路的主樓和附屋當時就安置了一百多位難民,依靠家裡的一口水井維持生活。當時,很多人家是舉家逃到鼓浪嶼避難的。毓德女中的師生還舉辦為難民募捐的音樂會。在鼓浪嶼島上國內外各界人士和居民的幫助下,逃到鼓浪嶼的難民得到了安置,在民族危難的關頭,體現了鼓浪嶼人的一種大愛和良心。

難民居住基本解決了,吃飯是個大問題,根據《美國歸正教會在廈門1842—1951》一書的講述,當時從廈門市區倉庫運送了5000袋大米到鼓浪嶼供應難民。位於島上內厝澳的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華資罐頭廠立即投入生產,工人全部開工,難民營組織志願勞工前往支援,所有的蒸鍋和鍋爐都投入使用。煮好的米飯被分裝在由美孚石油公司和亞細亞火油公司提供的空煤油罐中,鼓浪嶼的難民組成了送粥隊,把煮好的粥從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罐頭廠挑到八卦樓、英華中學、毓德女中、黃家渡等難民收容處。每天以這種方式供應的餐食達到9萬份,包括米飯和拌了醬油的豆子。

鼓浪嶼難民收容工作得到外國和華僑的援助,僑居馬尼拉的華人共捐助了30000元,新加坡的一位華裔商人捐助20000元,成包的舊衣服從四面八方寄來,甚至有從遙遠的倫敦寄來的。當天氣轉涼時,20名難民營的婦女用從上海購進的15000元的材料縫製被子。美國歸正教會也在美國內發起募捐,短時間就募得16000美元,一半用於廈門地區難民的疏散,其他援助中國其他各地難民。

鼓浪嶼這樣的小島接受這麼多的難民,嚴重缺乏生活的必需品,特別缺乏煮飯所需的木柴。“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通過與日本人的交涉,外國傳教士們獲准使用兩膄小汽艇,在遵守日本人的規定和時刻表的條件下,可以航行到漳州和同安運送貨物。日本人還准許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用四膄舢板船從內陸運進急需的木柴和木炭。1942年1月8日,鼓浪嶼工部局日本警長忠山貞夫被擊斃於鼓浪嶼康泰路,日本人出於報復取消了這些給予外國傳教士們的優惠條件。

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不斷將難民疏散到其他地區,許多難民去了同安和漳州(日本軍隊沒有佔領和同安、海滄、漳州等地區),還有一些難民去了東南亞華人聚居地。根據林世岩先生講述,當年難民逃往內地,要從鼓浪嶼乘坐舢板船到達大嶼島,在這個無人的荒島上等待,海滄嵩嶼國民黨駐軍的船靠上大嶼島,才逐漸將難民運送到陸地,他和老母親就是這樣經過千辛萬苦才又回到同安劉五店的老家。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正式參戰,鼓浪嶼連同鼓浪嶼救世醫院成為日本人的獵物,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佔領鼓浪嶼幾個月之後,鼓浪嶼救世醫院也遭到破壞,醫院的一樓成為戰俘營,關押著四十多名英國和挪威戰俘,日本侵略者還將醫院能夠搬動的東西盜走,並嚴重毀壞醫院的建築結構。

日本侵略者佔領鼓浪嶼後,將島上的學校全部更名,取消原有的西式教學,改英語教學為日語教學,強化“皇民”教育,奴化中國人。當時每個人每月只有供應2斤的糙米,有的還是發黴的,這些情況我還在孩童時代就常聽我媽媽講起,當時生活十分艱難,不少人為了獲得一點吃的東西,專門要“走山場”,“山場”閩南語對當時禾山等農村的稱呼,要徒步行走一二十裡地,為著能夠獲得一點吃的東西。當時鼓浪嶼島上能夠吃的野菜如“豬母菜”、“刺莧”等都被人挖光了。日本人還在一些重要的機構前派日本兵站崗,中國人走過去還要給他們行禮,否則就要挨打。聽我媽媽說,當時在鼓浪嶼八卦樓旁邊的滙豐銀行所在地,路口就有日本兵站崗,中國人能夠繞路走的都經常要繞路行走。

抗日戰爭勝利到今天已經整整70周年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中國人民遭受苦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我們不能忘卻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人民遭受的苦難歲月,不能忘記那些慘死在敵人屠刀之下的同胞,更不能忘卻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奮起抗爭而犧牲的先烈們!

在民族危難的關頭,體現了鼓浪嶼人的一種大愛和良心。

難民居住基本解決了,吃飯是個大問題,根據《美國歸正教會在廈門1842—1951》一書的講述,當時從廈門市區倉庫運送了5000袋大米到鼓浪嶼供應難民。位於島上內厝澳的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華資罐頭廠立即投入生產,工人全部開工,難民營組織志願勞工前往支援,所有的蒸鍋和鍋爐都投入使用。煮好的米飯被分裝在由美孚石油公司和亞細亞火油公司提供的空煤油罐中,鼓浪嶼的難民組成了送粥隊,把煮好的粥從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罐頭廠挑到八卦樓、英華中學、毓德女中、黃家渡等難民收容處。每天以這種方式供應的餐食達到9萬份,包括米飯和拌了醬油的豆子。

鼓浪嶼難民收容工作得到外國和華僑的援助,僑居馬尼拉的華人共捐助了30000元,新加坡的一位華裔商人捐助20000元,成包的舊衣服從四面八方寄來,甚至有從遙遠的倫敦寄來的。當天氣轉涼時,20名難民營的婦女用從上海購進的15000元的材料縫製被子。美國歸正教會也在美國內發起募捐,短時間就募得16000美元,一半用於廈門地區難民的疏散,其他援助中國其他各地難民。

鼓浪嶼這樣的小島接受這麼多的難民,嚴重缺乏生活的必需品,特別缺乏煮飯所需的木柴。“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通過與日本人的交涉,外國傳教士們獲准使用兩膄小汽艇,在遵守日本人的規定和時刻表的條件下,可以航行到漳州和同安運送貨物。日本人還准許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用四膄舢板船從內陸運進急需的木柴和木炭。1942年1月8日,鼓浪嶼工部局日本警長忠山貞夫被擊斃於鼓浪嶼康泰路,日本人出於報復取消了這些給予外國傳教士們的優惠條件。

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不斷將難民疏散到其他地區,許多難民去了同安和漳州(日本軍隊沒有佔領和同安、海滄、漳州等地區),還有一些難民去了東南亞華人聚居地。根據林世岩先生講述,當年難民逃往內地,要從鼓浪嶼乘坐舢板船到達大嶼島,在這個無人的荒島上等待,海滄嵩嶼國民黨駐軍的船靠上大嶼島,才逐漸將難民運送到陸地,他和老母親就是這樣經過千辛萬苦才又回到同安劉五店的老家。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正式參戰,鼓浪嶼連同鼓浪嶼救世醫院成為日本人的獵物,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佔領鼓浪嶼幾個月之後,鼓浪嶼救世醫院也遭到破壞,醫院的一樓成為戰俘營,關押著四十多名英國和挪威戰俘,日本侵略者還將醫院能夠搬動的東西盜走,並嚴重毀壞醫院的建築結構。

日本侵略者佔領鼓浪嶼後,將島上的學校全部更名,取消原有的西式教學,改英語教學為日語教學,強化“皇民”教育,奴化中國人。當時每個人每月只有供應2斤的糙米,有的還是發黴的,這些情況我還在孩童時代就常聽我媽媽講起,當時生活十分艱難,不少人為了獲得一點吃的東西,專門要“走山場”,“山場”閩南語對當時禾山等農村的稱呼,要徒步行走一二十裡地,為著能夠獲得一點吃的東西。當時鼓浪嶼島上能夠吃的野菜如“豬母菜”、“刺莧”等都被人挖光了。日本人還在一些重要的機構前派日本兵站崗,中國人走過去還要給他們行禮,否則就要挨打。聽我媽媽說,當時在鼓浪嶼八卦樓旁邊的滙豐銀行所在地,路口就有日本兵站崗,中國人能夠繞路走的都經常要繞路行走。

抗日戰爭勝利到今天已經整整70周年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中國人民遭受苦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我們不能忘卻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人民遭受的苦難歲月,不能忘記那些慘死在敵人屠刀之下的同胞,更不能忘卻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奮起抗爭而犧牲的先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