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運城的十大美景,讓你流連忘返

德孝聖地——舜帝陵(第一景)

運城古稱“河東”,是華夏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

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物古跡遍佈城鄉。其中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鳴條崗上的舜帝陵廟最為悠久,堪稱“德之搖籃,文明之源”。眾多的史料證實,舜帝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精髓,舜帝陵廟也因此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拜謁旅遊的勝地,成為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和橋樑,
成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現象。舜帝,作為華夏“三皇五帝”之一,雖曆5000年時光之剝蝕,但其傳統道德之精髓,在華夏子孫的心目中依然閃耀著絢麗奪目的光輝。舜帝之陵,始建于禹;舜帝之廟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區內建造早、規模大,最具影響力的文物古跡。其本身蘊涵的歷史、文化、美學、風土人情、建築工藝等文化內涵,亦十分豐厚,彌足珍貴。

中國死海——運城鹽湖(第二景)

運城鹽湖形成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為我國古人最早發現的一處天然結晶池鹽寶藏。

跨入新世紀,這裡有以鹽為主題的集人文、生態、綠色、養生為一體的旅遊項目“鹽水漂浮、黑泥養生、礦泉水療”夢幻三絕,讓眾多的時尚人士青睞有加。

武廟之冠——關帝祖廟(第三景)

解州關帝廟位於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西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華人居住地所建數以萬計的關帝廟中,解州關帝祖廟始建最早、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被譽為“武廟之冠”,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和集散地。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目前關帝廟由結義園、祖廟和正在複修的關帝御花園組成,是一處中軸對稱、前朝後寢的大型明清古建築群。

關王故里——關帝祖祠(第四景)

常平關帝廟是關羽的家廟,又稱關帝祖祠,位於運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內。關羽,字雲長,其故里是三國時河東解梁常平縣。傳說,當年他殺死了名叫呂熊的大惡霸後,便逃走在外。惡霸和官府互相勾結捉拿關羽,並要誅滅九族,斬草除根。當時常平裡姓關的多逃到現在的古村一帶去避難,而雲長的父母親卻因年邁,行走不便投井自盡了。後人為紀念他的父母親,便在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關羽去世以後,鄉人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廟宇,取名“關聖家廟”。

世界之最——關帝聖像(第五景)

“關帝聖像”坐落於運城市西南13公里的關公故里常平村南,為目前世界最高最大的關帝聖像。聖像通高80米(銅體高61米,寓意關公61歲;底座19米,寓意關公19歲成家立業)。關帝聖像景區南依中條,北毗鹽湖,占地4000餘畝,分為以關公為核心的人文景觀區和石磐溝自然風景區兩部分。

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九龍山(第六景)

九龍山自然風景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鹽湖南畔,運三高速與南環城高速交匯處,距市區十五公里。九龍山巍峨挺拔,雲蒸霞蔚。十公里長的深谷,河水長流不息,潭潭相連。“三潭映月”“九龍飛瀑”“臥虎藏龍”“碧海群島”“陰陽界”“通天路”等數十景點,如詩如畫。“東郭先生和狼”“三娘管狼”“喇嘛盜寶”“關公磨刀”“牛家院”等經典傳說,婦孺皆知。堯時禹鑿虞阪古鹽道,為四千年前的“四衢大道”之一,為歷代潞鹽南運必經的“陽光大道”;古鎖陽關,為春秋晉、虞二國界關。伯樂相馬、假虞伐虢、唇亡齒寒、冀北空群等經典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最早的財神廟——關王廟(第七景)

關王廟坐落於運城市鹽湖區紅旗西街61號,為繁華地段,坐東朝西,有別於一般坐北朝南的規制。始建於元代,明正德年間擴建,明時規模最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寢宮,兩側配有白馬祠、部將祠、鐘樓、鼓樓等,占地約十餘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倒塌。現存建築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由巡鹽禦史吳楷攜河東鹽商巨賈在原址重建的。

現在的廟並不大,但珍貴文物不少。據說有關王鑄像、200多斤重的銅香爐、500斤重的大銅鏡、風雨竹碑刻等等。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彩繪石獅子一對、關公簽譜石刻,以及“大觀聖作之碑”,件件都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皇家敕造——運城池神廟(第八景)

運城池神廟坐落在運城鹽池北岸臥雲崗上。坐北朝南,背山臨水。可俯瞰鹽池湖水,遠眺中條秀色。山上的蔥籠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神為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祠,為地神廟的前身。唐德宗李適曾親臨鹽池祭祀。池神還有東西之分,宋徽宗趙佶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隨後,又進爵為王。元世祖忽必烈賜廟號為“宏濟”,元成宗鐵木耳加封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始稱鹽池之神。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神廟,主要建築群包括前部的山門、過殿,中部並列三座戲臺及東西配殿和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立,皆為重簷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精緻壯觀。

天然氧吧——運城鳳凰谷(第九景)

鳳凰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解放南路柏口窯村南,距離運城市區6.8公里。由鳳凰山和東西兩穀組成,面積約3000多畝,山頂海拔1200米,因酷似一隻乘南風展翅的彩鳳而得名。鳳凰穀是一處離城市如此之近卻佳景薈萃,神奇莫測的曠世勝地,是一個現代工業文明包圍卻不見纖塵、自然純淨的綠色世界,呈現石奇、林秀、穀幽、山靜。從鳳凰谷尾俯視鳳凰穀全貌,但見瑰麗多姿、神秘莫測,與中條山外表的荒涼形成鮮明對比,不由使人嘆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唐塔孤例——泛舟禪師塔(第十景)

泛舟禪師塔位於運城市鹽湖區寺北村東南報國寺遺址,創建于唐長慶二年(822年)。泛舟禪師的墓塔,為保存完整的亭閣式的全國名塔之一,也是我國圓形唐塔僅存的實例、孤例。該塔分為塔頂、塔身、塔基三部分,高約10米,素磚砌成。塔基磚砌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置六層磚疊澀的須彌座,座上有磚雕壼門並隔以間柱。塔身中空,南面正向開門,門檻、門頰和門額均用石料製成。不僅建造獨特,歷史悠久,而且還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塔的銘文就很有自己特色,是從左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於罕見,有著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責編:彥 利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華人居住地所建數以萬計的關帝廟中,解州關帝祖廟始建最早、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被譽為“武廟之冠”,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和集散地。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目前關帝廟由結義園、祖廟和正在複修的關帝御花園組成,是一處中軸對稱、前朝後寢的大型明清古建築群。

關王故里——關帝祖祠(第四景)

常平關帝廟是關羽的家廟,又稱關帝祖祠,位於運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內。關羽,字雲長,其故里是三國時河東解梁常平縣。傳說,當年他殺死了名叫呂熊的大惡霸後,便逃走在外。惡霸和官府互相勾結捉拿關羽,並要誅滅九族,斬草除根。當時常平裡姓關的多逃到現在的古村一帶去避難,而雲長的父母親卻因年邁,行走不便投井自盡了。後人為紀念他的父母親,便在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關羽去世以後,鄉人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廟宇,取名“關聖家廟”。

世界之最——關帝聖像(第五景)

“關帝聖像”坐落於運城市西南13公里的關公故里常平村南,為目前世界最高最大的關帝聖像。聖像通高80米(銅體高61米,寓意關公61歲;底座19米,寓意關公19歲成家立業)。關帝聖像景區南依中條,北毗鹽湖,占地4000餘畝,分為以關公為核心的人文景觀區和石磐溝自然風景區兩部分。

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九龍山(第六景)

九龍山自然風景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鹽湖南畔,運三高速與南環城高速交匯處,距市區十五公里。九龍山巍峨挺拔,雲蒸霞蔚。十公里長的深谷,河水長流不息,潭潭相連。“三潭映月”“九龍飛瀑”“臥虎藏龍”“碧海群島”“陰陽界”“通天路”等數十景點,如詩如畫。“東郭先生和狼”“三娘管狼”“喇嘛盜寶”“關公磨刀”“牛家院”等經典傳說,婦孺皆知。堯時禹鑿虞阪古鹽道,為四千年前的“四衢大道”之一,為歷代潞鹽南運必經的“陽光大道”;古鎖陽關,為春秋晉、虞二國界關。伯樂相馬、假虞伐虢、唇亡齒寒、冀北空群等經典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最早的財神廟——關王廟(第七景)

關王廟坐落於運城市鹽湖區紅旗西街61號,為繁華地段,坐東朝西,有別於一般坐北朝南的規制。始建於元代,明正德年間擴建,明時規模最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寢宮,兩側配有白馬祠、部將祠、鐘樓、鼓樓等,占地約十餘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倒塌。現存建築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由巡鹽禦史吳楷攜河東鹽商巨賈在原址重建的。

現在的廟並不大,但珍貴文物不少。據說有關王鑄像、200多斤重的銅香爐、500斤重的大銅鏡、風雨竹碑刻等等。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彩繪石獅子一對、關公簽譜石刻,以及“大觀聖作之碑”,件件都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皇家敕造——運城池神廟(第八景)

運城池神廟坐落在運城鹽池北岸臥雲崗上。坐北朝南,背山臨水。可俯瞰鹽池湖水,遠眺中條秀色。山上的蔥籠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神為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祠,為地神廟的前身。唐德宗李適曾親臨鹽池祭祀。池神還有東西之分,宋徽宗趙佶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隨後,又進爵為王。元世祖忽必烈賜廟號為“宏濟”,元成宗鐵木耳加封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始稱鹽池之神。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神廟,主要建築群包括前部的山門、過殿,中部並列三座戲臺及東西配殿和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立,皆為重簷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精緻壯觀。

天然氧吧——運城鳳凰谷(第九景)

鳳凰穀位於運城市鹽湖區解放南路柏口窯村南,距離運城市區6.8公里。由鳳凰山和東西兩穀組成,面積約3000多畝,山頂海拔1200米,因酷似一隻乘南風展翅的彩鳳而得名。鳳凰穀是一處離城市如此之近卻佳景薈萃,神奇莫測的曠世勝地,是一個現代工業文明包圍卻不見纖塵、自然純淨的綠色世界,呈現石奇、林秀、穀幽、山靜。從鳳凰谷尾俯視鳳凰穀全貌,但見瑰麗多姿、神秘莫測,與中條山外表的荒涼形成鮮明對比,不由使人嘆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唐塔孤例——泛舟禪師塔(第十景)

泛舟禪師塔位於運城市鹽湖區寺北村東南報國寺遺址,創建于唐長慶二年(822年)。泛舟禪師的墓塔,為保存完整的亭閣式的全國名塔之一,也是我國圓形唐塔僅存的實例、孤例。該塔分為塔頂、塔身、塔基三部分,高約10米,素磚砌成。塔基磚砌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上置六層磚疊澀的須彌座,座上有磚雕壼門並隔以間柱。塔身中空,南面正向開門,門檻、門頰和門額均用石料製成。不僅建造獨特,歷史悠久,而且還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塔的銘文就很有自己特色,是從左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於罕見,有著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責編:彥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