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遊新密鳳凰山 訪香峪寺 登滎陽三尖山發現“怪坡”

昨晚狂風大作,鄭州地區氣溫驟降,今天氣溫猛地下降了十幾度,感覺還有點冷,還好,只要不下雨,這是爬山的大好天氣。

我們按原計劃,到新密鳳凰山一遊,這是我們第一次去鳳凰山。

按照導航,我們從伏羲山景區大門進入,後來才得知,鳳凰山其實是伏羲山的一部分,原本也是收費的,後撤銷售票處,為免費景區。

按指示牌一路向目的地進發。

即將進入景區,我們按朋友給出的位置,從下寺溝村進入。

穿村而出,即可看到上山的道路,我們已經在大山腳下。

沿右側山路向前走,不出三百米,道路似乎正在修建,再向前走,大路已斷,只有小路可走。


我們在小路上繼續穿行于山林間,這段路,林木茂盛,即使陽光強烈也不必擔心暴曬。

登上半山,山風陣陣,回首再望,群山連綿起伏。

山裡的核桃樹已經結出沉甸甸的果實。

最後一段路崎嶇加劇,陡坡似有50度。

最後一段,堅持十分鐘即到大路上,沒想到這裡就是玻璃棧道。

我們沿山腰道路行至玻璃棧道起點,有三泉湖景區示意圖,這裡屬三泉湖景區,而整個景區包括伏羲山大峽谷、中原豫西抗日紀念園、蘭草灣、紅石林都屬於伏羲山旅遊區,真不小!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應該就是鳳凰山(舞鳳嶺)了,下一站,我們要去香峪寺,據當地人說,香峪寺目前正在進行修建工程。

前行不久,發現一線天,接近40度的坡度,太陡了,不敢上去。

前方進入懸崖棧道,絕壁之上掛著棧道,此景可觀。

此處是一小型觀景台,可作留影。

一座吊橋,兩邊系滿許願紅繩。

心無旁騖,忽略這些景點,直奔香峪寺。香峪寺分為上、中、下三個寺廟,我們所訪的為中香峪寺。

從下山大道向前行十幾分鐘,即可看到正在擴建的香峪寺。

據廟前陳列的石碑記載,香峪寺的始建年份不詳,在大明天順已卯年重修,距今至少也有五、六百年。

保存至今的老廟,明顯已經不堪風雨,人們用斜梁構件支撐寺廟主體。

此碑記錄了大明已卯年的重修歷史。

現今修建的寺廟主體,分為三層,這是最後一層,按慣例,這座大殿或許是藏經閣,整體都以木質榫卯、青磚石基所建,較好地恢復了古代風貌,遠比鋼筋混凝土更具觀賞和文化價值。

出香峪寺,向前到200米,就回到我們登山入口,原來香峪寺竟離我們這麼近,只因幾叢高大樹木遮擋,而未發現,李老師說了一席話,似乎也有些禪味,“有些事或許在一開始你就走了相反的方向,但,並不是錯誤,而轉了一圈後,發現,你原來想要的結果就在你開始的地方。然而,之前所走的路卻也有另一番景致。”

回到下寺溝村,到趙偉山老鄉家,準備午餐。老鄉熱情接待我們,還帶我們去老宅品嘗他們自家的杏子。

這棵老槐樹看樣子,也有一、二百年了。

路邊隨處可見核桃樹和杏樹。

自家的杏樹,已經結滿,風一吹就要掉下來,熟的太透了。

與鄰居家大媽攀談幾句。

古僕的山村與城市快節奏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飯後,從新密返回途中,與李老師商量,路過滎陽萬山坡時,可以到三尖山看看,隨即同意。

誰知,剛進入三尖山行至半路,見前有一龍王廟,停車拍照後,發現車子向“坡頂”滑去,難道一不小心發現了“怪坡”?

向地面倒了兩瓶水後,水明顯往高處流動,更加印證了這個“怪坡”的存在,李老師念道著,“難道有什麼地磁效應?反重力現象?”

尚不敢下結論,有待研究。

這座廟還存有幾塊老碑,據一塊石碑記載,此廟創建于大清嘉慶元年,距今200多年。

山路多彎多岔,我們左拐右轉,最終沒能找到主峰道路。

側峰登頂後,再向西南眺望,平原與大山深入淺出,相伴而生。

新密的這幾個景區,都在同一山系中,距離滎陽、上街較近,且交通方便,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佛教文化,適合週末自駕遊。

作者:木木

真不小!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應該就是鳳凰山(舞鳳嶺)了,下一站,我們要去香峪寺,據當地人說,香峪寺目前正在進行修建工程。

前行不久,發現一線天,接近40度的坡度,太陡了,不敢上去。

前方進入懸崖棧道,絕壁之上掛著棧道,此景可觀。

此處是一小型觀景台,可作留影。

一座吊橋,兩邊系滿許願紅繩。

心無旁騖,忽略這些景點,直奔香峪寺。香峪寺分為上、中、下三個寺廟,我們所訪的為中香峪寺。

從下山大道向前行十幾分鐘,即可看到正在擴建的香峪寺。

據廟前陳列的石碑記載,香峪寺的始建年份不詳,在大明天順已卯年重修,距今至少也有五、六百年。

保存至今的老廟,明顯已經不堪風雨,人們用斜梁構件支撐寺廟主體。

此碑記錄了大明已卯年的重修歷史。

現今修建的寺廟主體,分為三層,這是最後一層,按慣例,這座大殿或許是藏經閣,整體都以木質榫卯、青磚石基所建,較好地恢復了古代風貌,遠比鋼筋混凝土更具觀賞和文化價值。

出香峪寺,向前到200米,就回到我們登山入口,原來香峪寺竟離我們這麼近,只因幾叢高大樹木遮擋,而未發現,李老師說了一席話,似乎也有些禪味,“有些事或許在一開始你就走了相反的方向,但,並不是錯誤,而轉了一圈後,發現,你原來想要的結果就在你開始的地方。然而,之前所走的路卻也有另一番景致。”

回到下寺溝村,到趙偉山老鄉家,準備午餐。老鄉熱情接待我們,還帶我們去老宅品嘗他們自家的杏子。

這棵老槐樹看樣子,也有一、二百年了。

路邊隨處可見核桃樹和杏樹。

自家的杏樹,已經結滿,風一吹就要掉下來,熟的太透了。

與鄰居家大媽攀談幾句。

古僕的山村與城市快節奏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飯後,從新密返回途中,與李老師商量,路過滎陽萬山坡時,可以到三尖山看看,隨即同意。

誰知,剛進入三尖山行至半路,見前有一龍王廟,停車拍照後,發現車子向“坡頂”滑去,難道一不小心發現了“怪坡”?

向地面倒了兩瓶水後,水明顯往高處流動,更加印證了這個“怪坡”的存在,李老師念道著,“難道有什麼地磁效應?反重力現象?”

尚不敢下結論,有待研究。

這座廟還存有幾塊老碑,據一塊石碑記載,此廟創建于大清嘉慶元年,距今200多年。

山路多彎多岔,我們左拐右轉,最終沒能找到主峰道路。

側峰登頂後,再向西南眺望,平原與大山深入淺出,相伴而生。

新密的這幾個景區,都在同一山系中,距離滎陽、上街較近,且交通方便,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佛教文化,適合週末自駕遊。

作者: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