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財報解讀|屢傳被收購,新財報再虧損,途牛2018年怎麼盈利?

關於途牛將被收購的傳聞一直沒斷過,去年11月爆出攜程度假和途牛合併的談判已進入實質階段。

上個月又傳出途牛的大股東京東將要收購途牛。

傳聞不會空穴來風,屢次被認定潛在收購標的途牛最新一季的財報顯示,連續虧損12個季度。途牛高管明確表示將努力在2018年實現盈利,怎麼做到?

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前,5月26日,途牛發佈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淨收入4.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4%(與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淨收入相比),略高於預期,

淨虧損2.87億元人民幣,虧損額較去年同期的5.39億元人民幣有所收窄,但已連續虧損12個季度。

財報公佈當日途牛開盤價8.47元,收盤價8.2元,複盤上市以來的行情,股價顯示過山車式下降。從這些方面來看,在投資人眼中途牛應該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對象。

► 線上旅遊行業有望三年內成為萬億級市場

途牛身處競爭激烈的OTA(Online Travel Agent)行業,隨著大消費時代的來臨,線上旅遊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預計2020年可成為一個萬億級市場。行業增速經過迅速增長後,已逐漸趨緩,但仍高於14%的全國旅遊總收入增速。線上滲透率保持穩定上升,2016年為12%,作為非標品已十分不易。

線上旅遊行業包括線上機票預訂、線上酒店預訂、線上度假預訂和其他旅遊相關產品與服務。其中,線上度假板塊規模逐年上升,有望在未來三年突破二成。除各大板塊之間的份額消漲,在每個細分板塊裡,各大OTA巨頭也在紛紛搶佔市場份額。機酒行業老大攜程當之無愧,新興線上度假領域攜程、途牛雙雄並立,各自份額均接近二成,

途牛稍佔優勢。

► 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攜程無法隻手遮天,途牛等新秀強勢來襲

國內線上旅遊業裡有超級多玩家,各有各主打產品和經營模式。但,三年前根本還沒途牛什麼事兒,攜程、去哪兒、藝龍三足鼎立。攜程和藝龍運營模式比較相近,收的是供應商的傭金以及一小部分廣告費。去哪兒比較奇葩,做的是一個比價平臺,擋在了用戶選擇心儀OTA的路上。

▲ DonG根據各公司財報整理

注:途牛從2017年1月1日起,將執行新收入準則並使用完全追溯調整法,同時跟團遊的收入將主要按照淨值確認(截至2016年12月31日跟團遊收入絕大部分按全額確認)。因此雖然2017年第一季度途牛淨收入為4.56億元人民幣,但較去年同期卻仍增長60.4%(與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淨收入相比)。

首先,來看攜程、去哪兒、藝龍這三家公司的營收資料,藝龍體量是最小的,而基本沒什麼增速,去哪兒顛覆式的經營模式帶來可觀的增長,最先去哪兒的營收規模是最小的,2014年Q1反超藝龍並持續增長,於2015年Q3達到最高值13.25億元,當時是攜程的2/5多,但後來也逐漸下滑了。攜程是最大的,各個季度去哪兒和藝龍兩家加起來都沒有一個攜程大。

藝龍不景氣使它成為原股東Expedia的一塊燙手山芋,最後冤家成親家,2015年5月藝龍被攜程溢價收購。這樁收購使攜程涉嫌行業壟斷的質疑聲不斷,但可以明確的是,去哪兒自此再也無望趕超攜程了。

後來,又發生一系列事件,藝龍被攜程收購3個月後收到私有化要約,2016年6月正式完成私有化。2015年10月攜程與去哪兒合併,2016年10月去哪兒宣佈私有化,並於2017年3月退市。這一波合併潮體現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大家抱團取暖、強強聯合的選擇。另外,攜程也參股了途牛、同程等OTA企業,構建起了強大的攜程系。

上一波的硝煙逐漸平靜下來,但你以為這樣攜程就可以隻手遮天了?並沒有。

又一個新格局已經到來!年輕的美團與阿裡旅行在機酒領域毫不示弱,新秀途牛與同程在休閒度假領域做得有聲有色,其中,途牛已做到該領域的第一(2016年線上旅遊度假市場份額途牛19.4%,攜程19.2%),並且自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各季度的市場份額均超過攜程度假。

“每一個不想當老大的老二都不是好老二”。攜程在機酒行業深耕十餘年,面對新一輪的洗牌,也在抽身擴展休閒度假業務,不斷蠶食途牛份額。這讓被戲稱為老二的途牛感到深深不安。

為了補充自己的短板以及對標攜程,途牛也發起了攻勢,2016年7月途牛對外宣佈全面進軍線上機票、酒店預訂市場。這讓休閒旅遊業務經營起來更豐滿,消費者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

但是攜程畢竟有快20年的經營積累,擁有一大批忠實用戶,解決的是用戶“說走就走”的訴求和需求。途牛後生可畏,但從整個行業看還看不到能趕超攜程的跡象。

上圖顯示的是途牛和攜程2011年至今的百度指數趨勢,攜程整體趨勢較為穩定,途牛整體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在2015年和2016年迎來峰值(分別投了《中國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

但必須提出,途牛是以“萬”為單位顯示,而攜程是以“十萬”為單位顯示,兩者的數量級不在一個檔次上。體現攜程的知名度和用戶(包括潛在用戶)均高於途牛。但是也要想到,途牛是以線上度假旅遊為主營業務,攜程擅長的是機票、酒店業務,按搜索頻率來講,後者的百度指數肯定比前者要高一點。

從2016年10月(主要是國慶假期遊)主要OTA企業APP活躍用戶數來看,攜程、去哪兒佔據半壁江山,途牛月活用戶只有攜程的23%,比去哪兒、阿裡飛豬、同程旅遊都要低,並不具有用戶優勢。只能說在第二梯隊裡(除去攜程和去哪兒)途牛還能爭取一下。

▲ 易觀分析2016年10月旅遊類TOP100榜單

► 暴走的虧損額

最讓投資人擔憂的莫過於途牛連年的虧損了。途牛跟幾年前的京東差不多,營收增長同時卻是個“虧損王”。不同的是京東還有一批人堅持看好它(已扭虧為盈),而途牛卻被完全一邊倒,沒有聽到明顯“力挺”的聲音。招股書上顯示的淨虧損是9200萬、10700萬和8000萬,這樣看起來還可以,因為沒有互聯網企業一開始是不燒錢的。

但是上市之後,途牛就開啟暴走模式了,上市第一年,途牛虧損幅度驚人地上升462%達到4.48億元,之後一年,虧幅還在227%並且虧損額已破十億至14.62億元,令人瞠目結舌。

最近一年,淨虧損24.43億元,虧幅同比收窄了,只能說虧損的基數太大了!業績表現不佳,途牛的股市也令人失望,開篇的股價走勢圖顯示自上市以來,隨著虧損額度擴大,途牛的股價也一直呈波動式下降。

▲ DonG根據各公司財報整理

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盈利與否還是比較寬容的,有句話是說“互聯網公司不怕燒錢,在可控、可承受的範圍內‘燒錢’屬於利好”(例如京東、阿裡雲)。

OTA企業盈利的也就攜程了,2017年Q1攜程歸屬淨利潤8200萬元,其他企業像去哪兒最後一次披露財報2016年Q2淨虧損3.7億元,藝龍最後一次披露財報2015年Q4淨虧損3.3億元。但是同是虧損,也沒有像途牛那般誇張啊,途牛2016年Q4淨虧損5.6億!2016全年虧損24.43億!

雖然數字可怕,但還是讓先冷靜下來看看途牛為什麼會虧這麼多,未來還有救嗎?

► 燒錢造勢代價大

途牛走進大眾眼球無非是借助強大的行銷和廣告,代言人上請了具有巨大粉絲效應的周傑倫和林志穎(可想而知代言費有多高),也合作了很多熱門真人秀,像第四季《中國好聲音》(2015年7-10月)、第四季《奔跑嗎兄弟》(2016年4-7月),聯繫上文的百度指數,發現確實在這兩個時間段百度指數迎來明顯高峰。但是這兩個高峰並沒有得到持續,馬上又回落了,2017年的表現也很平淡。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上圖是途牛2013年以來各季度的市場行銷費用,發現在2016年第二季度迎來峰點後最近幾個季度有所下降,在單季度怒砸6個多億的行銷費用後,途牛的廣告費用不斷在縮減。

另外,行銷增速與淨收入增速趨勢是差不多的,每年的二三季度行銷費用及其增速都會有個小高峰,相應的淨收入也能有個小高峰。一旦行銷費用下降以後,淨收入也會跟著下降,說明行銷活動產生的影響不具有持續性,這與消費低頻但競爭激烈的行業特點有關。

途牛的市場行銷費用是運營費用中占比最高的部分,2016全年市場行銷費用占總運營費用的61%,同期攜程是36%;2015年途牛占比63%,同期攜程是41%,可見途牛的市場費用占比高於攜程20多個百分點。攜程業務已經趨於成熟,而途牛作為後來者,更加倚重行銷廣告,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大規模的市場行銷活動確實提高了途牛的知名度,但是消費者知道途牛並不意味著真的去用途牛。像旅遊這種前期安排較多、費用較高、又低頻的行為,消費者在選擇“管家”前一定會深思熟慮,多方比較後做出選擇,特別是機票、酒店的預訂回頭客較多,而攜程就是主打這方面的,解決了消費者“說走就走”的需求。

像度假這種前期安排較多、費用較高、又低頻的行為,消費者在選擇“管家”前一定會深思熟慮,多方比較後做出選擇。但機票、酒店的預訂回頭客較多,而攜程就是主打這方面的,解決了消費者“說走就走”的需求。

因此,在強大的攜程面前,途牛難免遭到消費者“只聞其聲不選其身”的待遇。品牌投資不能無止境地增加下去,途牛要從具有知名度走向成為出行的第一尋求對象,要的不僅是造勢,還有切切實實的用戶體驗,後者更重要。

► 途牛毛利低只因為確認收入模式不一樣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上圖是途牛,及其競爭對手攜程(2016年之前還有去哪兒、藝龍)的毛利率對比圖,從圖中可以想到兩個問題,一是2016年第四季度之前,為何途牛的毛利率遠低於同行水準?二是為何2017年第一季度途牛毛利率瞬間提高?

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主要在於途牛的收入記入方式與攜程等其他友商不同,簡單的類比差異為阿裡平臺模式(70.65%的毛利率)和京東自營模式(整體16%,商品銷售毛利率8%左右)的差別。途牛占比最大的業務跟團遊記收入時不扣除供應商成本(類似於自營),自助遊記收入時扣除了供應商成本(只算傭金部分),而攜程、去哪兒、藝龍則是按照扣除供應商成本後的傭金記收入。

既然收入的確認方式不同,那幾家公司的毛利也不能直接拿來比較。好在從2017年1月1日開始,途牛執行了新的收入準則並使用完全追溯調整法,同時跟團遊的收入將主要按照淨值確認(截至2016年12月31日跟團遊收入絕大部分按全額確認)。

因此,從數字上看2017年第一季度毛利率為55%,與往年相比有了大幅上升,毛利率背後的數字是2017年第一季度淨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60.4%(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淨收入相比),毛利2.513億元,同比增長170.8%(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毛利相比)。

如果按今年的新演算法,去年同期途牛的毛利率應為33%。但即使如此,途牛的毛利率仍低於攜程,2017年第一季度途牛毛利率55%,攜程毛利率80%。只是看途牛網本身,毛利潤率的大幅提升,將有助於途牛網未來的盈利。

途牛毛利率低於同行水準的原因可以從業務結構考慮。下圖顯示的是各季度途牛跟團遊、自助遊和其他(保險、金融、機票等)的收入占比情況,可以明顯看到跟團遊是占比最大的一塊業務,歷年都在90%以上;自助游營收占比起先是介於跟團遊和其他之間的,2016年開始被其他收入超越,主要原因是途牛加大了對機票酒店的投入,而這部分銷售的利潤相對較低,競爭又十分激烈。

2017年一季度財報不再單獨公佈跟團遊和自助遊的收入明細,而是統一用打包旅遊產品收入表示(包含跟團遊和自助遊,絕大部分以淨額確認),這一塊的收入占總淨收入的78%,也是占了絕大部分。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一般而言,酒店業務的利潤率最高,其次是休閒度假業務,最後是機票業務。攜程擅長的是機酒,2016年機酒營收占總營收的82%,途牛擅長的是休閒度假,途牛已在高毛利品種上喪失優勢。做休閒度假的錢也不好賺,途牛主要賺是差價收入,即從供應商那裡進貨價減去賣給消費者的售價。

賺差價利潤空間很小,因為,途牛在OTA行業議價優勢不明顯,一方面給供應商的錢不能少,否則供應商不賣給你了,另一方面賣給消費者的價格也不能太高,否則消費者去別的平臺買了,在左右夾逼的情況下,利潤空間極小。

面對這麼低的毛利率,途牛開始想辦法扭轉局面。2016年7月途牛開始拓展機票酒店標準品類,這有助於毛利率的提升。發展機票酒店品類也能協同休閒度假業務的開展,提高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粘性。另外,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直采模式也有助於毛利率提升,但難度較大(如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忍受投入虧損等),效果至今不明顯。

► 資料慘澹難掩亮點,多年專注做一件事

從財務資料來看,途牛連年的虧損、極低的毛利率給人前景黯淡的感覺。但作為一家草根創業公司,在這個對資本實力、品質和個性化要求極高的行業裡,途牛在行業高速發展期犧牲部分利潤後,逐漸開始取得業務突破,其雙邊網路效應已初見成效(包括前端客戶服務網路和後端資源管理網路)。

2016年線上度假旅遊細分行業裡,途牛以19.4%的市場份額超越攜程的19.2%,排名第一。途牛在出境遊方面的優勢更明顯,已在馬爾地夫、巴厘島、泰國、日本、韓國等地建立海外目的地服務中心,仍在持續大力拓展境外目的地服務與合作。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線上出境遊市場份額占比中,途牛占24.2%,攜程占19.2%。

另外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途牛的第一大股東是京東。京東佈局的企業級市場有600多萬活躍企業客戶,除了提供3C數碼辦公產品之外,京東也開始整合了途牛的商旅產品服務給600多萬企業客戶。因此有傳聞京東將收購途牛網,也不是沒有可能。具體可見《李成東|京東突然高調發力萬億企業級市場,5個資料深度解讀》

旅遊是個大市場,可以承載數家百億級的公司的領域。途牛有一點很難得,就是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深耕線上度假旅遊。

去年有人問途牛CEO於敦德:10年後希望公司是什麼狀態?回答很明確,10年以後途牛還會繼續專注在線上度假旅遊領域,繼續踐行讓旅遊更簡單的使命。

從這一點看,大家也該對途牛報以信心。


首先,來看攜程、去哪兒、藝龍這三家公司的營收資料,藝龍體量是最小的,而基本沒什麼增速,去哪兒顛覆式的經營模式帶來可觀的增長,最先去哪兒的營收規模是最小的,2014年Q1反超藝龍並持續增長,於2015年Q3達到最高值13.25億元,當時是攜程的2/5多,但後來也逐漸下滑了。攜程是最大的,各個季度去哪兒和藝龍兩家加起來都沒有一個攜程大。

藝龍不景氣使它成為原股東Expedia的一塊燙手山芋,最後冤家成親家,2015年5月藝龍被攜程溢價收購。這樁收購使攜程涉嫌行業壟斷的質疑聲不斷,但可以明確的是,去哪兒自此再也無望趕超攜程了。

後來,又發生一系列事件,藝龍被攜程收購3個月後收到私有化要約,2016年6月正式完成私有化。2015年10月攜程與去哪兒合併,2016年10月去哪兒宣佈私有化,並於2017年3月退市。這一波合併潮體現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大家抱團取暖、強強聯合的選擇。另外,攜程也參股了途牛、同程等OTA企業,構建起了強大的攜程系。

上一波的硝煙逐漸平靜下來,但你以為這樣攜程就可以隻手遮天了?並沒有。

又一個新格局已經到來!年輕的美團與阿裡旅行在機酒領域毫不示弱,新秀途牛與同程在休閒度假領域做得有聲有色,其中,途牛已做到該領域的第一(2016年線上旅遊度假市場份額途牛19.4%,攜程19.2%),並且自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各季度的市場份額均超過攜程度假。

“每一個不想當老大的老二都不是好老二”。攜程在機酒行業深耕十餘年,面對新一輪的洗牌,也在抽身擴展休閒度假業務,不斷蠶食途牛份額。這讓被戲稱為老二的途牛感到深深不安。

為了補充自己的短板以及對標攜程,途牛也發起了攻勢,2016年7月途牛對外宣佈全面進軍線上機票、酒店預訂市場。這讓休閒旅遊業務經營起來更豐滿,消費者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

但是攜程畢竟有快20年的經營積累,擁有一大批忠實用戶,解決的是用戶“說走就走”的訴求和需求。途牛後生可畏,但從整個行業看還看不到能趕超攜程的跡象。

上圖顯示的是途牛和攜程2011年至今的百度指數趨勢,攜程整體趨勢較為穩定,途牛整體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在2015年和2016年迎來峰值(分別投了《中國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

但必須提出,途牛是以“萬”為單位顯示,而攜程是以“十萬”為單位顯示,兩者的數量級不在一個檔次上。體現攜程的知名度和用戶(包括潛在用戶)均高於途牛。但是也要想到,途牛是以線上度假旅遊為主營業務,攜程擅長的是機票、酒店業務,按搜索頻率來講,後者的百度指數肯定比前者要高一點。

從2016年10月(主要是國慶假期遊)主要OTA企業APP活躍用戶數來看,攜程、去哪兒佔據半壁江山,途牛月活用戶只有攜程的23%,比去哪兒、阿裡飛豬、同程旅遊都要低,並不具有用戶優勢。只能說在第二梯隊裡(除去攜程和去哪兒)途牛還能爭取一下。

▲ 易觀分析2016年10月旅遊類TOP100榜單

► 暴走的虧損額

最讓投資人擔憂的莫過於途牛連年的虧損了。途牛跟幾年前的京東差不多,營收增長同時卻是個“虧損王”。不同的是京東還有一批人堅持看好它(已扭虧為盈),而途牛卻被完全一邊倒,沒有聽到明顯“力挺”的聲音。招股書上顯示的淨虧損是9200萬、10700萬和8000萬,這樣看起來還可以,因為沒有互聯網企業一開始是不燒錢的。

但是上市之後,途牛就開啟暴走模式了,上市第一年,途牛虧損幅度驚人地上升462%達到4.48億元,之後一年,虧幅還在227%並且虧損額已破十億至14.62億元,令人瞠目結舌。

最近一年,淨虧損24.43億元,虧幅同比收窄了,只能說虧損的基數太大了!業績表現不佳,途牛的股市也令人失望,開篇的股價走勢圖顯示自上市以來,隨著虧損額度擴大,途牛的股價也一直呈波動式下降。

▲ DonG根據各公司財報整理

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盈利與否還是比較寬容的,有句話是說“互聯網公司不怕燒錢,在可控、可承受的範圍內‘燒錢’屬於利好”(例如京東、阿裡雲)。

OTA企業盈利的也就攜程了,2017年Q1攜程歸屬淨利潤8200萬元,其他企業像去哪兒最後一次披露財報2016年Q2淨虧損3.7億元,藝龍最後一次披露財報2015年Q4淨虧損3.3億元。但是同是虧損,也沒有像途牛那般誇張啊,途牛2016年Q4淨虧損5.6億!2016全年虧損24.43億!

雖然數字可怕,但還是讓先冷靜下來看看途牛為什麼會虧這麼多,未來還有救嗎?

► 燒錢造勢代價大

途牛走進大眾眼球無非是借助強大的行銷和廣告,代言人上請了具有巨大粉絲效應的周傑倫和林志穎(可想而知代言費有多高),也合作了很多熱門真人秀,像第四季《中國好聲音》(2015年7-10月)、第四季《奔跑嗎兄弟》(2016年4-7月),聯繫上文的百度指數,發現確實在這兩個時間段百度指數迎來明顯高峰。但是這兩個高峰並沒有得到持續,馬上又回落了,2017年的表現也很平淡。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上圖是途牛2013年以來各季度的市場行銷費用,發現在2016年第二季度迎來峰點後最近幾個季度有所下降,在單季度怒砸6個多億的行銷費用後,途牛的廣告費用不斷在縮減。

另外,行銷增速與淨收入增速趨勢是差不多的,每年的二三季度行銷費用及其增速都會有個小高峰,相應的淨收入也能有個小高峰。一旦行銷費用下降以後,淨收入也會跟著下降,說明行銷活動產生的影響不具有持續性,這與消費低頻但競爭激烈的行業特點有關。

途牛的市場行銷費用是運營費用中占比最高的部分,2016全年市場行銷費用占總運營費用的61%,同期攜程是36%;2015年途牛占比63%,同期攜程是41%,可見途牛的市場費用占比高於攜程20多個百分點。攜程業務已經趨於成熟,而途牛作為後來者,更加倚重行銷廣告,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大規模的市場行銷活動確實提高了途牛的知名度,但是消費者知道途牛並不意味著真的去用途牛。像旅遊這種前期安排較多、費用較高、又低頻的行為,消費者在選擇“管家”前一定會深思熟慮,多方比較後做出選擇,特別是機票、酒店的預訂回頭客較多,而攜程就是主打這方面的,解決了消費者“說走就走”的需求。

像度假這種前期安排較多、費用較高、又低頻的行為,消費者在選擇“管家”前一定會深思熟慮,多方比較後做出選擇。但機票、酒店的預訂回頭客較多,而攜程就是主打這方面的,解決了消費者“說走就走”的需求。

因此,在強大的攜程面前,途牛難免遭到消費者“只聞其聲不選其身”的待遇。品牌投資不能無止境地增加下去,途牛要從具有知名度走向成為出行的第一尋求對象,要的不僅是造勢,還有切切實實的用戶體驗,後者更重要。

► 途牛毛利低只因為確認收入模式不一樣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上圖是途牛,及其競爭對手攜程(2016年之前還有去哪兒、藝龍)的毛利率對比圖,從圖中可以想到兩個問題,一是2016年第四季度之前,為何途牛的毛利率遠低於同行水準?二是為何2017年第一季度途牛毛利率瞬間提高?

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主要在於途牛的收入記入方式與攜程等其他友商不同,簡單的類比差異為阿裡平臺模式(70.65%的毛利率)和京東自營模式(整體16%,商品銷售毛利率8%左右)的差別。途牛占比最大的業務跟團遊記收入時不扣除供應商成本(類似於自營),自助遊記收入時扣除了供應商成本(只算傭金部分),而攜程、去哪兒、藝龍則是按照扣除供應商成本後的傭金記收入。

既然收入的確認方式不同,那幾家公司的毛利也不能直接拿來比較。好在從2017年1月1日開始,途牛執行了新的收入準則並使用完全追溯調整法,同時跟團遊的收入將主要按照淨值確認(截至2016年12月31日跟團遊收入絕大部分按全額確認)。

因此,從數字上看2017年第一季度毛利率為55%,與往年相比有了大幅上升,毛利率背後的數字是2017年第一季度淨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60.4%(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淨收入相比),毛利2.513億元,同比增長170.8%(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毛利相比)。

如果按今年的新演算法,去年同期途牛的毛利率應為33%。但即使如此,途牛的毛利率仍低於攜程,2017年第一季度途牛毛利率55%,攜程毛利率80%。只是看途牛網本身,毛利潤率的大幅提升,將有助於途牛網未來的盈利。

途牛毛利率低於同行水準的原因可以從業務結構考慮。下圖顯示的是各季度途牛跟團遊、自助遊和其他(保險、金融、機票等)的收入占比情況,可以明顯看到跟團遊是占比最大的一塊業務,歷年都在90%以上;自助游營收占比起先是介於跟團遊和其他之間的,2016年開始被其他收入超越,主要原因是途牛加大了對機票酒店的投入,而這部分銷售的利潤相對較低,競爭又十分激烈。

2017年一季度財報不再單獨公佈跟團遊和自助遊的收入明細,而是統一用打包旅遊產品收入表示(包含跟團遊和自助遊,絕大部分以淨額確認),這一塊的收入占總淨收入的78%,也是占了絕大部分。

▲ DonG根據各公司公開財報整理

一般而言,酒店業務的利潤率最高,其次是休閒度假業務,最後是機票業務。攜程擅長的是機酒,2016年機酒營收占總營收的82%,途牛擅長的是休閒度假,途牛已在高毛利品種上喪失優勢。做休閒度假的錢也不好賺,途牛主要賺是差價收入,即從供應商那裡進貨價減去賣給消費者的售價。

賺差價利潤空間很小,因為,途牛在OTA行業議價優勢不明顯,一方面給供應商的錢不能少,否則供應商不賣給你了,另一方面賣給消費者的價格也不能太高,否則消費者去別的平臺買了,在左右夾逼的情況下,利潤空間極小。

面對這麼低的毛利率,途牛開始想辦法扭轉局面。2016年7月途牛開始拓展機票酒店標準品類,這有助於毛利率的提升。發展機票酒店品類也能協同休閒度假業務的開展,提高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粘性。另外,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直采模式也有助於毛利率提升,但難度較大(如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忍受投入虧損等),效果至今不明顯。

► 資料慘澹難掩亮點,多年專注做一件事

從財務資料來看,途牛連年的虧損、極低的毛利率給人前景黯淡的感覺。但作為一家草根創業公司,在這個對資本實力、品質和個性化要求極高的行業裡,途牛在行業高速發展期犧牲部分利潤後,逐漸開始取得業務突破,其雙邊網路效應已初見成效(包括前端客戶服務網路和後端資源管理網路)。

2016年線上度假旅遊細分行業裡,途牛以19.4%的市場份額超越攜程的19.2%,排名第一。途牛在出境遊方面的優勢更明顯,已在馬爾地夫、巴厘島、泰國、日本、韓國等地建立海外目的地服務中心,仍在持續大力拓展境外目的地服務與合作。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線上出境遊市場份額占比中,途牛占24.2%,攜程占19.2%。

另外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途牛的第一大股東是京東。京東佈局的企業級市場有600多萬活躍企業客戶,除了提供3C數碼辦公產品之外,京東也開始整合了途牛的商旅產品服務給600多萬企業客戶。因此有傳聞京東將收購途牛網,也不是沒有可能。具體可見《李成東|京東突然高調發力萬億企業級市場,5個資料深度解讀》

旅遊是個大市場,可以承載數家百億級的公司的領域。途牛有一點很難得,就是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深耕線上度假旅遊。

去年有人問途牛CEO於敦德:10年後希望公司是什麼狀態?回答很明確,10年以後途牛還會繼續專注在線上度假旅遊領域,繼續踐行讓旅遊更簡單的使命。

從這一點看,大家也該對途牛報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