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現代人多數喜歡明朝而討厭清朝?外國人一語道破玄機!

明清兩朝作為距離現在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雖然清朝距離我們更近,但是多數人還是喜歡明朝,不僅是因為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政權,更是因為它在很多方面遠遠超過清朝。

說到清朝,首先先讓人 想到“閉關鎖國”、“割地賠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字眼,是啊,晚清政府最後的腐敗無能讓諾大的中國逐漸的國土淪喪,

國力漸弱,最終走向了滅亡,究其根本原因是滿清先祖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進行海禁, “康乾盛世”時期更是自詡“天朝上國”而拒絕與西方進行商貿、外交,而放眼西方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而封閉給清朝帶來的只有貧弱。

這個時期外國人的記錄,有力地駁斥了虛假的 “康乾盛世”。經過“康乾盛世”的“勵精圖治、文治武功”,中國最終落後貧窮到什麼程度,引用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話來看便一目了然,他曾記述自己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可見所謂的“康雍乾”,都是虛假的繁榮,足見當時平民的生活是十分貧苦的。

而反觀明朝,永樂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雖然明朝也實行過海禁,但卻只是針對海盜的戒備。而且明朝的禁海於1567年解除了。嘉靖年間的王直、徐海、吳平、曾一本、林道乾、林鳳等人的艦隊,是具有“商業―艦隊”複合體的特徵的。外國人克魯斯於1556年訪問中國時留下的記錄充分的說明明朝海禁的力度遠沒有清朝“禁海、毀船、禁船、遷界”完全扼殺航海的程度。

明朝時的火炮技術也是世界一流,清末時期用的還是明朝的火器。一位船長阿爾蒂艾達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就曾寫道,明朝大炮十分精良,炮筒鑄造的很精緻,更堅固。關於明朝那個時期的火炮,我們可以用鄭成功曾在泉洲發現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製造的“發熕”來作參考,其“重千斤,彈重二十四斤,遠至四五裡”,從“發熕”的射程和彈丸重量來看,絕不亞於同期的西方火炮。

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他在中國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的前夜,但他所記載的中國絕不是清朝御用文人筆下,在明廷極端黑暗腐敗的高壓統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極端痛苦的場景。相反,那時候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如果把他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還要富裕、文明得多!

最為重要的是,明朝對外,無漢唐的和親,無兩宋的歲幣,更無大清國的割地賠款。對待國家利益和領土,明朝的態度更為強硬。而到了晚清,除了割地賠款還是割地賠款,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就這麼淪喪了。

對於明清兩朝誰更受歡迎,你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

炮筒鑄造的很精緻,更堅固。關於明朝那個時期的火炮,我們可以用鄭成功曾在泉洲發現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製造的“發熕”來作參考,其“重千斤,彈重二十四斤,遠至四五裡”,從“發熕”的射程和彈丸重量來看,絕不亞於同期的西方火炮。

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他在中國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的前夜,但他所記載的中國絕不是清朝御用文人筆下,在明廷極端黑暗腐敗的高壓統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極端痛苦的場景。相反,那時候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如果把他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還要富裕、文明得多!

最為重要的是,明朝對外,無漢唐的和親,無兩宋的歲幣,更無大清國的割地賠款。對待國家利益和領土,明朝的態度更為強硬。而到了晚清,除了割地賠款還是割地賠款,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就這麼淪喪了。

對於明清兩朝誰更受歡迎,你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