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衢江區這個小學只有76個學生,校長用竹子給他們上課

“同學們,希望你們都能像竹子那樣,正直、虛心、向上,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5月23日,衢江區太真鄉中心小學校園,校長吳景新把課堂搬到了竹林裡,給二年級的學生上《品德與生活》課。

他的手上,沒有教具,而是剛拔來的竹筍。

太真小學是一個竹海中的山村小學。

校園竹林裡的《品德與生活》課堂。

太真鄉地處深山區,

擁有竹林3萬畝,竹子與當地村民的衣食住行用緊密相連。2014年8月,吳景新調到太真小學後經常在思考,如何依託地域特點,把竹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育好人。

“竹校長”陪“竹娃娃”跳起竹竿舞。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吳景新說,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這句名言,

與許多以竹喻志的古詩一樣,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竹文化現象。“教育講究因材施教,教學需要就地取材,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竹子,不正是太真教育最好的載體嗎?”

吳景新和學生一起練習竹棍操。

嚴謹的“竹校長”和調皮的“竹娃娃”。

吳景新把設想與老師們商量,如何開展竹文化課堂教學?有的老師說他會種毛竹,有的老師稱能紮掃把,還有的青年教師說自己可以學習粘貼竹葉畫……當年10月,鄉土教材《走近竹子》開始編寫,竹文化校本課程走入太真小學課堂。

竹制教室牌

竹匾中的“仁義禮智信”成校園一景。

竹杯、竹碗、竹筷子;竹籃、竹床、竹椅子……在這個只有76名學生的山區校園裡,花壇裡種著的不是花朵,而是綠油油的竹子,

課堂上,竹文化融入了各個學科:語文課,學生觀察竹筍的生長過程;數學課,學生測量毛竹的長度;美術課,學生動手製作竹葉貼畫;體育課,學生練習竹棍操……2015年,學校被評為“衢州市首屆最美課程學校”,還吸引了杭州的師生及家長前來體驗竹文化拓展課。吳景新也被同行戲稱為“竹校長”,全校學生都成了“竹娃娃”。

竹磨

“竹娃娃”的竹製品擺進了校園竹博坊。

刻著“好師出好徒弟 好筍出好竹”字樣的竹椅。

竹筆筒

二年級學生徐斌豔的爸爸是個篾匠,老師鼓勵同學們動手製作竹玩具,徐斌豔在爸爸的協助下,製作了一輛小巧精緻的獨輪車,成了學校的“網紅”。如今他對竹子,對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還經常當起爸爸的小助手。

自製的獨輪車,是二年級學生徐斌豔童年的好玩具。

“校園裡隨處可見的竹製品滿足了教學需要,更重要的是師生的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吳景新說,為此他們結合竹子的特徵,將“正直、虛心、向上、悅納”提煉為校訓,對全校“竹娃娃”開展微班化教育,努力打造一所有特色、有品位、有個性的山鄉竹韻校園。

竹椅上的思考,竹文化教育如何走得更遠?

(原標題《衢江區這個小學只有76個學生,校長用竹子給他們上課》,原作者王飛。編輯于山 汪碧瑩)

竹磨

“竹娃娃”的竹製品擺進了校園竹博坊。

刻著“好師出好徒弟 好筍出好竹”字樣的竹椅。

竹筆筒

二年級學生徐斌豔的爸爸是個篾匠,老師鼓勵同學們動手製作竹玩具,徐斌豔在爸爸的協助下,製作了一輛小巧精緻的獨輪車,成了學校的“網紅”。如今他對竹子,對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還經常當起爸爸的小助手。

自製的獨輪車,是二年級學生徐斌豔童年的好玩具。

“校園裡隨處可見的竹製品滿足了教學需要,更重要的是師生的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吳景新說,為此他們結合竹子的特徵,將“正直、虛心、向上、悅納”提煉為校訓,對全校“竹娃娃”開展微班化教育,努力打造一所有特色、有品位、有個性的山鄉竹韻校園。

竹椅上的思考,竹文化教育如何走得更遠?

(原標題《衢江區這個小學只有76個學生,校長用竹子給他們上課》,原作者王飛。編輯于山 汪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