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清輝:股權激勵延期傷害上市公司的資本市場聲譽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股權激勵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上市公司留住人才,並提升公司整體業績和競爭力的有效辦法。如若出現延期,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聲譽帶來影響。

中國經營報記者蔣政

計畫今年7月份完成的中百集團水準;行權時業績目標水準需高於授予時業績水準,並不低於同行業平均業績,關閉便民超市53家,對旗下中百倉儲、中百便民超市、中百百貨、中百電器加大了滯銷商品的處理力度,

並對不良資產進行了清理和處置。

“對傳統業態的改造速度和力度,將直接影響中百集團的盈利水準。”胡春才說。

事實上,中百集團也在進行業態創新。根據其2016年財報顯示,公司成為羅森公司特許區域加盟商,新開中百羅森便利店50家。發展全球商品直銷中心會員店25家,滿足高端商品需求。另外,導入永輝生鮮經營模式,促使生鮮業務提檔升級。張錦松提到,中百集團今後將繼續發展生鮮行業和便利店,

將大賣場、倉儲升級,依託實體店優勢發展新型電子商務,將業態管理逐步精細化、集團化。

不過,記者注意到,中百集團近兩年的經營計畫並未得到有效實施。該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曾披露“2016年公司新增網點目標151家,其中倉儲公司發展大賣場1家,便民公司發展新店150家”。而實際上,在2016年,中百集團倉儲公司新增網點2家,便民公司新增便民超市72家等上市公司。

武商聯曾承諾在條件成熟時,按照市場規則擇機逐步對三家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優化業態和資源配置。在2014年7月,武商聯明確指出,力爭在5年之內解決這三家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

從目前看,武商聯在解決上述問題上並未有太多動作。李國宏表示,三家上市公司在同一區域進行競爭,勢必會產生內耗,對公司發展較為不利。在轉型過程中,如果三家公司沒有形成有效溝通機制,

在具體業務層面沒有相關配合,同樣會影響其發展前景。另有多位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勢必會牽扯到三家企業的人事管理、運營管理以及股權結構梳理等多方關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重組的難題之一。原標題:業績疲軟攪亂中百集團股權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