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6》一部值得表揚的慈善電影,有內涵

《20:16》這是一部在5月份上映的電影,這部電影口碑是非常了不起的,而票房就沒那麼好。不過這部電影的意義貌似重大,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呢,我們不清楚,不過這部電影值得我們深思。

大老闆投資的慈善電影,我覺得不錯的看點在於:影片深刻反映了1968年到1972年間,國內大批湧入香港的年輕人如何踏上這片土地,以及如何在這個充滿激情也佈滿未知的環境下積極拼搏、開創未來的社會現狀,同時填補了香港的這段歷史空白。

葉志成先生會將《20:16》內地及香港的票房淨收益,不扣除製作費用全數捐作慈善用途。葉先生更承諾向多個慈善項目捐款共約港幣2,200萬元,如最後票房淨收益不足港幣2,200萬元,不足部份會由他個人承擔。

片中關於男主角葉海鵬成功的表現,無非有二,

一是夢想,二是愛。電影《20:16》的片名,應該解讀為20比16,而不是20點16分。這既是片中主角葉海鵬少年時期的關鍵時刻,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和意象。那副失敗者象徵的乒乓球拍,一直懸掛在葉海鵬辦公室的牆上,作為一個提醒,時刻讓自己銘記父親失望的眼神。電影副線裡,30年後已經成功的葉海鵬,遇到了追求調香師夢想的女記者小夏。小夏對於葉海鵬的步步追問,讓葉海鵬解開了內心的心結:父親沒能親眼看到自己成功的遺憾。
徹底放下的葉海鵬,也助力小夏完成了她的調香師夢想,去巴黎追夢。一老一少機場送別的畫面,也完成了小夏父親缺位的情感遺憾。紫荊花的清香,成為二人共同的家園記憶。這部根據香港“化工大王”葉志成先生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人物傳記片,因為真實,才更有溫暖。

說到底,其實只是在香港發了財的偷渡資本家認為自己的故事很有價值,所以在對電影毫無認識的情況下投資一部自以為可比《阿信的故事》的個人電影。電影很感人,很勵志,滿滿的正能量,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