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東為何發聲力挺順豐?劉強東是這樣定義創新的

這是我有嘉賓發佈的第467篇文章

3363字 | 閱讀5分鐘

6月伊始,阿裡旗下的菜鳥與順豐掐起來了。雙方各執一詞,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資料斷交”就是對方的錯。兩大巨頭迅速在互聯網圈掀起一場“風攪雪”,

騰訊、網易、美團公開站在順豐一邊,快遞公司們則選擇列隊菜鳥。

很早就開始重金佈局物流體系的京東,並沒有袖手旁觀兩大巨頭互懟,而是明確表態支持順豐,甚至早在2016年央視的《對話》中,劉強東已有預言:“最後你等著瞧,幾家快遞公司大部分利潤都會被菜鳥網路吸走,如果快遞公司不這樣做,就會被踢出去,因為命根子就在阿裡手上。只有順豐一家拒絕這樣做,

我相信未來只有順豐一家,獨立在快遞公司之中。”

劉強東為什麼力挺順豐?同為物流巨頭,兩者為什麼相安無事?回顧京東的發展史,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

以下內容摘自《創京東》(李志剛 著):

中國的互聯網在快速發展。2004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在北京發佈了《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截至2003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上網電腦約3089萬台,上網用戶數約7950萬人,CN下註冊的功能變數名稱340040個,WWW網站約595550個,國際出口頻寬27216Mbps(兆比特每秒)。而在第二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裡,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中國共有上網電腦54.2萬台,上網用戶117.5萬人,CN下註冊的功能變數名稱941 5個,WWW網站3700個,國際出口頻寬84.64Mbps。

不過,2004年,中國電商依舊是互聯網內部的熱鬧,

線下零售巨頭對電商的態度依然漫不經心,而國外的電商巨頭盯上了這個人口眾多的巨大市場。2003年,eBay以1.5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易趣,2004年,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由此進入中國市場。

2004年,劉強東召集員工商量,要砍掉公司線下業務,轉型為純線上的零售公司,原因是:線下用戶體驗不好,線上上賣,消費者不用離開辦公室,不用討價還價,不用鑒別真假,

就能得到更便宜的產品,連帶發票。而且,京東線上增速遠遠高於線下。

他的想法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支持。員工的想法是,互聯網普及率不高,很多人沒有電腦,網路訂單不靠譜,市場到底有多大?沒人知道。雖然線上增速快,那是因為基數小,如果基數大了,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嗎?

2003年,京東多媒體已經做到八九幹萬元的銷售額,是國內最大的光磁產品銷售商,按照規劃,未來將開設500個門店,

短短數年內線下業績會爆發性增長。這個時候,蘇甯、國美在全國跑馬圈地,快速開店,相互交鋒,線下連鎖零售店剛剛迎來巔峰期,這個勢頭還將保持幾年。

以蘇甯、國美為參照物,員工覺得前途光明,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有可預期的利潤空間,為什麼非要走另一條看不清未來的路昵?

如果沒有劉強東的獨斷專行,就沒有現在的京東。很長時間裡,京東的會議討論,事實上是劉強東的一言堂。大家發表意見,他從中挑選出符合他想法的,引導大家往那個方向討論,最後成形的,就是他本人在會議前已經想得差不多的想法。他預計到了員工對轉型電商的反對,但反對無效,他已經決定關閉門店。

最終櫃檯都被撒掉了,只保留了一個櫃檯用於採購。早期京東多媒體的貨源來自中關村各個賣場裡的代理商,用櫃檯的名義能拿到批發價,是個體客戶怎麼砍價都砍不到的價格。一直到2006年,唯一保留的櫃檯才撤掉。

有些員工在這次關店行動中離開了,覺得老闆瞎胡鬧,擔心萬一轉型不成功怎麼辦。留下來的人,與其說看到了電商的未來,還不如說他們盲目地信任著劉強東。

如果沒有做電商,沒有關閉線下門店,京東的路徑就是連鎖店,競爭對手從當當、卓越亞馬遜換成宏圖三胞,同樣會面臨著今日宏圖三胞們的焦慮和尷尬,眼看著電商掠食線下的市場份額,而自己線下門店經過多年擴張,尾大不掉,難以捨棄。

船小好掉頭。劉強東壯士斷腕的決絕,讓他趕上了中國電商剛剛起來的行情。熬過了2000年到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中國互聯網復蘇了,2003年網易創始人丁磊成為中國新首富,中國的數字英雄們為中國商業欥進一股清新的風:他們奇跡般的財富積累速度,源于知識創新,源于人才聚集爆發的創造力,源於清晰的股權激勵,源於公開透明的資本推動,源于現代企業制度。未來10年,最激動人心的財富神話都在這些人手裡創造,未來10年,他們逐漸取代1992年前後創業的企業家們,成為中國新商業領袖。

熬過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電商公司,寥寥無幾。中國電商的行情真正起來,要到2005年了。劉強東幸運地趕上了,不早不晚。

和京東多媒體一樣,很多中關村代理商一邊開著門店,一邊開著網站,但這些網站隨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劉強東能夠做成京東,很重要的因素是專注。做電商大家都沒有經驗,需要學習探索,一步一步地摸索。兩手都抓的公司們,因為線下業務占了很大比重,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陌生領域的知識。

專注是劉強東在自己父母身上吸取的教訓。他父母這一輩子做了很多種生意,辦過小廠,駛過船,開過批發部。縣城裡的百貨商場開著大卡車將大量滯銷的工業品載到鎮上敞開賣,價格特別便宜,農民發瘋一般地搶購,鎮上的批發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幹了兩年虧了本,劉強東父母又關掉批發部,重新駛船。

這10多年來,中國賺錢的行業很多,外貿、房地產等都是。但是劉強東沒有碰,他相信專注做自己的事,做精了,總會有回報,不要看著別人做哪一行賺錢就去做哪一行,最後每件事都是半吊子。京東這十幾年來都是做和零售相關的事情,以電商為中心點,不斷拓展生意的邊界。

商業都是由鏈條組成的,對商業的判斷不是直觀感覺,而是精密的分析,一環扣一環,把計畫想清楚了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京東所有金融產品都和電商密不可分,脫離不開。沒有電商,京東金融就沒有根基。

商業的規律很簡單,你創造價值,獲取收益。收益是波浪曲線,但價值一定是這條波浪曲線的基準線,是恒定的。收益可能高於價值,也可能低於價值,但不管怎麼震盪,都不會脫離價值太遠,收益的趨勢和價值的趨勢一定是趨同的。你收也會有價值,也能做成富豪,只要做出有價值的事情。

京東的物流擴張基於價值,提供購物平臺,做物流保證消費者體驗,降低成本,提升庫存周轉速度,提升效率,不是有價值的事嗎?這是劉強東十幾年來對商業本質的認知,京東是這個觀點的實踐。

客戶信任京東多媒體這家公司之後,需求越來越多地湧現,要CPU(中央處理器)、要硬碟、要CD機,客戶不斷在論壇裡發帖呼喊自己的需求。劉強東直接打電話給員工,你趕緊去採購某某品類拿來賣。誰也不知道什麼貨能賣出去,什麼貨賣不出去,完全由客戶需求來引導採購。客戶要什麼,就去中關村拿貨,再入庫、上架。客戶相信京東多媒體的貨是真的,價格又便宜,就不斷來買。

2004年底,公司舉辦年會,劉強東說,這是他睡得最踏實的一年。做代理的時候,如果上游不授權,公司就完蛋了,所有的命脈都掌握在人家手裡,那些客戶看似客戶,不給貨源,拿什麼賣?每到年底,劉強東就會想,明年代理權還能拿到嗎?而網路上,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可以從中關村的賣場買回產品,再賣給終端消費者,咽喉終於沒有被人扼住了。

反過來,如果聚攏了足夠多的終端消費者,那就是扼住別人的咽喉。

零售的本質是,如何理解消費者,把消費者需要的商品送到消費者手裡。任何一個零售企業做的事情,不外乎是兩塊,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傳統零售跟電商,很多成本類似,採購成本、行銷成本、庫存成本等等。線下有租金成本,門店的位置決定了大部分客流量,在中國商業地產越來越貴的情況下,租金成本比例會越來越高。線上的話,則有購買流量的成本、IT研發成本和物流成本。

你要做的無非是理解消費者需要什麼,對未來的銷售做出很好的預測來降低庫存成本。傳統零售的運營效率相對難以控制,商品銷售預測很難做。京東2001年做零售的時候,預測滑鼠每年能賣多少個,效果不好。傳統零售和電商背後的供應鏈管理是一樣的,採購、運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線下零售企業,規模到了一定程度,難以避免總部、分部或者經銷商的三級管理架構,很難避免直營門店與加盟商的衝突。對線上企業來說,則可採取中央集權式的管理架構,所有的東西在總部完成,除了物流和客服,在外地設置分部。

我跟劉強東交流的時候,他提到了美國西南航空的案例,這家航空公司主要做美國國內城際間航線,以低成本運營著稱。在美國各大航空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西南航空持續數十年保持盈利。類似這樣的商業案例,讓劉強東認識到,“最近一二十年來所有的創新模式,都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關。要麼交易成本更低,要麼交易效率更高,二者必居其一,新的模式才能夠生存發展。如果這兩點都達不到,所有的創新都沒有意義”。

事實上是劉強東的一言堂。大家發表意見,他從中挑選出符合他想法的,引導大家往那個方向討論,最後成形的,就是他本人在會議前已經想得差不多的想法。他預計到了員工對轉型電商的反對,但反對無效,他已經決定關閉門店。

最終櫃檯都被撒掉了,只保留了一個櫃檯用於採購。早期京東多媒體的貨源來自中關村各個賣場裡的代理商,用櫃檯的名義能拿到批發價,是個體客戶怎麼砍價都砍不到的價格。一直到2006年,唯一保留的櫃檯才撤掉。

有些員工在這次關店行動中離開了,覺得老闆瞎胡鬧,擔心萬一轉型不成功怎麼辦。留下來的人,與其說看到了電商的未來,還不如說他們盲目地信任著劉強東。

如果沒有做電商,沒有關閉線下門店,京東的路徑就是連鎖店,競爭對手從當當、卓越亞馬遜換成宏圖三胞,同樣會面臨著今日宏圖三胞們的焦慮和尷尬,眼看著電商掠食線下的市場份額,而自己線下門店經過多年擴張,尾大不掉,難以捨棄。

船小好掉頭。劉強東壯士斷腕的決絕,讓他趕上了中國電商剛剛起來的行情。熬過了2000年到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中國互聯網復蘇了,2003年網易創始人丁磊成為中國新首富,中國的數字英雄們為中國商業欥進一股清新的風:他們奇跡般的財富積累速度,源于知識創新,源于人才聚集爆發的創造力,源於清晰的股權激勵,源於公開透明的資本推動,源于現代企業制度。未來10年,最激動人心的財富神話都在這些人手裡創造,未來10年,他們逐漸取代1992年前後創業的企業家們,成為中國新商業領袖。

熬過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電商公司,寥寥無幾。中國電商的行情真正起來,要到2005年了。劉強東幸運地趕上了,不早不晚。

和京東多媒體一樣,很多中關村代理商一邊開著門店,一邊開著網站,但這些網站隨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劉強東能夠做成京東,很重要的因素是專注。做電商大家都沒有經驗,需要學習探索,一步一步地摸索。兩手都抓的公司們,因為線下業務占了很大比重,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陌生領域的知識。

專注是劉強東在自己父母身上吸取的教訓。他父母這一輩子做了很多種生意,辦過小廠,駛過船,開過批發部。縣城裡的百貨商場開著大卡車將大量滯銷的工業品載到鎮上敞開賣,價格特別便宜,農民發瘋一般地搶購,鎮上的批發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幹了兩年虧了本,劉強東父母又關掉批發部,重新駛船。

這10多年來,中國賺錢的行業很多,外貿、房地產等都是。但是劉強東沒有碰,他相信專注做自己的事,做精了,總會有回報,不要看著別人做哪一行賺錢就去做哪一行,最後每件事都是半吊子。京東這十幾年來都是做和零售相關的事情,以電商為中心點,不斷拓展生意的邊界。

商業都是由鏈條組成的,對商業的判斷不是直觀感覺,而是精密的分析,一環扣一環,把計畫想清楚了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京東所有金融產品都和電商密不可分,脫離不開。沒有電商,京東金融就沒有根基。

商業的規律很簡單,你創造價值,獲取收益。收益是波浪曲線,但價值一定是這條波浪曲線的基準線,是恒定的。收益可能高於價值,也可能低於價值,但不管怎麼震盪,都不會脫離價值太遠,收益的趨勢和價值的趨勢一定是趨同的。你收也會有價值,也能做成富豪,只要做出有價值的事情。

京東的物流擴張基於價值,提供購物平臺,做物流保證消費者體驗,降低成本,提升庫存周轉速度,提升效率,不是有價值的事嗎?這是劉強東十幾年來對商業本質的認知,京東是這個觀點的實踐。

客戶信任京東多媒體這家公司之後,需求越來越多地湧現,要CPU(中央處理器)、要硬碟、要CD機,客戶不斷在論壇裡發帖呼喊自己的需求。劉強東直接打電話給員工,你趕緊去採購某某品類拿來賣。誰也不知道什麼貨能賣出去,什麼貨賣不出去,完全由客戶需求來引導採購。客戶要什麼,就去中關村拿貨,再入庫、上架。客戶相信京東多媒體的貨是真的,價格又便宜,就不斷來買。

2004年底,公司舉辦年會,劉強東說,這是他睡得最踏實的一年。做代理的時候,如果上游不授權,公司就完蛋了,所有的命脈都掌握在人家手裡,那些客戶看似客戶,不給貨源,拿什麼賣?每到年底,劉強東就會想,明年代理權還能拿到嗎?而網路上,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可以從中關村的賣場買回產品,再賣給終端消費者,咽喉終於沒有被人扼住了。

反過來,如果聚攏了足夠多的終端消費者,那就是扼住別人的咽喉。

零售的本質是,如何理解消費者,把消費者需要的商品送到消費者手裡。任何一個零售企業做的事情,不外乎是兩塊,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傳統零售跟電商,很多成本類似,採購成本、行銷成本、庫存成本等等。線下有租金成本,門店的位置決定了大部分客流量,在中國商業地產越來越貴的情況下,租金成本比例會越來越高。線上的話,則有購買流量的成本、IT研發成本和物流成本。

你要做的無非是理解消費者需要什麼,對未來的銷售做出很好的預測來降低庫存成本。傳統零售的運營效率相對難以控制,商品銷售預測很難做。京東2001年做零售的時候,預測滑鼠每年能賣多少個,效果不好。傳統零售和電商背後的供應鏈管理是一樣的,採購、運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線下零售企業,規模到了一定程度,難以避免總部、分部或者經銷商的三級管理架構,很難避免直營門店與加盟商的衝突。對線上企業來說,則可採取中央集權式的管理架構,所有的東西在總部完成,除了物流和客服,在外地設置分部。

我跟劉強東交流的時候,他提到了美國西南航空的案例,這家航空公司主要做美國國內城際間航線,以低成本運營著稱。在美國各大航空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西南航空持續數十年保持盈利。類似這樣的商業案例,讓劉強東認識到,“最近一二十年來所有的創新模式,都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關。要麼交易成本更低,要麼交易效率更高,二者必居其一,新的模式才能夠生存發展。如果這兩點都達不到,所有的創新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