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保交所董事長曾于瑾:今年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首個業務場景應用

中國網財經6月4日訊 “今年3月份上海保交所成功通過了區塊鏈資料交易技術的驗證,爭取今年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首個業務場景的應用,有可能是在資料交易、在保帳單以及保險和數位保單這幾個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技術。

”上海保交所董事長曾于瑾表示。

上述發言是曾於瑾今日在出席2017五道口金融全球金融論壇時闡述的,他還表示,技術給保險基礎設施應該說也帶來了很大的空間和應用,特別是大資料時代。保險業是高度依賴資料的行業,保險業之所以發展比較慢,這也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對資料的掌握不足。大資料的應用會給保險帶來非常大的機遇,

包括保險行業是高度依賴人力的一個行業,700萬的行銷員,產能還非常低下,都非常需要技術的應用。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結合本次論壇的主題,大主題是開放金融規範發展,還有保險主題是創新,我談談關於打造保險行業基礎設施的兩個看法。

第一,保險基礎設施是提升市場與監管效率的重要手段。

首先,

保險市場是高度複雜的市場。我剛接觸保險工作的時候,很難理解為什麼保險業需要有精算師。這張圖片畫得不一定準確,大概的意思是說保險是從保險、保障起源的。它加了金融屬性以後,中間這一列加了金融屬性以後,就衍生、派生出一些新的保險的品種。保險保障產品本輪非常個性化,再加上銷售管道也非常個性化,行銷員、行銷代理、店銷、網銷,複雜多樣的銷售手段,
再加上現在的投資也變得多樣化了。所以說現在的保險市場是高度複雜的市場,尤其形成投資以後,投資端和負債端兩端都非常複雜,這就對監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很容易產生資產負債錯配的風險,平衡資產和負債的技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麼高度複雜的市場,就需要有效的企業內控、外部監管和公共基礎的設施。企業內控是一個基礎,外部監管非常重要,

基礎設施的作用可以減少和部分消除保險市場的複雜程度。當然了它究竟能夠起多大的作用,不好說,很難評估,但是它的作用是可以衡量的。

以中保信為例,這是我們保險業的基礎設施之一,它是全國35個省份的車險資料統一以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車險市場的資料庫,標準化程度和資料為支援行業的車險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跟其他金融機構相比,

保險基礎設施是嚴重滯後的,是需要補短板的,以上可以比較銀行業、證監業,你可以看得清。相對而言銀行業是標準化最高的一個產業,存款、貸款其實是非常標準化的。

它相對比較複雜,有大量的交易所,給相對的基礎設施提供支援,相對而言,保險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比較晚,作用還需要逐步進行培養和加強。

上海保交所是去年6月12日掛的牌,上海保交所建立以後,它是與風險交易為核心的基礎服務平臺,上海保交所致力於推進、引領市場的標準化建設,當然了保險本身是非標準化程度很高的行業,要從這裡提煉出標準化的東西,提交到保交所的交易,還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通過保交所與傳統保險市場的區別,就在於保交所是一個場內交易的市場,跟傳統相比有場外交易到場內交易,同時是一個標準化的市場,是集中交易、資訊披露等公開、透明的手段,這種方法在全球也處在一個創新、引領的階段,在全球屬於新事物,所以還需要很多創新。

為什麼提供標準化的市場交易呢?有利於公共性、普惠性保險產品的推廣。我們發現養老、健康其實是非常普惠,也是非常需要的這麼一個產品,但是因為它的標準化程度很低,推廣難度也非常大,當然還有其他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上海保交所我們希望在今年能推出首款場內交易的普惠性保險產品,能夠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和創新。

第二,運用科技來打造行業基礎設施。

首先,我們認識到其實科技屬性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屬性,你會發現所有的基礎設施都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的應用,非保險的基礎設施你會看到高鐵、飛機很多奇葩的基礎設施都是有了科技的應用,能不能說金融科技屬性就是保險、金融基礎設施自身的自然屬性呢?理論上還不好這麼說,但是我們從結果上,它們是有高度的相關性。

你可以看到因為通過金融科技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現在從毫秒級引入到微秒級大幅度的提升。交易技術有人工智慧、程式化交易趨勢,交易資料現在交易的存儲、計算能力也是大幅度提升。

所以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礎設施上的應用,應該是具有廣闊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200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了新一代交易系統,使得交易效率大幅度提升。2015年10月,納斯達克推出了具有區塊鏈技術的股權市場。2017年5月,花旗與納斯達克聯合推出了區塊鏈支付系統等等,可以看得出新技術在金融設施方面的應用。

技術給保險基礎設施應該說也帶來了很大的空間和應用,特別是大資料時代,其實保險業是高度依賴資料的行業,保險業之所以發展比較慢,這也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對資料的掌握。大資料的應用會給保險帶來非常大的機遇,包括保險行業、傳統行業高度依賴人力這麼一個行業,700萬的行銷員,產能還非常低下,都非常需要技術的應用。

上海保交所現在非常重視,接近50%的人是有科技背景的,將來這個比例還會得到更大的提高。目前我們可能在數位保單方面以及在大資料的平臺應用起步,一開始就走上了雲計算、分散式服務法、安全交易互聯網特徵的大資料搭建。

我們現在還在搭建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還有區塊鏈實際業務場景的應用。今年3月份上海保交所成功通過了區塊鏈資料交易技術的驗證,爭取今年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首個業務場景的應用,有可能是在資料交易、在保帳單以及保險和數位保單這幾個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技術。

謝謝大家。

它是與風險交易為核心的基礎服務平臺,上海保交所致力於推進、引領市場的標準化建設,當然了保險本身是非標準化程度很高的行業,要從這裡提煉出標準化的東西,提交到保交所的交易,還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通過保交所與傳統保險市場的區別,就在於保交所是一個場內交易的市場,跟傳統相比有場外交易到場內交易,同時是一個標準化的市場,是集中交易、資訊披露等公開、透明的手段,這種方法在全球也處在一個創新、引領的階段,在全球屬於新事物,所以還需要很多創新。

為什麼提供標準化的市場交易呢?有利於公共性、普惠性保險產品的推廣。我們發現養老、健康其實是非常普惠,也是非常需要的這麼一個產品,但是因為它的標準化程度很低,推廣難度也非常大,當然還有其他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上海保交所我們希望在今年能推出首款場內交易的普惠性保險產品,能夠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和創新。

第二,運用科技來打造行業基礎設施。

首先,我們認識到其實科技屬性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屬性,你會發現所有的基礎設施都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的應用,非保險的基礎設施你會看到高鐵、飛機很多奇葩的基礎設施都是有了科技的應用,能不能說金融科技屬性就是保險、金融基礎設施自身的自然屬性呢?理論上還不好這麼說,但是我們從結果上,它們是有高度的相關性。

你可以看到因為通過金融科技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現在從毫秒級引入到微秒級大幅度的提升。交易技術有人工智慧、程式化交易趨勢,交易資料現在交易的存儲、計算能力也是大幅度提升。

所以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礎設施上的應用,應該是具有廣闊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200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了新一代交易系統,使得交易效率大幅度提升。2015年10月,納斯達克推出了具有區塊鏈技術的股權市場。2017年5月,花旗與納斯達克聯合推出了區塊鏈支付系統等等,可以看得出新技術在金融設施方面的應用。

技術給保險基礎設施應該說也帶來了很大的空間和應用,特別是大資料時代,其實保險業是高度依賴資料的行業,保險業之所以發展比較慢,這也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對資料的掌握。大資料的應用會給保險帶來非常大的機遇,包括保險行業、傳統行業高度依賴人力這麼一個行業,700萬的行銷員,產能還非常低下,都非常需要技術的應用。

上海保交所現在非常重視,接近50%的人是有科技背景的,將來這個比例還會得到更大的提高。目前我們可能在數位保單方面以及在大資料的平臺應用起步,一開始就走上了雲計算、分散式服務法、安全交易互聯網特徵的大資料搭建。

我們現在還在搭建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還有區塊鏈實際業務場景的應用。今年3月份上海保交所成功通過了區塊鏈資料交易技術的驗證,爭取今年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首個業務場景的應用,有可能是在資料交易、在保帳單以及保險和數位保單這幾個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技術。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