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地面到雲端,智慧教育在基層校園“開花”

政企聯手,互聯網“雙師課堂”落地河南嵩縣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迎節 文/圖

本報訊 六一國際兒童節剛過,河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的孩子們收到了“最棒的兒童節禮物”——6月2日上午,嵩縣人民政府、好未來教育集團、言愛有限公司“攜手”,將在河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打造智慧教育示範學校。

這意味著在不久以後,嵩縣的孩子和老師們能夠通過“雙師課堂”的互聯網新模式,在學校裡就能體驗與城裡孩子一樣優質和豐富的課程與教學。

智慧教育,讓教育聯接未來

據瞭解,此次好未來聯合嵩縣人民政府、言愛有限公司在嵩縣思源實驗學校不僅宣佈共同打造的智慧教育示範學校,還將捐贈“雙師課堂”。

這是一種將“名師授課”與“即時輔導”結合的高效學習模式:讓優秀的主講老師通過直播的形式給更多班級的孩子上課,

讓每個小班的輔導老師課上課下陪伴、輔導本班孩子的學習,兩位老師各司其職,分別做好課上教學和課後輔導,從而形成“課堂學習-課後練習-輔導糾正-真正掌握”的高效學習流程。

以“雙師課堂”為代表的智慧教育,正在逐漸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下優質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不僅有效放大優質師資、課件的價值,更依託於科技和大資料,

將個性化培養的能量釋放到極致。

“所有的教育都經歷三個階段,通過捐建思源學校也是經歷第一個教育的階段,叫做普惠教育。”好未來副總裁于莉說,教育進行的第二個階段是優質均衡,優質資源是稀缺的。

如何讓優質的資源和教育服務觸達到每一個學生?這次聯手嘗試就找到了一個落腳點。就是以嵩縣的思源學校作為智慧教育的示範校,通過科技,互聯網的力量把中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引入進來,

借助這些力量能夠讓更好的資源服務於教改,服務於教育升級。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和大資料,實現教育從以教師為核心向以學生為核心的轉變,實現因材施教。

從地面到雲端,教育公益升級到3.0

其實,這是以智慧教育推動教育均衡的一次有益嘗試。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為全國範圍內的鄉村提供希望小學的捐建,

成為我國社會參與最為廣泛、最富影響力的民間公益事業,全社會對於教育均衡問題的探索和實踐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希望工程代表的教育公益1.0階段,對全民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隨著社會向資訊時代的推進,政府、企業的出力方向逐漸從提供基本的教育硬體,開始走向對教育環境、電教設備等時代需求的滿足。然而,鄉村教師的互聯網知識遠遠落後於城市學校,有研究資料表明,這種“數位鴻溝”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亟待以教育為路徑,提高鄉村孩子與資訊時代的匹配度。

在這個背景之下,教育公益提升到為以智慧教育從雲端對鄉村教育進行支援和共用的3.0模式,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對鄉村孩子們做出的人性化承諾。

有研究資料表明,這種“數位鴻溝”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亟待以教育為路徑,提高鄉村孩子與資訊時代的匹配度。

在這個背景之下,教育公益提升到為以智慧教育從雲端對鄉村教育進行支援和共用的3.0模式,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對鄉村孩子們做出的人性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