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放軍輕機槍為什麼採用沒有槍管的設計,其實是因為一個戰術

任何一把槍在設計的時候“槍管”絕對是最需要的注意點之一,因為槍管如果偷工減料的話,很可能會發生“膛炸”,相當於自殺行為。槍管如果射擊時間過長的話,最好的辦法是更換一個,

這樣就沒有隱患。不過我國機槍很奇怪,它不能夠更換槍管,包括現在的95式輕機槍也是如此。這並非技術原因,因為早在二戰時捷克式機槍,MG-42機槍等這些就可以輕鬆更換槍管。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機槍連續射擊槍管會發熱,無法更換槍管就代表無法對敵方進行火力壓制,

這樣的設計到底意義在哪裡呢?其實這是和我國以前的一種戰術有關,在以前主要是針對美國和蘇聯制定了這項戰術。

在當時美國和蘇聯的陸軍非常的強大,我國無論是在裝甲、炮兵,還是在空軍以及運輸方面都輸給了他們。

當時我國的想法是希望能夠在保持火力的同時提高機動性,最後想到的戰術是類似於“遊擊戰”的。

一個機槍水如果長時間在一個固定地方射擊,能存活下來的時間是很短的,因為在當時美蘇的迫擊炮,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導彈,火箭筒很多。

在同一個點射擊的話很容易暴露位置,一個火箭筒過來基本就完了。

因此,我軍決定讓一個機槍手在一個地方射擊10-20發子彈就立刻更換位置,這樣的話就不需要進行火力壓制了,更換槍管也就沒必要了。從那以後,我軍一直就覺得輕機槍已經完全沒必要採用更換槍管的設計。

不過在如今,這樣的設計也沒有什麼作用了,現在我軍的步兵火力十分的猛烈,而且各種防禦裝備很先進,對方的迫擊炮,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等都能夠輕鬆攔截摧毀。我軍要做的就是用壓制機槍持續性輸出火,

那種一個地方打幾個點射的要求使用現代自動步槍就可以輕鬆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