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陸信武:頸動脈狹窄需防中風,微創新技術拆除主動脈瘤

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是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威脅患者生命。近三十年,隨著血管外科的興起,微創介入手術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胸大手術,通過在血管內放置支架來拆除這個隨時會破裂的“炸彈”。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陸信武教授,就是專注於此類疾病的“拆彈專家”。他帶領九院血管外科,在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動脈腔內修復術中,創造 “鐳射原位開窗技術”,取得了初步成果。

他說,“傳統的開胸大手術由心胸外科進行,必須在心臟停跳體外迴圈的條件下進行,創傷大,住院時間長,術後要進入ICU,死亡率高達35%。而採用微創介入手術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創傷小、恢復快,一周後就可以出院。”

創造“鐳射原位開窗技術”

正常的人體動脈血管由三層結構組成——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結構緊密貼合,共同承載血流的通過。動脈夾層是指由於內膜局部撕裂,

受到強有力的血液衝擊,內膜逐步剝離、擴展,在動脈內形成真、假兩腔。從而導致一系列包括撕裂樣疼痛的表現。

陸信武解釋說,主動脈是身體的主幹血管,承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出現內膜層撕裂,如果不進行恰當和及時的治療,破裂的機會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以往的文獻報告,1周內的死亡率高達50%,一個月內的死亡率在60%~70%之間。慢性期因假腔的擴大和壓力的增加,

形成夾層動脈瘤,真腔血管的血流量降低,則會導致主動脈所供血區域的臟器缺血。

主動脈弓上動脈疾病包括急性A型和B型主動脈夾層和動脈瘤,這些都是血管外科手術的難題。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常常與臨床表現出的併發症(如內臟、腎和肢體缺血或血管破裂)相關。其中,A型夾層的死亡率很高。

陸信武說,對於急性動脈夾層的患者,首先應該進行相應的保守治療,

控制血壓、控制疼痛。在患者情況適當穩定後,根據夾層的類型選擇手術及介入治療。常見類型的主動脈夾層,以微創腔內治療為主。九院在B型主動脈夾層的微創介入手術水準達到國內前列,近兩年又探索在A型主動脈夾層進行“原位鐳射開窗技術”。

由於主動脈複雜的解剖結構和分支的變異性,在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中,主動脈主要分支的重建是非常複雜的。

基於經驗,在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EVAR)中,原位鐳射開窗技術對於弓上分支的血運重建有著極大的助益。原位開窗術是很多技術的結合:用針或者導絲的尖端穿刺,射頻探測,或者應用鐳射開窗。導管從遠端肱動脈穿刺進入,植入覆膜支架,運用鐳射在覆膜支架的膜上打孔開窗,重建弓上三支動脈的血運。這一創新技術經過體外研究、動物實驗以及臨床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現已完成了一百多例臨床病例,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心臟外科協會雜誌》。

他總結道,“這技術用一個快速簡單的改變,穩定又安全地擴大了TEVAR技術的適用範圍,術後恢復好,沒有圍手術期中風,心肌梗塞、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或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發生,沒有內漏。手術動脈術後及長期隨訪皆顯影良好。”

曾有一個31歲的外地男子,突發主動脈夾層,胸痛三天,因為害怕開胸手術,由外地轉院來到九院。“患者大學畢業,是家庭的頂樑柱,還有兩個孩子,無論如何要全力搶救!”接到患者後,陸信武立即安排急診手術,當天做了鐳射原位開窗弓上三分支重建手術,一周後原來的A型夾層完全封閉,順利出院,6個月後隨訪,升主動脈成熟良好,現在一年了恢復得很好。

頸動脈狹窄需防中風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腦中風的重要原因,頸動脈狹窄的人可有頭暈目眩,一側眼暫時性發黑,胳膊腿發麻無力,說話不清等不適,但80%的病人沒有任何症狀。正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對於頸動脈狹窄的重視不足。

陸信武說,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會出現頭暈、眼黑、摔倒等短暫性腦缺血症狀,或者“小中風”等,但是過後就覺得沒事了,認為不需要手術治療。其實,這一疾病是中風的重要原因。由於頸動脈血管內的斑塊形成了動脈狹窄,在血流速度快的時候,斑塊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小血栓隨著血流沖到腦動脈中就易造成缺血性腦中風。5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煙、肥胖為此病的易患因素。這些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頸動脈彩超和腦血管造影,檢測是否存在血管狹窄或阻塞。

其實,大部分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是可以通過治療預防中風的,主要措施有藥物、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和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當頸動脈狹窄在50%~70%的,通過藥物治療可以明顯降低中風概率,藥物包括他丁類藥物來穩定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藥物等。

頸動脈狹窄大於70%以上的,需要進行手術干預。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將動脈內膜切開並剝離增厚的內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術,首要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創傷小,病人在清醒狀態下,從大腿根部穿刺,用球囊擴張狹窄部位,再將支架放置在血管內,保持管腔持久通暢。此治療方法操作簡單,成功率超過95%。聯合使用腦保護裝置可降低血栓脫落、腦栓塞併發症的危險性。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動脈粥樣硬化出現年輕化趨勢。陸信武說,動脈分三層,上下肢動脈是高阻力的,血流速度慢,當出現50%的狹窄時會引起病變;內臟動脈是中阻力,當出現60%的狹窄時會出現症狀;頸動脈是低阻力的,血流速度快,當出現70%的狹窄時,才會出現症狀。

如何預防動脈狹窄?陸信武說,一句話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首先要改變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高蛋白、牛奶、咖啡的攝入量,其次改變久坐、開車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對於45歲以上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危人群,可以通過定期做B超、CT檢查發現是否存在動脈狹窄。

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現已完成了一百多例臨床病例,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心臟外科協會雜誌》。

他總結道,“這技術用一個快速簡單的改變,穩定又安全地擴大了TEVAR技術的適用範圍,術後恢復好,沒有圍手術期中風,心肌梗塞、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或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發生,沒有內漏。手術動脈術後及長期隨訪皆顯影良好。”

曾有一個31歲的外地男子,突發主動脈夾層,胸痛三天,因為害怕開胸手術,由外地轉院來到九院。“患者大學畢業,是家庭的頂樑柱,還有兩個孩子,無論如何要全力搶救!”接到患者後,陸信武立即安排急診手術,當天做了鐳射原位開窗弓上三分支重建手術,一周後原來的A型夾層完全封閉,順利出院,6個月後隨訪,升主動脈成熟良好,現在一年了恢復得很好。

頸動脈狹窄需防中風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腦中風的重要原因,頸動脈狹窄的人可有頭暈目眩,一側眼暫時性發黑,胳膊腿發麻無力,說話不清等不適,但80%的病人沒有任何症狀。正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對於頸動脈狹窄的重視不足。

陸信武說,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會出現頭暈、眼黑、摔倒等短暫性腦缺血症狀,或者“小中風”等,但是過後就覺得沒事了,認為不需要手術治療。其實,這一疾病是中風的重要原因。由於頸動脈血管內的斑塊形成了動脈狹窄,在血流速度快的時候,斑塊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小血栓隨著血流沖到腦動脈中就易造成缺血性腦中風。5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煙、肥胖為此病的易患因素。這些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頸動脈彩超和腦血管造影,檢測是否存在血管狹窄或阻塞。

其實,大部分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是可以通過治療預防中風的,主要措施有藥物、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和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當頸動脈狹窄在50%~70%的,通過藥物治療可以明顯降低中風概率,藥物包括他丁類藥物來穩定斑塊以及抗血小板藥物等。

頸動脈狹窄大於70%以上的,需要進行手術干預。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將動脈內膜切開並剝離增厚的內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術,首要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創傷小,病人在清醒狀態下,從大腿根部穿刺,用球囊擴張狹窄部位,再將支架放置在血管內,保持管腔持久通暢。此治療方法操作簡單,成功率超過95%。聯合使用腦保護裝置可降低血栓脫落、腦栓塞併發症的危險性。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動脈粥樣硬化出現年輕化趨勢。陸信武說,動脈分三層,上下肢動脈是高阻力的,血流速度慢,當出現50%的狹窄時會引起病變;內臟動脈是中阻力,當出現60%的狹窄時會出現症狀;頸動脈是低阻力的,血流速度快,當出現70%的狹窄時,才會出現症狀。

如何預防動脈狹窄?陸信武說,一句話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首先要改變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高蛋白、牛奶、咖啡的攝入量,其次改變久坐、開車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對於45歲以上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危人群,可以通過定期做B超、CT檢查發現是否存在動脈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