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暢行中國·全國交通廣播記者走進井岡山

本台記者:邱婧

6月4日,雨中的井岡山巍峨壯美。上午八點,全國31家交通廣播的記者來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踏入陵園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

該字為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題寫。

進門後,經過花壇園庭,順山而上的寬闊平臺臺階分為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建成。

陵園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革命烈士紀念堂,

瞻仰大廳中陳列了77位領導人、78位革命烈士的照片簡介。據悉,在井岡山戰役中有48000多名戰士犧牲,陵園記憶體有15744位元革命烈士的資訊,由於很多烈士的圖像資料已無從找尋,陵園採用黨旗和松針圖案代替。

陵園的第二個部分是碑林,138塊碑文雕刻主要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党和國家領導人上井岡山視察時的題詞;第二部分是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的題詞;第三部分是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家和知名人士讚頌井岡山的題詞。

井岡山雕塑園是全中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雕塑園,

園內依次安放著井岡山鬥爭時期的20位革命先輩和烈士的雕像。陵園的最高處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底下有革命英烈銅像館,“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親筆為紀念井岡山革命烈士題寫。

講解員告訴記者,很多人會疑惑,井岡山那麼多烈士,為什麼來到這裡看不到墓碑?講解員告訴記者,很多烈士的遺骸根本無法找到,

可以說,井岡山處處青山留英靈。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李正蓮,從1997年10月到井岡山至今已經在此工作了20年,在她眼中,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單位或學生來此瞻仰,井岡山精神將會成為大家的精神力量,促使大家穩步向前。

上午十一點左右,記者來到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博物館主要擔負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陳列展覽、宣傳井岡山精神、管理保護井岡山革命紀念地舊居遺址等職責和使命。

館藏文物3萬余件,珍貴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2萬餘份,珍藏党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書畫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珍跡千餘幅,保存毛澤東、朱德等党和國家領導人重上井岡山時的影視資料數百件。

場館總建築面積20030平方米,展廳面積8436平方米,運用“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的理念,輔助應用“聲、光、電”和多媒體等高科技展陳手段,生動再現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井岡山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井岡山道路,培育了帶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的艱難歷史。

袁文才曾孫女、博物館講解員袁婧嬿本是某高校新聞專業學生,深受紅色文化影響的她選擇留在曾祖父奮鬥過的這片土地,用自己的時光和激情演繹新的紅色人生。

場館總建築面積20030平方米,展廳面積8436平方米,運用“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的理念,輔助應用“聲、光、電”和多媒體等高科技展陳手段,生動再現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井岡山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井岡山道路,培育了帶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的艱難歷史。

袁文才曾孫女、博物館講解員袁婧嬿本是某高校新聞專業學生,深受紅色文化影響的她選擇留在曾祖父奮鬥過的這片土地,用自己的時光和激情演繹新的紅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