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會關注」一條微信看懂《政府工作報告》,讓你知道過去五年幹了啥?今後五年怎麼幹?

努力建設“五個信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市長尚朝陽在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1、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2016年總量跨過2000億元,是2011年的1.6倍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7億元、支出404.9億元,

分別是2011年的2.1倍和1.8倍 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200億元,是2011年的2.3倍,總量居全省第5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1.5億元,較2011年增長91.7%,總量居全省第5位元 金融機構存款分別是2011年的2.1倍和2.3倍,總量分別居全省第4位和第6位 非公經濟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2、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26.2:41.6:32.2轉變為21.9:39.6:38.5 糧食產量連續11年超百億斤,連續3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迅猛;省級農 業產業化集群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均居全省首位;信陽毛尖位居“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 牌”第二位,

品牌價值達59.9億元,信陽獲得“中國毛尖之都”殊榮 工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10.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600億元; 主導產業總規模突破1200億元,產業集聚區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8.7% 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1.3%;國家集中連片推進農產品流通試點市建設順 利完成,
國家級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試點市成功獲批;近20家金融機構入駐信陽;2016年資本市場 直接融資較2011年實現翻番

3、

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率先實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 突破,儲備PPP項目72個,總投資466億元;完成稅收征管體制改革試點任務 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

為全國農村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信陽海關建成通關,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 長12.8% 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聯盟和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各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家;全面實施8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培育中國 馳名商標9個、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4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個

4、

編制完成信陽市城市總體規劃並獲批,啟動中心城區控規及專項規劃編制 中心城區建設不斷加快,新區建設成效顯著,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87 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26平方公里 全市城鎮化率達44.4%,較2011 年提高8.2 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首部地方性法規 《信陽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創建省級生態村129個 我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榮譽稱號,

連續八年入 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連續六屆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955.1億元,年均增長16.7% 交通路網建設全面突破,境內石武高鐵、息淮固高速等重大交通專案建成通車,明港機場項目建設 基本完成 土地資源保障有力,批准建設用地13萬畝,落實補充耕地11萬畝 水利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42.7億元,全市923座大中小型水庫完成了除險加固,出山店水庫完成投 資66.2億元 電力建設完成投資89.1億元,500千伏春申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新縣、商城縣等5縣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1%,分 別高出全國、全省14.1和12.3個百分點;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100%;空氣品質全省第一

6、

五年累計民生支出1254.9億元,是上個五年的2.4倍 脫貧攻堅強力推進,累計實現61.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0.5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7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電子社保示範城市建設扎實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高中教育品質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領先,信陽農林學院成功升本,信陽學院掛 牌成立 文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成功舉辦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聯賽等一系列有影響的全國性體育賽事 衛生健康事業持續發展,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完成 平安信陽建設取得新成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1

1. 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持續補齊發展短板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 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狠下“繡花”功夫,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扎實整改,確保實現“三個零差錯”和“三個明顯提高”的目標;精准施策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村落伍,決不讓一名貧困群眾掉隊;壓實責任,確保脫貧成效,不折不扣兌現軍令狀。

2

2. 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持續築牢發展支撐扎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重大專案,形成梯次結構,確保常態化儲備1000億元以上;加快建設,抓好187個省、市重點專案建設,全力攻堅中心城區30個重點專案,加快重大工程建設;強化保障,完善機制,以專案建設引領全域,確保完成各類專案年度投資計畫。

3

3. 強力推進工業發展,持續轉變發展方式 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之路,確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以上。提升集聚水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00億元,實現二星級產業集聚區零突破;創新招商方式,全年完成招商引資310億元以上;發展主導產業,逐步打造百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扶植20家企業做大做強;落實市級領導聯繫企業制度,建立企業和基層評議政府部門制度,強化協調服務,再掀支援工業、發展工業新熱潮。

4

4. 強力推進農業改革,持續培育發展動能 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深化農村配套改革為重點, 以創建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特色產業,加快推進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深化“三農”改革,推進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啟動重要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調整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多項改革任務。築牢農業基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

5

5. 強力推進三產繁榮,持續提升發展水準推動現代服務業向綠色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圍繞“紅”“綠”兩大優勢資源,全面落實《信陽市“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壯大旅遊產業;重點謀劃和打造生命健康服務業、生命健康製造業和健康農業三大板塊,謀劃建設國家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爭創國家級康養產業試點市,發展康養產業;發揮交通樞紐優勢,發展陸地物流、航空物流和水運 物流,在金牛物流產業集聚區實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以市中心城區和潢川縣為核心,逐步形成“雙核”驅動的多式聯運物流大格局。提升資訊產業。

6

6. 強力推進城鄉統籌,持續拓展發展空間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美麗鄉村。 強化規劃引領,完成城市規劃區控規編制,做好重要片區城市設計,開展19個專項規劃編制,嚴格執行規劃,嚴格保護山水格局。提高建設標準,開展城市“雙修”,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支援潢川撤縣建市,建設副中心城市,組織實施各縣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提升管理水準,著重推進硬體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市容管理,確保全國衛生城市覆核和國家園林城市複檢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一舉成功。

7

7. 強力推進環境治理,持續厚植發展優勢堅持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加大治氣治水力度,讓信陽藍天常駐、碧水常流、青山常在。深化專項治理,持續打好大氣污染攻堅戰, 堅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第一戰;加快生態建設,推進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完成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75.7萬畝,在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造林24.3萬畝,積極推進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及其示範區建設;完善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河長制”,完善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8

8. 強力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激發發展活力堅持改革驅動、開放帶動,穩步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加強開放合作,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爭取羊山公園等20個項目進入國 家和省PPP項目庫;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再精簡一批行政審批、仲介服務審批事項,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信陽保稅物流中心(B 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專案建設,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培育以茶葉、電子產業和羽絨為主的出口基地;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9

9. 強力推進民生改善,持續落實發展共用 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把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打牢共用發展基礎。堅持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回應廣大群眾的期待,集中精力辦好十件實事;嚴格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保障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城鎮新增就業9.6萬人以上,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6萬人以上,做好就業托底;完善社保體系,完成社會保障“一卡通”發放任務,推進“互聯網+人社”電子社保示範城市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

全市923座大中小型水庫完成了除險加固,出山店水庫完成投 資66.2億元 電力建設完成投資89.1億元,500千伏春申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新縣、商城縣等5縣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1%,分 別高出全國、全省14.1和12.3個百分點;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成率100%;空氣品質全省第一

6、

五年累計民生支出1254.9億元,是上個五年的2.4倍 脫貧攻堅強力推進,累計實現61.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0.5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7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電子社保示範城市建設扎實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高中教育品質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領先,信陽農林學院成功升本,信陽學院掛 牌成立 文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成功舉辦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聯賽等一系列有影響的全國性體育賽事 衛生健康事業持續發展,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完成 平安信陽建設取得新成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1

1. 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持續補齊發展短板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 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狠下“繡花”功夫,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扎實整改,確保實現“三個零差錯”和“三個明顯提高”的目標;精准施策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村落伍,決不讓一名貧困群眾掉隊;壓實責任,確保脫貧成效,不折不扣兌現軍令狀。

2

2. 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持續築牢發展支撐扎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重大專案,形成梯次結構,確保常態化儲備1000億元以上;加快建設,抓好187個省、市重點專案建設,全力攻堅中心城區30個重點專案,加快重大工程建設;強化保障,完善機制,以專案建設引領全域,確保完成各類專案年度投資計畫。

3

3. 強力推進工業發展,持續轉變發展方式 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之路,確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以上。提升集聚水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00億元,實現二星級產業集聚區零突破;創新招商方式,全年完成招商引資310億元以上;發展主導產業,逐步打造百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扶植20家企業做大做強;落實市級領導聯繫企業制度,建立企業和基層評議政府部門制度,強化協調服務,再掀支援工業、發展工業新熱潮。

4

4. 強力推進農業改革,持續培育發展動能 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深化農村配套改革為重點, 以創建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特色產業,加快推進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深化“三農”改革,推進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啟動重要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調整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多項改革任務。築牢農業基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

5

5. 強力推進三產繁榮,持續提升發展水準推動現代服務業向綠色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圍繞“紅”“綠”兩大優勢資源,全面落實《信陽市“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壯大旅遊產業;重點謀劃和打造生命健康服務業、生命健康製造業和健康農業三大板塊,謀劃建設國家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爭創國家級康養產業試點市,發展康養產業;發揮交通樞紐優勢,發展陸地物流、航空物流和水運 物流,在金牛物流產業集聚區實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以市中心城區和潢川縣為核心,逐步形成“雙核”驅動的多式聯運物流大格局。提升資訊產業。

6

6. 強力推進城鄉統籌,持續拓展發展空間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美麗鄉村。 強化規劃引領,完成城市規劃區控規編制,做好重要片區城市設計,開展19個專項規劃編制,嚴格執行規劃,嚴格保護山水格局。提高建設標準,開展城市“雙修”,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支援潢川撤縣建市,建設副中心城市,組織實施各縣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提升管理水準,著重推進硬體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市容管理,確保全國衛生城市覆核和國家園林城市複檢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一舉成功。

7

7. 強力推進環境治理,持續厚植發展優勢堅持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加大治氣治水力度,讓信陽藍天常駐、碧水常流、青山常在。深化專項治理,持續打好大氣污染攻堅戰, 堅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第一戰;加快生態建設,推進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完成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75.7萬畝,在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造林24.3萬畝,積極推進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及其示範區建設;完善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河長制”,完善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8

8. 強力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激發發展活力堅持改革驅動、開放帶動,穩步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加強開放合作,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爭取羊山公園等20個項目進入國 家和省PPP項目庫;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再精簡一批行政審批、仲介服務審批事項,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信陽保稅物流中心(B 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專案建設,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重點培育以茶葉、電子產業和羽絨為主的出口基地;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9

9. 強力推進民生改善,持續落實發展共用 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把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打牢共用發展基礎。堅持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回應廣大群眾的期待,集中精力辦好十件實事;嚴格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保障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城鎮新增就業9.6萬人以上,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6萬人以上,做好就業托底;完善社保體系,完成社會保障“一卡通”發放任務,推進“互聯網+人社”電子社保示範城市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