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隋煬帝楊廣真是十惡不赦的昏暴之君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同情他

(隋煬帝像。)

小說中的歷史02:小說中和歷史上的隋煬帝有何區別

隋煬帝楊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為糟糕的帝王之一了。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民間,他的名聲都可謂是糟糕透頂。

人們在歷數著他的種種暴行:欺騙父母,殘殺兄長、殺父篡位、姦☆禁☆淫庶母,為了一己之私而濫用民力,以至於天下洶洶……總而言之,凡是一個暴君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惡劣的事情,楊廣全部做了。

楊廣在江都(今揚州)被宇文化及殺害之後,隋朝廷給他定的諡號是“明”,

他應該是隋明帝,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美好的諡。

但是,取代隋朝而建立的唐朝在修《隋書》的時候,推翻了原來隋朝給楊廣定的諡號“明”,改諡“煬”。 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這是對一個帝王最惡劣的評價。說來也很好笑,這個“煬”是楊廣給南朝陳後主定的諡號。他估計做夢也沒想到,同樣的這個諡號也安到了他的頭上。

而在民間,反應楊廣事蹟的小說,比如《隋煬帝豔史》、《隋唐演義》等也都把他說成壞到極點的昏暴之君,這些書把他描繪成一個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筆者認為,儘管這些作品有著極強的想像力,在文學上也很有可取之處,但它們顯然是和史實相去甚遠的。

(電視劇《隋唐演義》中的隋煬帝。)

然而,到了現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隨著各種史料的發現,對楊廣的評價卻有了另外不同的聲音。不僅史學界認為楊廣並沒有那麼《隋書》和古典小說中講的那麼不堪,認為他是一個有著大功的有為之君,民間對楊廣也出現了許多同情的聲音,甚至於有人為楊廣翻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楊廣和別的亡國之君不同。歷史上的一些典型的亡國之君,比如說陳後主陳叔寶、北齊後主高緯、南唐後主李煜等人,他們一心想的是如何享樂、不思進取,沉浸於風花雪月的世界中而不停自拔。

而楊廣在稱帝之初所建立的那些開創性的功業,如:複開學校、整頓法制、重設郡縣制、改革官制、強化府兵制、政治中心東移、經濟中心南移等舉措,

這些並非一個無能之主所能達到的……

他所做的每一項都是大手筆、大氣魄,即便是導致隋朝最終滅亡的征高句麗,也是為了恢復華夏故土,是為了千秋功業,而不是為了自身享樂。

(京杭運河。)

為了完成這些千秋偉業,他甚至連自己的陵墓也沒來得及修,哪裡還會有什麼心情享樂。可以這樣說,楊廣天生就是做大事業、也是有能力做大事業的一代雄主,雖然其最終敗亡,但他的這些功業對我國家民族的影響至今猶存。我們民族之所以能興旺發達,和他的這些功業也是分不開的。

其次,楊廣身上受到的冤屈實在太多了。

許多人為黑而黑,已經到了不顧事實和邏輯的地步。許多事情儘管在史書上言之鑿鑿,但實際上都只是孤證,有的甚至取自於野史,邏輯上也經不起推敲。比如說,有史書講楊廣在居喪期間竟然為了吃一口肉,命人將肉放在竹筒裡,然後他乘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吃。編造這種故事的人,顯然是對皇族生活相當無知的底層文人,楊廣那時好歹是個親王,是僅次於父皇和太子的極其尊貴的人物,他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是相當的考究,估計連山珍海味都吃膩了。既然如此,他會對大魚大肉有什麼興趣嗎?

再比如說他弑父,那其實也只是孤證,並無任何實證。按正常邏輯來說,楊廣也不可能在那種情況下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來做這事。他的最佳選擇只能是伺候父親最後一程,十幾年都隱忍下來了,還會在乎這片刻嗎?

而與之相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屠兄滅弟,那可是人人皆知,各方面的證據都是言之鑿鑿,想不認帳也是不可能的。

可他們二人在後世的評價卻完全相反,這顯然不是那麼太公平的。

還有人說他沉迷女色,可終其一生,他和蕭皇后伉儷情深,只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是和蕭皇后所生。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怎樣開創功業之上,哪有什麼心情去沉溺女色啊!這可比不得他的表兄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短短幾年就搞出了二十多個兒子來!

再次,楊廣才華橫溢、氣度不凡,委實是一代奇男子。終隋一朝,最具才華的詩人就是他,他的詩作開拓詩歌新氣、融合南北詩風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詩及其詩風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楊廣不僅在文學上有很大造詣,在宗教、文化上的造詣也是極其深厚的。

(楊廣的《飲馬長城窟行》)

也正因為以上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楊廣在主觀上的願意是好的,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而名垂千古,他並不是昏庸、不思進取、只顧自己淫樂的昏君,而是有著大理想、大追求、大氣魄的偉大人格的。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極受人們歡迎的。

而實際上,隋煬帝是有著成為“千古一帝”的極佳的條件的,經過其父隋文帝楊堅幾十年的勵精圖治,隋朝已經積攢了大量的國家財富,也為他實現這一理想提供了經濟條件。可是,各方面條件都極其優越的他,又為什麼最終成了亡國之君了呢?

對隋煬帝敗亡的原因,歷史學家們有著很多的分析,都為他的最終敗亡而扼腕嘆惜。

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標準的完美主義者,他有著極高的自信,他認為他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完美的,而別的所有的人都是遠不如他的。

他極度偏執,不容許他的“大業”(其年號)有著哪怕任何一丁點的瑕疵。

正也因為這兩個原因,他才不顧一切要去征高句麗,一定要將這片華夏故土重新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或許這本身沒錯,否則後來的李世民也不會執著於此了。但他錯就錯在急於求成,錯就錯在時機不成熟而強行上馬。如果他不是那麼自信和偏執的話,或許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啟動這個計畫了。

俗話說“物極必反”,極度自信的人很容易走向極度自卑和自我毀滅。即便是在三征高句麗失敗之後,天下已呈大亂的局勢之下,如果他能有著清醒的認識,勵精圖治,與民休息,集中精力消彌各種危機,隋朝江山還是可以穩固得住的,而他本人也不會最終走向在江都被宇文化及逼死的這條路。

但這種步步驚心的小家子氣的事情顯然不是楊廣這種性格的人所樂意去做的。也正是這種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害了他,他寧死也絕不願意放下架子來委曲求全。這種性格說得好聽一點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明知是死還不改,簡直就是找死。

後世曾有人歎曰,“隋煬不幸為天子”,他這種人如果沒有掌握到最高權利,以他的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天生就有著大才情、大氣魄、大才華的氣場,再加上氣度不凡的風采,一定可以吸引不少的關注度,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名致力於佛學研究和詩歌改革的名士而名垂青史,無數人也會為其才情和才華所傾倒。

只可惜,他這種藝術家氣質的人偏偏做了皇帝,這固然是我們民族的悲劇:從隋末一直到唐初數十年的動盪使得天下生靈塗炭;也是楊廣個人的悲劇:本可成為一代名士卻偏偏成了有名的暴君,這其實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帝制的極大的弊端:不受限制的權利一旦所托非人,也許其本願是好的,稍有差池,還是免不了禍國殃民!

筆者認為,對楊廣之惡,要實事求是地進行批判,認真分析其敗亡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鑒,不讓悲劇重演。如果單純的只是為黑而黑,只會距離歷史真相越來越遠,也就辜負了楊廣和千千萬萬的百姓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歷史教訓了。

哪裡還會有什麼心情享樂。可以這樣說,楊廣天生就是做大事業、也是有能力做大事業的一代雄主,雖然其最終敗亡,但他的這些功業對我國家民族的影響至今猶存。我們民族之所以能興旺發達,和他的這些功業也是分不開的。

其次,楊廣身上受到的冤屈實在太多了。

許多人為黑而黑,已經到了不顧事實和邏輯的地步。許多事情儘管在史書上言之鑿鑿,但實際上都只是孤證,有的甚至取自於野史,邏輯上也經不起推敲。比如說,有史書講楊廣在居喪期間竟然為了吃一口肉,命人將肉放在竹筒裡,然後他乘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吃。編造這種故事的人,顯然是對皇族生活相當無知的底層文人,楊廣那時好歹是個親王,是僅次於父皇和太子的極其尊貴的人物,他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是相當的考究,估計連山珍海味都吃膩了。既然如此,他會對大魚大肉有什麼興趣嗎?

再比如說他弑父,那其實也只是孤證,並無任何實證。按正常邏輯來說,楊廣也不可能在那種情況下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來做這事。他的最佳選擇只能是伺候父親最後一程,十幾年都隱忍下來了,還會在乎這片刻嗎?

而與之相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屠兄滅弟,那可是人人皆知,各方面的證據都是言之鑿鑿,想不認帳也是不可能的。

可他們二人在後世的評價卻完全相反,這顯然不是那麼太公平的。

還有人說他沉迷女色,可終其一生,他和蕭皇后伉儷情深,只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是和蕭皇后所生。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怎樣開創功業之上,哪有什麼心情去沉溺女色啊!這可比不得他的表兄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短短幾年就搞出了二十多個兒子來!

再次,楊廣才華橫溢、氣度不凡,委實是一代奇男子。終隋一朝,最具才華的詩人就是他,他的詩作開拓詩歌新氣、融合南北詩風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詩及其詩風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楊廣不僅在文學上有很大造詣,在宗教、文化上的造詣也是極其深厚的。

(楊廣的《飲馬長城窟行》)

也正因為以上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楊廣在主觀上的願意是好的,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而名垂千古,他並不是昏庸、不思進取、只顧自己淫樂的昏君,而是有著大理想、大追求、大氣魄的偉大人格的。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極受人們歡迎的。

而實際上,隋煬帝是有著成為“千古一帝”的極佳的條件的,經過其父隋文帝楊堅幾十年的勵精圖治,隋朝已經積攢了大量的國家財富,也為他實現這一理想提供了經濟條件。可是,各方面條件都極其優越的他,又為什麼最終成了亡國之君了呢?

對隋煬帝敗亡的原因,歷史學家們有著很多的分析,都為他的最終敗亡而扼腕嘆惜。

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標準的完美主義者,他有著極高的自信,他認為他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完美的,而別的所有的人都是遠不如他的。

他極度偏執,不容許他的“大業”(其年號)有著哪怕任何一丁點的瑕疵。

正也因為這兩個原因,他才不顧一切要去征高句麗,一定要將這片華夏故土重新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或許這本身沒錯,否則後來的李世民也不會執著於此了。但他錯就錯在急於求成,錯就錯在時機不成熟而強行上馬。如果他不是那麼自信和偏執的話,或許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啟動這個計畫了。

俗話說“物極必反”,極度自信的人很容易走向極度自卑和自我毀滅。即便是在三征高句麗失敗之後,天下已呈大亂的局勢之下,如果他能有著清醒的認識,勵精圖治,與民休息,集中精力消彌各種危機,隋朝江山還是可以穩固得住的,而他本人也不會最終走向在江都被宇文化及逼死的這條路。

但這種步步驚心的小家子氣的事情顯然不是楊廣這種性格的人所樂意去做的。也正是這種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害了他,他寧死也絕不願意放下架子來委曲求全。這種性格說得好聽一點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明知是死還不改,簡直就是找死。

後世曾有人歎曰,“隋煬不幸為天子”,他這種人如果沒有掌握到最高權利,以他的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天生就有著大才情、大氣魄、大才華的氣場,再加上氣度不凡的風采,一定可以吸引不少的關注度,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名致力於佛學研究和詩歌改革的名士而名垂青史,無數人也會為其才情和才華所傾倒。

只可惜,他這種藝術家氣質的人偏偏做了皇帝,這固然是我們民族的悲劇:從隋末一直到唐初數十年的動盪使得天下生靈塗炭;也是楊廣個人的悲劇:本可成為一代名士卻偏偏成了有名的暴君,這其實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帝制的極大的弊端:不受限制的權利一旦所托非人,也許其本願是好的,稍有差池,還是免不了禍國殃民!

筆者認為,對楊廣之惡,要實事求是地進行批判,認真分析其敗亡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鑒,不讓悲劇重演。如果單純的只是為黑而黑,只會距離歷史真相越來越遠,也就辜負了楊廣和千千萬萬的百姓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歷史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