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蓉︱末代皇帝溥儀的臘月膳食錄

清代宮廷有一樣叫做“照常膳底檔”的東西,用來記錄皇帝每天的飲食,從順治皇帝入京,到偽滿洲國,一直不曾中斷。要探知皇帝的日常膳食,這膳底檔究屬最好的材料。過去它們一直被貯藏在禁宮之中,

秘不示人,直到清朝末年,關防鬆動,始有鈔本流出。

國家圖書館藏有《禦膳單》鈔本一部,前後不分卷,字跡工秀,避宣宗諱,被收入《續修四庫》子部譜錄類,記宣統皇帝早、晚膳食,起自宣統二年(1909)十二月一日,終於宣統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溥儀三歲登基後的第二個年關。體例上大約是個簡目的樣子,臚舉曾出現在養心殿膳桌上的各色膳品,並附小字夾註,

略述所用食具。我們不妨拾取膳單上的三個類目來看看這份臘月食單。

幼年溥儀小像

照常早晚膳及晚晌

早、晚膳,每日要用,並且品類相似,因此不妨先來檢點一番臘月初一進呈膳品,早膳:

口蘑肥雞一品(雙喜碗)、三鮮鴨子一品(雙鳳碗)、五柳雞絲一品、燉肉一品、燉吊子一品、肉片燉白菜一品(中碗此四品)、祭神肉片湯一品(銀碗)

後送野意鍋子一品、燉五香羊肚絲一品、羊肉片燉蘿蔔一品、黃燜羊肉一品、肉絲燉白菜一品、羊肉片燉凍豆腐咯噠英豆芽一品(三號碗此五品)、鴨條溜海參一品、鴨條溜脊髓一品、鴨丁溜葛仙米一品、黃花煎丸子一品(四號碗此四品)

肉丁燜咯噠英一品、肉片燜冬筍一品、炒肉末一品、小肚一品、韭黃炒肉一品、山雞丁炒醬瓜丁一品、炸春捲一品、炒雞蛋花一品、燻肘花一品、燻肝一品、八寶果羹一品、臥雞果一品、滷煮豆腐一品、煮雞果一品、炒鹹食一品、咯噠英炒芽豆一品、青炒幹子絲一品、五香豆腐乾一品(此十四品碟菜)

片盤二品、白煮雞肘子一品(銀碗)、烹白肉一品(銀碟)、餑餑二品、大饅首一品、棗糖糕一品(此二品黃瓷盤)

隨送逛爾湯、老米膳、旱稻粳米(粥膳)、果子膳、高糧米粥、玉米仁粥

十二月一日早膳膳品

晚膳,菜式照舊,只“肉絲燉白菜”換作“肉絲燉菠菜”,“白煮雞肘子”換作“白煮塞勒”,“烹白肉”換作“蒸燒肥雞”,“棗糖糕”換作“白蜂糕”,主食“逛爾湯”換作“元寶湯”,“高粱米粥”換作“煏米粥”。

這些膳品,看上去紛批雜陳,難以歸置,仔細理理,卻有珠線串著。

這珠線,大致有兩條,一條是食具的種類。我們看小字附注的“雙喜碗”、“雙鳳碗”、“銀碗”、“三號碗”等,實際可分為“碗”、“碟”、“盤”三個類別,分別對應著碗菜、碟菜和點心三種不同的菜品,這和我在《光緒年間私家畫展上的筵席》講清人設宴,食具有碗、碟之分是呼應的,因為何種食具盛何種菜,一般都有定例。

另一條,則是禦膳房各局的分工。說起料理皇帝飲膳的機構,耳熟能詳的便是“禦膳房”,實際這一機構的全稱叫作“禦茶膳房”。清代早期,內務府也曾分立“茶房”和“膳房”,乾隆三十年以後,合併為“禦茶膳房”,但在任務分配上,仍然各有偏重,在叫法上,也習慣分開。

禦膳房,主理膳食,下設五局,分別是葷菜局、素菜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臘月初一這一天的膳品,仔細看看可分為葷菜、素菜、點心、粥飯四類,恰與司理這四類菜的四個分局相對。葷菜局,主掌雞、鴨、豬、羊、海鮮一類食物的製作。素菜局,主掌蔬菜烹調。點心局,主掌包子、餃子、燒餅等點心製作。飯局,主理粥、飯等。而當日未嘗出力的掛爐局,則主理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一類的燒烤菜。

弄清了這兩條線索,我們再看這份食單,就眉目分明了。從“口蘑肥雞”到“黃花煎丸子”,是碗菜。從“肉丁燜咯噠英”到“五香豆腐乾”,碟菜。餑餑、饅首、糖糕,俱是點心。隨送各類湯粥,則是熨帖的主食。

這些飯菜擺上席,須耗費七張膳桌:菜肴兩桌,火鍋一桌,點心、米膳、粥品各一桌,還有鹹菜一小桌。方丈盈前,皇帝自然不全吃,只同選秀般挑選幾樣,然後由服侍的太監恭恭敬敬端到近前,使其下箸。那麼,皇帝究竟吃了些什麼呢,膳單上也如數記下了:

上進早膳,元宵,賞內殿謙和總管、嬤嬤。

上進早晚膳,粥菜各八品,賞內殿總管謙和、諳達張得安、代班小太監等。

上進早晚膳,豬肉菠菜煮餑餑各一品、豬肉菠菜包子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小米麵窩頭各一品、飯卷子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大饅首各一品,棗糖糕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石榴饅首各一品,白蜂糕各一品。

上進晚膳,元宵,賞諳達張得安,邵代班。

上進晚膳,脖子、下水各一品,江米條、曹糕各一品。

十二月一日所用膳品

十二月一日所用膳品

不難發現,皇帝所用的飯菜,有些並不在膳房進呈的膳品之列,那麼是哪裡來的?是太后賜下的,當日膳單載錄:

隆裕皇太后賜萬歲爺早晚膳葷菜各五品、餑餑各七品、粥各二品。

溥儀作回憶錄時曾說,他每餐所用的,實際都是太后送來的菜,禦膳房的菜則幾乎原封不動的擺在膳桌最遠處。為什麼呢?

因為禦膳房經年累月,進呈的都是相近的菜式。十二月五日,因為換上一桌素膳,才撤下了十四品舊菜。十二月六日以下,乾脆記作“養心殿進早、晚膳,俱用黑漆桌擺,照常傢伙膳品”如何如何了。而一份宣統四年的早膳單也顯示,皇帝兩年後吃的,幾乎還是相同的菜式: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柳雞絲……無一不曾出現在這份宣統二年的膳單之上。

再者,禦膳房治膳的方法也有定則,廚子莫不恪守,不能變動分毫。菜色既陳舊,口味又單調,皇帝自然不感興趣。

而皇太后、皇后和妃嬪的膳食則不同,她們各有自己的膳房,品類、口味俱不相同,尤其太后、太妃的膳房,廚子的水準更是拔尖兒,皇帝往往食而稱美,故而只吃太后送來的菜,這是常情。

除早、晚膳外,膳單上別有“晚用”某某膳品的記錄,這就和皇帝日常起居的時刻相關了。

皇帝寅正三刻起身,也就是早晨的四時四十五分,盥洗完畢,進些冰糖燕窩,便要去乾清門接受百官覲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朝”。“早朝”之後,大約卯正或辰初,即早晨六時或七時,用“早膳”。“早膳”完畢,便在養心殿批閱奏摺,處理政務,曰“見起”,這時候溥儀尚幼,當然是由攝政王代理。未正以後,也就是約下午二時,用“晚膳”。

乾清門舊影

早、晚兩膳,分別設在早晨六七點,和下午兩點,日暮以後,必然饑腸轆轆,因此,《養吉齋叢錄》裡講:“申、酉以後,或需飲食,則內宮別有承應之處,其物隨意命進,無定供也。”因此,一日終了之前,皇帝“晚用”:

羊肉片燉萵筍、會什錦豆腐、肉片燉五香蘿蔔、櫻桃肉燉山藥、肉絲燉蓑衣麵筋、燒蘿蔔、鴨丁炒醃菜葉、肉丁豆腐乾醬、爐肉丁炒白菜丁、小蔥炒肉、青蒜木耳炒肉片、肉丁胡蘿蔔醬、鹹肉、小肚各菜,另外還有湯粥若干。

這裡面肉丁豆腐乾醬、肉丁胡蘿蔔醬二菜要略作說明,因為實則近於今日對“丁”的理解。作法是豆干、胡蘿蔔切丁,各自同肉丁同煮,其中肉丁胡蘿蔔醬一肴再增添一味黃豆瓣。

十二月一日晚用膳品

素膳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臘月初五新進的那桌素菜:

三鮮一品(大件)、蘇會一品(大件)、口蘑白菜一品、鹵煮豆腐一品、炸豆腐絲燉菠菜一品、麵筋絲燉海岱一品(中碗此四品)

後送什錦豆腐熱鬧雑會一品(中碗)、口蘑白菜一品、會軟筋一品、咯噠英燉凍豆腐一品、會冒爾一品、鹵煮豆腐一品、栗子白菜一品(三號碗此六品)、香菜炒豆腐腦一品、糖溜茨菇一品、口蘑如意麵筋一品、溜荸薺一品、蘋果茄一品、豆豉豆腐一品(四號碗此六品)

口蘑羅漢麵筋一品、咯噠英炒芽豆一品、炒鹹食一品、麵筋丁果子醬一品、口蘑麵筋燜白菜一品、青炒幹子絲一品、醃菜花炒玉蘭片一品、五香豆腐乾一品、八寶果羹一品(此八品碟菜)、馬蹄燒餅、油炸糕、甜油炸果、鹹油炸果、孫泥額脯、素煮餑餑

隨送逛爾湯、老米膳、旱稻粳米(粥膳)、甜漿粥、果子粥、玉米仁粥

十二月五日素早膳膳品

這裡面有幾樣看著比較陌生,比如“蘇會”之謂,便叫人費解。“會”通“膾”字,可“膾”卻是肉菜的意思,不可能出現在素席之上,我們在其他膳單上看到的“燕窩丸子肥雞蘇膾一品”、“鴨腰蘇膾一品”等,也都是葷菜。不過一份乾隆三十年四月八日的膳單卻提示,“蘇”,很可能是“素”字之訛,因為膳單中素菜打頭的便是“素雜膾一品”。

再者,“醃菜花炒玉蘭片”。所謂“玉蘭片”,是一種乾貨,乃取鮮嫩的冬筍片製成,一經泡發,轉為甘美,滋味尤勝鮮筍。宮裡吃這道菜,多是以海米入饌紅燒,名曰“蝦子玉蘭片”,此處改與醃菜花同炒,是為了適應素席之故。

還有“孫泥額脯”,是一種夾著棗餡的奶糕,為滿語音譯。

看著是新鮮多了,不過皇帝還是興致缺缺。早膳照樣進了些元宵和麵點,還有額外的一盤糖。晚膳基本相同,只是又多吃了脖子、下水、糖三餃三樣。

這樣略作一番統計,小皇帝的口味便呼之欲出了。喜啖點心,饅首譬如艾葉饅首、佛手饅首、石榴饅首、靈芝饅首、小開花饅首、大饅首之類;糕點,譬如苜蓿糕、棗糖糕、白蜂糕、曹糕等;包子,譬如澄沙包,豬肉菠菜包子;還有奶油卷、飯卷子、羊肉白菜煮餑餑;尤其愛好元宵,幾乎“每飯不忘”。假如太后再賜下一盤糖,就是格外的愉悅了。

再算算總數,皇帝的禦膳左右不過三十多品,這和《禦香縹緲錄》上記載的慈禧用膳,每餐須齊齊整整布菜百品相比,實在要簡素得多。事實上,即便是承平時期的乾隆皇帝,面前的菜肴也不過數十品。

額外的膳食

皇帝的禦膳雖不如想像的那麼奢侈,可禦膳房的人員卻數目眾多,且不論專門治膳的廚役,單是供奉差遣的太監就是個巨大的編制。

首先,從禦膳房傳菜到養心殿,就須耗費好一番人力。一般來講,皇帝呼一聲“傳膳”,御前的小太監應聲,便向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喊一聲“傳膳”,殿上太監聽話,再將這話傳給養心門外鵠立的其他太監,如此一聲聲,直至傳到西長街的禦膳房太監耳中。禦膳房的太監受命,旋即將早半天或一天已經做好的膳食——這些都裝在繪著金龍的朱漆盒中,連同七張大小黑漆膳桌安排好了,由一個浩蕩的佇列捧著抬著送到養心殿。

養心門舊影

有時皇帝用完早膳,一部分太監還得留侍在養心殿,因為前來“見起”的攝政王可能需要額外用些早點,譬如十二月七日,膳單上記:

早膳後,在養心殿伺候,攝政王:曹糕、奶油卷各一品,燒餅、油炸果各一品、粥一品、小菜四品。

而皇帝也不都在養心殿進膳,比方在平日起居的翊坤宮、儲秀宮用膳時,這排場便得絲毫不減地搬去兩宮。

有時皇帝在御花園散步,臨時想進點心,這點心也得即刻呈上。這一類事務也歸禦膳房管,當然還有禦茶房的份兒。

翊坤宮內景

一般皇帝行進,得有個龐大的排場,這排場大約由敬事房的太監,總管太監,御前小太監,禦膳房、禦茶房、禦藥房太監組成。膳房和茶房的太監各自捧著裝有點心、茶食的食盒,熱水壺,茶具等等。藥房的太監則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小藥和急救藥,以便隨時供應。這樣的隊伍鴨行鵝步,迤邐而行,在今天是不容易見到的。

這裡我們已經略略觸及宮廷制度的繁瑣了,不過因為譾陋,我並不能透徹始終,說個明白,只能再略綴數語,說說年關前膳房額外的工作。

時近年關,不免會有各種祭禮。臘月二十一日,隆裕皇太后要開祭生母,禦膳房須在靈前供膳一桌,木蘭墩四個。太后大約也會親至賜奠,以示孝思不匱。這一日,膳單載錄:

內殿總管謙和傳旨:未時隆裕皇太后生母靈前殮入禮供膳一桌、烏蘭墩四座,供畢撤下。

未時,即午間一時至三時。

十二月二十一日祭禮供膳一桌

歲暮時節,宮裡還須祫祀太廟,如皇帝不能親至,則遣官行禮,膳單載錄:“十二月二十八日,此日,太廟譴官行禮。”也就是說,皇帝還在宮內,故“翊坤宮、養心殿進早晚膳,俱用黑漆膳桌擺,照常傢伙膳品”。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夜,日常早、晚膳外,還須增設“添安早膳”、“添安晚膳”各一桌。膳品如下,早膳:

火鍋二品:金銀奶豬、口蘑燜鴨子

大碗菜四品:燕窩迎字八仙鴨子、燕窩喜字口蘑肥雞、燕窩多字金銀鴨子、燕窩福字什錦攢絲

懷碗菜四品:燕窩金銀鴨塊、雞絲煨魚翅、大炒肉燉榆蘑、荸薺蜜制火腿

碟菜六品:燕窩炒鍋燒鴨絲、炒八寶山雞丁、煎鮮蝦餅、口蘑溜魚片、蓋韭炒肉片、燜玉蘭片

片盤二品:掛爐豬、掛爐鴨子

餑餑四品:白糖油糕點、苜蓿糕、蘋果饅首、如意卷

燕窩八仙湯

十二月二十九日添安早膳膳品

晚膳:

火鍋二品:野意鍋子、蘋果燉羊肉

大碗菜四品:燕窩洪字三鮮鴨子、燕窩福字口蘑肥雞、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年字五柳雞絲

懷碗菜四品:燕窩白鴨絲、大炒肉燉海參、口蘑溜魚片、肉片燉榆蘑

碟菜六品:燕窩拌燻雞絲、青筍晾肉胚、小蔥炒麵、魚肉片燜玉蘭片、炸八件、燻肘花

片盤二品:掛爐豬、掛爐鴨子

餑餑四品:白糖油糕、苜蓿糕、蘋果饅首、如意卷

燕窩三仙湯

十二月二十九日添安晚膳膳品

所謂“添安”,就是將膳品擺作寓意吉祥的字樣,譬如這桌“添安早膳”,只消瞥一眼並排呈列的大碗菜,映入目前的就是“迎喜多福”四字。並且雞絲色白,鴨絲色赭,複有什錦攢絲,五色粲然,使人欣悅。而下午的“添安晚膳”,口彩則是“洪福萬年”。

過完了今日,便是除夕,之後再是新正,時序節物,複又從頭,桃紅杏淺,歡騰到眼,但這些在末代皇帝的宮廷裡,俱是黃昏裡最後一點熹微的光。

實際這一機構的全稱叫作“禦茶膳房”。清代早期,內務府也曾分立“茶房”和“膳房”,乾隆三十年以後,合併為“禦茶膳房”,但在任務分配上,仍然各有偏重,在叫法上,也習慣分開。

禦膳房,主理膳食,下設五局,分別是葷菜局、素菜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臘月初一這一天的膳品,仔細看看可分為葷菜、素菜、點心、粥飯四類,恰與司理這四類菜的四個分局相對。葷菜局,主掌雞、鴨、豬、羊、海鮮一類食物的製作。素菜局,主掌蔬菜烹調。點心局,主掌包子、餃子、燒餅等點心製作。飯局,主理粥、飯等。而當日未嘗出力的掛爐局,則主理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一類的燒烤菜。

弄清了這兩條線索,我們再看這份食單,就眉目分明了。從“口蘑肥雞”到“黃花煎丸子”,是碗菜。從“肉丁燜咯噠英”到“五香豆腐乾”,碟菜。餑餑、饅首、糖糕,俱是點心。隨送各類湯粥,則是熨帖的主食。

這些飯菜擺上席,須耗費七張膳桌:菜肴兩桌,火鍋一桌,點心、米膳、粥品各一桌,還有鹹菜一小桌。方丈盈前,皇帝自然不全吃,只同選秀般挑選幾樣,然後由服侍的太監恭恭敬敬端到近前,使其下箸。那麼,皇帝究竟吃了些什麼呢,膳單上也如數記下了:

上進早膳,元宵,賞內殿謙和總管、嬤嬤。

上進早晚膳,粥菜各八品,賞內殿總管謙和、諳達張得安、代班小太監等。

上進早晚膳,豬肉菠菜煮餑餑各一品、豬肉菠菜包子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小米麵窩頭各一品、飯卷子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大饅首各一品,棗糖糕各一品。

上進早晚膳,石榴饅首各一品,白蜂糕各一品。

上進晚膳,元宵,賞諳達張得安,邵代班。

上進晚膳,脖子、下水各一品,江米條、曹糕各一品。

十二月一日所用膳品

十二月一日所用膳品

不難發現,皇帝所用的飯菜,有些並不在膳房進呈的膳品之列,那麼是哪裡來的?是太后賜下的,當日膳單載錄:

隆裕皇太后賜萬歲爺早晚膳葷菜各五品、餑餑各七品、粥各二品。

溥儀作回憶錄時曾說,他每餐所用的,實際都是太后送來的菜,禦膳房的菜則幾乎原封不動的擺在膳桌最遠處。為什麼呢?

因為禦膳房經年累月,進呈的都是相近的菜式。十二月五日,因為換上一桌素膳,才撤下了十四品舊菜。十二月六日以下,乾脆記作“養心殿進早、晚膳,俱用黑漆桌擺,照常傢伙膳品”如何如何了。而一份宣統四年的早膳單也顯示,皇帝兩年後吃的,幾乎還是相同的菜式: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柳雞絲……無一不曾出現在這份宣統二年的膳單之上。

再者,禦膳房治膳的方法也有定則,廚子莫不恪守,不能變動分毫。菜色既陳舊,口味又單調,皇帝自然不感興趣。

而皇太后、皇后和妃嬪的膳食則不同,她們各有自己的膳房,品類、口味俱不相同,尤其太后、太妃的膳房,廚子的水準更是拔尖兒,皇帝往往食而稱美,故而只吃太后送來的菜,這是常情。

除早、晚膳外,膳單上別有“晚用”某某膳品的記錄,這就和皇帝日常起居的時刻相關了。

皇帝寅正三刻起身,也就是早晨的四時四十五分,盥洗完畢,進些冰糖燕窩,便要去乾清門接受百官覲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朝”。“早朝”之後,大約卯正或辰初,即早晨六時或七時,用“早膳”。“早膳”完畢,便在養心殿批閱奏摺,處理政務,曰“見起”,這時候溥儀尚幼,當然是由攝政王代理。未正以後,也就是約下午二時,用“晚膳”。

乾清門舊影

早、晚兩膳,分別設在早晨六七點,和下午兩點,日暮以後,必然饑腸轆轆,因此,《養吉齋叢錄》裡講:“申、酉以後,或需飲食,則內宮別有承應之處,其物隨意命進,無定供也。”因此,一日終了之前,皇帝“晚用”:

羊肉片燉萵筍、會什錦豆腐、肉片燉五香蘿蔔、櫻桃肉燉山藥、肉絲燉蓑衣麵筋、燒蘿蔔、鴨丁炒醃菜葉、肉丁豆腐乾醬、爐肉丁炒白菜丁、小蔥炒肉、青蒜木耳炒肉片、肉丁胡蘿蔔醬、鹹肉、小肚各菜,另外還有湯粥若干。

這裡面肉丁豆腐乾醬、肉丁胡蘿蔔醬二菜要略作說明,因為實則近於今日對“丁”的理解。作法是豆干、胡蘿蔔切丁,各自同肉丁同煮,其中肉丁胡蘿蔔醬一肴再增添一味黃豆瓣。

十二月一日晚用膳品

素膳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臘月初五新進的那桌素菜:

三鮮一品(大件)、蘇會一品(大件)、口蘑白菜一品、鹵煮豆腐一品、炸豆腐絲燉菠菜一品、麵筋絲燉海岱一品(中碗此四品)

後送什錦豆腐熱鬧雑會一品(中碗)、口蘑白菜一品、會軟筋一品、咯噠英燉凍豆腐一品、會冒爾一品、鹵煮豆腐一品、栗子白菜一品(三號碗此六品)、香菜炒豆腐腦一品、糖溜茨菇一品、口蘑如意麵筋一品、溜荸薺一品、蘋果茄一品、豆豉豆腐一品(四號碗此六品)

口蘑羅漢麵筋一品、咯噠英炒芽豆一品、炒鹹食一品、麵筋丁果子醬一品、口蘑麵筋燜白菜一品、青炒幹子絲一品、醃菜花炒玉蘭片一品、五香豆腐乾一品、八寶果羹一品(此八品碟菜)、馬蹄燒餅、油炸糕、甜油炸果、鹹油炸果、孫泥額脯、素煮餑餑

隨送逛爾湯、老米膳、旱稻粳米(粥膳)、甜漿粥、果子粥、玉米仁粥

十二月五日素早膳膳品

這裡面有幾樣看著比較陌生,比如“蘇會”之謂,便叫人費解。“會”通“膾”字,可“膾”卻是肉菜的意思,不可能出現在素席之上,我們在其他膳單上看到的“燕窩丸子肥雞蘇膾一品”、“鴨腰蘇膾一品”等,也都是葷菜。不過一份乾隆三十年四月八日的膳單卻提示,“蘇”,很可能是“素”字之訛,因為膳單中素菜打頭的便是“素雜膾一品”。

再者,“醃菜花炒玉蘭片”。所謂“玉蘭片”,是一種乾貨,乃取鮮嫩的冬筍片製成,一經泡發,轉為甘美,滋味尤勝鮮筍。宮裡吃這道菜,多是以海米入饌紅燒,名曰“蝦子玉蘭片”,此處改與醃菜花同炒,是為了適應素席之故。

還有“孫泥額脯”,是一種夾著棗餡的奶糕,為滿語音譯。

看著是新鮮多了,不過皇帝還是興致缺缺。早膳照樣進了些元宵和麵點,還有額外的一盤糖。晚膳基本相同,只是又多吃了脖子、下水、糖三餃三樣。

這樣略作一番統計,小皇帝的口味便呼之欲出了。喜啖點心,饅首譬如艾葉饅首、佛手饅首、石榴饅首、靈芝饅首、小開花饅首、大饅首之類;糕點,譬如苜蓿糕、棗糖糕、白蜂糕、曹糕等;包子,譬如澄沙包,豬肉菠菜包子;還有奶油卷、飯卷子、羊肉白菜煮餑餑;尤其愛好元宵,幾乎“每飯不忘”。假如太后再賜下一盤糖,就是格外的愉悅了。

再算算總數,皇帝的禦膳左右不過三十多品,這和《禦香縹緲錄》上記載的慈禧用膳,每餐須齊齊整整布菜百品相比,實在要簡素得多。事實上,即便是承平時期的乾隆皇帝,面前的菜肴也不過數十品。

額外的膳食

皇帝的禦膳雖不如想像的那麼奢侈,可禦膳房的人員卻數目眾多,且不論專門治膳的廚役,單是供奉差遣的太監就是個巨大的編制。

首先,從禦膳房傳菜到養心殿,就須耗費好一番人力。一般來講,皇帝呼一聲“傳膳”,御前的小太監應聲,便向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喊一聲“傳膳”,殿上太監聽話,再將這話傳給養心門外鵠立的其他太監,如此一聲聲,直至傳到西長街的禦膳房太監耳中。禦膳房的太監受命,旋即將早半天或一天已經做好的膳食——這些都裝在繪著金龍的朱漆盒中,連同七張大小黑漆膳桌安排好了,由一個浩蕩的佇列捧著抬著送到養心殿。

養心門舊影

有時皇帝用完早膳,一部分太監還得留侍在養心殿,因為前來“見起”的攝政王可能需要額外用些早點,譬如十二月七日,膳單上記:

早膳後,在養心殿伺候,攝政王:曹糕、奶油卷各一品,燒餅、油炸果各一品、粥一品、小菜四品。

而皇帝也不都在養心殿進膳,比方在平日起居的翊坤宮、儲秀宮用膳時,這排場便得絲毫不減地搬去兩宮。

有時皇帝在御花園散步,臨時想進點心,這點心也得即刻呈上。這一類事務也歸禦膳房管,當然還有禦茶房的份兒。

翊坤宮內景

一般皇帝行進,得有個龐大的排場,這排場大約由敬事房的太監,總管太監,御前小太監,禦膳房、禦茶房、禦藥房太監組成。膳房和茶房的太監各自捧著裝有點心、茶食的食盒,熱水壺,茶具等等。藥房的太監則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小藥和急救藥,以便隨時供應。這樣的隊伍鴨行鵝步,迤邐而行,在今天是不容易見到的。

這裡我們已經略略觸及宮廷制度的繁瑣了,不過因為譾陋,我並不能透徹始終,說個明白,只能再略綴數語,說說年關前膳房額外的工作。

時近年關,不免會有各種祭禮。臘月二十一日,隆裕皇太后要開祭生母,禦膳房須在靈前供膳一桌,木蘭墩四個。太后大約也會親至賜奠,以示孝思不匱。這一日,膳單載錄:

內殿總管謙和傳旨:未時隆裕皇太后生母靈前殮入禮供膳一桌、烏蘭墩四座,供畢撤下。

未時,即午間一時至三時。

十二月二十一日祭禮供膳一桌

歲暮時節,宮裡還須祫祀太廟,如皇帝不能親至,則遣官行禮,膳單載錄:“十二月二十八日,此日,太廟譴官行禮。”也就是說,皇帝還在宮內,故“翊坤宮、養心殿進早晚膳,俱用黑漆膳桌擺,照常傢伙膳品”。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夜,日常早、晚膳外,還須增設“添安早膳”、“添安晚膳”各一桌。膳品如下,早膳:

火鍋二品:金銀奶豬、口蘑燜鴨子

大碗菜四品:燕窩迎字八仙鴨子、燕窩喜字口蘑肥雞、燕窩多字金銀鴨子、燕窩福字什錦攢絲

懷碗菜四品:燕窩金銀鴨塊、雞絲煨魚翅、大炒肉燉榆蘑、荸薺蜜制火腿

碟菜六品:燕窩炒鍋燒鴨絲、炒八寶山雞丁、煎鮮蝦餅、口蘑溜魚片、蓋韭炒肉片、燜玉蘭片

片盤二品:掛爐豬、掛爐鴨子

餑餑四品:白糖油糕點、苜蓿糕、蘋果饅首、如意卷

燕窩八仙湯

十二月二十九日添安早膳膳品

晚膳:

火鍋二品:野意鍋子、蘋果燉羊肉

大碗菜四品:燕窩洪字三鮮鴨子、燕窩福字口蘑肥雞、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年字五柳雞絲

懷碗菜四品:燕窩白鴨絲、大炒肉燉海參、口蘑溜魚片、肉片燉榆蘑

碟菜六品:燕窩拌燻雞絲、青筍晾肉胚、小蔥炒麵、魚肉片燜玉蘭片、炸八件、燻肘花

片盤二品:掛爐豬、掛爐鴨子

餑餑四品:白糖油糕、苜蓿糕、蘋果饅首、如意卷

燕窩三仙湯

十二月二十九日添安晚膳膳品

所謂“添安”,就是將膳品擺作寓意吉祥的字樣,譬如這桌“添安早膳”,只消瞥一眼並排呈列的大碗菜,映入目前的就是“迎喜多福”四字。並且雞絲色白,鴨絲色赭,複有什錦攢絲,五色粲然,使人欣悅。而下午的“添安晚膳”,口彩則是“洪福萬年”。

過完了今日,便是除夕,之後再是新正,時序節物,複又從頭,桃紅杏淺,歡騰到眼,但這些在末代皇帝的宮廷裡,俱是黃昏裡最後一點熹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