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願意讓機器人為你操作手術嗎?在國外,機器人已經可以輔助植入人工耳蝸

從專業技術上來講,植入人工耳蝸雖然算不上是腦部手術,

但我們知道,誰也不會願意在昏睡或分心狀態下去接受這樣聽起來毛骨悚然的手術。

但幸運的是,現在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擁有獨特治療模式的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會鑽入耳後的軟骨,窺探內部情況。精確來說,它鑽入距面部神經及味覺神經半毫米處,植入電極系統並建立刺激機制,然後最後進入螺旋耳蝸,把聲音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並刺激聽覺神經。

該項目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Science Robotics》描述稱,

他們研發的機器人能輔助人工耳蝸,使其功能更加強大,不像市面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那般局限,只單單提高外科醫生手術的靈巧度。

“我們現在正樂此不疲地探索外科醫生能力範圍之外的領域,並由機器人為我們效勞。”研究人員解釋稱。這項技術賦予外科醫生超能力,使他們在採取組織樣本測試時,能感受到鑽頭進入骨骼和肌肉時,

力度所發生的細微變化。所有精確的手術操作只有一個目的,在移除少量耳骨的基礎上植入耳蝸。

不過,該項技術的出現也會讓外科醫生坐立不安。這倒不是說這個機器人本身存在什麼問題,而是正因為它處於科技前沿,日後隨著越來越多醫療機器人的問世,許多醫療手段將徹底完全自動化,而這將引起監管機制與公共關係方面的混亂。

因此,《Science Robotics》還就此發表了一篇文章,

提議根據機器人的自動化水準推出0級(遙控機器人)至5級(獨立完成手術的全自動機器人)的分類系統。鑒於機器人在自然醫學應用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實現第五級任重而道遠,因此,該研究領域現在需要重新探討這個問題。

今天,機器人還是與外科醫生聯手,相輔相成。人工耳蝸機器人的工作受到人類監管,人類需告訴它何時開始,何時停止,而人類也離不開機器人。他們需利用機器人來避開神經進入內耳。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相互依存的一級自治機制。

“機器人在手術過程中提供引導以及為這項特定任務提供非常精准的距離感知,這對於整個手術來說至關重要。”機器人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楊廣中在《Science Robotics》推出的這篇文章中如此說道。

當然,這種人機交互技術只是完全自主機器人的基石。楊廣中表示:“當系統分類達到4級或5級,那麼這機器人將不僅僅是一個醫療設備,

它將代替醫生,有效地進行自主行醫。”但就目前來說,這還非常困難,因為即使FDA批准了這些醫療器械,但醫療協會還會對醫生進行密切監管。

就FDA本身而言,它將會根據機器人的使用情況,繼續對機器人的自動化水準進行評估。“是否對設備進行適當分類以及上市前審查,完全取決於設備預期用途以及使用風險在內的一系列因素。”FDA發言人Stephanie Caccomo解釋稱,“諸如新推出的機器自主功能將在上市前複審中進行評估。”

可以想像,如果一個機器人能在手術室中熟練操作某項工作,那就意味著醫生們不再對該項技能進行訓練,即使醫院可能需要熟練此項技術的後備人力資源。技術被代替之後,醫生基本上淪為機器人的監督員,大學也將提供全新的醫療訓練,從而為醫療人員留下一定量的醫學知識。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在與機器人生活的日子裡刷一波存在感。

此外還有一件事至關重要,那就是如何說服公眾去信任機器。自駕車是一回事,機器人醫生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們該怎麼才能說服大家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一個冷冰冰的機器呢?

目前機器人專家剛開始著手解決一系列棘手問題,但我們可以肯定,即使我們永遠用不著人工耳蝸,不久之後,機器人博士也將會與我們相遇。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85666

“諸如新推出的機器自主功能將在上市前複審中進行評估。”

可以想像,如果一個機器人能在手術室中熟練操作某項工作,那就意味著醫生們不再對該項技能進行訓練,即使醫院可能需要熟練此項技術的後備人力資源。技術被代替之後,醫生基本上淪為機器人的監督員,大學也將提供全新的醫療訓練,從而為醫療人員留下一定量的醫學知識。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在與機器人生活的日子裡刷一波存在感。

此外還有一件事至關重要,那就是如何說服公眾去信任機器。自駕車是一回事,機器人醫生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們該怎麼才能說服大家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一個冷冰冰的機器呢?

目前機器人專家剛開始著手解決一系列棘手問題,但我們可以肯定,即使我們永遠用不著人工耳蝸,不久之後,機器人博士也將會與我們相遇。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8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