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Cell重要發現:一種常見化學物質會“增加癌症風險”

6月1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A Class of Environmental and Endogenous Toxins Induces BRCA2 Haploinsufficiency and Genome Instability”的研究證實,一種隨處可見的化學物質能夠增加癌症風險。

這類化學物質存在於汽車尾氣、煙、建築材料、傢俱、化妝品和洗髮精中,具有破壞DNA修復機制的能力。

醛類(aldehydes)是在我們機體內少量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但是在我們的環境中幾乎隨處可見。先前的觀點稱,接觸這些化學物質與癌症有關,但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仍不清楚。

這一由劍橋大學Ashok Venkitaraman教授領導的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人類細胞,以及來自攜帶乳腺癌基因BRCA2錯誤拷貝的患者的細胞鑒定出了aldehydes促進癌症發生的機制。

當細胞在我們體內分裂時,DNA損傷經常會出現。不過,我們的機體自帶了幫助修復這類損傷的防禦機制。這一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即便是在正常的健康細胞中,接觸aldehydes也會破壞這種防禦機制;而那些攜帶BRCA2基因錯誤拷貝的人對aldehydes的這種“破壞”尤為敏感。

具體來說,aldehydes觸發了細胞中BRCA2蛋白的降解。在遺傳了BRCA2基因一個錯誤拷貝的人中,這使得細胞內BRCA2蛋白水準低於完成充足DNA修復所需的量,損壞了預防突變的正常機制,從而有可能促進癌症的形成。

每個人出生時攜帶了大部分基因的兩個拷貝。然而,大約每100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攜帶一個錯誤的BRCA2基因。這使得他們具有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風險。

接觸aldehydes可能會增加他們患這些癌症的幾率。

Aldehydes的一個常見潛在來源是酒精。機體會將我們所喝的酒精轉化為乙醛(acetaldehyde)。通常情況下,乙醛會被一種稱為“乙醛脫氫酶”的天然酶分解。然而,主要來自日本、中國和韓國等國家的超過5億人遺傳了一個使這種酶失活的缺陷基因(ALDH2)。這可能意味著,這些人會對醛類物質的促癌作用特別敏感。

Venkitaraman教授說:“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可能是‘醛類接觸(aldehyde exposure)’觸發了攜帶BRCA2基因一個錯誤拷貝的人的癌症易感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今後預防或治療這類人群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