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的老房舊屋 日本人的改造計畫

最近,無印良品在上海大悅城3樓舉辦了一場名為“Compact Life in China”的展覽。展出的物件有無印良品的模組式櫥架,也有亞克力收納盒一類的生活雜貨,而最吸引眼球的是三個“家”——它們從裡到外,

全由無印良品的商品裝飾和佈置。

這些“家”,其實是上海三戶普通住家被無印良品團隊改造後的結果,每戶住家都經歷了從“髒、亂、差”到整潔、簡單、舒適的變化。這些變化過程被以延時攝影的方法記錄成短視頻在展覽現場迴圈播放,另外,改造成品亦以1:1還原於現場展示。

此前,無印良品在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做過類似的改造和展覽,目的都是為了借著“Compact Life發揮自由度小。

”谷本展之稱這是整個Compact Life改造中最難的地方。

青山周平在《夢想改造家》中的遭遇就是對谷本展之這句話的最好示例——他先是在節目中與業主進行漫長、反復的溝通,充分聽取業主的需求。另外由於被改造房屋處於四合院內,公用空間多,他還需要與鄰居進行多輪溝通,例如開門開窗一類的工序都需征得鄰居同意。但改造結束後,設計成果還是被“破壞殆盡”,因為業主和鄰居還是選擇以改造前的“接地氣”式生活習慣、方式使用新空間。

這樣的結果其實不出預料。在面對此前沒有收納習慣的業主時,設計師以“收納”為核心進行的改造從長期看只能是種一廂情願的努力。這在中國會是個普遍現象。從這個角度說,擅長通過收納來更好利用小空間的日本設計師未必能真正滿足很大一部分中國業主的需求。而這樣的改造也很難說是好的,

接受我們採訪的幾位日本設計師都表示,尊重業主生活方式、不強加設計師意願的住宅改造才是可取的。

很多時候,日本建築師和設計師還會遭遇來自社會發展狀況和意識形態差異的阻礙。

“日本早些年經濟開發的階段沒有像現在一樣有互聯網。所以我覺得中國快速發展中接受海外的影響比當時的日本大。 目前我們接觸的甲方的觀念是非常國際化的觀念。”小嶋夫婦說。

“國際化”最顯見的表現就是中國人對於“永久性”的認知可能更接近於西方國家。在西方,永久的建築指的是永遠不拆的石頭房子,

建造時的模樣決定了之後的樣子。中國人追求的建築改造和室內改造也都是想遵循一種模式,就好像不管是在四合院還是水鄉,提到傳統建築的公共改造總是想要參照一種拍古裝劇的模式。

這讓推崇通過不斷翻新再造、持續不絕,來實現“永久”目的的日本建築師和設計師會有一些不適應。

“做過去的事不是傳統,做現在需求的才是創造傳統,傳統不是對過去東西的複製,”青山周平以日本寺廟工人的工作舉例解釋道,“伊勢神宮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院裡有兩塊地,左邊地上的房子拆了重建,就使用右邊的,二十年後右邊拆了,再用左邊。這樣一來,工人18歲時可以先學習,38歲可以操作,58歲就能主導,一生可以參與一個建築三四次重生,這樣的工人也有延續性。”

對於日本,或者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來說,改造房屋建築本身不是難題,難的是在如何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又能融入進中國居民的思維。

”青山周平以日本寺廟工人的工作舉例解釋道,“伊勢神宮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院裡有兩塊地,左邊地上的房子拆了重建,就使用右邊的,二十年後右邊拆了,再用左邊。這樣一來,工人18歲時可以先學習,38歲可以操作,58歲就能主導,一生可以參與一個建築三四次重生,這樣的工人也有延續性。”

對於日本,或者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來說,改造房屋建築本身不是難題,難的是在如何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又能融入進中國居民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