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所謂的儀式感,正在毀掉你的生活

生 活 不 是 為 了 儀 式 感

我們不需要過分迷信儀式感。

因為熱愛生活的人,儀式感是自然而然,而不是宣戰。

上周和朋友芊月吃日本料理,

菜一端上,她馬上拿起手機,

“你們先別動,

我先拍個照!”

大家笑她是讓手機先“吃”菜,

芊月搖頭笑著說,“你們太沒有儀式感了。”

終於等到菜上齊了,

芊月拍完照了,

她的朋友圈也發了九張大圖,

我們才能拿起筷子吃飯了。

可是芊月右手夾菜吃著飯,

左手握著手機,時不時就翻下有幾個點贊。

那天的生魚片很新鮮,

鵝肝入口即化,

然而芊月還是比較關心點贊。

那天小菲新談的戀愛很有趣,

阿橙講了個關於職場的新鮮觀點,

然而芊月好像還是在看點贊。

看著芊月的朋友圈還說,

“今天到XX店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美味又開心啊!”

“吃大餐就是要有儀式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儀式感”成為一句常出現在媒體上的話。

《有儀式感的生活,才是最美的》

《生活總要有點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人才是有趣的伴侶》……

好像加上這三個字,

瞬間有了逼格,

變得對生活有追求了。

可是像芊月說的“儀式感”,

看上去是認真對待一日三餐。

其實卻只是“表演”儀式感,

卻疏忽了對一飯一食的體會。

為了儀式感而儀式感,

真的有意義嗎?

學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叫《怕麻煩的人,過不了好生活》(可戳藍字閱讀)

裡面提到汪涵每次讀書時,

都堅持淨手、焚香、聽琴、泡茶的一套儀式。

結果就有一些人評論說這樣太矯情。

其實,儀式感就像個鬧鐘,

通過某些具體的動作,

提醒自己接下來要專注去做一些事了。

你完全可以只洗手,只焚香,

或者隨便做點什麼,

儀式感的關鍵是告訴自己,要鄭重其事。

以前認識一些同事,

平時上班容易走神,

每次一接到大的case,

都要帶著電腦去咖啡館工作。

他們說這樣的儀式感會讓自己更專注。

這其實是用一個固定的習慣,

迫使自己進入一種行為模式中。

但其實,一個人有沒有專注力去用心生活,

重點不在於做了什麼動作,

也不在於身處什麼環境,

而在於心境。

還是那個比喻,儀式感是個鬧鐘。

好比早晨鬧鐘響了,

如果你不想起床,還是會賴床,

如果你的心境沒有靜下來專心生活,

日子還是匆匆。

所以,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誤解了儀式感的作用?

那什麼是儀式感?

也許你聽過小王子與狐狸的故事。

狐狸讓小王子每天要下午四點鐘準時來,

這樣它就會每天都有期待。

它說,“我們需要儀式,

儀式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子,

使某一時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儀式感是一種暗示。

儀式感暗示你要認真對待此事。

儀式感意味著什麼?

儀式感是一種掌控感。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錨定效應,

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事物時會感到不安,

這時候如果能通過設想、預測過程,

會降低自己內心的恐懼。

儀式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讓你有了一種確定感和秩序感,

產生“這件事情是我能掌握”的感覺。

儀式感,讓你對想過的生活有了把握。

擁有儀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儀式感讓某個當下與眾不同。

當你不斷地去強化這個節點做這件事情時,

就像狐狸要求小王子每天四點鐘來,

那麼每天的那個時刻變得有了意義。

儀式感是讓自己從日常瑣事中抽離,

為某一個時刻樹立與眾不同的意義。

也許有人會問,

“學姐,你把儀式感說得這麼好,

為什麼前面又說問儀式感有意義嗎?”

這裡我需要強調一下,

儀式感是個好東西,我從沒否認過。

我反對的是為了強調儀式感而忽略了生活本身。

簡單點說,

我認為儀式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而不是為了儀式感而生活。

吃個飯發個朋友圈無可厚非,

但連食物的味道都沒能好好咀嚼,

談什麼自己很有儀式感?

這已經違背儀式感的意義:認真對待此事。

在學姐看來,

儀式感沒有錯,

錯的是利用儀式感的人。

他們想把儀式感當成解藥,

拯救自己對庸常生活的麻木,

掩蓋自己的懶惰。

他們以為用點儀式感,

就能找回對生活滿滿的元氣。

不,

這樣就錯看了儀式感。

儀式感只提醒你要好好對待生活,

但不負責你是不是真的愛生活。

以前一到過年,

家家戶戶都要開始買年貨,貼春聯,

支起大鍋準備過年的食物。

可現在過年只剩下短短的七天假,

大家都只當成忙碌工作中的休息,

又紛紛感歎現在沒有年味,

說以前才過得有儀式感。

可是如果你去問回老人家,

他們一定不會和你說什麼儀式感,

而是在他們看來,

生活本來就是這麼過的啊!

分明是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弱了,

才要發明出儀式感來提醒自己。

從什麼時候開始,

變成了是沒有儀式感生活就沒意思?

作家陶瓷兔子講過一個故事,

她曾經在母親節時給媽媽發大紅包,

可是她母親看到別人收到了香水和鮮花,

也想要這樣的儀式感。

於是第二年,她就給母親買了鮮花和香水,

結果母親發現自己其實也用不著,

還不如給了紅包,

自己想買什麼就去買來得在。

於是,她母親就和她說,

“你回家了就是我的儀式感。”

陶瓷兔子還說自己以前也很注重儀式感,

比如第一次出書就想要買什麼東西來獎勵下。

可到真正記住的並不是那些買來紀念的東西,

反而是那些熬過的夜,挨過的罵,

那些日日夜夜細碎的歡喜與憂愁。

最後她說這些瑣事才是生活的儀式感。

讓自己的生命有所不同。

說到底,你記住的其實不是儀式感,

而是那件事裡讓你感動的瞬間。

為什麼要為生活找儀式感?

是為了平常的生活找一些讓自己感動的點。

但如果你本來就熱愛著生活,

其實你不需要特意去記住什麼,

你自然就會記住那些早已感動到你,

貫穿在你生命裡的東西。

儀式感不是一粒萬能解藥,

它只能提醒你有些日子要好好對待。

而如果你對生活早已麻木,

你並不是真的很想好好對待生活,

儀式感也很難救得了你,

更別說什麼有了儀式感才活得有趣。

別把儀式感作用放大化。

要去咖啡館才能專注,

不過是你定不下心時找的一個方式,

或培養的一個習慣,

但那不是儀式感的意義所在。

儀式感是暗示你學會專注於那個當下。

但你學不會不能怪儀式感不給力,

是自己不給力,

是自己對生活少了掌控力。

寫到這,我想起朋友芊月,

如果她拍了照發了朋友圈後,

即使依然迷戀於有多少個點贊,

但能和朋友們好好吃飯聊聊天,

那才是儀式感具有的意義。

真正讓我們熱愛的是生活本身,

而不是儀式感。

希望每個人都懂得,

我們不應當用儀式感向生活宣戰,

我們需要的是重燃對日常的熱愛。

你認為生活要不要有儀式感?

END

這樣它就會每天都有期待。

它說,“我們需要儀式,

儀式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子,

使某一時刻不同於其他時刻。”

儀式感是一種暗示。

儀式感暗示你要認真對待此事。

儀式感意味著什麼?

儀式感是一種掌控感。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錨定效應,

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事物時會感到不安,

這時候如果能通過設想、預測過程,

會降低自己內心的恐懼。

儀式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讓你有了一種確定感和秩序感,

產生“這件事情是我能掌握”的感覺。

儀式感,讓你對想過的生活有了把握。

擁有儀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儀式感讓某個當下與眾不同。

當你不斷地去強化這個節點做這件事情時,

就像狐狸要求小王子每天四點鐘來,

那麼每天的那個時刻變得有了意義。

儀式感是讓自己從日常瑣事中抽離,

為某一個時刻樹立與眾不同的意義。

也許有人會問,

“學姐,你把儀式感說得這麼好,

為什麼前面又說問儀式感有意義嗎?”

這裡我需要強調一下,

儀式感是個好東西,我從沒否認過。

我反對的是為了強調儀式感而忽略了生活本身。

簡單點說,

我認為儀式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而不是為了儀式感而生活。

吃個飯發個朋友圈無可厚非,

但連食物的味道都沒能好好咀嚼,

談什麼自己很有儀式感?

這已經違背儀式感的意義:認真對待此事。

在學姐看來,

儀式感沒有錯,

錯的是利用儀式感的人。

他們想把儀式感當成解藥,

拯救自己對庸常生活的麻木,

掩蓋自己的懶惰。

他們以為用點儀式感,

就能找回對生活滿滿的元氣。

不,

這樣就錯看了儀式感。

儀式感只提醒你要好好對待生活,

但不負責你是不是真的愛生活。

以前一到過年,

家家戶戶都要開始買年貨,貼春聯,

支起大鍋準備過年的食物。

可現在過年只剩下短短的七天假,

大家都只當成忙碌工作中的休息,

又紛紛感歎現在沒有年味,

說以前才過得有儀式感。

可是如果你去問回老人家,

他們一定不會和你說什麼儀式感,

而是在他們看來,

生活本來就是這麼過的啊!

分明是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弱了,

才要發明出儀式感來提醒自己。

從什麼時候開始,

變成了是沒有儀式感生活就沒意思?

作家陶瓷兔子講過一個故事,

她曾經在母親節時給媽媽發大紅包,

可是她母親看到別人收到了香水和鮮花,

也想要這樣的儀式感。

於是第二年,她就給母親買了鮮花和香水,

結果母親發現自己其實也用不著,

還不如給了紅包,

自己想買什麼就去買來得在。

於是,她母親就和她說,

“你回家了就是我的儀式感。”

陶瓷兔子還說自己以前也很注重儀式感,

比如第一次出書就想要買什麼東西來獎勵下。

可到真正記住的並不是那些買來紀念的東西,

反而是那些熬過的夜,挨過的罵,

那些日日夜夜細碎的歡喜與憂愁。

最後她說這些瑣事才是生活的儀式感。

讓自己的生命有所不同。

說到底,你記住的其實不是儀式感,

而是那件事裡讓你感動的瞬間。

為什麼要為生活找儀式感?

是為了平常的生活找一些讓自己感動的點。

但如果你本來就熱愛著生活,

其實你不需要特意去記住什麼,

你自然就會記住那些早已感動到你,

貫穿在你生命裡的東西。

儀式感不是一粒萬能解藥,

它只能提醒你有些日子要好好對待。

而如果你對生活早已麻木,

你並不是真的很想好好對待生活,

儀式感也很難救得了你,

更別說什麼有了儀式感才活得有趣。

別把儀式感作用放大化。

要去咖啡館才能專注,

不過是你定不下心時找的一個方式,

或培養的一個習慣,

但那不是儀式感的意義所在。

儀式感是暗示你學會專注於那個當下。

但你學不會不能怪儀式感不給力,

是自己不給力,

是自己對生活少了掌控力。

寫到這,我想起朋友芊月,

如果她拍了照發了朋友圈後,

即使依然迷戀於有多少個點贊,

但能和朋友們好好吃飯聊聊天,

那才是儀式感具有的意義。

真正讓我們熱愛的是生活本身,

而不是儀式感。

希望每個人都懂得,

我們不應當用儀式感向生活宣戰,

我們需要的是重燃對日常的熱愛。

你認為生活要不要有儀式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