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雲爸爸開了間自己的咖啡館:據說除了咖啡還有工作靈感和社交

馬雲的這家土豪咖啡館,做給懂得它的人喝。

我們都希望通過大資料來拓展市場,

可大資料並不夠,它只會告訴你趨勢和未來,卻無法告訴你顧客內心的欲望和夢想。這一點,馬雲明白得很透徹。

今年5月,馬雲跟Costa推出了一家叫“Apsara咖啡館”。這是繼銀泰、百聯之後,馬雲以阿裡的名義又一次將手伸向實體行業。

早在這之前,穀歌、微軟就已經線上下開出自己的咖啡館。同時,網易也開出了自有咖啡品牌“易間”。

那麼,問題來了:

在星巴克幾乎佔領國內咖啡市場之際,

阿裡為什麼選擇開咖啡館?這是Costa借阿裡之勢,還是阿裡借Costa之名?或者,IT界咖啡文化開始來襲?

別著急

慢慢往下看

我們的視角一定跟別人不一樣

賣什麼?不只是咖啡,還有工作靈感和社交

▌關鍵點:咖啡和裝潢抓住“代碼”元素,Apsara賣的並非只有咖啡,還有社交和另類的互動主題。

➀產品:賣「 程式師 」能喝懂的咖啡,重點在“懂”字

Apsara咖啡館,是阿裡巴巴旗下阿裡雲與Costa聯合開出,它是一個以程式師為主題的咖啡館。目前,有兩家實體店,分別選址阿裡巴巴西溪園區和杭州雲溪小鎮。

命名Apsara的原因在於,Apsara是一個程式系統的名字,而店內就專門為程式師定制“懂代碼”的“Apsara Coffee”。

每個咖啡上都有一個阿裡雲的logo拉花,並在杭州、上海、蘇州、深圳、廈門、成都等6座城市20多家Costa 門店裡,

均有Apsara的同款程式師咖啡產品。

可想而知,阿裡雲將這家咖啡館定位在“程式師”,以及對程式師咖啡感興趣的客群。

同時,Apsara Coffee產品也是投放在Costa離程式師這類群體比較近的店內。

據瞭解,阿裡專門按“程式師”口味標準,來設計咖啡濃度和純度。咖啡口感突出“苦”,用官方又高逼格的語句來說,則是“精選1%的咖啡豆,提取18%-22% 最佳可溶濃度段調配出來的,

這正適合加班寫代碼的程式師,醒腦提神的配比。”

➁裝潢:賣靈感、賣“代碼”、賣社交

除了名字充滿程式師氣息以外,店內的裝潢,處處都腦洞大開:Apsara大事記牆,以及牆壁上的鍵盤、滑鼠、代碼圖案元素……

店內還設有一塊“程式師挑戰版”,程式師可以在上面出題,

進行代碼接龍,成功解題的客人可以帶走一個定制的咖啡杯,咖啡杯上印的是“Apsara Coffee”和“致敬每一位工程師”標語。

比如,已經成功破解的“如何用代碼幫女朋友挑衣服”這樣的問題,在咖啡店內得到了火爆的追捧和互動。

久而久之,店內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程式師群體,為這類特定群體提供了加班、創造靈感、約會以及社交的場所。

- 小編有話說 -

Apsara咖啡館能一炮走紅網路和實體,除了強大的行銷以外,還有咖啡產品、裝潢、與顧客互動的獨特性。與其說他們賣的是咖啡,不如說賣的是社交和新鮮。

對於目標群體“程式師”來說,買的則是親和力和職業感,往往消費者有著“求近”的消費心理,這裡的求近,並非是距離上的,而是自身職業標籤和生活角色的“近”。

對於除了“程式師”以外的顧客來說,他們買的就是另類和新奇。這種新奇是區別於任何一家咖啡館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當然,這一群體也許不是Apsara的目標顧客,也無法成為忠實顧客,但他們恰恰是帶動了Apsara咖啡名氣和消費點的另一類群體。

有什麼好處?Costa多了客群,阿裡多了佈局機會

▌關鍵點:不要陷在“馬雲有錢任性”的謬論裡,他除了錢多以外,比我們多的還有智商,他借咖啡噱頭,聯動阿裡雲的線上線下特定人群,這要比在如此多的消費群體中“大海撈針”來得更直接精准,也省去了尋找客戶資訊的費用。

阿裡和Costa各有分工,阿裡雲主要承擔後臺對程式師客群口味的調研和測試工作,為Costa的研發工作提供參考;Costa則是對產品的研發、前端服務以及產品呈現進行發力。

除了這些,阿裡雲還將引入大資料的應用,代替人工來收集程式師對咖啡館的偏好,包括接入阿裡雲的會員體系,用阿裡雲的會員券兌換 Apsara 咖啡。目前,阿裡雲已超過76.5萬付費用戶。

不難理解,在這場商業合作中,阿裡雲能盡情發揮互聯網和大資料的優勢,Costa則發揮出實體店運營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優勢。

阿裡很明白,“實體商業”崛起的口號越來越響,純粹的電商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體驗,只有利用實體店的真實和互動特性,才能盤活越來越多的用戶。

然而,面對實體經營模式飽和的市場環境,阿裡利用針對特定人群“售賣”的方式,重新刷新使用者購買習慣,再次激發顧客的購買欲望,這種創新,恰恰是如今實體人缺失的。

主要負責Apsara咖啡館的阿裡雲品牌經理張海平表示:

“品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存在。所以,我們希望提升品牌好感度,就要觀察這些人喜歡什麼。同時,這阿裡將持續推進Apsara專案,並非如大家所說的快閃店模式。”

個人認為,Apsara這種模式,是“新零售”理念的部分體現,即線上線下融合。同時,也是一場全新的跨界合作,這種跨界上文已經介紹,通過大資料、會員的線上線下導流。

這也是阿裡向實體行業邁出的另一步,挖掘更多的程式師客群,也能發現一些程式師人才;而Costa也嘗試抓住特定客群,進行咖啡研發和售賣,再次提高品牌知名度。

微軟比阿裡進咖啡領域早除了賣咖啡,還有電子產品體驗

▌關鍵點:借飲品,提高自身電子產品的佔有率。

➀微軟:咖啡+甜品+電子體驗區

早在2009年,微軟已經在巴黎開出了第一家自營咖啡品牌:“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它沒有跟其他品牌跨界合作,也沒有找其他實體做噱頭。目前,在歐洲已陸續開出多家分店。

這家店的賣點除了咖啡以外,還有隨意免費體驗的Microsoft 商品區,比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視機。但這些電子產品並不售賣。

與阿裡不同的是,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店內產品種類很豐富,有各式各樣的甜點麵包,其中,咖啡是自助式。

➁京東:奶茶+電子產品+活動

微軟咖啡館的模式,又讓人想起了近幾年京東在北京、深圳開出的“智慧奶茶館”,店內除了提供奶茶、咖啡等產品以外,還有創業孵化器的作用。

同時,也售賣京東線上平臺的部分智慧硬體產品,比如,智慧電熱水壺、智慧水杯、體重秤、排插、燃速智能健身車、EEGSmart 智慧腦電眼罩、小酒保飲酒服務管家等。就連製作奶茶的機器,也在售賣範圍。

從微軟和京東的線下實體店的模式能看出,他們更基於自身的電子產品,通過實體的形式,來增加與顧客的溝通,進而還原產品的“真實感”。

無論阿裡雲的“Apsara咖啡館”,還是微軟的“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或是京東的奶茶館,以及網易的“易間”。

這些咖啡館的定位和運營模式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文化很相似,都是在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以及關於連接人與人、發現產品與市場、激勵消費與互動、創新店面與運營之間的經營模式。

- 小編有話說 -

Apsara咖啡館能一炮走紅網路和實體,除了強大的行銷以外,還有咖啡產品、裝潢、與顧客互動的獨特性。與其說他們賣的是咖啡,不如說賣的是社交和新鮮。

對於目標群體“程式師”來說,買的則是親和力和職業感,往往消費者有著“求近”的消費心理,這裡的求近,並非是距離上的,而是自身職業標籤和生活角色的“近”。

對於除了“程式師”以外的顧客來說,他們買的就是另類和新奇。這種新奇是區別於任何一家咖啡館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當然,這一群體也許不是Apsara的目標顧客,也無法成為忠實顧客,但他們恰恰是帶動了Apsara咖啡名氣和消費點的另一類群體。

有什麼好處?Costa多了客群,阿裡多了佈局機會

▌關鍵點:不要陷在“馬雲有錢任性”的謬論裡,他除了錢多以外,比我們多的還有智商,他借咖啡噱頭,聯動阿裡雲的線上線下特定人群,這要比在如此多的消費群體中“大海撈針”來得更直接精准,也省去了尋找客戶資訊的費用。

阿裡和Costa各有分工,阿裡雲主要承擔後臺對程式師客群口味的調研和測試工作,為Costa的研發工作提供參考;Costa則是對產品的研發、前端服務以及產品呈現進行發力。

除了這些,阿裡雲還將引入大資料的應用,代替人工來收集程式師對咖啡館的偏好,包括接入阿裡雲的會員體系,用阿裡雲的會員券兌換 Apsara 咖啡。目前,阿裡雲已超過76.5萬付費用戶。

不難理解,在這場商業合作中,阿裡雲能盡情發揮互聯網和大資料的優勢,Costa則發揮出實體店運營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優勢。

阿裡很明白,“實體商業”崛起的口號越來越響,純粹的電商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體驗,只有利用實體店的真實和互動特性,才能盤活越來越多的用戶。

然而,面對實體經營模式飽和的市場環境,阿裡利用針對特定人群“售賣”的方式,重新刷新使用者購買習慣,再次激發顧客的購買欲望,這種創新,恰恰是如今實體人缺失的。

主要負責Apsara咖啡館的阿裡雲品牌經理張海平表示:

“品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存在。所以,我們希望提升品牌好感度,就要觀察這些人喜歡什麼。同時,這阿裡將持續推進Apsara專案,並非如大家所說的快閃店模式。”

個人認為,Apsara這種模式,是“新零售”理念的部分體現,即線上線下融合。同時,也是一場全新的跨界合作,這種跨界上文已經介紹,通過大資料、會員的線上線下導流。

這也是阿裡向實體行業邁出的另一步,挖掘更多的程式師客群,也能發現一些程式師人才;而Costa也嘗試抓住特定客群,進行咖啡研發和售賣,再次提高品牌知名度。

微軟比阿裡進咖啡領域早除了賣咖啡,還有電子產品體驗

▌關鍵點:借飲品,提高自身電子產品的佔有率。

➀微軟:咖啡+甜品+電子體驗區

早在2009年,微軟已經在巴黎開出了第一家自營咖啡品牌:“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它沒有跟其他品牌跨界合作,也沒有找其他實體做噱頭。目前,在歐洲已陸續開出多家分店。

這家店的賣點除了咖啡以外,還有隨意免費體驗的Microsoft 商品區,比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視機。但這些電子產品並不售賣。

與阿裡不同的是,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店內產品種類很豐富,有各式各樣的甜點麵包,其中,咖啡是自助式。

➁京東:奶茶+電子產品+活動

微軟咖啡館的模式,又讓人想起了近幾年京東在北京、深圳開出的“智慧奶茶館”,店內除了提供奶茶、咖啡等產品以外,還有創業孵化器的作用。

同時,也售賣京東線上平臺的部分智慧硬體產品,比如,智慧電熱水壺、智慧水杯、體重秤、排插、燃速智能健身車、EEGSmart 智慧腦電眼罩、小酒保飲酒服務管家等。就連製作奶茶的機器,也在售賣範圍。

從微軟和京東的線下實體店的模式能看出,他們更基於自身的電子產品,通過實體的形式,來增加與顧客的溝通,進而還原產品的“真實感”。

無論阿裡雲的“Apsara咖啡館”,還是微軟的“Microsoft The Digital Eatery”,或是京東的奶茶館,以及網易的“易間”。

這些咖啡館的定位和運營模式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文化很相似,都是在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以及關於連接人與人、發現產品與市場、激勵消費與互動、創新店面與運營之間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