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黃藍掌門人史燕來:為孩子未來打好底色

《中國婦女》2017年6月!”

正說著,嬌小玲瓏、溫恭蘊藉的史燕來就翩然而至,隨身帶一本棕色皮質手賬,密密麻麻記滿了許多瑣細:一句話、一首詩詞、一個服裝搭配小細節……“很多小事我都記著呢,哪怕再小再模糊的內容,比如‘下周我們約一下再說’,好多人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我不管多忙都會記得回復。”

採訪翌日,

參觀紅黃藍首城國際幼稚園。34歲的園長潘儒幹練俐落、笑容熱情,能清楚地叫出全園300個孩子的名字。在紅黃藍出嫁、生娃的她,言談舉止竟也頗肖史燕來。“史總記得我們每個園長的生日,一次她在國外出差,還特意按照北京時間踩著零點給我發了生日祝福,比我愛人更早。”

史燕來常說,“你身邊的人就隱藏著你的未來。我珍視每個員工,只有他們內心感受到愛,才能把這愛傳遞給園裡的孩子們、家長們,

再傳向社區和社會。”也許正是這份以心換心的情誼,紅黃藍的園長們,才有底氣在資本風起雲湧的時代,面對獵頭幾倍甚至更多年薪的轟炸都能淡定自如。“因為紅黃藍給我們的愛、學習機會、成長空間、職業通途,都是金錢買不到的。”

回憶起來,當初創辦親子園,史燕來和團隊頭腦風暴起了紅黃藍這個名字,還曾遭反對——單從名字來看,很難看出這是做兒童教育的,

缺乏品牌辨識度,但史燕來堅持:“紅黃藍是色彩的三原色。紅色象徵媽媽,寓意激情;黃色象徵孩子,寓意夢想和未來;藍色象徵爸爸,寓意智慧、信念和包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家庭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營造一個有愛的氛圍,打好人生的底色,將來他們會創造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想吃螃蟹,不能等

“我都沒看出來你這麼有主見!”1996年的一天,當史燕來決定開辦北京第一家翻斗樂兒童城時,父親相當驚訝——來來從小到大都是安靜懂事的“乖乖女”,上學時成績中上游,與人交往不爭不搶,甘願“坐在路邊為人鼓掌”,他怎麼也想不到一路順遂的女兒會大膽創業。

生於一個普通知識份子家庭,史燕來自認不如父親有才,

也不比母親更堅韌,但她受益於快樂的童年和不被打擾的青少年時光。“父母從沒要求我一定要超越他們,也從不逼迫我一定要多麼用功,他們為我創造的平和包容的家庭環境,給了我獨立成長的自由空間。”而創業,挖掘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

史燕來說,“只要我認准了,就一定會做。而且,我不會等到有八分把握了再做,如果一件事我覺得有意義,我喜歡,又有市場需求,哪怕只有三分眉目,我也會投身其中。”當年,翻斗樂就紅了,新晉媽媽史燕來又發現了新需求——與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她不會帶孩子。而深受孩子喜歡的翻斗樂,易被複製,不夠深層次、系統化。有沒有可能更好更專業地幫助父母呢?

為了探索可行性,她甚至花了8萬元,請來零點諮詢做調研。“那時候去找專業公司做前期市場調研的並不多,但這項調查讓我堅定了信心,方向也更清晰了。”於是,1998年7月,兒子剛半歲,史燕來就創建了紅黃藍親子園,成為了中國早教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並首創“親子園”這一名詞。

在毫無案例可供借鑒的當年,圖書館裡很難找到親子圖書,知道“早期教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史燕來要做的事是從無到有,自己研發教材,自己找園所,親自招聘每一位教師。“遇到困難,我的方法是,第一找專家,第二找標杆,國際國內都放在一起研究,從課程、教師到教具、環境都必須選最適合孩子的。”

史燕來第一次招聘吸引了全國400名應聘者,經過三輪嚴格篩選加專家培訓,最後只錄用了四人。“我和老師們每天都去附近社區給家長們講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帶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只為告訴大家,早教不是知識灌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體驗快樂學習,培養多元能力。”又由於採用了現在很流行的“免費試聽”制,紅黃藍親子園一開園就火了。

這條路沒有愛走不遠

為了激勵整個團隊,2001年,史燕來正式註冊了紅黃藍公司,推行“骨幹員工持股制”。在她看來,“成功有幾個原則,第一就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當時共吸納了38個股東,卻沒有一個控股股東,史燕來也不控股。“好機制就像大磁場,吸引每個人做最好的自己。人與人之間也是靠吸引力,而不是被管出來的。”也是有了這種機制,許多優秀園長為了支持紅黃藍在二三線城市發展,毅然離開北京。“我從不為困難挫折掉淚,我只會因感動而哭。有一次,聽說一位老園長怕我擔心,隱瞞病情去外地開園,我哭了……”

2003年,是史燕來創業史上最難的一年。那年春,紅黃藍剛剛建成第一家幼稚園,資金相當緊張,“非典”卻忽然來襲。史燕來決定閉園停業,果斷實行“工資倒掛”制,自己每月只領300元,也給全國加盟商免除了50%的年度服務費,但對孩子的教育一天也沒停。“老師堅持編寫教案,在家給家長發送遊戲材料。我還記得有位老師家住山裡,信號不好,每天都要爬到山頂上給家長髮資訊。”

就這樣,人心換人心,“非典”過後,紅黃藍因禍得福,生源不但沒流失,還逐漸漲了起來,有些家長還變成了合作夥伴,員工、加盟商更在大事面前看到了史燕來和公司的擔當。“非典中,也有園長帶走了教學主任和家長,也嘗過被追債的滋味,但我都扛過來了,我不胖不高,還溜肩,但我真敢沖到前面,頂起來。”

2008年,紅黃藍剛拿到A輪融資不久,全球金融危機就爆發了。“很幸運,我們是穿著棉襖過冬的,但‘不差錢’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相反,我們面臨了更加艱難的抉擇。”一個選擇是跑馬圈地,當時拿地拿園成本下降,輕輕鬆松就可以收一大堆園,此時不抓緊擴張,更待何時?另一個選擇是,放慢腳步,內部優化,重新梳理整個體系,將親子園和幼稚園兩個互不搭界的體系一體化,投入自主研發,啟動竹兜育兒家庭教育產品。

如何花錢比如何掙錢更需要智慧,史燕來選擇了後者。“我很清楚,我們的體系還有待提升,重拳出擊一定要在充分的積攢之後,欲速則不達。教育是一項長遠事業,部分短期利益你必須放棄。”她還會勸慕名而來的加盟商,如果你特別想賺錢,不要投資幼稚園,這是一條沒有愛走不好的路。”

在紅黃藍第一個十年的總結會上,史燕來曾說:“第一個十年是創業中走過來的,第二個十年我們要秉承紅黃藍的創業心態,第三個十年我們還是創業者。”在她眼中,創業是種心態,人一輩子都在創業。

做大事,也懂得珍惜“小確幸”

“我希望自己和紅黃藍是個平臺,可持續地提供教育資源和精神養料。在這個平臺上,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事業團隊,都能得以健康的成長。”與很多事業有成的大女人不同,除了做大事,她也願珍惜一些美好的“小確幸”。比如,結婚二十多年來,史燕來和先生從沒吵過架,“我先生怎麼捨得對我發火呢?怕我忙起來一天都顧不上吃東西,從結婚起,他為了給我做早餐每天都比我起得更早。”——史燕來家住北五環,要到南二環的公司上班,六點半就得起床,而丈夫的單位離家只有5分鐘,有時給她做完飯還得補個回籠覺。

雖然史燕來很少有時間做家務,但丈夫的朋友來做客時,她總會去端水沏茶,對丈夫無比尊重。無論她在創業中做了多麼大膽的決策,她也有小女生的一面,“怕黑”、“不敢走夜路”,晚上回家時,如果司機不在時都是丈夫來接。有段時間,她下班後也卸妝很晚,好讓另一半欣賞一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婚姻家庭絕對需要用心經營,而且常常是點點滴滴。

在史燕來看來,最好用的一個幸福秘訣,就是聊天。“只要不出差,無論多忙,我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陪我兒子聊天。哪怕在紅黃藍剛起步時,千頭萬緒都等著我拍板拿主意,不管心情多繁雜,我也會靜下來和孩子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第二件事是陪我先生聊天。說句悄悄話,你做一天的家務,也比不上陪先生聊天一小時的效果好。等他們都睡著了,半夜我再起來工作,每天不回完上百封郵件我不會睡覺。”

而在孩子面前,無論自己事業到了哪步,她都不斷樹立與維護丈夫的權威,她經常和兒子說起,“你爸爸很偉大”,“媽媽覺得你爸爸擁有特別好的心態,這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媽媽的衝勁和爸爸的理性同樣好,你就吸取了爸爸媽媽的優點”……這些話,讓兒子對父母建立起不同方式卻同等重要的情感,讓他內心的天平保持平衡,不覺得父母之間有何差距。

成長,父母和孩子都需自我探索

史燕來和兒子親密如摯友

在所有人生角色中,史燕來最喜歡扮演的是媽媽。“因為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何況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我的孩子都不能幸福成長,那怎麼都說不過去。”

史燕來偶爾會帶兒子去工作場合,比如讓他默默坐在一個角落旁觀媽媽開會的過程。他會很驚訝于媽媽原來是這樣工作的,很佩服,甚至提出,暑假給媽媽當一個月的秘書。

兒子小時候喜歡玩電子遊戲,史燕來發現後,與很多家長嚴令禁止不同,她不但允許孩子玩,還自己玩。“我特別不愛玩遊戲機,也沒時間,但為了能和兒子在一起,進入他的世界,我硬著頭皮學著打,而且我比他打得還好。兒子有一整年都打不過我,他就興奮了,要跟我比賽。你說這母子感情得有多深厚啊?當我贏得了主動,就開始規定一周玩幾次,直到兒子超過我……”

在紅黃藍的竹兜早教產品中,主人公的人設是熊貓竹兜,性格活潑開朗,還有他的好朋友河馬塔塔、兔子圖圖、狐狸悠悠、刺蝟球球。史燕來感覺兒子的性格就像河馬塔塔,有點慢,也糾結過要不要改變他。但很快她意識到,人的成長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河馬的優勢就是善於思考,為什麼一定要逼著他從塔塔變成竹兜呢?“教育不是削足適履,而是量體裁衣,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

既然兒子喜歡思辨,史燕來家裡每週就會有一個辯論主題,母子之間常年保持著高品質的交流。“兒子今年19歲了,我們一拿起電話還能聊3個小時。從天文地理到新聞、心理,無所不聊。”比如,當還上初中的兒子提出要去留學時,史燕來和兒子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她沒想到,兒子竟說:“我不走,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就得一直照顧我;我出國,他們可以到像海南這樣暖和的地方過冬,對血壓好。而且,在國內他們都寵著我,我也很想出去鍛煉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他還打比喻說,踢球時自己跑動能力較弱,但臨門一腳還行。在國內可能永遠不會看到他的英姿,國外卻可能會有人為他尖叫——那裡更能彰顯個性,他想給自己一個贏得喝彩的機會……有理有據,史燕來被這一席話說服了。

不久前,兒子又在提前思考如何選擇大學專業的問題,一個電話打來,幾個小時的交流中,史燕來不給兒子答案,但會給思路和建議:“第一,你要看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最好的行業,你自己去查,儘量搭上向上的電梯;第二,在裡面找你最有興趣的。他馬上說,他想和生物醫藥、商業等方面的專家先聊聊看,他的視野一下子打開了。”

對於兒子的未來,史燕來並不焦慮,“我大學畢業時都沒找到目標,工作了才開始努力學習,甚至是當了媽媽後,我才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孕育出一種厚重的責任感,我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我們永遠都在自我探索的路上。”

哪怕只有三分眉目,我也會投身其中。”當年,翻斗樂就紅了,新晉媽媽史燕來又發現了新需求——與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她不會帶孩子。而深受孩子喜歡的翻斗樂,易被複製,不夠深層次、系統化。有沒有可能更好更專業地幫助父母呢?

為了探索可行性,她甚至花了8萬元,請來零點諮詢做調研。“那時候去找專業公司做前期市場調研的並不多,但這項調查讓我堅定了信心,方向也更清晰了。”於是,1998年7月,兒子剛半歲,史燕來就創建了紅黃藍親子園,成為了中國早教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並首創“親子園”這一名詞。

在毫無案例可供借鑒的當年,圖書館裡很難找到親子圖書,知道“早期教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史燕來要做的事是從無到有,自己研發教材,自己找園所,親自招聘每一位教師。“遇到困難,我的方法是,第一找專家,第二找標杆,國際國內都放在一起研究,從課程、教師到教具、環境都必須選最適合孩子的。”

史燕來第一次招聘吸引了全國400名應聘者,經過三輪嚴格篩選加專家培訓,最後只錄用了四人。“我和老師們每天都去附近社區給家長們講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帶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只為告訴大家,早教不是知識灌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體驗快樂學習,培養多元能力。”又由於採用了現在很流行的“免費試聽”制,紅黃藍親子園一開園就火了。

這條路沒有愛走不遠

為了激勵整個團隊,2001年,史燕來正式註冊了紅黃藍公司,推行“骨幹員工持股制”。在她看來,“成功有幾個原則,第一就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當時共吸納了38個股東,卻沒有一個控股股東,史燕來也不控股。“好機制就像大磁場,吸引每個人做最好的自己。人與人之間也是靠吸引力,而不是被管出來的。”也是有了這種機制,許多優秀園長為了支持紅黃藍在二三線城市發展,毅然離開北京。“我從不為困難挫折掉淚,我只會因感動而哭。有一次,聽說一位老園長怕我擔心,隱瞞病情去外地開園,我哭了……”

2003年,是史燕來創業史上最難的一年。那年春,紅黃藍剛剛建成第一家幼稚園,資金相當緊張,“非典”卻忽然來襲。史燕來決定閉園停業,果斷實行“工資倒掛”制,自己每月只領300元,也給全國加盟商免除了50%的年度服務費,但對孩子的教育一天也沒停。“老師堅持編寫教案,在家給家長發送遊戲材料。我還記得有位老師家住山裡,信號不好,每天都要爬到山頂上給家長髮資訊。”

就這樣,人心換人心,“非典”過後,紅黃藍因禍得福,生源不但沒流失,還逐漸漲了起來,有些家長還變成了合作夥伴,員工、加盟商更在大事面前看到了史燕來和公司的擔當。“非典中,也有園長帶走了教學主任和家長,也嘗過被追債的滋味,但我都扛過來了,我不胖不高,還溜肩,但我真敢沖到前面,頂起來。”

2008年,紅黃藍剛拿到A輪融資不久,全球金融危機就爆發了。“很幸運,我們是穿著棉襖過冬的,但‘不差錢’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相反,我們面臨了更加艱難的抉擇。”一個選擇是跑馬圈地,當時拿地拿園成本下降,輕輕鬆松就可以收一大堆園,此時不抓緊擴張,更待何時?另一個選擇是,放慢腳步,內部優化,重新梳理整個體系,將親子園和幼稚園兩個互不搭界的體系一體化,投入自主研發,啟動竹兜育兒家庭教育產品。

如何花錢比如何掙錢更需要智慧,史燕來選擇了後者。“我很清楚,我們的體系還有待提升,重拳出擊一定要在充分的積攢之後,欲速則不達。教育是一項長遠事業,部分短期利益你必須放棄。”她還會勸慕名而來的加盟商,如果你特別想賺錢,不要投資幼稚園,這是一條沒有愛走不好的路。”

在紅黃藍第一個十年的總結會上,史燕來曾說:“第一個十年是創業中走過來的,第二個十年我們要秉承紅黃藍的創業心態,第三個十年我們還是創業者。”在她眼中,創業是種心態,人一輩子都在創業。

做大事,也懂得珍惜“小確幸”

“我希望自己和紅黃藍是個平臺,可持續地提供教育資源和精神養料。在這個平臺上,無論是家庭成員還是事業團隊,都能得以健康的成長。”與很多事業有成的大女人不同,除了做大事,她也願珍惜一些美好的“小確幸”。比如,結婚二十多年來,史燕來和先生從沒吵過架,“我先生怎麼捨得對我發火呢?怕我忙起來一天都顧不上吃東西,從結婚起,他為了給我做早餐每天都比我起得更早。”——史燕來家住北五環,要到南二環的公司上班,六點半就得起床,而丈夫的單位離家只有5分鐘,有時給她做完飯還得補個回籠覺。

雖然史燕來很少有時間做家務,但丈夫的朋友來做客時,她總會去端水沏茶,對丈夫無比尊重。無論她在創業中做了多麼大膽的決策,她也有小女生的一面,“怕黑”、“不敢走夜路”,晚上回家時,如果司機不在時都是丈夫來接。有段時間,她下班後也卸妝很晚,好讓另一半欣賞一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婚姻家庭絕對需要用心經營,而且常常是點點滴滴。

在史燕來看來,最好用的一個幸福秘訣,就是聊天。“只要不出差,無論多忙,我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陪我兒子聊天。哪怕在紅黃藍剛起步時,千頭萬緒都等著我拍板拿主意,不管心情多繁雜,我也會靜下來和孩子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第二件事是陪我先生聊天。說句悄悄話,你做一天的家務,也比不上陪先生聊天一小時的效果好。等他們都睡著了,半夜我再起來工作,每天不回完上百封郵件我不會睡覺。”

而在孩子面前,無論自己事業到了哪步,她都不斷樹立與維護丈夫的權威,她經常和兒子說起,“你爸爸很偉大”,“媽媽覺得你爸爸擁有特別好的心態,這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媽媽的衝勁和爸爸的理性同樣好,你就吸取了爸爸媽媽的優點”……這些話,讓兒子對父母建立起不同方式卻同等重要的情感,讓他內心的天平保持平衡,不覺得父母之間有何差距。

成長,父母和孩子都需自我探索

史燕來和兒子親密如摯友

在所有人生角色中,史燕來最喜歡扮演的是媽媽。“因為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何況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我的孩子都不能幸福成長,那怎麼都說不過去。”

史燕來偶爾會帶兒子去工作場合,比如讓他默默坐在一個角落旁觀媽媽開會的過程。他會很驚訝于媽媽原來是這樣工作的,很佩服,甚至提出,暑假給媽媽當一個月的秘書。

兒子小時候喜歡玩電子遊戲,史燕來發現後,與很多家長嚴令禁止不同,她不但允許孩子玩,還自己玩。“我特別不愛玩遊戲機,也沒時間,但為了能和兒子在一起,進入他的世界,我硬著頭皮學著打,而且我比他打得還好。兒子有一整年都打不過我,他就興奮了,要跟我比賽。你說這母子感情得有多深厚啊?當我贏得了主動,就開始規定一周玩幾次,直到兒子超過我……”

在紅黃藍的竹兜早教產品中,主人公的人設是熊貓竹兜,性格活潑開朗,還有他的好朋友河馬塔塔、兔子圖圖、狐狸悠悠、刺蝟球球。史燕來感覺兒子的性格就像河馬塔塔,有點慢,也糾結過要不要改變他。但很快她意識到,人的成長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河馬的優勢就是善於思考,為什麼一定要逼著他從塔塔變成竹兜呢?“教育不是削足適履,而是量體裁衣,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

既然兒子喜歡思辨,史燕來家裡每週就會有一個辯論主題,母子之間常年保持著高品質的交流。“兒子今年19歲了,我們一拿起電話還能聊3個小時。從天文地理到新聞、心理,無所不聊。”比如,當還上初中的兒子提出要去留學時,史燕來和兒子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她沒想到,兒子竟說:“我不走,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就得一直照顧我;我出國,他們可以到像海南這樣暖和的地方過冬,對血壓好。而且,在國內他們都寵著我,我也很想出去鍛煉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他還打比喻說,踢球時自己跑動能力較弱,但臨門一腳還行。在國內可能永遠不會看到他的英姿,國外卻可能會有人為他尖叫——那裡更能彰顯個性,他想給自己一個贏得喝彩的機會……有理有據,史燕來被這一席話說服了。

不久前,兒子又在提前思考如何選擇大學專業的問題,一個電話打來,幾個小時的交流中,史燕來不給兒子答案,但會給思路和建議:“第一,你要看未來十年、二十年發展最好的行業,你自己去查,儘量搭上向上的電梯;第二,在裡面找你最有興趣的。他馬上說,他想和生物醫藥、商業等方面的專家先聊聊看,他的視野一下子打開了。”

對於兒子的未來,史燕來並不焦慮,“我大學畢業時都沒找到目標,工作了才開始努力學習,甚至是當了媽媽後,我才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孕育出一種厚重的責任感,我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我們永遠都在自我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