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遵義市12家企業入選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企業

陶藝館

左惠平和李躍製作通草堆畫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遵義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茅臺酒釀制技藝、廖氏化風丹製作技藝、仡佬族儺戲、桐梓苗族服飾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市各民族歷史文化、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多年的搶救和傳承發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民眾的保護意識有待加強,保護傳承政策措施相對單一、滯後,政府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局面沒有完全形成等問題。對此,我市計畫逐步建立一批保持傳統技藝、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市、縣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目前,遵義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已經擬定,

12家企業入選,待公示完成後將進行授牌。

板橋豆腐乾——

秉承本真手工技藝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工作,是引導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市文物局非遺科副科長劉穎告訴記者,我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推薦工作於2016年8月底啟動,

經各地文化主管部門考察論證後,共向市文物局推薦了一批企業或單位作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在遵義板橋,豆腐乾技藝民間流傳甚廣。以板橋鎮李氏家族為代表的板橋手工豆腐乾久負盛名。

100多年前,李氏家族從四川綦江搬遷到現在的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將豆腐乾加工技藝帶到了遵義板橋鎮板橋村,一代一代,口傳心授,沿襲至今。

從最原始的粗加工,發展至今天的精加工,其豆腐乾工藝日臻完善,豆腐乾系列產品也逐漸形成品牌化,走入市場。板橋豆腐乾之鄉,也由此而得名,並獲得遵義市名優小吃稱號等榮譽。

據瞭解,“板橋豆腐乾”主要採用的傳統加工技藝,即選豆、磨漿、點制、烘烤、鹵制及烘烤材質等均具有傳統性和獨特性。劉穎介紹,當時接到申報資料後,他們便到板橋鎮對“板橋豆腐乾製作技藝”生產基地——塊塊香食品廠進行實地調研,

並聽了市級傳承人李茂林對豆腐乾製作流程的詳細介紹。目前,塊塊香食品廠主要產品有“五香味豆腐乾”“麻辣味豆腐乾”兩大類系列,已銷往省內外,年產值近300百萬元。

“以板橋豆腐乾為例,遵義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申報的第一個門檻就是要秉承手工技藝,在生產性保護活動中堅持非遺本真性、完整性。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希望通過示範基地的創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發揮帶動效應,拓展就業管道,形成產業鏈,提高社會效益。”市文物局副局長童勁松這樣說道。

通草堆畫——

堅持創作和傳承

通草堆畫是一種以通草片為主要材料,經過民間藝人巧妙構思和精心製作的美術手工藝品。貴州遵義、黔南和黔西南等地盛產野生通草,是一種藥用植物,其莖髓乾燥,呈潔白色圓柱形,經過切片加工成通草片,精心雕刻成形,繪畫堆貼成堆畫。

遵義通草堆畫製作技藝由左靖先生創立,自上世紀60年代創立到現在已經50多年了,經歷過繁榮期,也漸漸被市場經濟所代替。到了今天,這種純手工高成本的美術工藝品在發展上面臨巨大的市場問題。但作為通草堆畫第二代傳人和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左靖之女左惠平依舊堅持創作和傳承,便帶領兒子李躍積極開展各項傳承和發揚通草推畫技藝活動。

2013年5月,李躍在中華路書畫古玩城成立“遵義騰飛工藝品製作經營部”;2014年6月,在桃源路新東門成立“遵義通草堆畫工作室”。為更好地發揚和傳習遵義通草堆畫,2015年12月,李躍在老城紅軍街成立“遵義通草堆畫傳習所”,有6人跟隨他學習通草堆畫製作技藝。

“同時,我還和兩所小學合作在學校開辦通草堆畫傳習班,讓孩子們瞭解遵義通草堆畫的歷史和製作技藝。”李躍說,他母親一直鼓勵他積極參加各項省內省外會展、各項能工巧匠比賽,及各類展演宣傳公益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通草堆畫。

在堅持傳統技藝發揚和傳承的同時,左惠平也在不斷鼓勵李躍在工藝美術上進行創新。因此,李躍自學了剪紙技藝。剪紙傳統圖案豐富,技法較靈活,在不斷嘗試後,他製作出了一些通草堆畫和剪紙相結合的作品,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專案傳承情況如何,採取了哪些保護和傳承措施,能不能促進該專案持續性、長久性發展是考量其能否成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又一標準。通過對通草堆畫的考察,我們認為目前它是符合要求的。”劉穎告訴記者。

花茂村土陶燒制——

合理利用非遺資源

楓香鎮花茂村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製作的地方,土陶燒制技藝已有140多年歷史。但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土陶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越來越少,致使品種驟減。土陶匠人大都閒置了祖傳手藝而做其它,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

1994年前,花茂村從事土陶手藝的匠人有一百多戶,如今僅剩1戶,其中工匠只有5人。面對這種形勢,相關部門意識到,必須迅速採取措施對花茂村土陶燒制進行搶救和保護。為了搞好該專案的保護與傳承,2014年,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4、2015年,土陶匠人母先才被評為縣(區)級、市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為了讓“花茂土陶”傳承下去,2014年,播州區、楓香鎮投入資金改造土陶加工坊、生產棚、美化亮化周邊環境,並幫助協調資金50萬元,建起了“陶藝吧”“展覽館”等。

同時,母先才也打造了集藝術性、適用性于一體的全手工製作陶藝館,其製作工序有較高的觀賞性。為燒制更好的土陶,母先才組織工人、土陶傳承人到四川等地考察,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完善了楓香花茂土陶製作技藝流程。

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及母先才陶藝館的陶藝文化體驗區的對外開放,促進了當地群眾對土陶技藝的文化認知和自信,對外宣傳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拉動了當地旅遊項目,在當地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目前,通過中央電視臺對土陶文化的宣傳報導,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下一步,我們將配合楓香鎮成立專門機構,健全製作技藝等檔案資料,建立技藝傳授場所,組織專家對土陶技藝進行深層次挖掘、研究。此外,爭取每年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開展傳承人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瞭解這項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引導和幫助花茂村建立多個‘土陶合作社’,為產品銷售搭建平臺,真正實現對土陶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母先才這樣說。

目前,根據申報文本及實地調查結果,市文物局組織相關專家從專案概述、專案在生產性保護活動中堅持本真性及完整性、專案傳承情況、專案採取保護和傳承措施、生產性保護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五年保護計畫等方面進行評審,擬定了12家示範基地,待公示結束後即將進行命名。

看遵義新聞 上遵義新觀察網

長按二維碼圖片,就可輕鬆關注我們

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希望通過示範基地的創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發揮帶動效應,拓展就業管道,形成產業鏈,提高社會效益。”市文物局副局長童勁松這樣說道。

通草堆畫——

堅持創作和傳承

通草堆畫是一種以通草片為主要材料,經過民間藝人巧妙構思和精心製作的美術手工藝品。貴州遵義、黔南和黔西南等地盛產野生通草,是一種藥用植物,其莖髓乾燥,呈潔白色圓柱形,經過切片加工成通草片,精心雕刻成形,繪畫堆貼成堆畫。

遵義通草堆畫製作技藝由左靖先生創立,自上世紀60年代創立到現在已經50多年了,經歷過繁榮期,也漸漸被市場經濟所代替。到了今天,這種純手工高成本的美術工藝品在發展上面臨巨大的市場問題。但作為通草堆畫第二代傳人和省級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左靖之女左惠平依舊堅持創作和傳承,便帶領兒子李躍積極開展各項傳承和發揚通草推畫技藝活動。

2013年5月,李躍在中華路書畫古玩城成立“遵義騰飛工藝品製作經營部”;2014年6月,在桃源路新東門成立“遵義通草堆畫工作室”。為更好地發揚和傳習遵義通草堆畫,2015年12月,李躍在老城紅軍街成立“遵義通草堆畫傳習所”,有6人跟隨他學習通草堆畫製作技藝。

“同時,我還和兩所小學合作在學校開辦通草堆畫傳習班,讓孩子們瞭解遵義通草堆畫的歷史和製作技藝。”李躍說,他母親一直鼓勵他積極參加各項省內省外會展、各項能工巧匠比賽,及各類展演宣傳公益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通草堆畫。

在堅持傳統技藝發揚和傳承的同時,左惠平也在不斷鼓勵李躍在工藝美術上進行創新。因此,李躍自學了剪紙技藝。剪紙傳統圖案豐富,技法較靈活,在不斷嘗試後,他製作出了一些通草堆畫和剪紙相結合的作品,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專案傳承情況如何,採取了哪些保護和傳承措施,能不能促進該專案持續性、長久性發展是考量其能否成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又一標準。通過對通草堆畫的考察,我們認為目前它是符合要求的。”劉穎告訴記者。

花茂村土陶燒制——

合理利用非遺資源

楓香鎮花茂村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製作的地方,土陶燒制技藝已有140多年歷史。但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土陶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越來越少,致使品種驟減。土陶匠人大都閒置了祖傳手藝而做其它,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

1994年前,花茂村從事土陶手藝的匠人有一百多戶,如今僅剩1戶,其中工匠只有5人。面對這種形勢,相關部門意識到,必須迅速採取措施對花茂村土陶燒制進行搶救和保護。為了搞好該專案的保護與傳承,2014年,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4、2015年,土陶匠人母先才被評為縣(區)級、市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為了讓“花茂土陶”傳承下去,2014年,播州區、楓香鎮投入資金改造土陶加工坊、生產棚、美化亮化周邊環境,並幫助協調資金50萬元,建起了“陶藝吧”“展覽館”等。

同時,母先才也打造了集藝術性、適用性于一體的全手工製作陶藝館,其製作工序有較高的觀賞性。為燒制更好的土陶,母先才組織工人、土陶傳承人到四川等地考察,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完善了楓香花茂土陶製作技藝流程。

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及母先才陶藝館的陶藝文化體驗區的對外開放,促進了當地群眾對土陶技藝的文化認知和自信,對外宣傳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拉動了當地旅遊項目,在當地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目前,通過中央電視臺對土陶文化的宣傳報導,花茂村土陶燒制技藝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下一步,我們將配合楓香鎮成立專門機構,健全製作技藝等檔案資料,建立技藝傳授場所,組織專家對土陶技藝進行深層次挖掘、研究。此外,爭取每年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開展傳承人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瞭解這項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引導和幫助花茂村建立多個‘土陶合作社’,為產品銷售搭建平臺,真正實現對土陶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母先才這樣說。

目前,根據申報文本及實地調查結果,市文物局組織相關專家從專案概述、專案在生產性保護活動中堅持本真性及完整性、專案傳承情況、專案採取保護和傳承措施、生產性保護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五年保護計畫等方面進行評審,擬定了12家示範基地,待公示結束後即將進行命名。

看遵義新聞 上遵義新觀察網

長按二維碼圖片,就可輕鬆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