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我的中國“獨角獸”!這張信息量超大的圖,你能看懂多少?

對於創業者或者投資人來說,最喜歡的動物莫過於“獨角獸”了。

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通常被稱為獨角獸,如果遇到了它們,投資者很可能會大賺一筆。這類企業最初大多集中於軟體行業,

但近年來,更廣泛的公司也都加入獨角獸的行列。

近日,國外調研機構CB Insights公佈了全球最具價值科技創業公司榜單,一共有197家私營(未公開上市)科技公司上榜,全部都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也因此這個榜單被稱之為全球最具價值獨角獸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占到了49家。

滴滴、小米排名二三位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26日,這些公司的總估值約為6790億美元(注:在該機構網站上,

獨角獸公司數量和總估值處於不斷變動中),已募集資金總額達1420億美元左右。美國打車軟體巨頭優步(Uber)是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創業公司,估值達680億美元。

中國共有49家企業上榜。滴滴出行全球排名第二,估值達500億美元;小米排名第三,估值達460億美元。

榜單上有15家“十角獸”公司,即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其中6家是中國公司。除了前三甲優步、滴滴出行、小米,他們的排名依次為:

Airbnb(290億美元),旅宿仲介

Palantir(200億美元),資料解析

陸金所(185億美元),理財平臺

美團網(180億美元),團購網站

WeWork(169億美元),

眾創空間

SpaceX(120億美元),太空探索

Pinterest(110億美元),圖片社交網站

今日頭條(110億美元),推薦引擎

Flipkart(100億美元),電子商務

DropBox(100億美元),雲存儲軟體

Infor(100億美元),軟體及服務供應商

大疆創新(100億美元),無人機

近半數中國獨角獸,背後站著BATJ“四巨頭”

據瞭解,上榜公司共分13個類別,包括電商/市場、互聯網軟體及服務、金融科技、社交媒體、網路安全、定制、大資料、醫療護理、傳媒、硬體、移動軟體及服務、房地產和其他。其他包括教育科技、航空航太和增強現實/虛擬實境等。

其中,“獨角獸”最多的3個領域是:電商(17%)、互聯網軟體及服務(14%)和金融科技(11%)。

美國是擁有“獨角獸”公司最多的國家,超過一半(54%)的公司總部設在美國。中國則位居第二(23%),印度和英國以4%並列第三,德國和韓國以2%並列第五。其他國家擁有的“獨角獸”公司數量都不超過3個。

而且,CB Insights還撰文指出,中國互聯網企業“四巨頭”BATJ,即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京東,過去幾年投資了中國及亞洲近一半的獨角獸企業。

從亞洲來看,目前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超過60家,其中有41%的企業由BATJ投資,但其中也包括巨頭的附屬企業,比如阿裡巴巴的螞蟻金服。

如果只看中國市場,這個比例則更高。46%的中國獨角獸公司由BATJ投資。其中,騰訊背景的“獨角獸”數量最多,共有15家,包括餓了麼、滴滴出行、眾安保險、快手、鏈家和NIO蔚來。

而在亞洲其它地區,比如印度,阿裡巴巴、螞蟻金服和騰訊也非常活躍,投資了很多有價值的印度科技公司。2016年8月,騰訊參加了Flipkart的最新一輪融資,並領投了即時通訊應用Hike。

此外,騰訊還投資了韓國的遊戲巨頭投資CJ Game和印尼的“摩托車優步”Go-JEK。

“獨角獸”重心正從美國向中國轉移

如前所述,獨角獸公司主要出在高科技領域,其中互聯網領域尤為活躍。許多重要創新都是由“獨角獸”的出現而帶動的。獨角獸公司被視為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代表著科技轉化為市場應用的活躍程度。

據高盛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僅誕生三家獨角獸公司,與2015年的第三季度相去甚遠,當時短短三個月時間全球就崛起25家獨角獸公司。

從2014年初到2015年底,全球每季度平均增加15-16家獨角獸,但在2015年之後,這個數字大幅減少至5-6家。據此,高盛分析師Heather Bellini表示,全球獨角獸數量已經趨於穩定,同時獨角獸企業退出情況也比較穩定。

言下之意,獨角獸公司新增數量逐年減少,或許意味著新經濟後繼乏力。但《人民日報》日前刊文評論稱,這樣的結論有失偏頗。

作者姜奇平指出:目前,技術創新正處於結構變化中,技術創新重心的轉移,是目前獨角獸公司增長平穩的主要原因。在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獨角獸公司中,來自美國的占比有所降低,反映出美國潛在的獨角獸企業正處在一個蓄勢待發的狀態。

面向未來,許多新科技仍在不斷湧現,下一代“獨角獸”並沒有出現明顯減少的勢頭。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技術創新正在興起,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許多領域急趕美國,亞洲獨角獸企業占比已達到29%,趨於增加。歐洲獨角獸企業則穩定在10%的水準。

同時,高盛發佈的資料嚴重低估了中國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個中原因主要是高盛的統計以美國技術創新型獨角獸企業為中心,而對市場創新型獨角獸企業的大量湧現視而不見,進而掩蓋了“獨角獸”重心從美國向中國轉移的事實。

據中國科技部統計,2016年中國“獨角獸”榜單上榜企業已達到131家,總估值超過4876億美元,平均估值37.2億美元。其中7家估值超過(含)100億美元。中國“獨角獸”以電子商務為主,有31家之多,這是中國領先於美國且被美國忽略的領域。

總體來說,全球獨角獸企業減少,只是一種摻雜著部分真相的假相。真相是,美國“獨角獸”數量趨於穩定,而中國獨角獸公司出現高速增長,全球“獨角獸”分佈正發生深刻的結構變化。以市場為背景的企業創新,重心正從美國移向中國。

每經編輯 趙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CB Insights、人民日報、華爾街見聞等

其中,騰訊背景的“獨角獸”數量最多,共有15家,包括餓了麼、滴滴出行、眾安保險、快手、鏈家和NIO蔚來。

而在亞洲其它地區,比如印度,阿裡巴巴、螞蟻金服和騰訊也非常活躍,投資了很多有價值的印度科技公司。2016年8月,騰訊參加了Flipkart的最新一輪融資,並領投了即時通訊應用Hike。

此外,騰訊還投資了韓國的遊戲巨頭投資CJ Game和印尼的“摩托車優步”Go-JEK。

“獨角獸”重心正從美國向中國轉移

如前所述,獨角獸公司主要出在高科技領域,其中互聯網領域尤為活躍。許多重要創新都是由“獨角獸”的出現而帶動的。獨角獸公司被視為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代表著科技轉化為市場應用的活躍程度。

據高盛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僅誕生三家獨角獸公司,與2015年的第三季度相去甚遠,當時短短三個月時間全球就崛起25家獨角獸公司。

從2014年初到2015年底,全球每季度平均增加15-16家獨角獸,但在2015年之後,這個數字大幅減少至5-6家。據此,高盛分析師Heather Bellini表示,全球獨角獸數量已經趨於穩定,同時獨角獸企業退出情況也比較穩定。

言下之意,獨角獸公司新增數量逐年減少,或許意味著新經濟後繼乏力。但《人民日報》日前刊文評論稱,這樣的結論有失偏頗。

作者姜奇平指出:目前,技術創新正處於結構變化中,技術創新重心的轉移,是目前獨角獸公司增長平穩的主要原因。在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獨角獸公司中,來自美國的占比有所降低,反映出美國潛在的獨角獸企業正處在一個蓄勢待發的狀態。

面向未來,許多新科技仍在不斷湧現,下一代“獨角獸”並沒有出現明顯減少的勢頭。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技術創新正在興起,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許多領域急趕美國,亞洲獨角獸企業占比已達到29%,趨於增加。歐洲獨角獸企業則穩定在10%的水準。

同時,高盛發佈的資料嚴重低估了中國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個中原因主要是高盛的統計以美國技術創新型獨角獸企業為中心,而對市場創新型獨角獸企業的大量湧現視而不見,進而掩蓋了“獨角獸”重心從美國向中國轉移的事實。

據中國科技部統計,2016年中國“獨角獸”榜單上榜企業已達到131家,總估值超過4876億美元,平均估值37.2億美元。其中7家估值超過(含)100億美元。中國“獨角獸”以電子商務為主,有31家之多,這是中國領先於美國且被美國忽略的領域。

總體來說,全球獨角獸企業減少,只是一種摻雜著部分真相的假相。真相是,美國“獨角獸”數量趨於穩定,而中國獨角獸公司出現高速增長,全球“獨角獸”分佈正發生深刻的結構變化。以市場為背景的企業創新,重心正從美國移向中國。

每經編輯 趙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CB Insights、人民日報、華爾街見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