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紐約時報》評價她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沒錯,她是寧海人!

《紐約時報》 評價她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對於寧海人來說,這是一位讓我們感到自豪的“鄉人”。

她叫趙家珍,中國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會會長。

她為多部優秀電影電視劇錄製古琴音樂和擔任古琴藝術指導。比如我們在《末代皇帝》、《三國演義》、《甄嬛傳》等影視作品裡聽到的古琴,都是出自趙家珍之手。

2011年她的個人古琴獨奏專輯《琴-趙家珍》獲第十屆美國獨立音樂世界音樂最佳專輯大獎。

最近,古琴大師趙家珍故鄉行古琴雅集在寧海越劇團百花劇場內舉行,趙家珍攜眾弟子,為甯海的古琴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高水準的古琴演奏盛會。

同時,由趙家珍教授主導的首家弘琴館分館在寧海揭牌。

下面跟小編一起走進趙家珍的古琴世界,瞭解她和古琴,還有心中的那份鄉愁。全文約3031字,閱讀約需3分鐘。

1

每年清明前,趙家珍都會回一趟寧海西店,到自己祖上的墳頭添一捧新土。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固定的儀式。無論到了何時,浙江東部的這一塊小小的地方,都是她的牽掛。

小時候,趙家珍在西店呆過很長一段時間。在她的記憶裡,這個叫西店的地方,有一條老街,老街中間,有一條溪流。每到春天時,

這條老街就會變得特別的濕潤。

老街上有一座兩進的房子,這便是趙家珍爺爺的房子。對於趙家珍而言,爺爺是她人生中特別重要的一個人。爺爺是紅幫裁縫,早年間,帶著一身漂亮的裁縫手藝,去上海謀過生活,見過世面。小時候,爺爺經常會給趙家珍講他在上海聽到的或見到的人事。爺爺還指導趙家珍看書,比如《石頭記》,《古文觀止》,《前後赤壁賦》,爺爺還讓趙家珍練習毛筆字。

有趣的是,爺爺自己並不會寫毛筆字,但他覺得趙家珍應該學。他認為,寫好字,是受用一生的事。現在,趙家珍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便是那時練下的童子功。

趙家珍說,爺爺影響了自己的一生,他幫著自己樹立起了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己的名字,也是爺爺取下的。而古琴,也可能是那個時候種下的種子,因為在爺爺讓自己看的那些書中,經常能看到古琴這種古老樂器的身影。

趙家珍說,這可能便是自己跟古琴最初的一種淵源。

2

爺爺在上海做裁縫,也在上海置辦下了產業。後來,趙家珍也便出生在上海,住在上海。很小的時候,趙家珍便對音樂感興趣。父親也支持,讓她去學小提琴。十四五歲那年,教小提琴的老師家來了一位先生,在聽了趙家珍的小提琴後,他說,你可以試著學學古琴。老師的這句話,讓趙家珍翻起了曾在書籍裡看到的那些記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趙家珍開始跟著這位先生學習古琴。這位先生便是古琴大師龔一。

對於自己跟古琴的緣分,趙家珍並不想把它神聖化,她說,自己能學習古琴,主要還是得益于媽媽。媽媽特別支持自己彈古琴,她說,你以後就彈這個吧,這個聲音輕輕的,蠻好,小提琴聲音大,影響我睡覺。

就這樣,趙家珍一直學習著古琴。1980年,中央音樂學院招第一屆古琴班,父親慫恿趙家珍也去試試,父親說,別當去考試,就當去玩。去看看長城,故宮。對於那時的趙家珍來說,的確也是抱著玩的心態去的北京,因為她最擅長的是理工科,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樂家。而且,北京有長城,故宮,還有一門久未謀面的遠房親戚,這些都是吸引她去北京的原因。

到了考場,經過一番初試、筆試、文化課考試,一路下來,最後,趙家珍竟然順利考取了。這一下,她就沒有選擇了。因為中央音樂學院是提前招生,考上了,就不能選擇別的學校了。就這樣,似乎有點誤打誤撞的,趙家珍走上了專業的古琴之路。

3

趙家珍的文化課很好,上音樂學院,很多功課又可以免修,所以,對趙家珍來說,音樂學院裡的那些課程很是輕鬆。那時,學校有許多國外的專家來上音樂課,講座式的。趙家珍便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參加這些講座上,幾乎一堂都沒落下過。

趙家珍說,自己能真正理解古琴這件樂器,一是因為學校的專業學習,二便是這些看似隨意的講座。專業學習,讓自己明白了音樂是怎麼回事。聽了這些講座,更讓自己真正感受到了音樂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

除了音樂,音樂學院的四年,給趙家珍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那時,北京沒有霧霾,但風沙特別大,到食堂打來飯回宿舍,不到100米的距離,飯菜上便會落下一層黃沙。廚房裡有位唐師傅,是寧波人,每次見了趙家珍,都會用寧波話親切地打招呼,每次給趙家珍的飯菜,也總會比別人多一些。趙家珍說,多虧唐師傅的熱情,自己在學校的四年,竟然胖了20斤。

可以說,音樂學院念書的這四年,打開了趙家珍的眼界,也打開了她的人生,對於她來說,這是受益終身的四年。

在大學裡,趙家珍的指導老師是吳景修先生,吳先生是虞山派的一代宗師。吳先生的演奏風格,對古琴的理解和造詣,在行內都是頂尖的。跟著吳景修先生,趙家珍明白了一件事情,古琴代表了一種文化,但歸根結底,它是一門樂器,它是一種音樂的表達方式。

在音樂學院完成四年的學業後,趙家珍留校成了一名教授古琴的老師。從此後,她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所音樂的搖籃。

4

在趙家珍的印象中,她剛開始學習古琴的時候,全國學古琴、彈古琴的人,攏共不會超過200個。這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興起,全國一片古琴熱,現在,估計全國接觸古琴、學習古琴的人,200萬都不止。

這是好事,趙家珍說。任何事情,要取得好的成績,都需要一個龐大的基座作為保證。當然,她對現在人們接受古琴的方式保留著自己的看法。趙家珍說,現在人學習古琴,大多數是文化意義上的選擇,很少有人從音樂上去瞭解古琴,接納古琴。

趙家珍說,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音樂的原理是相通的。很多人覺得,音樂的正統是西方。西方音樂在資本革命以後,被科學化,可以被分析。可實際上,反過來,用這些方法來分析中國古代的樂器,也同樣成立。中國古代的樂器,都是黃鐘大呂,有固定的音高,非常科學化,不像很多人以為的,是隨意而為。就拿古琴來說,作為一件樂器,它是非常科學的,它集合了弦樂和彈撥兩種樂器於一身。和一些西方樂器相比,它更科學,也更豐富。但很少會有人去注意這一點,他們最關注的是,《酒狂》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憶古人》裡寄託了一種怎麼樣的情緒,而不會去認真分析一句《秋塞吟》裡轉了幾個調。

趙家珍說,以文化理解古琴,沒錯,但這種方式是單薄的,要真正瞭解古琴,就必須要從音樂上進入。這是許多古琴愛好者和學習者應該有所意識的一點。

5

現在的趙家珍,有著兩個身份,一個是教授古琴的老師,一個是古琴演奏家。但趙家珍對自己的評價卻是,我是一個最不像“琴人”的“琴人”。

趙家珍笑稱,在她的圈子裡,她是最追求時尚的,她經常引領下一季服裝的顏色主流。有趣的是,趙家珍的手機上套著一個非常時尚的手機殼,上面寫著“我是一個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子”。趙家珍說,這是學生送給她的禮物,她覺得好玩,就用上了。或許,這就是趙家珍對古琴的理解,古琴就是古琴,生活就是生活,沒必要非得穿個唐裝漢服,才能演奏古琴。就像民國的那些古琴演奏家,很多都是西裝革履,也不會顯得違和。

趙家珍說,其實,古琴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是孤獨的,柔弱的。雖然它有時候表達著愁緒,但同樣,它也表達激情,豪情。可以想像下,中國古代的文人,秦漢的,魏晉的,比如嵇康,那是什麼樣的氣度。所謂的劍膽琴心,琴是和劍並立,行走天涯的,怎麼會柔弱呢?

這些年,除了傳統的古琴曲目,趙家珍也嘗試用古琴彈奏一些新的曲目。比如我們在《末代皇帝》、《三國演義》、《甄嬛傳》等影視作品裡聽到的古琴,都是出自趙家珍之手。著名音樂家譚盾,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也是跟趙家珍合作的。

當然,對於新作品的選擇,趙家珍也有自己的規矩。趙家珍說,我喜歡嘗試新作品,但我也不會用古琴去彈什麼《小蘋果》之類的。藝術上的隨性,是一種對完整藝術理解後的解放,不代表著可以亂來。畢竟,古琴歸根結底是一種貴族樂器,我既然愛它,我就要尊重它。

現在的趙家珍,早已名滿天下,《紐約時報》評價她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對於寧海人來說,這是一位足以讓他們感到自豪的“鄉人”。同樣,對於趙家珍而言,她也非常在意自己血液裡“寧海”的那一部分。在她的記憶中,小時,西店街上的爺爺家總會燒一種醃制過的肉骨頭,燒熟了,吸骨頭裡的骨髓,特別香。離西店街遠一些,有海。每次海邊捉了青蟹,煮熟了,那青蟹的腿是捨不得仍的,總是小心地將殼裡的肉取出,保留住完整的蟹殼,當作玩具。這些點滴的記憶,就是趙家珍心中的那份鄉愁。有了這一份鄉愁,趙家珍就像一隻風箏,無論飛得多高,那根長長的線,都永遠系在這個叫寧海的地方。

趙家珍說,這可能便是自己跟古琴最初的一種淵源。

2

爺爺在上海做裁縫,也在上海置辦下了產業。後來,趙家珍也便出生在上海,住在上海。很小的時候,趙家珍便對音樂感興趣。父親也支持,讓她去學小提琴。十四五歲那年,教小提琴的老師家來了一位先生,在聽了趙家珍的小提琴後,他說,你可以試著學學古琴。老師的這句話,讓趙家珍翻起了曾在書籍裡看到的那些記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趙家珍開始跟著這位先生學習古琴。這位先生便是古琴大師龔一。

對於自己跟古琴的緣分,趙家珍並不想把它神聖化,她說,自己能學習古琴,主要還是得益于媽媽。媽媽特別支持自己彈古琴,她說,你以後就彈這個吧,這個聲音輕輕的,蠻好,小提琴聲音大,影響我睡覺。

就這樣,趙家珍一直學習著古琴。1980年,中央音樂學院招第一屆古琴班,父親慫恿趙家珍也去試試,父親說,別當去考試,就當去玩。去看看長城,故宮。對於那時的趙家珍來說,的確也是抱著玩的心態去的北京,因為她最擅長的是理工科,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樂家。而且,北京有長城,故宮,還有一門久未謀面的遠房親戚,這些都是吸引她去北京的原因。

到了考場,經過一番初試、筆試、文化課考試,一路下來,最後,趙家珍竟然順利考取了。這一下,她就沒有選擇了。因為中央音樂學院是提前招生,考上了,就不能選擇別的學校了。就這樣,似乎有點誤打誤撞的,趙家珍走上了專業的古琴之路。

3

趙家珍的文化課很好,上音樂學院,很多功課又可以免修,所以,對趙家珍來說,音樂學院裡的那些課程很是輕鬆。那時,學校有許多國外的專家來上音樂課,講座式的。趙家珍便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參加這些講座上,幾乎一堂都沒落下過。

趙家珍說,自己能真正理解古琴這件樂器,一是因為學校的專業學習,二便是這些看似隨意的講座。專業學習,讓自己明白了音樂是怎麼回事。聽了這些講座,更讓自己真正感受到了音樂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

除了音樂,音樂學院的四年,給趙家珍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那時,北京沒有霧霾,但風沙特別大,到食堂打來飯回宿舍,不到100米的距離,飯菜上便會落下一層黃沙。廚房裡有位唐師傅,是寧波人,每次見了趙家珍,都會用寧波話親切地打招呼,每次給趙家珍的飯菜,也總會比別人多一些。趙家珍說,多虧唐師傅的熱情,自己在學校的四年,竟然胖了20斤。

可以說,音樂學院念書的這四年,打開了趙家珍的眼界,也打開了她的人生,對於她來說,這是受益終身的四年。

在大學裡,趙家珍的指導老師是吳景修先生,吳先生是虞山派的一代宗師。吳先生的演奏風格,對古琴的理解和造詣,在行內都是頂尖的。跟著吳景修先生,趙家珍明白了一件事情,古琴代表了一種文化,但歸根結底,它是一門樂器,它是一種音樂的表達方式。

在音樂學院完成四年的學業後,趙家珍留校成了一名教授古琴的老師。從此後,她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所音樂的搖籃。

4

在趙家珍的印象中,她剛開始學習古琴的時候,全國學古琴、彈古琴的人,攏共不會超過200個。這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興起,全國一片古琴熱,現在,估計全國接觸古琴、學習古琴的人,200萬都不止。

這是好事,趙家珍說。任何事情,要取得好的成績,都需要一個龐大的基座作為保證。當然,她對現在人們接受古琴的方式保留著自己的看法。趙家珍說,現在人學習古琴,大多數是文化意義上的選擇,很少有人從音樂上去瞭解古琴,接納古琴。

趙家珍說,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音樂的原理是相通的。很多人覺得,音樂的正統是西方。西方音樂在資本革命以後,被科學化,可以被分析。可實際上,反過來,用這些方法來分析中國古代的樂器,也同樣成立。中國古代的樂器,都是黃鐘大呂,有固定的音高,非常科學化,不像很多人以為的,是隨意而為。就拿古琴來說,作為一件樂器,它是非常科學的,它集合了弦樂和彈撥兩種樂器於一身。和一些西方樂器相比,它更科學,也更豐富。但很少會有人去注意這一點,他們最關注的是,《酒狂》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憶古人》裡寄託了一種怎麼樣的情緒,而不會去認真分析一句《秋塞吟》裡轉了幾個調。

趙家珍說,以文化理解古琴,沒錯,但這種方式是單薄的,要真正瞭解古琴,就必須要從音樂上進入。這是許多古琴愛好者和學習者應該有所意識的一點。

5

現在的趙家珍,有著兩個身份,一個是教授古琴的老師,一個是古琴演奏家。但趙家珍對自己的評價卻是,我是一個最不像“琴人”的“琴人”。

趙家珍笑稱,在她的圈子裡,她是最追求時尚的,她經常引領下一季服裝的顏色主流。有趣的是,趙家珍的手機上套著一個非常時尚的手機殼,上面寫著“我是一個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子”。趙家珍說,這是學生送給她的禮物,她覺得好玩,就用上了。或許,這就是趙家珍對古琴的理解,古琴就是古琴,生活就是生活,沒必要非得穿個唐裝漢服,才能演奏古琴。就像民國的那些古琴演奏家,很多都是西裝革履,也不會顯得違和。

趙家珍說,其實,古琴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是孤獨的,柔弱的。雖然它有時候表達著愁緒,但同樣,它也表達激情,豪情。可以想像下,中國古代的文人,秦漢的,魏晉的,比如嵇康,那是什麼樣的氣度。所謂的劍膽琴心,琴是和劍並立,行走天涯的,怎麼會柔弱呢?

這些年,除了傳統的古琴曲目,趙家珍也嘗試用古琴彈奏一些新的曲目。比如我們在《末代皇帝》、《三國演義》、《甄嬛傳》等影視作品裡聽到的古琴,都是出自趙家珍之手。著名音樂家譚盾,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也是跟趙家珍合作的。

當然,對於新作品的選擇,趙家珍也有自己的規矩。趙家珍說,我喜歡嘗試新作品,但我也不會用古琴去彈什麼《小蘋果》之類的。藝術上的隨性,是一種對完整藝術理解後的解放,不代表著可以亂來。畢竟,古琴歸根結底是一種貴族樂器,我既然愛它,我就要尊重它。

現在的趙家珍,早已名滿天下,《紐約時報》評價她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對於寧海人來說,這是一位足以讓他們感到自豪的“鄉人”。同樣,對於趙家珍而言,她也非常在意自己血液裡“寧海”的那一部分。在她的記憶中,小時,西店街上的爺爺家總會燒一種醃制過的肉骨頭,燒熟了,吸骨頭裡的骨髓,特別香。離西店街遠一些,有海。每次海邊捉了青蟹,煮熟了,那青蟹的腿是捨不得仍的,總是小心地將殼裡的肉取出,保留住完整的蟹殼,當作玩具。這些點滴的記憶,就是趙家珍心中的那份鄉愁。有了這一份鄉愁,趙家珍就像一隻風箏,無論飛得多高,那根長長的線,都永遠系在這個叫寧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