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群“國家隊”再落一子 集群競爭優勢凸顯

中華建設網訊 近日,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將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

其實早在2003年,河南發改委就提出了包含鄭州、開封、洛陽等9個省內城市的“中原城市群”概念,但未獲國家批准。此後,河南也一直在不懈努力。在等了14年後,於今年年初,中原城市群規劃終於等來了國家批復。

從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城市群協同發展一直是產業發展、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提速,各地新興城市群逐漸出現,相應的城市群產業帶也日趨成型。

作為城市群中的“國家隊”,國家級城市群一直是各地方競逐的熱點目標。此次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出爐,標誌這支“國家隊”再落一子,城市競爭從個體轉向集群,而且集群競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何謂國家級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一般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託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並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國家級城市群即為上升到國家層面發展高度,

在全國城市群發展中具有戰略主導地位的高度城市化區域。

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批復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目前有七大國家級城市群,包括: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其中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被定位為國際級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 、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等9個城市,新規劃擴容汕尾、清遠、雲浮、河源、陽江 5個城市,一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另外加上香港、澳門,是國家級三大城市群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 26市。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指明了,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滄州共8個地級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北方經濟的重要核心區。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國中東部,涵蓋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南陽市、安陽市、商丘市、新鄉市、平頂山市、許昌市、焦作市、周口市、信陽市、駐馬店市、鶴壁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濟源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5省30座地級市所構成的具有高度緊密經濟社會聯繫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間,城市群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是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組合[1] ,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面積為世界之最。

2015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國務院批復實施。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旨在推動中國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哈長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哈長城市群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功能完備、佈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建成在東北亞區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

城市競爭由個體轉向集群

城市群已經成為今天和今後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表現為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越來越表現為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團的競爭。

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副部長黃豔認為,城市群是今後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形態,城市群一定會在產業、交通上互聯互通,還有在公共服務上同城化,它會是一個協作發展的群體。城市群是防止城市“攤大餅”的一個方式。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群體發展,別讓一個城市往外攤,它一定要跟旁邊的城市或者縣協同發展。

因此,在城市群空間範圍內,將突破行政區劃體制束縛,逐步實現城市群區域性產業發展佈局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

協調機制須完善

在我國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行政藩籬”“一畝三分地”等因素的掣肘。這背後實際上往往是各種經濟、政治利益的考量,這也是地方政府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必然。

此前,由於產業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存在著產業“搶奪”和“保衛”之間的衝突,導致產業輸出地對於產業轉移外出積極性較低。現在的很多城市群規劃都是以省會為中心的城鎮體系格局,但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中心如何協調就是一大難題。

除此之外,在生態補償機制、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上,一些城市群都有一些突破,但涉及到如何防止產業同構等問題上,城市群內部協調仍然非常艱難。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必須建立區域協調機構,建立跨城市的官方半官方行業協調組織,形成多種利益集團、多元力量參與、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相結合、體現社會各階層意志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城市群橫向利益分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公共財政制度與公共財政儲備機制。

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 26市。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指明了,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滄州共8個地級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北方經濟的重要核心區。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國中東部,涵蓋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南陽市、安陽市、商丘市、新鄉市、平頂山市、許昌市、焦作市、周口市、信陽市、駐馬店市、鶴壁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濟源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5省30座地級市所構成的具有高度緊密經濟社會聯繫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間,城市群規模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是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組合[1] ,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面積為世界之最。

2015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國務院批復實施。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旨在推動中國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哈長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哈長城市群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功能完備、佈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建成在東北亞區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

城市競爭由個體轉向集群

城市群已經成為今天和今後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表現為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越來越表現為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團的競爭。

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副部長黃豔認為,城市群是今後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形態,城市群一定會在產業、交通上互聯互通,還有在公共服務上同城化,它會是一個協作發展的群體。城市群是防止城市“攤大餅”的一個方式。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群體發展,別讓一個城市往外攤,它一定要跟旁邊的城市或者縣協同發展。

因此,在城市群空間範圍內,將突破行政區劃體制束縛,逐步實現城市群區域性產業發展佈局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

協調機制須完善

在我國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行政藩籬”“一畝三分地”等因素的掣肘。這背後實際上往往是各種經濟、政治利益的考量,這也是地方政府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必然。

此前,由於產業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存在著產業“搶奪”和“保衛”之間的衝突,導致產業輸出地對於產業轉移外出積極性較低。現在的很多城市群規劃都是以省會為中心的城鎮體系格局,但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中心如何協調就是一大難題。

除此之外,在生態補償機制、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上,一些城市群都有一些突破,但涉及到如何防止產業同構等問題上,城市群內部協調仍然非常艱難。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必須建立區域協調機構,建立跨城市的官方半官方行業協調組織,形成多種利益集團、多元力量參與、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相結合、體現社會各階層意志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城市群橫向利益分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公共財政制度與公共財政儲備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