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多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不一樣的香港”!

(倒在香港公共房屋前的一棵樹 Dustin Shum 攝) Dustin Shum說:“我們被迫對這些建築物有情感依戀,

他們希望你像一個家庭一樣對待它,但裡面有很多社會問題。”

(香港的一戶“鞋盒之家” Benny Lam 攝) Benny Lam說:“如果你能體驗到氣味和熱量,你會覺得這是地獄,當我拍攝照片時,室內超過30攝氏度(86 F),沒有窗戶,你都不能呼吸”

(行人穿過香港市區的立交橋 Alfred Ko 攝) 香港作為其城市本身的一個縮影,它的小型攝影場景發生在世界之間,既不完全在西方,也不完全在中國,它有自己獨立視角。

(放學後 劉啟仲 攝) 劉啟仲說:“在過去的香港,老師是權威人士,但我們離開學校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意識到,我們所學到的很多東西都是錯誤的。”

(繭 Peter Steinhauer 攝) 攝影師彼得·斯坦豪爾( Peter Steinhauer)拍攝了一系列的“繭”,指得是用於建築裝修的包裝。

(“香港生活” 魏登泰 攝) 在這幅照片中反映了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城市如何發展成功的攝影場景,既保持現實根基,又吸引外國藝術界的興趣?

(“野性混凝土” Romain Jacquet-Lagrèze 攝) Romain Jacquet-Lagrèze在屋頂拍攝時,發現了一課無處不在的樹,旨在表現“毅力、勤勉、獨立”

(“小心縫隙” 威倫崇攝) 這張照片旨在反映香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

(“夢之城”Jonathan van Smit 攝) Jonathan van Smit自稱"業餘攝影師",他說他想做的就是表達對香港 "經濟邊緣化"的憤慨。

("香港水域" Andres Müller-Pohle 攝) 照片中一半水一半城市,旨在將這兩個維度結合起來

(“密度建築”Michael Wolf 攝) 德國出生的攝影師Michael Wolf說,他的建築形象是隱喻香港的大都市生活。

(“密度建築”Michael Wolf 攝) 德國出生的攝影師Michael Wolf說,他的建築形象是隱喻香港的大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