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贏在高考”到“贏在子宮”,高考神話破滅了嗎?

又是一年高考時。每一年的高考,都伴隨著媒體及大眾對高考制度的討論及爭議。

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剛好四十年。四十年前,人們以巨大的熱情與憧憬擁抱了它的回歸。但在後來的日子裡,

高考逐漸變成了應試教育的代名詞。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等被稱為“高考工廠”的學校被人們奚落詬病。但進入其中的學生們仍然如火如荼地將青春奉獻於此,將高考看成是他們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實現階層流動的起跑線與入場券。與此同時,城市精英家長們卻早已悄然將教育競爭的“起跑線”前移,提早至小學、幼稚園,甚至有家長提出口號孩子要“贏在子宮裡”。
對於從小擁有卓越教育資源、經濟資源的學生們,高考的作用正在急劇減弱,它正在從競爭的起點變成競爭的終點,甚至只是出國、保送等眾多終點中的一個。

兩種不同的“起跑線”,其間的巨大張力不僅是教育資源的差異,更是代際資本積累的差異。從“贏在高考”到“贏在子宮”,高考神話的說服力似乎一年不如一年。但對於那些無緣“贏在子宮裡”的人而言,高考仍然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重新起跑的機會。

高考的神話是個人奮鬥的神話,也正因為如此,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維護高考的尊嚴在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畢竟,不管資源差異如何難以彌補,一個個體能夠相信的、不得不相信的,仍然是個人奮鬥的價值。

高考負面化

走向沒落的“超級中學”

高考,又到一年高考。每年此時媒體總免不了大肆報導,不過寫來寫去,似乎總是那麼幾個套路:先是老師家長如何為考生助威祈福,

如何將家中離婚生病等變故瞞到考後,然後是朦朧的暗戀如何轉化為高考的動力,招生各省名額分配如何不均。總之就是一個主題——高考如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臟。修辭也總是那麼幾個——鯉魚躍龍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看來看去,總讓人有些倦怠。

一方面是關於高考的報導逐漸套路化,另一方面則是這種濃墨重彩、大張旗鼓地關注高考的行為本身受到了質疑。

當下更流行的政治正確是淡化高考壓力,鼓吹高考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通道,並將那種狠抓高考的行為視為視野狹隘和人性異化。

央視2015年曾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高考》,其中《毛坦廠的日與夜》上下兩集曾引發不少社會討論。毛坦廠中學是安徽六安的一所以通過高壓訓練幫助複讀生大幅度提高分數而聞名的學校。紀錄片展現了毛坦廠中學在教室裡設置全方位的攝像頭督促學生學習、用“今天不是人,

明天人上人”等口號給學生打氣之類的情節。一位班主任直言:“我們是修理廠”。在不少人眼裡,這樣的“高考工廠”侵犯學生隱私,有損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有給學生洗腦之嫌。

紀錄片《高考》劇照

除了飽受詬病的毛坦廠中學,另一些曾經的高考名校如今的媒體形象也不甚光彩。曾經,河北的衡水中學以其軍事化管理、題海戰術換來的耀眼升學率成為風靡全國的高考樣板,湖北的黃岡中學則曾不僅在高考上、更在(可以換取保送資格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表現優異。在十來年前,各種以衡水和黃岡開頭的教輔是中學周邊書店的絕對銷量之王,他們的學校模式也在全國各地被不斷複製。我的母校,某中部省份一個縣級市的省重點中學,就一度全面搬運了衡水中學的課間跑操和喊口號等極具特色的情感動員方式。

然而,時過境遷,黃岡中學升學率大幅降低,高考和奧賽都輝煌不再。衡水中學雖維持了升學率的穩定,卻和安徽毛坦廠中學等學校一起成為唯分數是尚、泯滅學生天性的“高考工廠”的代名詞。前段時間網路流傳著一份號稱由清華大學發佈的“劣質超級中學”名單,衡水中學就被列在傳播這份名單的文章標題上。儘管後來清華大學官方迅速闢謠,指出並不存在這樣的名單,但這種不懷好意的謠言得以流行,也可見輿論對這種“高考工廠”的惡意之深。

“超級中學”裡的高考勵志口號

對於“超級中學”的沒落,大部分人似乎都理所當然地將其歸咎為“高考工廠”的畸形和扭曲人性。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已有一些較為嚴肅的調查指出,黃岡中學高考戰績的失落,最重要的原因是金牌教師在高薪吸引下紛紛流向周邊大城市、省會城市甚至外省名校,優秀生源也相應流失。黃岡中學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也因學校經濟狀況的緊張而無法負擔高昂的培訓費用和競賽實驗室的維護費用,從而走向衰落。

黃岡和衡水,即使在省內,它們所處的地區經濟排名也相對落後。這些“超級中學”的沒落並非完全由其教學方式所致,而是當代中國的教育和經濟狀況越來越集中化的結果。沒有高薪就難以留住名師,難以配備良好的教學資源,經濟落後地區的“超級中學”也就必然走向沒落。

殘酷的教育競爭

從“贏在高考”到“贏在子宮”

“高考神話”不再具有從前的人氣,源自高考本身的意義受到了質疑。標準化的考試、限制性的考試範圍,使得高考顯得像一個機械、刻板、充滿壓迫、吞噬青春的怪物。只需看看每年高考後總會出現的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考試對比,就不難明白中國高考的這一形象有多麼深入人心。

因此,那些在落後地區以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備戰高考的學生,毛坦廠中學裡學習到午夜的學生和衡水中學裡邊跑操邊背書的學生們,就成了這種形象不佳的中國高考的代言人。大城市裡有著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某些國際化高中參加高考的人數不到一百人,大部分學生要麼通過保送進入國內的名牌大學,要麼被國外大學錄取。這些人被視為更加天資聰穎、“心智健全”的學生,因而可以免受高考的折磨,享有與“高考工廠”裡的孩子們不同的命運。

香港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片段,教育競爭甚至從出生前已經開始。

多年苦戰高考、一朝金榜題名的神話成了陳詞濫調,與此同時,另一種將目光集中在幼升小、小升初等早期教育階段的新型神話正在日益興盛。這類神話大多誕生於一線城市,是一種以家長視角描述早期教育競爭之艱難的“殘酷生活物語”。北上廣等城市都紛紛為這類神話貢獻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和名詞。

早在十來年前,北京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各種“占坑班”就已赫赫有名。去年,因某著名公號寫手發文章哭訴自己的孩子無端失學,北京小學的上學難又被廣為所知。近年來,上海的幼升小考試則重新啟動了“查三代”這一歷史名詞。一些上海的著名小學需要在小學入學面試時考察父母祖輩的智商、學歷甚至體重,以此測試他們是否能為下一代提供優良的基因、合格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約束能力。

某補習班廣告: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

而在成都,最近的新聞是一篇名為《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的文章,一群經商或從政的業主堅決拒絕自己的孩子與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讀同一所小學,以免他們期待的那種出國遊學、學傳統禮儀、受全職太太照顧的“精英教育”受到影響。在香港,TVB最近推出了一檔反映社會教育風氣的真人秀《沒有起跑線?》。如今香港盛行的育兒觀念同樣是:競爭的起跑線沒有最早,只有更早,要學的東西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其中一位母親的一句話高度濃縮了這種心態:贏在子宮裡。

“沒有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兩句話雖然出自香港的電視節目,但用來看大陸的教育現實同樣意味深長。從“起跑線”的角度來看,在五六十年代,或者剛恢復高考的八十年代,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天之驕子”。那時候的高考絕不是起跑線,而是差不多等於成功人生的宣告書,正所謂“一考定終身”。

漸漸地,有關高考的宣傳風向變了。到了筆者這一代,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參加高考的這一代,最流行的口號是“高考絕非終點,而是人生的起跑線”。成功的人生不僅需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更需要在進入大學之後繼續刷學分績、參加學生活動和社會實習,不斷打怪升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到了現在,“起跑線”從高考挪到了小升初、幼升小,乃至需要“贏在子宮裡”。

無奈與希望並存

在艱難努力中挽回失落的“起跑線”

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教育“起跑線”逐漸提前,另一方面是落後地區的“高考工廠”廣遭批評,兩者似乎構成了一種有些“陰險”的同謀。在《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中,精英父母向普通父母們幾乎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他們不用“期望太高、壓力太大、去爭取不屬於你的東西”,那樣太累,“為國家培養下一代吃苦耐勞、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這不就是批判“高考工廠”時的理由嗎?這些自命精英階層的父母們非常清楚,不同的小學就決定了日後不同的道路。人生前途的大決戰根本用不著等到高考,早在小學、幼稚園甚至“子宮裡”就見了分曉。

和大城市裡的孩子相比,落後地區的孩子們不僅在實際獲得的教育資源上輸了,更在社會輿論上輸了。他們不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挽回失落的起跑線,甚至,這種艱難的努力本身也被指認為人性扭曲和功利主義的象徵,成為他們“素質不全面”、“精神世界不完整”的證據。不過,這當然只是一種偏見。

意味深長的是,在《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成為熱門文章的同時,成都還有另一樁新聞。因為涉及違規辦學、干擾正常教育秩序,課外培訓機構“學而思”被當地教育部門叫停。當精英父母們投入大量時間金錢、自以為為孩子鋪好了未來的光明大道之時,他們是否只是被各類培訓機構所鼓吹的教育理念所捕獲、掉入了他們的招生陷阱?

四十年前的恢復高考被那一代人描述為自己人生中的決定性時刻,它最激動人心的意義在於開啟了通過個人奮鬥得以上升的通道。高考神話越耀眼的時代,是個人奮鬥越被普遍相信且確有其成功可能的時代。

而如今,“超級中學”和高考神話的逐漸負面化,則意味著通過個人奮鬥獲得成功的道路越來越艱難。但越是如此,我們越應該努力維護高考的尊嚴。對於毛坦廠中學裡的孩子和他們的同類而言,如果不進一兩年“高考工廠”,不付出這種超出常人的血淚奮鬥,他們就會在另一種真正的工廠裡打發自己接下來的人生——那是富士康、是流水線,是幾乎喪失了上升通道的人生。

而就社會輿論而言,有關落後地區那種艱苦奮鬥的教育模式必然有損全面素質和扭曲人性的過分偏見,似乎也應該有所消除。“素質”何止一種?自由放縱是否才是“人性”?生活優越的孩子多上幾個培訓班、多學幾種特長、多出幾次國也許確實不錯,但艱難的環境所培育出的自律、節制、堅韌等品質,或許同樣也是人生的重要素質。

紀錄片《高考》劇照

除了飽受詬病的毛坦廠中學,另一些曾經的高考名校如今的媒體形象也不甚光彩。曾經,河北的衡水中學以其軍事化管理、題海戰術換來的耀眼升學率成為風靡全國的高考樣板,湖北的黃岡中學則曾不僅在高考上、更在(可以換取保送資格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表現優異。在十來年前,各種以衡水和黃岡開頭的教輔是中學周邊書店的絕對銷量之王,他們的學校模式也在全國各地被不斷複製。我的母校,某中部省份一個縣級市的省重點中學,就一度全面搬運了衡水中學的課間跑操和喊口號等極具特色的情感動員方式。

然而,時過境遷,黃岡中學升學率大幅降低,高考和奧賽都輝煌不再。衡水中學雖維持了升學率的穩定,卻和安徽毛坦廠中學等學校一起成為唯分數是尚、泯滅學生天性的“高考工廠”的代名詞。前段時間網路流傳著一份號稱由清華大學發佈的“劣質超級中學”名單,衡水中學就被列在傳播這份名單的文章標題上。儘管後來清華大學官方迅速闢謠,指出並不存在這樣的名單,但這種不懷好意的謠言得以流行,也可見輿論對這種“高考工廠”的惡意之深。

“超級中學”裡的高考勵志口號

對於“超級中學”的沒落,大部分人似乎都理所當然地將其歸咎為“高考工廠”的畸形和扭曲人性。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已有一些較為嚴肅的調查指出,黃岡中學高考戰績的失落,最重要的原因是金牌教師在高薪吸引下紛紛流向周邊大城市、省會城市甚至外省名校,優秀生源也相應流失。黃岡中學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也因學校經濟狀況的緊張而無法負擔高昂的培訓費用和競賽實驗室的維護費用,從而走向衰落。

黃岡和衡水,即使在省內,它們所處的地區經濟排名也相對落後。這些“超級中學”的沒落並非完全由其教學方式所致,而是當代中國的教育和經濟狀況越來越集中化的結果。沒有高薪就難以留住名師,難以配備良好的教學資源,經濟落後地區的“超級中學”也就必然走向沒落。

殘酷的教育競爭

從“贏在高考”到“贏在子宮”

“高考神話”不再具有從前的人氣,源自高考本身的意義受到了質疑。標準化的考試、限制性的考試範圍,使得高考顯得像一個機械、刻板、充滿壓迫、吞噬青春的怪物。只需看看每年高考後總會出現的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考試對比,就不難明白中國高考的這一形象有多麼深入人心。

因此,那些在落後地區以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備戰高考的學生,毛坦廠中學裡學習到午夜的學生和衡水中學裡邊跑操邊背書的學生們,就成了這種形象不佳的中國高考的代言人。大城市裡有著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某些國際化高中參加高考的人數不到一百人,大部分學生要麼通過保送進入國內的名牌大學,要麼被國外大學錄取。這些人被視為更加天資聰穎、“心智健全”的學生,因而可以免受高考的折磨,享有與“高考工廠”裡的孩子們不同的命運。

香港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片段,教育競爭甚至從出生前已經開始。

多年苦戰高考、一朝金榜題名的神話成了陳詞濫調,與此同時,另一種將目光集中在幼升小、小升初等早期教育階段的新型神話正在日益興盛。這類神話大多誕生於一線城市,是一種以家長視角描述早期教育競爭之艱難的“殘酷生活物語”。北上廣等城市都紛紛為這類神話貢獻出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和名詞。

早在十來年前,北京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各種“占坑班”就已赫赫有名。去年,因某著名公號寫手發文章哭訴自己的孩子無端失學,北京小學的上學難又被廣為所知。近年來,上海的幼升小考試則重新啟動了“查三代”這一歷史名詞。一些上海的著名小學需要在小學入學面試時考察父母祖輩的智商、學歷甚至體重,以此測試他們是否能為下一代提供優良的基因、合格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約束能力。

某補習班廣告: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

而在成都,最近的新聞是一篇名為《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的文章,一群經商或從政的業主堅決拒絕自己的孩子與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讀同一所小學,以免他們期待的那種出國遊學、學傳統禮儀、受全職太太照顧的“精英教育”受到影響。在香港,TVB最近推出了一檔反映社會教育風氣的真人秀《沒有起跑線?》。如今香港盛行的育兒觀念同樣是:競爭的起跑線沒有最早,只有更早,要學的東西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其中一位母親的一句話高度濃縮了這種心態:贏在子宮裡。

“沒有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兩句話雖然出自香港的電視節目,但用來看大陸的教育現實同樣意味深長。從“起跑線”的角度來看,在五六十年代,或者剛恢復高考的八十年代,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天之驕子”。那時候的高考絕不是起跑線,而是差不多等於成功人生的宣告書,正所謂“一考定終身”。

漸漸地,有關高考的宣傳風向變了。到了筆者這一代,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參加高考的這一代,最流行的口號是“高考絕非終點,而是人生的起跑線”。成功的人生不僅需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更需要在進入大學之後繼續刷學分績、參加學生活動和社會實習,不斷打怪升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到了現在,“起跑線”從高考挪到了小升初、幼升小,乃至需要“贏在子宮裡”。

無奈與希望並存

在艱難努力中挽回失落的“起跑線”

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教育“起跑線”逐漸提前,另一方面是落後地區的“高考工廠”廣遭批評,兩者似乎構成了一種有些“陰險”的同謀。在《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中,精英父母向普通父母們幾乎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他們不用“期望太高、壓力太大、去爭取不屬於你的東西”,那樣太累,“為國家培養下一代吃苦耐勞、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這不就是批判“高考工廠”時的理由嗎?這些自命精英階層的父母們非常清楚,不同的小學就決定了日後不同的道路。人生前途的大決戰根本用不著等到高考,早在小學、幼稚園甚至“子宮裡”就見了分曉。

和大城市裡的孩子相比,落後地區的孩子們不僅在實際獲得的教育資源上輸了,更在社會輿論上輸了。他們不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挽回失落的起跑線,甚至,這種艱難的努力本身也被指認為人性扭曲和功利主義的象徵,成為他們“素質不全面”、“精神世界不完整”的證據。不過,這當然只是一種偏見。

意味深長的是,在《成都社區裡的階級鬥爭》成為熱門文章的同時,成都還有另一樁新聞。因為涉及違規辦學、干擾正常教育秩序,課外培訓機構“學而思”被當地教育部門叫停。當精英父母們投入大量時間金錢、自以為為孩子鋪好了未來的光明大道之時,他們是否只是被各類培訓機構所鼓吹的教育理念所捕獲、掉入了他們的招生陷阱?

四十年前的恢復高考被那一代人描述為自己人生中的決定性時刻,它最激動人心的意義在於開啟了通過個人奮鬥得以上升的通道。高考神話越耀眼的時代,是個人奮鬥越被普遍相信且確有其成功可能的時代。

而如今,“超級中學”和高考神話的逐漸負面化,則意味著通過個人奮鬥獲得成功的道路越來越艱難。但越是如此,我們越應該努力維護高考的尊嚴。對於毛坦廠中學裡的孩子和他們的同類而言,如果不進一兩年“高考工廠”,不付出這種超出常人的血淚奮鬥,他們就會在另一種真正的工廠裡打發自己接下來的人生——那是富士康、是流水線,是幾乎喪失了上升通道的人生。

而就社會輿論而言,有關落後地區那種艱苦奮鬥的教育模式必然有損全面素質和扭曲人性的過分偏見,似乎也應該有所消除。“素質”何止一種?自由放縱是否才是“人性”?生活優越的孩子多上幾個培訓班、多學幾種特長、多出幾次國也許確實不錯,但艱難的環境所培育出的自律、節制、堅韌等品質,或許同樣也是人生的重要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