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生活節奏快得離譜的今天,我們為何還要選擇“反潮流”的膠片

當你拿一台相機,對焦、測光後按下快門。這簡單的動作,

搭配著快門簾開合那經典的聲音……

哢嚓!

這,便是膠捲才有的儀式感。

比起數碼相機,具備實體的膠捲大概能夠喚醒你對快門的尊重。快門簾開合的每一下都顯得小心翼翼,慢條斯理。

這儀式感雖值得回味,但它也伴隨著大量限制。

膠捲拍下來之後,

要經歷沖洗和掃描,這個過程會比一般的數碼拍攝樣長不少的時間。同時,膠捲也有 36 張的限制,只有拍完這 36 張之後才換一個色調與風格……這些規條讓膠捲離傳統和潮流越來越遠。

但,膠捲真的就沒有存在的意思,也沒有把玩的意義?

當然不是,作為愛范兒內容部當中為數不多的膠捲用戶,

今天就來談談膠捲對廣大群眾的意義。同時作為一個索尼 A 卡口用戶,我覺得我已經可跟大家談談,如何在低預算的狀態下好好玩膠捲。

膠捲:我們的口號不僅僅是“窮人全畫幅!”

如果只從作用與功能上去考慮,膠捲存在的意義其實還不算很強。尤其是普通用戶,他們身邊有很多的東西都能夠替代膠捲的產品還真不少。

首先是機器,自從入門全畫幅這個定位出現之後,全畫幅的門檻就降低了不少。尤其是索尼 α7 的出現,一台地震前只需要 4500(單機身)的機器,對於普通玩家來說還真的有不少吸引力的。如果想體驗全畫幅帶來的改變,這裡的成本也不算太高。

除了畫幅,還有調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只是,VSCO 這一類預設應用推出以後,很多種膠捲模擬的都能通過預設或者調色 app 還原出來。

這些產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速食需求,因此也有人很武斷地覺得膠捲的質感已經能夠通過數碼來模擬,膠捲不再有用武之地。

但這些理解依然存在其片面性,膠捲在降低門檻和顯像作用中有著不同的意義:

膠捲的廉價,不應只在全畫幅

要在膠捲這個體系上談低價,真的是從 35mm 全畫幅中開始的。

(插圖來自:DigitalREV)

影像媒體 DigitalREV 在 6D 和 D600 剛剛推出時,就做了一個這樣的計算。他們假定:

一台數碼全畫幅相機為 2000 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折算大概是 13593 人民幣,如果只按照單機身計算大概接近 D810、α7R ii 左右,套機的話就是 6D、D750 或 α7ii)一卷負片膠捲加沖掃大約是 12 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81 元),乘上相應的時間之後得出大概 1872 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 12721 元)經比較後,兩者相差約 128 美元(折合人民幣 869 元)

這裡的相差值,並不是一固定值,它能跟你選擇的膠捲、成片率或器材配置等因素有關。而且在全畫幅相機下調的狀態下,這個差距也會被進一步壓縮。

所以,當我們選擇膠捲的時候,目光就不能局限在 35mm 全畫幅這個系統上。畢竟低價而言,寬幅和 120 中畫幅的差距更大。就去年發佈的兩款中畫幅無反相機而言,哈蘇的 X1D 單機身售價就到達了 81999 元。即便是富士的 GFX-50s,單機身也需要 45000 元。

在這個前提下,膠捲中畫幅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富士的經典機型 GF670 目前售價還停留也在 18000 左右,部分二手機也在 15000 以下,吸引力還是很強的。

(Sweet S 物理“裁剪”得出的 XPAN 視角,還會有漏光的尷尬)

雖然,像美能達的 α Sweet S 能夠提供“截幅”模式,使用者也能通過後期裁剪來得到 21/9 的畫面。但通過這損耗畫面得出的畫面,在透視、成像上並不能與實拍的相比。再加上 Hasselblad 這個名號,這款機器仍然值得一試。

有些東西,膠捲會做得更好

要談膠捲的優勢,不應該只從價格的優勢上看。膠捲具備的,還有成像上的優勢。

微噴這種製作方式而言,膠捲在寬容度、圖像的精細程度上會有一定的優勢。這樣做出來的作品,觀感上會更為細膩。這就是膠捲這種材質帶來的優勢。

這個,跟膠捲的成像方式有一定的關係,當中也有一些數碼暫時無法達到的地方。即便除去了色彩、反差等差異,膠捲也有吸引你的可取之處。習慣了數碼調色的你,也應該來嘗嘗這古老的情懷和儀式感。

怎麼玩,才能讓這復古的奢侈變得盡興?

即便比市面上大部分全畫幅相機要便宜,但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都是一筆多出的消費。如何花好這比錢,也是本次討論的重點。

利用好相機的“就近原則”

首先,很多人都覺得,要為膠捲再多配置一個系統有點浪費。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畢竟現在很少會有人把膠捲作為主要的記錄工具(影樓另計),所以膠捲機身在搭建上不需要像主力機一樣完善,可以從鏡頭的可玩性去考慮。

所以想節省預算的話,選擇膠捲機身也有一個“就近原則”,那就是跟著自己的主力系統去選。本來用佳能 EF 卡口的,就選 EOS 的膠捲機,索尼 A 卡口的就可以往美能達的 AF 系列去靠:

佳能 EF 卡口:EOS55(支持眼控對焦)等尼康 F 卡口:FM 系列,F 系列等美能達/索尼:A 卡口的 α 系列賓得後期 PK 卡口:ME 系列等徠卡 M 口:M 系列早期的機器都可

以上提到的這些,基本上就是能夠數碼時代有較高互動性的機身,按照著卡口去選就沒有問題了。

但有些老式機器不具備機內調整光圈的功能,拍攝時就要選擇一些帶光圈環的鏡頭了。另外有消息指出,富士之前有一部分膠捲相機也是用尼康 F 卡口,這對於尼康用戶來說或者會多一個選擇。

如果你是按照以上的原則去選的話,大概就能夠實現這樣的狀況。正如我手上的 A 卡口定焦儲,從廣角、標定微距再到長焦都能夠用到膠捲機身上。

即便是閃光燈,也只需要一個官方的轉接頭就能夠實現無縫連接了。這樣的一體性還算是比較省心的。

如果你不想從自身系統出發,又或者自己用具備轉接能力的無反機身,那選擇會更加寬廣。膠捲鏡頭能夠用到無反機身上,平時拍攝也能多一點玩法。

(富士 Klasse W,來自攝影師 Bob McKay)

除了可換鏡頭相機,簡單直接的 PS 機也是一個選擇。

選鏡頭,可以從興趣出發

既然說膠捲相機不需要按照工作的套路來,那選鏡頭的也可以按照興趣來走。

部分相機賣家會將當代搭配的套頭一同捆綁銷售。但對於這卡口上早有儲備的用戶,這些非恒定光圈的標變鏡頭作用其實不太大。如果玩的是膠捲,那就是從定焦開始吧。

以本人的組合為例,我購入美能達 α Sweet S 時搭配是美能達 AF 50mm F1.7 OLD 版。比 F1.8 大一點點的光圈以及七邊形光圈形成的散景,讓這支鏡頭成為了一個經典。搭配自己在玩 A 卡口時儲備下來的 24mm F2.8、50mm F2.8 MACRO、135mm F2.8,這個組合基本上能夠滿足我絕大部分的拍攝需求了。

作為一個 50mm 標頭愛好者,我也希望在這裡能夠實現“光圈補完”的美好願望。從 50mm F2.8M 到 F1.4 都能擁有,這個相信也是膠捲和數碼共用卡口下的優勢。

選膠捲,應該從便宜開始

選膠捲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則,只需要跟著色調上的喜好、感光度去選擇就可以了。

目前有一些膠捲興趣團體會做一些簡單的測試,為讀者提供一些樣片。用戶從他們的描述中就能大概瞭解一卷膠片拍出來是怎樣的,跟著這個去選擇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一個什麼都蒙圈的初學者,或者從常見的負片開始會比較好。

如柯達的 Color Plus 200(行內俗稱的“番茄炒蛋”)、富士 C200、Agfa 200 系列等等,這些都是較為便宜的負片,拿出去沖掃的話時間也比較短,成本也比較地,廢片帶來的心理承受壓力也比較小…..

而且,這些度數較低的負片都比較容易保存。只要存放在溫度合適電子防潮箱裡面就基本沒有問題了,不需要冰箱保存。綜合兩者看來,這些卷基本上都是初學者的必備之選。

選器材的時候,你還需要注意這些事情…

看到了這裡,大概你已經能夠開始描畫出自己的方案了吧。雖然方法是有了,但在選購產品的時候,這裡還有一些你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首先,目前絕大部分的膠捲機身都停產了。你在選購的時候,需要面臨的都是二手商品。在選購二手膠捲相機的時候大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檢查快門好反光板和快門能否正常工作,這個時候你需要拿一台完備的相機作為基準,這樣對比的話就比較直觀了檢查底片室,這裡需要看看快門簾有沒有損壞,內部有沒有發黴或其他異常骯髒的情況(注意,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去觸碰快門簾!)檢查機身的漏光情況,這個只能通過拍攝去測試了,但在拍攝之前可以看看機身的海綿會不會有過分老化的現象

除了以上這三點,你還需要去檢查其他部分的機能。當全部確認之後,才能夠選擇購買。

選購膠捲的時候也需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存方式,如果本來已經沒有完好保存的話,對成像會有很大的影響。

日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雖然說過期膠捲能拍出特殊的味道,但這個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很難去判斷其成色。一卷兩卷玩玩倒是無所謂,但是假如是要用來拍攝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那還是選用有效期內保存正確的膠捲會比較好。

還有,在買膠捲的時候最好多備自個 X 光袋,這個是專門給常出差或旅遊的攝影師準備的。

帶著這個 X 光袋過安檢,就能夠減少 X 光對膠捲的影響。如果需要坐飛機的話,請給安檢多預留一點時間,因為膠捲機最好的方法,還是手動檢查。尤其是當你帶著的是高度數膠捲的時候,X 光會讓你的顆粒感變大,成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這些還是要實現準備好。

最後…

不論是膠捲還是數碼相機,它們都是留住時光的工具。數碼能夠給你貼近現場的真實,而膠捲則能夠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這兩者目前還處於互不干擾,互相補充的狀態。當你兩者都體驗之後,才會明白當中的道理。

好好地浪費一下快門與時間,從拍攝到沖洗中學會等待。這裡能得到的東西,將不只是快樂和儀式感。

(插圖來自:DigitalREV)

影像媒體 DigitalREV 在 6D 和 D600 剛剛推出時,就做了一個這樣的計算。他們假定:

一台數碼全畫幅相機為 2000 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折算大概是 13593 人民幣,如果只按照單機身計算大概接近 D810、α7R ii 左右,套機的話就是 6D、D750 或 α7ii)一卷負片膠捲加沖掃大約是 12 美元(折合人民幣約 81 元),乘上相應的時間之後得出大概 1872 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 12721 元)經比較後,兩者相差約 128 美元(折合人民幣 869 元)

這裡的相差值,並不是一固定值,它能跟你選擇的膠捲、成片率或器材配置等因素有關。而且在全畫幅相機下調的狀態下,這個差距也會被進一步壓縮。

所以,當我們選擇膠捲的時候,目光就不能局限在 35mm 全畫幅這個系統上。畢竟低價而言,寬幅和 120 中畫幅的差距更大。就去年發佈的兩款中畫幅無反相機而言,哈蘇的 X1D 單機身售價就到達了 81999 元。即便是富士的 GFX-50s,單機身也需要 45000 元。

在這個前提下,膠捲中畫幅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富士的經典機型 GF670 目前售價還停留也在 18000 左右,部分二手機也在 15000 以下,吸引力還是很強的。

(Sweet S 物理“裁剪”得出的 XPAN 視角,還會有漏光的尷尬)

雖然,像美能達的 α Sweet S 能夠提供“截幅”模式,使用者也能通過後期裁剪來得到 21/9 的畫面。但通過這損耗畫面得出的畫面,在透視、成像上並不能與實拍的相比。再加上 Hasselblad 這個名號,這款機器仍然值得一試。

有些東西,膠捲會做得更好

要談膠捲的優勢,不應該只從價格的優勢上看。膠捲具備的,還有成像上的優勢。

微噴這種製作方式而言,膠捲在寬容度、圖像的精細程度上會有一定的優勢。這樣做出來的作品,觀感上會更為細膩。這就是膠捲這種材質帶來的優勢。

這個,跟膠捲的成像方式有一定的關係,當中也有一些數碼暫時無法達到的地方。即便除去了色彩、反差等差異,膠捲也有吸引你的可取之處。習慣了數碼調色的你,也應該來嘗嘗這古老的情懷和儀式感。

怎麼玩,才能讓這復古的奢侈變得盡興?

即便比市面上大部分全畫幅相機要便宜,但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都是一筆多出的消費。如何花好這比錢,也是本次討論的重點。

利用好相機的“就近原則”

首先,很多人都覺得,要為膠捲再多配置一個系統有點浪費。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畢竟現在很少會有人把膠捲作為主要的記錄工具(影樓另計),所以膠捲機身在搭建上不需要像主力機一樣完善,可以從鏡頭的可玩性去考慮。

所以想節省預算的話,選擇膠捲機身也有一個“就近原則”,那就是跟著自己的主力系統去選。本來用佳能 EF 卡口的,就選 EOS 的膠捲機,索尼 A 卡口的就可以往美能達的 AF 系列去靠:

佳能 EF 卡口:EOS55(支持眼控對焦)等尼康 F 卡口:FM 系列,F 系列等美能達/索尼:A 卡口的 α 系列賓得後期 PK 卡口:ME 系列等徠卡 M 口:M 系列早期的機器都可

以上提到的這些,基本上就是能夠數碼時代有較高互動性的機身,按照著卡口去選就沒有問題了。

但有些老式機器不具備機內調整光圈的功能,拍攝時就要選擇一些帶光圈環的鏡頭了。另外有消息指出,富士之前有一部分膠捲相機也是用尼康 F 卡口,這對於尼康用戶來說或者會多一個選擇。

如果你是按照以上的原則去選的話,大概就能夠實現這樣的狀況。正如我手上的 A 卡口定焦儲,從廣角、標定微距再到長焦都能夠用到膠捲機身上。

即便是閃光燈,也只需要一個官方的轉接頭就能夠實現無縫連接了。這樣的一體性還算是比較省心的。

如果你不想從自身系統出發,又或者自己用具備轉接能力的無反機身,那選擇會更加寬廣。膠捲鏡頭能夠用到無反機身上,平時拍攝也能多一點玩法。

(富士 Klasse W,來自攝影師 Bob McKay)

除了可換鏡頭相機,簡單直接的 PS 機也是一個選擇。

選鏡頭,可以從興趣出發

既然說膠捲相機不需要按照工作的套路來,那選鏡頭的也可以按照興趣來走。

部分相機賣家會將當代搭配的套頭一同捆綁銷售。但對於這卡口上早有儲備的用戶,這些非恒定光圈的標變鏡頭作用其實不太大。如果玩的是膠捲,那就是從定焦開始吧。

以本人的組合為例,我購入美能達 α Sweet S 時搭配是美能達 AF 50mm F1.7 OLD 版。比 F1.8 大一點點的光圈以及七邊形光圈形成的散景,讓這支鏡頭成為了一個經典。搭配自己在玩 A 卡口時儲備下來的 24mm F2.8、50mm F2.8 MACRO、135mm F2.8,這個組合基本上能夠滿足我絕大部分的拍攝需求了。

作為一個 50mm 標頭愛好者,我也希望在這裡能夠實現“光圈補完”的美好願望。從 50mm F2.8M 到 F1.4 都能擁有,這個相信也是膠捲和數碼共用卡口下的優勢。

選膠捲,應該從便宜開始

選膠捲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則,只需要跟著色調上的喜好、感光度去選擇就可以了。

目前有一些膠捲興趣團體會做一些簡單的測試,為讀者提供一些樣片。用戶從他們的描述中就能大概瞭解一卷膠片拍出來是怎樣的,跟著這個去選擇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一個什麼都蒙圈的初學者,或者從常見的負片開始會比較好。

如柯達的 Color Plus 200(行內俗稱的“番茄炒蛋”)、富士 C200、Agfa 200 系列等等,這些都是較為便宜的負片,拿出去沖掃的話時間也比較短,成本也比較地,廢片帶來的心理承受壓力也比較小…..

而且,這些度數較低的負片都比較容易保存。只要存放在溫度合適電子防潮箱裡面就基本沒有問題了,不需要冰箱保存。綜合兩者看來,這些卷基本上都是初學者的必備之選。

選器材的時候,你還需要注意這些事情…

看到了這裡,大概你已經能夠開始描畫出自己的方案了吧。雖然方法是有了,但在選購產品的時候,這裡還有一些你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首先,目前絕大部分的膠捲機身都停產了。你在選購的時候,需要面臨的都是二手商品。在選購二手膠捲相機的時候大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檢查快門好反光板和快門能否正常工作,這個時候你需要拿一台完備的相機作為基準,這樣對比的話就比較直觀了檢查底片室,這裡需要看看快門簾有沒有損壞,內部有沒有發黴或其他異常骯髒的情況(注意,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去觸碰快門簾!)檢查機身的漏光情況,這個只能通過拍攝去測試了,但在拍攝之前可以看看機身的海綿會不會有過分老化的現象

除了以上這三點,你還需要去檢查其他部分的機能。當全部確認之後,才能夠選擇購買。

選購膠捲的時候也需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存方式,如果本來已經沒有完好保存的話,對成像會有很大的影響。

日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雖然說過期膠捲能拍出特殊的味道,但這個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很難去判斷其成色。一卷兩卷玩玩倒是無所謂,但是假如是要用來拍攝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那還是選用有效期內保存正確的膠捲會比較好。

還有,在買膠捲的時候最好多備自個 X 光袋,這個是專門給常出差或旅遊的攝影師準備的。

帶著這個 X 光袋過安檢,就能夠減少 X 光對膠捲的影響。如果需要坐飛機的話,請給安檢多預留一點時間,因為膠捲機最好的方法,還是手動檢查。尤其是當你帶著的是高度數膠捲的時候,X 光會讓你的顆粒感變大,成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這些還是要實現準備好。

最後…

不論是膠捲還是數碼相機,它們都是留住時光的工具。數碼能夠給你貼近現場的真實,而膠捲則能夠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這兩者目前還處於互不干擾,互相補充的狀態。當你兩者都體驗之後,才會明白當中的道理。

好好地浪費一下快門與時間,從拍攝到沖洗中學會等待。這裡能得到的東西,將不只是快樂和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