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江苗寨風情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製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準。

初到苗寨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

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方遷徙,

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撾、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西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裡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裡衛,西江屬丹江衛。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

1914年,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1]

1944年,置雷山設置局,西江複歸雷山管轄,改為西江鎮。

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台江縣管轄。

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1]

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併入凱裡大縣,西江屬於凱裡縣的雷山片。

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至今。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裡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千米。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度為16.8公里,流域面積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礦點:開覺和白水河矽礦各1個,主要含砷、鉛、鋅等。開覺礦點可供開採50年以上。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等,境內森林覆蓋率85.15%,有植物杉樹、松樹、楓香樹、板栗樹、青杠樹、樟樹、茶子樹、映山紅等居多。桂皮、木薑、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幾百種樹種和藥材、果樹、茶樹等。

苗寨的臺階是上不去車的,所以只能用馬馱著重物一點點的向上運輸,真的很不容易。

馬並不是很高大,但是也很有力氣,一次次的上下,好像都已經很習慣了,我們就是空著手上臺階都很累了,何況這樣還馱著重物,太辛苦了。

站在賓館的陽臺就能看到整個苗寨了,視野相當不錯

坐在陽臺上,品著香茶,看著古寨,心情無比安靜

住在寨子裡的人真的很幸福

我們住的苗寨風情賓館環境還不錯

小路彎彎,曲曲折折,上上下下都是臺階

吊腳樓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穀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4]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路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4]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這裡的特色菜也很好吃

夜晚的苗寨街道

每到夜晚苗寨就燈火輝煌,夜景格外的迷人

如夢如幻

燈火闌珊

不知道啥意思

夜晚的飯店生意紅火

裝修風格凸顯苗寨民族特色

夜晚站在觀景臺上飽覽苗寨夜景

壯觀,宏偉,輝煌的古寨

清晨被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震醒,向窗外望去遠處山頂上有很大的煙霧,好像是有人家辦喜事,於是決定一會上對面山上去看看

於是走出賓館下山再往對面山上走去,沿途看到正在建造的苗族吊腳樓

穿過一座橋,一路欣賞苗寨美景

路過菜市場看到很多苗族婦女在售賣蔬菜

這裡的銀行也用這種木屋

一個苗族老人在吹奏苗族民歌

很少這麼近距離的觀察屋瓦的建造,看看對我們搞雕刻的人有幫助

屋頂是這樣的

苗寨博物館裡的織布的情景

經常會碰見辛勤的馬匹在往山上運送沙子

木屋的地下有的是需要用石頭磊起來的

上山都是臺階,有很多小路都能上山和下山

建的很陡,看起來真還有點嚇人

苗寨這種白色的本地土狗,挺溫順的不會咬人,但是有時也會對你吼幾下,剛開始以為是有一隻狗在跟著我旅遊,因為這些狗長得都差不多,後來發現不對,到處都是一種顏色長得差不多的狗。

這是一家吊腳樓裡養的一匹馬,一隻豬和一隻貓,在和諧的相處。

貓咪對豬說“聽說今天有人家要辦喜事,豬哥,你可小心點。”豬說:“不會的,主人對我可好了,每天都給我好吃的,也不讓我幹活,我只管吃飯睡覺,不惹是生非,沒事的!,老馬,你要小心點,他們天天讓你幹活,只給你吃草,對你那麼不好,你小心點吧!”馬說:“我還有利用價值,明天我還要上山運沙子呢!我倒是擔心二哥你呀!”

終於看到了辦喜事的人家,已經準備了一頭黑毛豬招待客人,豬不大,但是應該很好吃,但是,這會不會是那個自作聰明,信心滿滿的豬二哥呢?

建造吊腳樓有的是用這種磚建造的,外面再包一層木板

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裡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裡衛,西江屬丹江衛。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

1914年,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1]

1944年,置雷山設置局,西江複歸雷山管轄,改為西江鎮。

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台江縣管轄。

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1]

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併入凱裡大縣,西江屬於凱裡縣的雷山片。

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至今。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裡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千米。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度為16.8公里,流域面積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礦點:開覺和白水河矽礦各1個,主要含砷、鉛、鋅等。開覺礦點可供開採50年以上。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等,境內森林覆蓋率85.15%,有植物杉樹、松樹、楓香樹、板栗樹、青杠樹、樟樹、茶子樹、映山紅等居多。桂皮、木薑、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幾百種樹種和藥材、果樹、茶樹等。

苗寨的臺階是上不去車的,所以只能用馬馱著重物一點點的向上運輸,真的很不容易。

馬並不是很高大,但是也很有力氣,一次次的上下,好像都已經很習慣了,我們就是空著手上臺階都很累了,何況這樣還馱著重物,太辛苦了。

站在賓館的陽臺就能看到整個苗寨了,視野相當不錯

坐在陽臺上,品著香茶,看著古寨,心情無比安靜

住在寨子裡的人真的很幸福

我們住的苗寨風情賓館環境還不錯

小路彎彎,曲曲折折,上上下下都是臺階

吊腳樓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穀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4]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路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4]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這裡的特色菜也很好吃

夜晚的苗寨街道

每到夜晚苗寨就燈火輝煌,夜景格外的迷人

如夢如幻

燈火闌珊

不知道啥意思

夜晚的飯店生意紅火

裝修風格凸顯苗寨民族特色

夜晚站在觀景臺上飽覽苗寨夜景

壯觀,宏偉,輝煌的古寨

清晨被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震醒,向窗外望去遠處山頂上有很大的煙霧,好像是有人家辦喜事,於是決定一會上對面山上去看看

於是走出賓館下山再往對面山上走去,沿途看到正在建造的苗族吊腳樓

穿過一座橋,一路欣賞苗寨美景

路過菜市場看到很多苗族婦女在售賣蔬菜

這裡的銀行也用這種木屋

一個苗族老人在吹奏苗族民歌

很少這麼近距離的觀察屋瓦的建造,看看對我們搞雕刻的人有幫助

屋頂是這樣的

苗寨博物館裡的織布的情景

經常會碰見辛勤的馬匹在往山上運送沙子

木屋的地下有的是需要用石頭磊起來的

上山都是臺階,有很多小路都能上山和下山

建的很陡,看起來真還有點嚇人

苗寨這種白色的本地土狗,挺溫順的不會咬人,但是有時也會對你吼幾下,剛開始以為是有一隻狗在跟著我旅遊,因為這些狗長得都差不多,後來發現不對,到處都是一種顏色長得差不多的狗。

這是一家吊腳樓裡養的一匹馬,一隻豬和一隻貓,在和諧的相處。

貓咪對豬說“聽說今天有人家要辦喜事,豬哥,你可小心點。”豬說:“不會的,主人對我可好了,每天都給我好吃的,也不讓我幹活,我只管吃飯睡覺,不惹是生非,沒事的!,老馬,你要小心點,他們天天讓你幹活,只給你吃草,對你那麼不好,你小心點吧!”馬說:“我還有利用價值,明天我還要上山運沙子呢!我倒是擔心二哥你呀!”

終於看到了辦喜事的人家,已經準備了一頭黑毛豬招待客人,豬不大,但是應該很好吃,但是,這會不會是那個自作聰明,信心滿滿的豬二哥呢?

建造吊腳樓有的是用這種磚建造的,外面再包一層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