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作性素描《素問》巡迴展在武漢美術館展出

長江網訊發現素描獨特之美,注重媒介和材質本身的獨特性,以及不同畫種與創作觀念之間的有機聯繫,創作性素描《素問》巡迴展6月6日在武漢美術館展出。據悉,《素問》巡展的第一站於2017年3月11日至3月24日在四川美術館展出,

武漢是巡展的第二站,將於6月18日結束。

在採訪中,長江網記者瞭解到,《素問》展是由英盟藝術機構于2012年創立發啟,

每年一回,英盟藝術機構主辦了前3回展;第4回首展由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主辦,川美版畫系韋嘉、英盟藝術機構策展人唐紅萍聯合策展,藝術批評家楊衛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展出了陳樹中、高小華、郭潤文、何多苓、賈滌非、冷軍、李曉林、劉海辰、龐茂琨、邵常毅、王子奇、韋嘉、徐芒耀、忻海洲、趙卿 (按拼音排序)共計十五位藝術家70余件素描作品。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楊衛說:“長期以來,不少人都存有一個偏見,認為素描只是一種造型基礎的訓練手段,難以獨立成為藝術門類,作用於創作與實踐。

這種思維顯然是受到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即把創作觀念高高地懸置起來,而忽略了媒介和材質本身的獨特性,以及不同畫種與創作觀念之間的有機聯繫。事實上,任何媒介和材質,不僅只是傳統的國、油、版、雕、彩、粉和素描,還包括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現成品、高科技手段等等,都可以轉換為藝術語言,在豐富藝術表現力的同時,呈現出不同的創作觀念。當代藝術打破自身的邊界,
不斷地向其它領域拓展,去吸取創作資源,正是基於此。今天的現代學院教育,也同樣受到了當代藝術的啟迪與影響,在強調造型訓練的同時,更加注重思想的啟蒙與材料的發現。因此,今天的藝術生態,無論是學院內,還是學院外,都在朝往多元方向發展,呈現出了無比的豐富性。”

英盟藝術機構負責人周海夫稱:“我們發現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畫家,

都很重視素描,留下了很多優秀的素描作品;當今也有很多優秀的畫家一直在堅持素描創作,很值得欣賞和推崇。另外素描作品本身獨具一種美,是其他畫種沒有的,由於推廣力度不夠,素描作品的審美價值多年來被市場忽略,非常令人遺憾。因此我們把素描作為“素問”展的展覽特色來推廣(不是習作性素描,而是創作性素描),希望讓更多的畫家認識到素描對畫家靈性成長的幫助,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素描獨特的審美價值。”

武漢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武漢站巡展6月6日——18日在武漢美術館1、2、3館展出。展覽結束後還將在全國其他三個城市進行巡展。

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素描獨特的審美價值。”

武漢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武漢站巡展6月6日——18日在武漢美術館1、2、3館展出。展覽結束後還將在全國其他三個城市進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