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城故事多——那些“來了就不想走”的特色小鎮

原標題:小城故事多,聽像一首歌——那些“來了就不想走”的特色小鎮

江灣鎮

中國旅遊第一鎮、湖湘文化特色小鎮、古典傢俱小鎮、365眾創小鎮……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新生事物”,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建設日漸火熱。一批批“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獨具個性風情的特色小鎮走進人們的視野。有的小鎮美在生態環境,有的強在產業聚集,有的勝在人文底蘊,勾起了許多人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之詩意棲居地的嚮往。

江灣鎮:山水人文融於一處

“這裡峰巒疊翠,一年四季處處有山花;這裡溪澗橫斜,倒映著粉牆黛瓦。這裡的村落,老屋中的雕刻精緻奢華;這裡的民風,醇厚中散發出淡淡的儒雅……”走進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江西婺源縣江灣鎮,許多遊客都會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作為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江灣鎮圍繞生態、文化優勢資源,全力打造旅遊小鎮,並以旅遊帶動產業大融合,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財富。

獨特的徽州文化和青山綠水讓這裡充滿魅力。這個面積為3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4萬的千年古鎮,不僅徽州文化底蘊豐厚,而且環境優美,全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9%。

趁著週末,福州遊客王梅和家人乘坐合福高鐵直達婺源。在江灣鎮,她很享受地穿行在明清徽派古建築之間。她告訴半月談記者,來之前自己就做足了功課,知道這裡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3個、中國傳統古村落4個;從宋至清,

走出了明代軍事家汪金宏、篆刻大師何震、抗倭名將江一麟、清代朴學大師江永等眾多賢士。“人說看景不如說景,但這兒的一切完全符合我的預期和想像,真的很棒!”

江灣鎮風光

江灣鎮黨委副書記葉勇強告訴半月談記者,

旅遊是全鎮的核心、特色產業,轄區內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還有一大批新型景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全天候、四季遊的旅遊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光有外表不行,還要有內涵。”葉勇強說,江灣重點篩選和打造生態文化景觀特色村,湧現出大畈硯雕、汪口“三雕”、曉起民宿等一批特色文化主題村落。

“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與產業規劃統籌考慮;特色小鎮的繁榮,

必須有產業支撐。”葉勇強說,江灣大力發展“旅遊+農業”“旅遊+工業”,積極引導綠茶、雪梨、皇菊、油茶、冷水魚等傳統種植養殖項目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並引入博達天然礦泉水等項目,扶持大畈硯臺產業發展,將大畈硯臺打造成獨具婺源特色的旅遊商品。

荷葉鎮:湖湘文脈,耕讀之鄉

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鎮如其名,全鎮地形就像一面展開的碧綠荷葉,四周山巒延綿,守護著荷葉盆地的萬畝良田,守護著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精魂。這裡曾走出晚清重臣曾國藩。

毛澤東曾言,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在曾國藩的故鄉,他一生的精神財富,通過故居、家書、教育等形式流傳下來。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劉建海說:“如果說曾國藩是一本大典,其故居富厚堂就是它的封面。”

劉建海告訴半月談記者,與有些豪宅大院不同,曾氏家族的宅子傳承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美景,而是家風,這使得曾氏家族賴以延綿百年。以“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八本”家訓為經,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八寶”治家思想為緯,這個小鎮處處體現著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的中國傳統耕讀文化。

事實上,荷葉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遠不止富厚堂。敦德堂、萬宜堂、白玉堂、葛氏宗祠……每一座老房子都有故事,都代表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走在荷葉鎮,這裡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乾淨的村宅令人心曠神怡。2000畝荷花基地、5000畝油菜花基地、4萬畝高產水稻基地,紫雲峰梯田、九峰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美不勝收。人文旅遊、鄉村旅遊、特色農業休閒旅遊發展迅速,湧現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

湖南省雙峰縣委書記禹敏表示:“荷葉小鎮之所以名列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關鍵在於地方的文化傳承和影響力,荷葉最有魅力、最具張力的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未來,荷葉鎮將打造湖湘文化中心,推進家風家教示範基地建設;圍繞蔡和森和蔡暢故居,打造紅色旅遊目的地;依託荷葉的美好人居環境,打造健康養老產業。

水落坡鎮:古典傢俱美名揚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隨著山東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這樣的詩意生活不再只是停留在大多數人的夢中。一些特色小鎮,不僅留住了鄉愁,還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根據2016年9月公佈的《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山東計畫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古典傢俱小鎮就是其中之一。剛下高速,鮮明的小鎮特色映入眼簾:沿街家家戶戶都擺著大大小小的石磨盤。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水落坡百姓就開始走街串巷,從事“收舊賣舊”這個行當了。最初,村裡的人推著小獨輪車去天津、河北等地收購舊傢俱,淘選銅錢、銀元之類的小文物。後來,大家發現一些舊傢俱賣得太便宜,就收集起來再加工,然後賣到大城市。水落坡鎮的傢俱製造業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在鎮上桃源市場的“天下古玩”店鋪,店主常學良正拿著手機和微商群裡的代理們溝通,他身邊是兩處專門用於拍攝古玩物件的攝影棚。“我父親那輩人都是走街串巷把收來的物件賣出去,你看我,現在有700多個代理,每天坐在店裡拍照、發快遞就能把東西賣到國外去。”常學良說。

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介紹,如今,水落坡鎮傢俱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兩萬餘人,由原來收購舊傢俱進行翻新向高檔古式傢俱和仿古製作方面發展,涉及村莊37個,年交易額達30億元,產品占全國古傢俱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形成了“北有高碑店、南看陽信縣”的格局。這裡的古舊傢俱、仿古傢俱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產品遠銷歐美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水落坡鎮古舊傢俱的美名傳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典傢俱文化產業基地”“中國收藏文化名鎮”。

眾創小鎮:365天都在雙創路上

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廟行鎮的“365眾創小鎮”,其名字就彰顯了小鎮的特色:即365天每一天都奮鬥在雙創的路上。與此同時,這個小鎮也具有長三角地區眾多古鎮景點“小而美”的特質。

“小”即骨架小,占地面積少。這兒原本是4個老國企的倉庫,儲藏的是棉花、物料,而現在,蘊藏的則是創業者的活力與激情。“美”指“顏值”高。入駐小鎮的創業者多為80後,企業也是清一色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赤橙黃綠、幾何圖形的裝飾,企業家沙龍等活動,將這裡變成“夢想的樂園”。

小鎮企業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入駐的創業者看中的是小鎮的創業氛圍、孵化器功能和投融資服務。小鎮地方小但功能全,聚焦高技術資訊服務業產業鏈發展,由寶山區政府聯合相關行業協會等機構,圍繞產業鏈運作必需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技術流、人才流等關鍵要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服務平臺。

對初創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資金。如今,這裡形成了政府和擔保公司、銀行聯合擔保模式,在小鎮構建了授信額3億元的互助投融資平臺。還有銀行、VC、PE、小額貸款公司等近30種融資管道。目前,小鎮已吸引德同資本、清科創投、麥騰創投等國內投資機構入駐。

眾創小鎮是上海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基地,力求引進、孵化、培育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如今,寶山區類似“365眾創小鎮”的還有高境鎮的“科技小鎮”、月浦鎮的“智慧製造小鎮”、羅涇鎮的“生態旅遊小鎮”等。以往的寶山老工業隨著金融和科技創新的熱潮,步履變得輕快起來,而曾經厚重的工業發展史,也成為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良好基礎。

(采寫記者:程迪 史衛燕 潘林青 葉婧 潘曄 楊紹功 賈遠琨)

守護著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精魂。這裡曾走出晚清重臣曾國藩。

毛澤東曾言,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在曾國藩的故鄉,他一生的精神財富,通過故居、家書、教育等形式流傳下來。曾國藩研究會研究員劉建海說:“如果說曾國藩是一本大典,其故居富厚堂就是它的封面。”

劉建海告訴半月談記者,與有些豪宅大院不同,曾氏家族的宅子傳承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美景,而是家風,這使得曾氏家族賴以延綿百年。以“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八本”家訓為經,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八寶”治家思想為緯,這個小鎮處處體現著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的中國傳統耕讀文化。

事實上,荷葉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遠不止富厚堂。敦德堂、萬宜堂、白玉堂、葛氏宗祠……每一座老房子都有故事,都代表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走在荷葉鎮,這裡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乾淨的村宅令人心曠神怡。2000畝荷花基地、5000畝油菜花基地、4萬畝高產水稻基地,紫雲峰梯田、九峰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美不勝收。人文旅遊、鄉村旅遊、特色農業休閒旅遊發展迅速,湧現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

湖南省雙峰縣委書記禹敏表示:“荷葉小鎮之所以名列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關鍵在於地方的文化傳承和影響力,荷葉最有魅力、最具張力的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未來,荷葉鎮將打造湖湘文化中心,推進家風家教示範基地建設;圍繞蔡和森和蔡暢故居,打造紅色旅遊目的地;依託荷葉的美好人居環境,打造健康養老產業。

水落坡鎮:古典傢俱美名揚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隨著山東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這樣的詩意生活不再只是停留在大多數人的夢中。一些特色小鎮,不僅留住了鄉愁,還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根據2016年9月公佈的《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山東計畫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古典傢俱小鎮就是其中之一。剛下高速,鮮明的小鎮特色映入眼簾:沿街家家戶戶都擺著大大小小的石磨盤。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水落坡百姓就開始走街串巷,從事“收舊賣舊”這個行當了。最初,村裡的人推著小獨輪車去天津、河北等地收購舊傢俱,淘選銅錢、銀元之類的小文物。後來,大家發現一些舊傢俱賣得太便宜,就收集起來再加工,然後賣到大城市。水落坡鎮的傢俱製造業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

在鎮上桃源市場的“天下古玩”店鋪,店主常學良正拿著手機和微商群裡的代理們溝通,他身邊是兩處專門用於拍攝古玩物件的攝影棚。“我父親那輩人都是走街串巷把收來的物件賣出去,你看我,現在有700多個代理,每天坐在店裡拍照、發快遞就能把東西賣到國外去。”常學良說。

水落坡鎮副鎮長董穎介紹,如今,水落坡鎮傢俱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兩萬餘人,由原來收購舊傢俱進行翻新向高檔古式傢俱和仿古製作方面發展,涉及村莊37個,年交易額達30億元,產品占全國古傢俱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形成了“北有高碑店、南看陽信縣”的格局。這裡的古舊傢俱、仿古傢俱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產品遠銷歐美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水落坡鎮古舊傢俱的美名傳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典傢俱文化產業基地”“中國收藏文化名鎮”。

眾創小鎮:365天都在雙創路上

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廟行鎮的“365眾創小鎮”,其名字就彰顯了小鎮的特色:即365天每一天都奮鬥在雙創的路上。與此同時,這個小鎮也具有長三角地區眾多古鎮景點“小而美”的特質。

“小”即骨架小,占地面積少。這兒原本是4個老國企的倉庫,儲藏的是棉花、物料,而現在,蘊藏的則是創業者的活力與激情。“美”指“顏值”高。入駐小鎮的創業者多為80後,企業也是清一色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赤橙黃綠、幾何圖形的裝飾,企業家沙龍等活動,將這裡變成“夢想的樂園”。

小鎮企業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入駐的創業者看中的是小鎮的創業氛圍、孵化器功能和投融資服務。小鎮地方小但功能全,聚焦高技術資訊服務業產業鏈發展,由寶山區政府聯合相關行業協會等機構,圍繞產業鏈運作必需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技術流、人才流等關鍵要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服務平臺。

對初創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資金。如今,這裡形成了政府和擔保公司、銀行聯合擔保模式,在小鎮構建了授信額3億元的互助投融資平臺。還有銀行、VC、PE、小額貸款公司等近30種融資管道。目前,小鎮已吸引德同資本、清科創投、麥騰創投等國內投資機構入駐。

眾創小鎮是上海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基地,力求引進、孵化、培育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如今,寶山區類似“365眾創小鎮”的還有高境鎮的“科技小鎮”、月浦鎮的“智慧製造小鎮”、羅涇鎮的“生態旅遊小鎮”等。以往的寶山老工業隨著金融和科技創新的熱潮,步履變得輕快起來,而曾經厚重的工業發展史,也成為這些特色小鎮發展的良好基礎。

(采寫記者:程迪 史衛燕 潘林青 葉婧 潘曄 楊紹功 賈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