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視三集連播海南“非遺”紀錄片

攝製組拍攝的《纈花黎布》場景。

紀錄片《椰殼新生》中的場景。

6月2日22點38分在央視10套《探索·發現》“手藝”欄目,播出了由中央電視臺與海口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的海南“非遺”系列紀錄片之《原始黎陶》。該紀錄片主題思想深刻、真實生動、人物和事件完整,故事性強,播出後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

據瞭解,海南“非遺”系列紀錄片之《椰殼新生》、《纈花黎布》將於6月10日、6月13日22點在央視10套《探索·發現》“手藝”欄目中播出。

海南“非遺”項目的地域民族文化得到了央視媒體的高度重視,在央視平臺上三集連播宣傳海南,將海南“非遺”流傳幾百年、上千年的海南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這還是首次。節目的播出對於更多人瞭解海南,走近海南具有特殊的意義。

《原始黎陶》真實生動地紀錄了海南黎族制陶技藝流傳六千年至今的歷史傳承,

紀錄了國家級傳承人羊拜亮女兒、孫媳婦幾代制陶的經歷和故事,紀錄了黎族制陶人對原始陶藝的深厚情感和堅守。制陶技藝陪伴一代代黎族人成為她們生活中的支撐和生命的延續。

據悉,2016年以來,節目攝製組曾多次下鄉到東方、昌江、保亭等9個市、縣,20多個鄉鎮深入調研、採訪,央視也兩次來瓊深入市縣採訪。最終從《黎錦》等八個選題項目中選擇了《原始黎陶》等三集選題,

並於2017年初兵分兩組來到海口、昌江、東方等地採訪、拍攝,歷經一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努力,於2017年4月完成了前期拍攝。紀錄片拍攝得到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口市委宣傳部大力支持和幫助。

《椰殼新生》通過海南《椰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明駒20年來“椰雕”創作的故事片斷,以及製作椰雕精細的工藝過程,見證了“椰雕”的文化藝術價值,代表著一代椰雕人用執著、艱辛和生命力量,

堅守著祖輩們留下來的這份傳統和事業。

“海南椰雕”在唐代就有了關於“椰雕”製作的記載,據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到明、清兩代,“椰雕”常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已經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所以有了“天南貢品”的雅號。一代代椰雕人在這片熱土上紮根、守護、傳承。曾經在海口人人都能雕刻的富道村,也叫“椰雕村”,以及文傳述雕刻藝人精湛技藝的傳授,

到如今吳明駒的傳承,椰雕作品的千姿百態和創新,無不說明海南“椰雕”強大的生命力,“椰雕”人獨到的工匠精神。海南“椰雕”個性藝術的完美性和特殊的地域性,將成為極具代表的海南文化的名片。

而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黎錦,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枝奇葩。在“黎錦”的“紡、染、織、繡”四大技藝中,精彩而獨具魅力的染色工藝少為人知,目前能掌握染色工藝的黎族婦女已所剩無幾,在我國民間,黎族也是唯一還能使用多種天然植物進行染色的民族。所以絣染是織布的獨特手工技藝。絣染技藝在宋、元時期出現,曾在全島範圍內盛行,當時美稱為“纈花黎布”。與常見的先織後染不同,而是先紮線、入染、再織布。

海南絣染的圖案、構圖和色彩已引起海內外“織錦”專家和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專家認為:海南絣染被稱為世界工藝史上難得的珍寶。紀錄片《纈花黎布》以東方市符慶香的故事為串線,講述了黎錦幾十年伴隨她的生活和生命,如今女兒和兩個媳婦都傳承了她的絣染技藝,她已成為海南黎族紡染編織傳承人。電視片全程紀錄了符慶香絣染技藝的工藝過程,從中可以看到海南“絣染”技藝的獨特和傳承工藝的珍貴。

在我國民間,黎族也是唯一還能使用多種天然植物進行染色的民族。所以絣染是織布的獨特手工技藝。絣染技藝在宋、元時期出現,曾在全島範圍內盛行,當時美稱為“纈花黎布”。與常見的先織後染不同,而是先紮線、入染、再織布。

海南絣染的圖案、構圖和色彩已引起海內外“織錦”專家和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專家認為:海南絣染被稱為世界工藝史上難得的珍寶。紀錄片《纈花黎布》以東方市符慶香的故事為串線,講述了黎錦幾十年伴隨她的生活和生命,如今女兒和兩個媳婦都傳承了她的絣染技藝,她已成為海南黎族紡染編織傳承人。電視片全程紀錄了符慶香絣染技藝的工藝過程,從中可以看到海南“絣染”技藝的獨特和傳承工藝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