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如此重視高考究竟為什麼?

6月7日,在中國,915萬年輕人走進高考考場,當他們開始奮筆疾書時,整個國家甚至都因此安靜下來。商業和軍用航班紛紛改變航向,考場附近道路被封鎖,司機被禁止鳴笛,建築工地停工,

網吧關門,葬禮為其繞道而行……等歐美媒體一一歷數這國度以何種方式,傾情投入這場大學入學考試。

當然,學生們也沒有閑著,為確保高考順利,有人吸氧,有人打點滴,“高考房”與“高考保姆”受到極大歡迎,還有女孩為此服用避孕藥或者注射激素……這是前兩年《紐約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導中對中國高考的形容。

外國人不理解高考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或許是因為他們的詞典裡沒有“高考狀元”這個詞彙。誰讓國人歷來有“狀元崇拜症”?“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是自古以來讀書人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最大夢想。而現實中,以升學率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積重難返,又強化著人們對“高考狀元”的追慕。

於是,每年各省各縣都重複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這一幕。

儘管教育部一直要求“高考成績不排名、不公佈高考狀元、不炒作高考狀元”,但每年高考過後,有關高考狀元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傳來,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於每個縣都會產生自己的“狀元”,接著就是採訪、座談、出席某個活動。可以想見,這些學生在不久的將來必會榮登其母校的招生廣告,或是成為某商品的代言人。

全國除少部分地區外,有關高考狀元的報導都會佔據地方性新聞報導的重要位置。

所謂的“高考狀元”不過是臨場發揮較好而已,“高考狀元”不過是一次考試的偶然產物。上大學之後,乃至將來畢業、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強?不見得。

若干年前有研究課題組公佈“中國高校傑出校友排行榜”,結果表明:“所有的傑出企業家中,稀有高考狀元;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名單,也很少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傑出政治家中,基本上沒有高考狀元”,這說明,改變命運的是知識,而不是狀元或一次考試。

可以說今日之熱炒高考狀元,則已經成了某種商業手段。它實際上和選拔人才無關,

和教育制度無關,和激勵人才無關,甚至於和高考狀元本人無關。人們熱衷於它,因為從中可以獲取有利於自己的東西。相比中國,在美歐等國家,從來沒有“高考狀元”的情結。為什麼沒有?主要在於這些國家人才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僅僅“分數高”,並不能證明就是優秀學生,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意志力、公益情懷、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方面有積極的建樹。

而這種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標準,完全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國學生很樂於參加慈善活動以及公益活動,打工賺錢是家常便飯。國內的教育儘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標準。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狀元崇拜,說到底是有關何為“成功學生”的社會取態,與“高分低能”、“文科無用”一樣,癥結在於評價標準太單一。反觀歐美國家不會像中國那樣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鍾。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尊重。當總統和當掏糞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獲得豐厚體面的收入以及社會勞動保障。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這樣,人們就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展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技工、司機等行業,同樣有優秀人才加盟。反觀我們,行業差別和歧視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進入名校,而只有進入名校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發展機會。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呈現。過分的宣傳高考狀元,是在人為的“揠苗助長”或摧殘人才,是在人為的扭曲人才教育機制。不僅于高考狀元們自身發展不利,令人擔憂的是,它還會導致更多的人追捧高考狀元,以高考狀元為目標為榜樣。長此以往,便會使得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培養出一個個考試機器,卻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所以,與其關注高考狀元一個人,不如關注所有考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比較合適。

而這種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標準,完全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國學生很樂於參加慈善活動以及公益活動,打工賺錢是家常便飯。國內的教育儘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標準。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狀元崇拜,說到底是有關何為“成功學生”的社會取態,與“高分低能”、“文科無用”一樣,癥結在於評價標準太單一。反觀歐美國家不會像中國那樣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鍾。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尊重。當總統和當掏糞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獲得豐厚體面的收入以及社會勞動保障。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這樣,人們就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展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技工、司機等行業,同樣有優秀人才加盟。反觀我們,行業差別和歧視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進入名校,而只有進入名校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發展機會。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呈現。過分的宣傳高考狀元,是在人為的“揠苗助長”或摧殘人才,是在人為的扭曲人才教育機制。不僅于高考狀元們自身發展不利,令人擔憂的是,它還會導致更多的人追捧高考狀元,以高考狀元為目標為榜樣。長此以往,便會使得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培養出一個個考試機器,卻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所以,與其關注高考狀元一個人,不如關注所有考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