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開穀神星表面神秘光斑來源

穀神星上有一處神秘的撞擊坑,其中有一些極為明亮的物質。

科學家認為,這裡或許曾是冰火山的“噴發點”。

在近期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谷神星上的這些亮斑只有四百萬年歷史,比它們所處的撞擊坑晚形成三千萬年。這種罕見的明亮物質的分佈和屬性說明,它們是由反復出現的天文活動造成的,可見穀神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存在冰火山活動的天體。

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已對穀神星開展了近兩年的研究。在此期間,

科學家發現刻瑞斯隕石坑(Occator crater)中有一些奇怪的亮斑,主要由礦物鹽構成。

為了更好地瞭解這顆小行星的地質活動,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近日對該撞擊坑中的地質構造展開了調查,包括裂隙、崩落的石塊、甚至更小的撞擊坑等。

刻瑞斯隕石坑直徑92公里,坑中有一處巨大的半球狀結構,其中“含有穀神星上最明亮的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科學家湯瑪斯·普拉茨(Thomas Platz)指出。

Cerealia Facula區域的可見光/紅外線分光計資料顯示,該地區富含碳酸鹽。此外,撞擊坑中其它地方的亮斑也含有碳酸鹽和一種黑色物質。

研究人員稱,撞擊坑中央的坑洞中有一處崎嶇不平的隆起結構,也許是古代山脈遺留下的痕跡。科學家認為該山脈約3400萬年前與刻瑞斯撞擊坑同時形成,最終逐漸崩解。

但研究人員指出,含有明亮物質的半球狀結構形成時間還要晚三千萬年。

科學家通過地質構造表面的“穿孔”程度判斷其形成時間。撞擊坑形成越晚,表面穿孔就越少。

“半球狀結構周圍物質的年齡和外觀都說明Cerealia Facula地區是通過反復的冰火山噴發形成的,冰火山噴發還將這些物質噴射到了中央坑洞的週邊區域。”普朗克研究所安德里亞斯·內修斯(Andreas Nathues)指出,“單次冰火山噴發不太可能造成這一結果。”

有些天體也有類似的半球狀結構,如木衛三和木衛四。

科學家認為這些是火山噴發留下的痕跡,說明這些天體上存在冰火山。他們還指出,穀神星也可能經歷了類似過程。

“形成刻瑞斯撞擊坑的那次巨大衝撞一定是一切事件的開端,並且催生了之後的冰火山活動。”

科學家指出,在這次撞擊過後,穀神星的地下海水水位線有所上漲。

此外,在低壓環境下,水和水中溶解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從正在形成的通氣口逃逸,

最終從穀神星表面的裂隙噴射出來。

研究人員稱,這一過程中沉積的礦物鹽也許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亮斑來源。

從1.4萬公里外拍攝的刻瑞斯撞擊坑照片顯示,這些亮斑的亮度存在晝夜節律變化,為一項新理論提供了證據。

“光線在刻瑞斯撞擊坑底部的散射方式與穀神星表面的其它區域明顯不同,”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古涅什瓦·辛格·坦佳姆(Guneshwar Singh Thangjam)指出,“最可能的解釋是,撞擊坑底部附近有一片薄薄的、半透明的水霧。”

研究人員稱,這片水霧也許是撞擊坑在陽光照射下、昇華的水蒸氣從地表裂隙中逃逸出來形成的。

“最可能的解釋是,撞擊坑底部附近有一片薄薄的、半透明的水霧。”

研究人員稱,這片水霧也許是撞擊坑在陽光照射下、昇華的水蒸氣從地表裂隙中逃逸出來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