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霸氣!東北硬漢讓國產奶粉刷屏美國!1年賣46億,華爾街頭條!

文/創日報

“中國製造”最近太牛逼了,先前的玄幻小說讓老外每天苦苦追更,

煎熬無比,還沒過足癮。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又開始刷老外的朋友圈了,老外大喊,這是中國版的《紙牌屋》啊,甚至比《紙牌屋》更牛逼,因為中國能拍出這種級別的電視機實在不容易。

但是跟《人民的名義》比起來,還有個更牛逼的,

那就是全民遊戲《王者榮耀》,老外比中國人還沉迷,Facebook上最大的一個王者榮耀小組,人數已經超過了5.3萬。

除了《人民的名義》和《王者榮耀》外,還有一個更牛逼的“中國造”也刷爆了老外的朋友圈,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那就是飛鶴乳業,旗下的嬰幼兒奶粉“星飛帆”,第三次獲得了“世界食品品質品鑒大會”金獎。

這個獎是什麼級別?那可是食品界的諾貝爾,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外國媒體爭破搶著報導。

說起飛鶴乳業,

在業界那可是有著響噹噹的地位,

中國乳品企業唯一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

而且從成立到上市只花了2年時間,

16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事故,

連續3年獲得“食品諾貝爾”金獎,

讓老外都覺得是一個奇跡!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男人的身影,

他就是飛鶴乳業董事長兼CEO冷友斌。

被三聚氰胺事件影響的“大頭娃娃”、“早熟嬰兒”等問題早已讓中國的乳業臭名昭著,嬰幼兒奶粉幾乎選擇了代購。

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冷友斌愣是幹翻外國品牌,拿下金獎,讓中國的奶粉揚眉吐氣。

今天創哥就給大家扒一扒他是如何把飛鶴做到如此牛逼的!

借款100萬,3個月在荒草從建起了一個乳業帝國

飛鶴乳業的前身是國營的趙光農場乳品廠,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當時經營特別慘澹,幾乎穩虧不賺。而且2001年5月黑龍江農墾總局突然決定對旗下乳製品企業進行整合,飛鶴乳業的資產被劃給完達山集團。

冷友斌當時就是飛鶴的總經理,兩年前就想出去單幹了,

跟100多個員工砸鍋賣鐵湊錢買公司的股份,沒想到剛買了30%,公司就這樣完了。

當時農墾局知道冷友斌是個人才,給他安排了完達山集團副總的職位,但這小子就是不幹,拿著不值一分錢的“飛鶴”品牌跑去二次創業。

當時沒什麼錢,想找個場地都是問題,冷友斌坐著破爛的長途汽車滿東北跑。跑了好幾個月,最後在克東縣找了一個小乳品廠,裡面雜草叢生,連院牆都沒有。

要搬家的時候,他對一百多號的員工說:“此一行,從頭開始,前途未蔔,你們想走,我送安家費,咱們兄弟一場,不能虧了大家。”

結果沒有一個願意離開他,當年起家的一百多人都跟著他從城市來到這個偏窮的地方。

雖說兄弟們都留了下來,但這個小廠子除了幾台機器啥都沒有,要幹大事情得置辦吃飯的傢伙啊,但問題是沒錢,沒錢啥都幹不了。沒想到一個朋友聽說了此事,二話不說給冷友斌借了100萬。

揣著這100萬,冷友斌開始了自己艱難的創業之旅。吃喝拉撒全在工廠,親自指揮工人安裝設備,缺人的時候親自上去幹,輕傷不下火線,有次生病了,直接把護士叫到工廠提著瓶子輸液。

就這樣,三個月下來,日處理40噸的鮮奶生產線順利竣工,未來的乳業帝國雛形初現,而他也瘦了一圈,黑了不少。

4年建了8萬個銷售網站,2年做到在美國上市,而且獨此一家

新工廠建好後,冷友斌立馬進行生產和銷售,當時都快2001年年底了,他愣是加班加點幹了近1億的銷售額。而且到了2005年,一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5億。用了4年多的時間,帶著100多號的兄弟愣是創造了神話。

神話是創造了,但他不是神仙,這5億的銷售額是怎麼來的呢?說起來特別簡單,三步迴圈走,利用資本的撬杠,步步為營。

第一步,擴大規模。從2002開始,他一年收購一個工廠,特別是收購了拜泉的農場後,原材料有了保證,生產規模擴大,產量立馬翻了好幾倍。

第二步,建立銷售網站。產量有了保證,最愁的就是銷售了,冷友斌看起來是個溫文爾雅的人,但其實就是一個瘋子,他親自帶隊,帶著幾十個兄弟,在四年時間裡跑遍了2000多個縣市,建了起了80000多個銷售網站。

第三步,快速上市。說起上市,也是冷友斌不得已為之,收購工廠,建立銷售網站,都需要資金,但是飛鶴作為民營企業,當時很難從銀行貸到款,又借不到錢,就只能上市。

2001年11月,剛建廠沒幾天,冷友斌就組建團隊準備到美國上市,對於當時的乳企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沒想冷友斌僅僅用了2年時間就成功了,而且還不斷的創造奇跡。

2003年5月,飛鶴乳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5年4月,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小板,

2009年6月,轉板紐交所主機板。

飛鶴乳業成為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唯一一家乳企,而且股價最高時超過40美元,利用這些錢,冷友斌完成了收購和銷售的網點的鋪蓋,迴圈前進。

在毒奶粉肆虐的情況,他大笑而去,還幹翻了外國品牌

2008年,三鹿乳業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毒害了一個又一個兒童,讓消費者對中國的奶粉失去了信心,在後來的檢查中,中國的乳企裡面,只有飛鶴和貝因美的產品裡面沒有三聚氰胺。

而且從2015年開始,飛鶴連續3年拿下了世界食品品質品鑒大會的金獎,這樣的榮譽就連外國品牌都沒拿到,冷友斌能做到如此牛逼,都是因為16年來對品質的嚴格把控。

比如飛鶴的奶牛,那叫一個金貴,吃的是最好的青草,喝的是營養價值極高的蘇打水,伙食比美國總統都要好。飛鶴的鮮奶在無菌的環境下擠出來後,10分鐘內冷凍送往生產線,從源頭保證優質。

但是品質保證了並不一定能佔領市場,冷友斌又開始在戰略上下功夫,進口奶粉雖好,但並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的體質,這就是進口奶粉的薄弱環節,利用這個薄弱環節,冷友斌又開始下棋,步步為營。

第一,飛鶴乳業必須打到進口奶粉陣營的薄弱環節,攻其不可守,且對方難以反擊。

第二,飛鶴乳業的定位點必須是整個國產奶粉陣營的價值點。唯有如此,才能聯合整個國產奶粉力量,一舉推動顧客轉向選擇國產奶粉。

第三,飛鶴乳業必須確保投入領先于伊利、貝因美等國產品牌,從而當顧客轉向選擇國產奶粉時,會優先考慮選擇飛鶴。

在這個戰略的實施下,2016年,飛鶴主業銷售額達到46億元,營收約37.24億元,光納稅就8.7億元。

把員工當“父母”般養著,讓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飛鶴之所以能成功,不僅是在品質和戰略上牛逼,更是因為冷友斌有著一顆向善的心。

克東縣一千多孩子上不起學,他就把全國的飛鶴經銷商發動起來,資助孩子。2006年成立的飛鶴乳業助學基金會,至今已經捐出了3000多萬,個人也捐了幾百萬幫助孩子上學。

在克東那個地方他贊助過的人數不過來。有一個老農妻子有病,生活很困難,他就買了兩頭奶牛送去(價值兩萬多元)他私下說,不敢送錢,怕他們拿去喝酒;另一位農戶的孩子有心臟病,沒錢醫治,他一聲不吭丟了兩萬五千元就走。

2004年,為了發展需要,飛鶴總部遷往北京,當初跟著冷友斌到農村的那一百多名元老,都是底層的工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只能退休,冷友斌說:“實在不行,就養老吧。反正什麼時候都是我的好兄弟,決不能撒手不管。”

不管新老職工,吃喝拉撒睡,喪葬婚嫁……冷友斌全管。他說即使與潮流相悖,他也要堅持下去,這點情意一定要保留!

雖然總部搬到了北京,但他還是留在克東的跟那幫陪著自己創業的老員工,他說:“我要是在克東,大家就覺得飛鶴還沒走。”

一個企業家賺那麼多錢又如何?

讓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讓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讓這個社會感受到溫暖,

這才是最高的境界!

冷友斌坐著破爛的長途汽車滿東北跑。跑了好幾個月,最後在克東縣找了一個小乳品廠,裡面雜草叢生,連院牆都沒有。

要搬家的時候,他對一百多號的員工說:“此一行,從頭開始,前途未蔔,你們想走,我送安家費,咱們兄弟一場,不能虧了大家。”

結果沒有一個願意離開他,當年起家的一百多人都跟著他從城市來到這個偏窮的地方。

雖說兄弟們都留了下來,但這個小廠子除了幾台機器啥都沒有,要幹大事情得置辦吃飯的傢伙啊,但問題是沒錢,沒錢啥都幹不了。沒想到一個朋友聽說了此事,二話不說給冷友斌借了100萬。

揣著這100萬,冷友斌開始了自己艱難的創業之旅。吃喝拉撒全在工廠,親自指揮工人安裝設備,缺人的時候親自上去幹,輕傷不下火線,有次生病了,直接把護士叫到工廠提著瓶子輸液。

就這樣,三個月下來,日處理40噸的鮮奶生產線順利竣工,未來的乳業帝國雛形初現,而他也瘦了一圈,黑了不少。

4年建了8萬個銷售網站,2年做到在美國上市,而且獨此一家

新工廠建好後,冷友斌立馬進行生產和銷售,當時都快2001年年底了,他愣是加班加點幹了近1億的銷售額。而且到了2005年,一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5億。用了4年多的時間,帶著100多號的兄弟愣是創造了神話。

神話是創造了,但他不是神仙,這5億的銷售額是怎麼來的呢?說起來特別簡單,三步迴圈走,利用資本的撬杠,步步為營。

第一步,擴大規模。從2002開始,他一年收購一個工廠,特別是收購了拜泉的農場後,原材料有了保證,生產規模擴大,產量立馬翻了好幾倍。

第二步,建立銷售網站。產量有了保證,最愁的就是銷售了,冷友斌看起來是個溫文爾雅的人,但其實就是一個瘋子,他親自帶隊,帶著幾十個兄弟,在四年時間裡跑遍了2000多個縣市,建了起了80000多個銷售網站。

第三步,快速上市。說起上市,也是冷友斌不得已為之,收購工廠,建立銷售網站,都需要資金,但是飛鶴作為民營企業,當時很難從銀行貸到款,又借不到錢,就只能上市。

2001年11月,剛建廠沒幾天,冷友斌就組建團隊準備到美國上市,對於當時的乳企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沒想冷友斌僅僅用了2年時間就成功了,而且還不斷的創造奇跡。

2003年5月,飛鶴乳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5年4月,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小板,

2009年6月,轉板紐交所主機板。

飛鶴乳業成為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唯一一家乳企,而且股價最高時超過40美元,利用這些錢,冷友斌完成了收購和銷售的網點的鋪蓋,迴圈前進。

在毒奶粉肆虐的情況,他大笑而去,還幹翻了外國品牌

2008年,三鹿乳業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毒害了一個又一個兒童,讓消費者對中國的奶粉失去了信心,在後來的檢查中,中國的乳企裡面,只有飛鶴和貝因美的產品裡面沒有三聚氰胺。

而且從2015年開始,飛鶴連續3年拿下了世界食品品質品鑒大會的金獎,這樣的榮譽就連外國品牌都沒拿到,冷友斌能做到如此牛逼,都是因為16年來對品質的嚴格把控。

比如飛鶴的奶牛,那叫一個金貴,吃的是最好的青草,喝的是營養價值極高的蘇打水,伙食比美國總統都要好。飛鶴的鮮奶在無菌的環境下擠出來後,10分鐘內冷凍送往生產線,從源頭保證優質。

但是品質保證了並不一定能佔領市場,冷友斌又開始在戰略上下功夫,進口奶粉雖好,但並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的體質,這就是進口奶粉的薄弱環節,利用這個薄弱環節,冷友斌又開始下棋,步步為營。

第一,飛鶴乳業必須打到進口奶粉陣營的薄弱環節,攻其不可守,且對方難以反擊。

第二,飛鶴乳業的定位點必須是整個國產奶粉陣營的價值點。唯有如此,才能聯合整個國產奶粉力量,一舉推動顧客轉向選擇國產奶粉。

第三,飛鶴乳業必須確保投入領先于伊利、貝因美等國產品牌,從而當顧客轉向選擇國產奶粉時,會優先考慮選擇飛鶴。

在這個戰略的實施下,2016年,飛鶴主業銷售額達到46億元,營收約37.24億元,光納稅就8.7億元。

把員工當“父母”般養著,讓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飛鶴之所以能成功,不僅是在品質和戰略上牛逼,更是因為冷友斌有著一顆向善的心。

克東縣一千多孩子上不起學,他就把全國的飛鶴經銷商發動起來,資助孩子。2006年成立的飛鶴乳業助學基金會,至今已經捐出了3000多萬,個人也捐了幾百萬幫助孩子上學。

在克東那個地方他贊助過的人數不過來。有一個老農妻子有病,生活很困難,他就買了兩頭奶牛送去(價值兩萬多元)他私下說,不敢送錢,怕他們拿去喝酒;另一位農戶的孩子有心臟病,沒錢醫治,他一聲不吭丟了兩萬五千元就走。

2004年,為了發展需要,飛鶴總部遷往北京,當初跟著冷友斌到農村的那一百多名元老,都是底層的工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只能退休,冷友斌說:“實在不行,就養老吧。反正什麼時候都是我的好兄弟,決不能撒手不管。”

不管新老職工,吃喝拉撒睡,喪葬婚嫁……冷友斌全管。他說即使與潮流相悖,他也要堅持下去,這點情意一定要保留!

雖然總部搬到了北京,但他還是留在克東的跟那幫陪著自己創業的老員工,他說:“我要是在克東,大家就覺得飛鶴還沒走。”

一個企業家賺那麼多錢又如何?

讓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讓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讓這個社會感受到溫暖,

這才是最高的境界!